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茶具:博物館裡的茶道軌跡(3)

2020-12-25 三聯生活

日本古茶具:博物館裡的茶道軌跡(3)

2014-05-19 12:24 作者:王愷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4年第20期

這些古代茶具,基本存放於私人美術館和博物館中,所以要想在日本一次看完珍貴的茶具文物,幾乎完全不可能,主要是因為私人博物館開放時間不確定,並且也沒有規律可循,全看管理者的安排。有些珍稀器具,基本不對外公開展覽。但日本的眾多博物館中的古代茶具,是我們尋訪茶道發展道路的重要佐證,所以還是儘量去開放的博物館參觀了一批珍稀茶具,包括難得一見的曜變天目。

野村美術館:私人博物館裡的茶道痕跡

京都東山南禪寺附近的野村博物館,是一位私人藏家的茶具藏品博物館。外觀素樸的兩層小樓,收藏了野村德七先生一生積攢的幾千件茶具,其中不乏若干千利休使用過的,或者親手製作的茶具——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另一個收藏系統:名人或者名家所使用的器物。

也許在我們看來,這博物館裡的許多名人器物,不過是普通的竹製品、有些粗糙的茶碗,以及異常簡陋的花器,但在日本的茶人們看來,這些器物:第一是蘊涵著濃厚的日本茶道所推崇的清靜、質樸美;第二,名人器物本身就代表著某種品位,由於日本近代國內少戰亂,所有器物傳承都有清晰的譜系,前賢所用的茶具能夠流傳下來,代表著一種選擇標準,成為後來者的心頭所好,也算是繼承遺風。

野村博物館所藏的珍貴茶器

野村博物館1984年才開放,可是主人野村德七收藏的歷史卻太悠久了,他是明治十一年在大阪出生的人,最早時候,靠開兩替店起家,在大正年間,已經成為關西比較著名的財閥了。因為酷愛茶道和能樂,他從1913年就開始收藏茶具和能樂的相關器物,終於成為日本收藏茶具最豐厚的幾位巨頭之一。我們見到的學藝員(研究員)奧村厚子對博物館的收藏品非常了解,剛見面,就向我們道歉,因為有幾件茶具珍品尚在庫中,下個月才開展,我們可能看不到了,這也是私人博物館常見的情況。

野村德七有號名「德庵茶人」,是他的流派家元所起名。野村學習的流派,是抹茶道中的藪內流,歷史悠久,創始人藪內劍仲同時與千利休學茶道,那是日本草庵茶道的初創時期,他們的老師是武野紹鷗,特別關注日本本國系統的審美,拒絕了唐物,選擇了大量的竹、草、木製品進入茶的世界,甘於清貧。在他看來,享受和收集奢侈的茶道具不是茶道,知足不奢才是茶道。

千利休和仲則都貫徹了他的茶道精神,藪內流的最推崇茶碗,是當時高麗製作的青瓷茶碗,粗糙不平,刻紋不整,釉色也不美,在德庵的收藏中,就有不少此類的茶碗。

除了茶碗,藪內流整個茶具系統的審美,都偏向於此。比如足利義政使用過的很薄的杉木「上杉瓢簞茶入(茶葉罐)」,據說只有54克重。還有南宋製作的明黃色的茶入,也非常之薄,但是並不華麗。奧村厚子解釋,當時主要的唐物都集中在貴族或武士家族手中,新崛起的茶人就開始選擇了一些不同審美的器物,比如他們就不太收藏宋天目,覺得那是豪奢之物,沒有意義。德庵最常使用的茶碗是兩個:一個是高麗16世紀的灰色釉茶碗,非常樸素,豐臣秀吉也使用過;另一隻是桃山時代的志野茶碗,白色的釉裡有隱隱的紅色土影子,這影子類似虎,因為德庵屬虎,所以他同樣非常喜歡。

而日本人奉為茶碗第一的樂燒,除了第七代的器物他沒有收藏到之外,歷代作品他都收藏,其中一隻16世紀的赤樂,裡面夾雜了若干獅子毛似的釉色,是日本的大名物。

他60歲的時候,為了慶祝自己的生日,在東山腳下的碧雲莊持續過了一個月的生日。當時他已經是關西著名財閥,交遊廣闊,請來了國內外大約300名客人,在這裡欣賞能樂和喝茶。碧雲莊現在不對外開放,我們僅僅能從野村的角落中窺看其風貌,這又是一個幽靜的私人庭院,因為有大量水面,所以德庵利用水景豐富了他的茶室空間。藪內流本身就不像千家流派那樣將茶室設立於幽暗處,他的若干茶室,有的是全面面水,背後是金漆屏風,對應四季風景而更換。有茶室設計在一條船上,春天花瓣飄浮的時候,可以賞花飲茶。尤其受到注意的是,因為當時客人多為他的外國朋友,很多茶室實行立禮,壁龕處也設計了燈光,讓那裡的掛軸更加明亮,把古老茶室那種特殊的幽暗清除了不少,德庵是可視為一個歡迎現代因素進入茶道體系的茶人的。

也許就因為此,德庵收藏的茶具,除了特別素樸審美的,還包括一些豔麗精緻的器物,尤其是茶入。日本的是蒔繪技術與漆畫相同,但是比較重視金漆和彩繪,他的很多茶入都是如此,比如豐臣秀吉使用過的高臺寺的茶入,黑色上有金色的菊桐紋。還有大量的鳥羽、秋草等不同的茶入。他也喜歡有異國情趣的東西,比如有古老印度的銅錫涼水罐,上面畫滿了神秘圖案,還有梵文字母,被他用作了水指。一個中國明代官窯的堆黃龍紋盒,是從伊達家族傳來的,按照道理,此物傳來時候日本還處於鎖國階段,所以來源到現在還不清晰。

不過因為德庵自己的風格比較硬朗樸素,所以,他最喜歡的,還是那些氣質比較淳樸之物。比如被千利休的孫子證明過的千利休親筆題寫的妙字、千利休做的斑駁的龜背竹花入、本願寺的井戶茶碗。其中還有一套少見的竹筒裡面裝的雙茶勺,是千利休的孫子千宗旦使用過的,外面題字,「凡聖同居,龍蛇混雜」。奧村厚子解釋,這表示了一種平等精神,意思是茶器物的使用並不用特殊區分。

但是人們對名人使用過的器物還是格外尊重,現在也成為珍稀物品——有點違背初衷。不過,這些名人使用過的器物,確實都比較有獨到審美,野村挑選的這些,都很有蒼勁的風格。並不是一味的樸素,有些東西甚至很有現代畫的感覺。比如一隻黑織部茶碗,上面的畫紋簡直有現代派的感覺,原來這也是主人特意挑選的產物。

他收藏了大量日本古畫,包括禪僧雪村周繼的畫,同樣是當時受西方人歡迎的東方作品,也許德庵是在自己的交往中進行著審美的調整。「他一生收藏的茶具大約有萬件,可是在『二戰』中,存放在神戶的樓官莊中的茶具在爆炸中毀掉了,非常可惜。」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日本古茶具:博物館裡的茶道軌跡(4)
    日本古茶具:博物館裡的茶道軌跡(4) 2014-05-19 12:24 作者:王愷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4年第20期
  • 日本古茶具:博物館裡的茶道軌跡
    日本古茶具:博物館裡的茶道軌跡 2014-05-19 12:24 作者:王愷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4年第20期
  • 日本古茶具:博物館裡的茶道軌跡(2)
    日本古茶具:博物館裡的茶道軌跡(2) 2014-05-19 12:24 作者:王愷來源:三聯生活周刊 2014年第20期
  • 尋訪曜變天目碗:博物館裡的日本茶道軌跡
    現為日本國寶這些古代茶具,基本存放於私人美術館和博物館中,所以要想在日本一次看完珍貴的茶具文物,幾乎完全不可能,主要是因為私人博物館開放時間不確定,並且也沒有規律可循,全看管理者的安排。有些珍稀器具,基本不對外公開展覽。但日本的眾多博物館中的古代茶具,是我們尋訪茶道發展道路的重要佐證,所以還是儘量去開放的博物館參觀了一批珍稀茶具,包括難得一見的曜變天目。
  • 日本茶道之茶具
    著名煎茶道「小川流」的創史人可進在其著作《飲茶說》一書中曾談到:「茶具無論新舊漢和重要在於可以活用。茶具的種類繁多,陶瓷器、漆器、鐵器、銅器、土器、木器、竹器等等都有茶具的身影;大至用具陳設架、茶爐,小到茶勺、酒杯都可稱為茶具,但我們常說的茶具則專指飲茶用具,包括茶碗、茶壺、茶入、花入(插花的壺或筒)、水指(洗手的水具)、
  • 日本文化|日式茶道的十種茶具
    茶道在日本是一項綜合性的藝術,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除了飲茶時的行為禮儀之外,茶道的藝術還延伸到茶室的邊邊角角。茶室中各種茶具,不僅為茶道愛好者所愛,在收藏家眼裡也是炙手可熱的寶貝。今天就來給大家,盤點一下那些在日本茶室裡的,十種常見的茶具。
  • 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痴迷茶道,交出茶具謀反可活命?
    摘要:日本戰國時代,戰國大名痴迷茶道,交出茶具謀反可活命?日本戰國時代是日本史上空前流行茶會的時代。據說茶道成立在室町幕府後期,由村田珠光創始。九十九發茄子儘管織田信長把家臣訓練成迷戀茶道的「瘋子」,但其實織田信長本人也相當喜愛茶道與茶具。
  • 品 | 日本茶道文化
    12世紀,茶文化傳入日本。日本的榮西禪師將茶葉帶回國內,於是茶藝在日本文化中得以進一步創新和發展,衍生出茶道。然而,到16世紀,茶道已附和上攀比之風。權貴之間參加茶會的目的是為了彰顯高貴勢力,茶具也成為他們爭相鬥豔的工具。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一個扭轉了日本茶道軌跡的偉大人物閃亮登場!千利休: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
  • 日本茶道裡的缺憾美
    千年前,茶葉由鑑真和尚六次東渡後由盛唐傳入日本,與此同時傳進去還有陸羽等人與茶相關的文化、書籍。迄今為止,已有1240年的歷史了,但在這1千多年裡,日本逐漸演變出屬於本土的茶文化,「日本茶道」也由此誕生。
  • 東京國立博物館「茶之湯」特展 揭秘南宋時茶道如何傳入日本
    近日,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了「茶之湯--日本茶道文化精髓」特展,用大量精美的古代文物,講述了茶道東渡日本的歷史源流。作者 謝田這批在明代就已經是古董的寶物,在日本被稱為「唐物」,由於足利將軍家在京都東山,也稱為「東山御物」。明代茶道廢止日本買走大量建盞這批東山御物,是日本可追溯的茶道源頭,因為茶道是離不開器具的,就像現在中國喝茶講究紫砂壺一樣,茶道很大的功夫都和各種茶具乃至房間布置相關。古代的茶會是專門要茶室的,按照十五世紀初期日本古書《吃茶往來》的記載,當時的茶會分為「晴茶」和「褻茶」。
  • 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
    3)《茶經》說煎茶時還耍「調之以鹽」,所以喝的仍是鹹茶,還沒有擺脫唐以前之舊俗的樊籬。 《敕修百丈清規》至此則須回答中國古代有無茶道的問題。由於漢字的組合比較自由,中國古文獻中出現過「茶道」這個詞組。比如與陸羽同時代的皎然,他寫的《飲茶歌》中就有「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之句。
  • 孫機丨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
    《敕修百丈清規》至此則須回答中國古代有無茶道的問題。由於漢字的組合比較自由,中國古文獻中出現過「茶道」這個詞組。比如與陸羽同時代的皎然,他寫的《飲茶歌》中就有「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之句。《封氏聞見記》在敘述了陸羽和常伯熊提倡飲茶之後說:「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明代陳繼儒在《白石樵真稿》中說:當時茶的蒸、採、烹、洗「悉與古法不同」,但有些人「猶持陸鴻漸之《經》、蔡君謨之《錄》而祖之,以為茶道在是。」這些「茶道」的含義相當於茶事或茶藝,有別於日本所稱「茶道」。
  • 「唐物」、「和物」與「侘茶」,從中國習得的「茶」如何在日本演化為「茶道」
    「茶道的藝術:日本文化的精髓」,介紹了茶道從室町時代至今在日本的衍變,也是1980年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茶道的藝術」以來有關同類主題的規模最大的展覽。4月10日,東京國立博物館新展「茶道的藝術:日本文化的精髓」開幕,展覽共分為5個篇章,旨在反映茶道從室町時代至今的衍變,也是1980年東京國立博物館舉辦的「茶道的藝術」(Arts of the Tea Ceremony)以來有關同類主題的規模最大的展覽。
  • 孫機: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
    ▲ 元·趙孟頫《鬥茶圖》中國古代有無茶道?由於漢字的組合比較自由,中國古文獻中出現過「茶道」這個詞組。比如與陸羽同時代的皎然,他寫的《飲茶歌》中就有「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之句。《封氏聞見記》在敘述了陸羽和常伯熊提倡飲茶之後說:「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明代陳繼儒在《白石樵真稿》中說:當時茶的蒸、採、烹、洗「悉與古法不同」,但有些人「猶持陸鴻漸之《經》、蔡君謨之《錄》而祖之,以為茶道在是」。這些「茶道」的含義相當於茶事或茶藝,有別於日本所稱「茶道」。
  • 4場茶事裡的日本茶道——貴船左源太川床料理
    日本是唯一仍舊在學校裡舉行和教授茶道儀式的國度。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
  • 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關係,茶道起源於中國,後傳入日本
    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日本茶道源自中國,具有東方文化之韻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
  • 從日本茶道文化看日本民族精神
    日本茶道源於中國,但是在長久的發展過程中,染上了日本民族的特色,最終發展成為享譽世界的茶道文化。1 日本茶道的起源和發展1.1 奈良、平安時期在公元805年,中國正處於唐朝時期,在中國留學的日本學生把中國的茶籽帶到了日本,種在了日吉神社旁邊小院子的泥土裡。
  • 裡千家茶道——一期一會
    裡千家茶道是日本最著名的茶道流派之一,由日本茶道宗師千利休子孫創辦。記者隨著裡千家駐廣州茶道專任講師巖間恭子,在居於繁華鬧市,仍遠離喧囂的日式茶室中,體驗了一次正宗的日本京都裡千家茶道。在佛山最日本的地方喝抹茶3月25日,在佛山市佛山伊丹友好交流中心舉辦了一場日式茶事。
  • 零基礎學茶道——茶具的講解
    第一節我們講了茶具的認識,先來複習一下:想要學著喝茶,先要有一個舒適的環境,環境包括茶桌、椅子。注意茶桌不要用來吃飯和放置閒雜物件。接下來要置辦茶盤、茶道組(茶夾、茶撥、茶匙、茶針、茶漏),還有茶葉罐。那麼泡茶的基礎用具還需要哪些呢?
  • 茶知識|茶道基礎入門篇:從了解茶具套裝開始
    中國茶文化博大精深,烹茶用具更是多不勝數,其實專業茶道是在每道工序上都是有講究的,今天這篇給大家分享一下茶道入門基礎茶具套裝。主要用來放置杯子,防止杯裡或杯底的茶湯濺溼茶桌。八、茶刀:外形和「刀」相像。主要用於撬茶餅、茶磚等緊壓茶。九、茶濾:茶濾帶有濾網,主要過濾茶湯中的茶葉碎渣,使茶湯更清透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