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北京:唐高僧隱峰禪師在幽州城北銀山始建佛嚴寺並講經探秘

2020-12-13 解秘歷史的細節

【本文為筆者燕地密碼系列文章。燕,是北京城的代稱。自古燕地多奇人,燕地奇人秘事多,求得密碼可解密,欲知眾多歷史之迷和答案,請看燕地密碼系列連載。】

今日北京的昌平區明十三陵東北方向不遠處,有一座山名為銀山,而且還有一所始建於唐代的著名佛寺佛嚴寺,那時的北京是其前身幽州城。幽州城北銀山下的佛嚴寺裡有座說法臺,是一位佛學高僧講法時所留,至今仍存。

從史料記載可知,這位講法之人為隱峰禪師已知為真,圓寂後葬地在五臺山北頂的山頂,有靈塔留存。

▲銀山風光。
▲幽州位置地圖。
▲幽州城示意圖。

距今近1200年前,隱峰禪師是當時名貫南北的高僧,在唐幽州城北銀山腳下,創建了佛嚴寺,並設道場講授佛學,解說佛法。唯一成迷的是,他當時在幽州銀山佛嚴寺說法時都講述了些什麼內容?為何傳說他的說法竟能夠點化銀山的群峰?這位深邃高僧的覺悟知識對我們今人會有什麼啟發?

思想至此,筆者探索知識奧秘的好奇心勃然而發,決計定要有所心得,進而得所悟,以增智慧。

秋山面面翠屏回,孤石支撐說法臺。

想見高僧開口處,峰峰曾與點頭來。

這一首詩是明代大儒唐順之所作的《銀山說法臺》,描繪的就是唐代禪宗高僧隱峰禪師在北京北郊的銀山講說佛法時,佛理之靈,仿佛點化了群峰一般的傳奇故事。

▲銀山塔林照片。

而從隱峰禪師一生留下的唯一一首偈頌中,我們有幸能夠從他的遺作中,去感受他那段逝去的傳奇。偈頌是佛經中的唱詞,因為大多是以詩的形式出現,故而又名為偈詩(偈音「記」)。

隱峰禪師的偈頌為:

獨弦琴子為君彈,松柏長青不怯寒。

金礦相和性自別,任向君前試取看。

當然,還有很多有關隱峰禪師覺悟歷程的故事,從中可以一窺他的佛學思想,幫助今天的我們去嘗試破解他在北京銀山講經說法的內容之謎。

▲隱峰禪師畫像。

筆者以下就試著解密之,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佛教的禪宗,又稱佛心宗,是漢傳佛教宗派之一,始於菩提達摩,盛於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後,成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也是漢傳佛教最主要的象徵之一。

▲達摩圖。

漢傳佛教的宗派大多源自於印度,但唯獨天台宗、華嚴宗與禪宗,是由中國本土獨立發展出的三個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應是吸收了中國本土唯一大型宗教道教的一些核心思想所致。

禪宗的核心思想為:「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意思是在佛祖如來言教以外的特別傳授。

曾為佛教興盛之地的唐朝幽州城銀山,位於今北京城正北方向的昌平區下莊鄉海子村西南。這裡峰巒高聳,山脈由墨褐色的花崗巖石構成,山崖陡峭石壁千仞,猶如巨大的鐵影壁,故有鐵壁之稱。

▲銀山位置衛星照片。
▲銀山位置衛星照片。
▲銀山風景。

清代《日下舊聞考》記載:「銀山峰巒高峻,冰雪層積,色白如銀。窟有石崖,皆成黑色,謂之銀山鐵壁。」

意思是說,若逢冬日有雪之日,峰谷內瑞雪紛飛,涼雪層積,銀裝素裹,色白如銀,曾被世人稱之為「鐵壁銀山」,也為古代燕京昌平的「燕平八景」之首。這裡的燕平就是指昌平,曾因避諱君王名而改稱所致。

▲銀山鐵壁圖。
▲銀山塔林冬日雪景。
▲銀山塔林秋天風景美不勝收。

銀山不僅以構造奇特而著稱,而又以寺多塔眾而馳名,唐代時這裡的佛嚴寺,曾有佛殿僧舍七十餘間,為古幽州最大的寺院之一,也是高僧闡揚佛教的寶地。此後歷經唐、遼、金、元、明、清各朝,長盛不衰,惜毀於20世紀40年代的日本侵略期間。

據《昌平外志》卷四記載:遼代壽昌年間(1095年—1100年),滿公禪師又在銀山創建了寶巖寺,其後通理、通圓、寂照三位禪師又先後在此處說法修行。

▲昌平州位置示意圖。

金代天會年間(1123年—1135年),禪宗五家之一的「雲門宗」高僧佛覺大禪師來到此山。金天會三年(1125年)在此修建了大延聖寺。

寺廟倚山而建,殿宇巍峨,雄偉壯麗,因此,各地法師高僧等紛至踏來,雲集於此。吸引了當時中國北方最富盛名的高僧都曾來此講授佛法。

到了明朝,銀山的寺院越建越多,規模也越來越大。明宣德四年(1429年)四月,太監吳亮出資重修了大延壽寺。明正統二年(1437年)二月,明英宗朱祁鎮駕幸此山,賜額「法華禪寺」。

▲明英宗畫像。

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重修法華禪寺,當時該寺中軸線上建有三重大殿(今遺存殿柱遺址),左右為伽藍、祖師二堂,以及廊廡和僧房。

▲法華禪寺示意圖。

法華禪寺下屬有七十二庵,附近還建有彌勒院、鐵壁寺、銀山寺、法華禪林、淨業堂等。銀山附近幾乎處處有寺院,僧人逝後,葬之於靈塔。因此銀山盛時,幾乎漫山遍布僧人靈塔,視之若林,稱為銀山塔林。

▲銀山塔林風景。

銀山塔林的靈塔造型各異,分布在山坡溝谷和叢林之中,高低不一,所以民間有「盧溝橋獅子數不清,銀山佛塔數不盡」的說法。

▲銀山佛嚴寺遺址照片。

唐代的佛嚴寺因隱峰禪師修行於此,故而銀山中留下了不少隱峰禪師的遺蹟。如在銀山中峰山下有一塊石面平坦的大巖石稱之為隱峰「說法臺」。

▲傳說為隱峰禪師說法臺。

據明朝成書的《帝京景物略》記載,唐憲宗元和年間(806年—820年)高僧隱峰禪師來銀山佛嚴寺講經,留有「說法臺」。臺旁有棵松樹,彎彎曲曲猶如衣架,隱峰禪師常掛衣於此,又有「隱峰掛衣處」之說。明代人為「說法臺」留下過詩句,本文開篇已述及。

▲俯瞰銀山下佛嚴寺遺址。

隱峰禪師如何講法,講法內容為何?對我們今人有何啟示?本文未完待續,探索仍在進行中,相關內容請見後文。

細讀正史也輕鬆,文尚清新易懂,圖尚高清真實。 本號致力於解密歷史的細節,兼而訂正一些人們觀察歷史時,由於不實傳播而產生的誤會,努力提供高清並真實的歷史圖文。敬請關注,持續解密歷史的細節中。原創作品,版權所有,謝絕抄襲轉載。引用時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圖說北京:曾在唐幽州銀山佛嚴寺講經說法的隱峰禪師悟道奇事探秘
    上篇文章我們說到了隱峰禪師曾在唐幽州的銀山建立了佛嚴寺,並設道場進行講經說法。但他當時都講授了那些高深佛學知識,因未見相關史料記載,已經成迷,似乎只有銀山鐵壁三峰和那塊依然完好如初的講法臺知道這一切。悟道一詞指的是領會道理,而佛教此語指的是領會佛理。
  • 圖說北京:解密幽州銀山講法高僧隱峰禪師圓寂奇相與身後教化之功
    在北京的正北方向,有一座著名的「鐵壁銀山」,而且銀山南麓有著遼金時代的珍貴塔林古蹟。明清時期,銀山的風光成為昌平州的「燕平八景」之一,名揚京城。而早在唐、遼時代,銀山山下就是佛教名剎聚集的所在地,與江南富庶之地的鎮江金山齊名,時有「南金北銀」之稱。
  • 秋季自駕銀山塔林景區遊玩攻略
    即便你不生活在北京,銀山塔林景區聽起來應該也不會覺得陌生,它曾被世人稱之為「鐵壁銀山」,也為古代「燕平八景」之首。  位於京北昌平縣,峰巒高聳,山脈由墨赫色的花崗巖石構成,石壁千仞,猶如巨大的鐵影壁。冬日峰谷涼雪層積,色白如銀。
  • 北京銀山塔林觀覽記
    銀山塔林銀山塔林坐落在北京昌平區東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距北京市區50公裡,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名勝區的主要文物景點。銀山塔林雖然名氣不大,卻有著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優美的風景,是一處旅遊勝地。
  • 漫話鐵壁銀山
    這可能是明代皇帝把天壽山闢為陵寢後,因銀山近皇陵而禁止樵採,故這裡的樹木格外茂盛,出現了「松不勝其柯而偃,柏拂地而已枝,橡子落地而無人收,榆柳條繁而禁老秋」的景象。行走在山路林間,更能體會出深邃。奇特優美的景觀,使鐵壁銀山在明清時期便被列為「燕平八景」之一。  寺院與高僧  唐代高僧鄧隱峰選中了銀山,到此隱居修行,講經布道。
  • 關閉多年銀山塔林,山谷驚現「龍」樹。
    銀山塔林已關閉修整近三年了,今天在當地朋友的帶領下,得以通融,走進了空蕩蕩、靜幽幽的景區,看到上圖那株「龍」樹,更增添了幾分遊興。在景區林立、文物遍地的北京,銀山塔林算是一個低調的景區,對很多在北京生活多年的非景區周邊的人來說,很陌生,更遑論來北京直奔故宮長城頤和園的外地遊客。其實,真實了解之後,還真不容小覷。
  • 登銀山賞冰湖石林逛塔林尋遼金佛寶
    在北京昌平區住了將近20年,不知道家門口就有座著名的「鐵壁銀山」,更不知道銀山南麓有遼金時代的塔林古蹟,與鎮江金山齊名,有「南金北銀」之說。「銀山塔林風景區」是國家4A級景區,有前、中、後三座主峰,中峰「獨出雲霄」最高,海拔達726.81米。這裡不僅有冰川時代「冰湖石林」的地質遺蹟:冰川飄礫物、冰臼和巖漿流動構造遺蹟,更有遼金時代名寺法華寺高僧的墓塔群和古「說法臺」遺址,所謂「銀山寶塔數不清」。
  • 銀山塔林遊記
    銀山位於昌平區城北30公裡處,是十三陵特區辦事處主要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原名「鐵壁銀山」,因懸崖陡峭如同高大的牆壁一樣,色黑如鐵,而大雪之後漫山皆白,山色如銀而得名。遼金時代,這裡是寺院雲集之處,當時有大小寺院庵堂72所,法華寺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座。
  • 北京有唐代古建嗎?
    1937年6月,我國著名古建專家梁思成和林徽因經過不懈的努力,在山西五臺山的佛光寺發現其東大殿為唐代古建,修建於唐大中十一年(857年),這一發現在國內外引起極大反響。那麼,北京有沒有唐代古建呢?這首先要從北京的古寺廟中尋找,從北京目前現存的古剎看,修建在唐代以前(包括唐代)並保存完好的寺廟約有十餘座。
  • 北京有唐代古建嗎 雲居寺古塔和靈嶽寺釋迦殿它們是嗎?
    後來,科考人員又相繼發現,在山西五臺縣陽白鄉李家莊村的南禪寺大殿修建於唐建中三年(782年)、山西芮城縣龍泉村的廣仁王廟(五龍廟)大殿修建於唐太和六年(832年)、山西平順縣王曲村的天台庵大殿修建於唐天 四年(907年),它們被稱為我國的「四大唐代古建」。後又有專家發現山西澤州青蓮寺的藏經閣大殿也為唐代古建,修建於唐太和六年(832年)。古都北京有沒有唐代古建呢?
  • 馬祖禪師有法嗣139人,圓寂時說出6個字,卻是窮盡一生參透的禪機
    作為禪師,不僅要自證無生本性、能明真心本性,還要能明眼度他,善以機鋒、機用、機境使人頓悟見性。說到「機鋒」,當然以佛陀在靈山法會上拈花不語最為經典,成為以後禪師們傳法印心的手段。在禪宗發展史上,又以馬祖道一禪師的禪風最為自由活潑,因此法嗣眾多,據《景德傳燈錄》記載,馬祖座下有法嗣(入室弟子)139人,其中不乏光大禪門的高僧大德。
  • 景德鎮南山禪寺「開大座講經」法會通啟
    南山禪寺外景大雄寶殿本次法會從清晨5時至下午3時半結束,敬請護法檀越、十方善信提前到場參加請法儀式及聽經聞法。講經內容主要包括《普賢菩薩行願品》之「三者廣修供養」、戒律對個人日常修行的重要性和實踐性、以及供燈祈願的實相修習。參與者禪坐聽示,提升佛學修養和人生境界,發掘人性的閃光點。
  • 農曆七月二十九日 近代高僧虛雲禪師誕辰紀念日
    虛雲禪師(1840~1959),近代高僧,傳法曹洞,兼嗣臨濟,中興雲門,匡扶法眼,延續溈仰,是以一身系五宗法脈的禪宗大德。據《虛雲老和尚年譜》記載,禪師原籍湖南湘鄉,清道光二十年七月二十九日生於福建泉州。十九歲時於褔建鼓山湧泉寺,「禮常開老人為披剃」。次年,「予依鼓山妙蓮和尚,圓受具戒,名古巖,又名演徹,字德清」。
  • 北京潭柘寺的傳說
    潭柘寺位於現在北京西部門頭溝區。相傳唐代武則天時期的幽州之地,也就是現在的北京所在地。有一位姓張的官員在此駐守,他每晚都能聽到很清楚的和尚誦經的聲音,聲音鏗鏘穿耳入心。起初以為是城內和尚在誦經,時間長了他一打聽其他人根本就沒聽到過這佛音。時間過了半個來月,張大人被大師的佛音感化,他帶著人趁夜色出城去尋找大師。
  • 高僧傳奇 百丈禪師
    有檀越請懷海禪師住洪州新吳(今江西奉新縣)大雄山,另創禪林。此地水清山靈,山巖兀立千尺許,號百丈巖。《景德傳燈錄·懷海禪師章》曰:「檀信請(懷海)於洪州新吳界住大雄山,以居住嚴巒峻極,故號之百丈。」不久四方禪客雲集,以溈山靈 、黃檗希運為上首,由是百丈叢林門風大盛。懷海禪師於唐憲宗元和九年(814)入滅,世壽六十六。穆宗長慶元年(821)敕諡大智禪師。
  • 歷代高僧:破山禪師 世有「小釋迦」之稱 雙桂堂的開山祖師
    歷代高僧:破山禪師 世有「小釋迦」之稱 雙桂堂的開山祖師 破山禪師(1597—1666),號海明,俗姓蹇,名棟宇,字懶愚
  • 少林寺神秘的塔林:少林寺歷代高僧的圓寂之地,看後讓人感悟萬千
    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為印度僧人跋陀來這講經所建,佔地面積約57600平方米,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景區。少林寺有很多景點可看,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等等建築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在這些景點中,最神秘的地方就是塔林,塔林裡的每一座塔下面,都安葬著一位得道高僧。
  • 北京有個十三陵,可你知道還有個銀山塔林嗎
    大年初六,我和老弟去「銀山塔林」。過了昌平,經過十三陵,一個多小時,到達景區門口。沿路標行去,幾座高塔出現眼前。前有五座很高的黃白色的密簷磚塔,南面和居中的三座是十三層簷,北邊的兩座是七層簷。每座塔前都立有簡介牌,它們是埋藏金代高僧的舍利塔。
  • 在幽州感受長安:參觀國家博物館「大唐風華」展
    北京,唐代稱幽州,是一個讓大唐既愛又恨的城市。愛是因為此地是唐朝抵禦奚、契丹的屏障;恨則緣於此處是安史之亂的策源地,直到唐朝滅亡,此地的藩鎮割據一直讓唐中央不知所措。當大唐王朝首都長安的物品跨越一千多公裡運到幽州,這種空間與時間的交織會碰撞出何種精彩的火花呢?
  • 高僧故事:千歲和尚寶掌老禪師的傳奇人生
    其實不妥,我們只能如實敘述高僧故事,實在不宜妄加評論。「佛門最高壽」之說法,若以佛經內容衡量實在有失水準。三藏之中,不少經典介紹眾生壽數,從諸佛如來到菩薩、羅漢乃至六道眾生,其壽數之驚人,絕非常人所能理解,乃至聽到那一數字就會瞠目結舌、惶恐不安,或者直接斥為無稽之談,正如當前不少網民那樣。寶掌和尚之事,佛教史籍如《五燈會元》《佛祖綱目》《嘉泰普燈錄》諸書,都有明確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