南洋伯 Maung Chan
緬甸人敬三寶——佛、法、僧。
緬甸人對三寶特別樂善好施——因而佛塔多、寺院多、和尚多、施捨喜慶多。
緬甸人自古以來認為:破除貪嗔痴,施捨一生儲蓄予佛法僧或興建佛塔,功德無量——因而在緬甸人身上,精神的富足與經濟的貧困,有機結合、和平共處。
信佛的緬甸人認為四大皆空,願通過戒-定-慧修行,告別輪迴迷途,航向涅槃彼岸。
話說緬甸佛塔
緬甸佛塔多是圓形或多角形,由塔基、塔身、塔頂(寶傘)組成,塔基穩如喜馬拉雅山,塔身堅挺直立,塔頂寶傘尖直指晴空。
1.塔基:是整個佛塔堅強基礎,力託其上之椎型塔身+塔頂寶傘。
2.塔身:驃國古剎多為覆缽型,蒲甘王朝轉建為鍾型或多角椎形;塔身下部有花紋裝飾,上部承接背靠背的覆蓮仰蓮——覆蓮下包塔身頂,仰蓮上託寶傘塔頂。
3.塔頂:呈觀音花瓶狀,瓶底被仰蓮託著,瓶頂力挺寶傘,寶傘頂有寶石鑽石反射日光月光,寶傘底掛著金鈴、銀鈴、風向標,風吹鈴動,梵音繚繚。
佛塔四周:一般有眾多小佛塔圍繞著,東西南北有一對對獅王、魔王或龍王守護著。
仰光大金塔
大金塔是緬甸民族文化和國家形象的象徵,始建於公元前5世紀,經歷代多次修建。現在看到的是1774年重新興建的,高112米,屹立於山坡上,塔身貼滿金箔重達7.2噸多,塔頂寶傘上鑲嵌著數千顆價值連城的鑽石、紅寶石、綠玉、翡翠。
蒲甘佛塔群
蒲甘古稱「四百萬座佛塔皇都」,被贊為「人類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現僅存金佛塔與白佛塔數千座散落荒野,在亮麗夕陽下滿目瘡痍。
蒲甘大小佛塔見證了紅塵滾滾、綠林砍盡、良田建塔而貽害民生與環保,也閱盡王室父子兄弟互相殘殺、君臣親信爾虞我詐、爭權奪利、禍國殃民——證實著芸芸眾生貪嗔痴,熙熙而來皆為利!熙熙而往皆為權!
蒲甘最古老的瑞喜貢佛塔
瑞西貢塔(Shwezigong)是蒲甘王朝阿奴律陀(Anawrahta)國王為迎接錫蘭贈送的佛骨等舍利子而建;阿奴律陀1077年死,由其子江喜陀(Kyansittha:)續建才竣工,乃緬甸佛塔建築的權威典範。乍看該塔必定誤以為是世界文明之寶——仰光大金塔。
蒲甘阿南達佛塔
阿南達(Ananda)塔是緬甸早期佛塔建築+希臘風格,融合古天竺、驃王朝、蒲甘王朝、印歐文化而獨創一格,1091年由蒲甘王朝國王江喜陀所建,乃蒲甘最美麗的佛塔也!塔身底層十字型,四面通道的門廊為人字形,塔體階梯向上逐層縮小,每層塔階布滿小塔與神獸,塔身塔頂貼滿金箔。塔體內有石窟,窟四周各站一尊高57米的佛像,窟壁四周80佛龕內坐著80尊佛。塔內外壁皆雕畫著佛本生經故事,說明文全用巴利文與孟(Mon)文(那時緬文未成熟)。西通道終端跪著的兩尊塑像是國王江喜陀與國師阿羅漢(Shin Alahan)高僧。佛塔四周是僧舍、禪堂、誦經院、藏經院。
曼德勒經碑塔林
曼德勒是緬甸古都,因城東北有曼德勒山而得名,為敏東王(Mindong Min,1814-1978在位)1857年所建;他賜名曼德勒為萬寶之城(Yatanapon),並於1871年在此舉辦了第五次佛經大集結。
曼德勒山腳左側的功德(kuthodaw)經碑塔林——中央一座大金塔,四周圍繞著729座白色小佛塔,一塔一碑經文,729塔共藏728碑佛經文——碑碑皆為第五次佛經集結大會所修訂的三藏經書放大本(長5英尺X寬3.5英尺),不愧是目前世界最大的書頁,也是天下最大的佛經石碑塔林。
實皆金佛像窟群
上圖為實皆山的(Sakaing Hill) U Min Thonze Caves Pagoda,白底鑲金佛窟,每窟珍藏一尊金袈裟佛像。
實皆城在曼德勒西南,隔伊洛瓦底江與曼德勒古城相望;曾為實皆王朝(1315-1364年)首都,撣族、緬族、孟族兵家必爭之地。
實皆覆缽型金塔
上圖是實皆城入口處的善業(Kaunghmudaw)佛塔,覆缽型,塔齡380年,原本是白色(石灰袈裟)。2010年12月丹瑞大將親臨跪拜之後,省軍官們為紀念軍隊與國家最高領導人大駕光臨、禮佛、指導,齊齊出資把佛塔白袈裟換為金裝袈裟。
現在翁山蘇姬擔任國務資政,丹瑞大將已半退休半隱居,於是地方民眾紛紛要求還佛塔以原裝——白袈裟。但省政府建議金裝褪色後才換回白裝,高僧團則要求兩年後換色,而寺院監委會覺得還是金色好……三方意見拉鋸戰至今未決,媒體也各說各話,撲朔迷離得民心民意更分歧更激化。
****廣而告之*****
http://www.myanmaplatform.com/newsc/949/6.html
myanmaplatform(緬甸平臺緬文網站) www.myanmaplatform.com
緬華網微信號:mhw_mm
緬華網微信二維碼:
掃一掃或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