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22日,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在北京聯合召開「922綠色出行」平臺啟動儀式。會議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主持,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建司副司長劉李峰、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王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院長趙一新等參會。
城市是踐行綠色出行的主戰場,道路堵、停車亂、汙染高,公共汽車慢、步行和騎行空間不足等問題,影響人居環境和制約城市運行效率。為響應今年「綠色出行宣傳月和公交出行宣傳周」活動,王凱代表「922綠色出行」平臺宣讀了《踐行綠色出行倡議書》,向城市提出六點主張:優先發展綠色交通、倡導降低用車頻率、提升公共運輸服務品質、加強步行和自行車設施建設、增強社會包容性、保障道路交通安全。
劉李峰在致辭中提出,通過政策措施、設施建設對綠色出行加以主動引導十分重要。城市交通問題具有社會性,並非簡單的車與路的供需矛盾,需要統一認識才能科學決策。首要的是科學詮釋交通擁堵。近幾年,一些城市為機動車運行指標產生的擁堵排名所困,這裡的誤區不僅將私人小汽車和公共汽車籠統地歸為道路機動車進行分析,低估了公共汽車出行的擁堵程度,還忽略了佔出行總量較大比例的非機動交通和軌道交通出行者。因此,綠色出行行動決策部署不應被交通擁堵一葉障目,而要呈現綠色交通發展與改善交通擁堵的良性互動。他還提出要對綠色出行給予激勵,例如北京市「MaaS出行 綠動全城」行動和深圳市「綠色出行普惠平臺」都起到了良好的示範作用。
趙一新作了《922綠色出行的成長與責任》主題報告,闡述「922綠色出行」的發展歷程和公益責任。自2007年起,「922綠色出行」協助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率先發起了中國城市公共運輸周及無車日活動的倡議,旨在落實公交優先政策和傳播綠色交通理念,全國110個城市積極響應,至2018年響應城市達到199個。經過十餘年發展,全社會的綠色出行意識基本取得共識,公共運輸出行比例顯著回升。2019年,交通運輸部等十二部門和單位聯合制定了《綠色出行行動計劃(2019—2022年)》,在此契機下「922綠色出行」開始探索常態化運營兩微一網平臺。
與會專家介紹,城市開展綠色出行活動多年,然而綠色交通發展之路仍然任重道遠。例如,減少小汽車出行防「城市病」和環保意義深遠,可是為機動車提供更多空間的發展思路多年來並未根本扭轉;公共運輸和自行車交通系統改善體現了城市的政策導向和對國家戰略的落實,未來還應繼續加大綠色交通發展力度、加強交通治理的精細化水平;綠色出行宣傳活動儀式感強、較少與政策措施接軌,宣傳活動若能結合城市最新發布的政策或最新改善的設施進行,將形成政府與公眾的良性互動。
雄安是踐行綠色出行的重要城市,未來綠色交通出行比將達到90%,綠色智慧出行之城正在建設中。會上,主辦方邀請雄安新區交通規劃設計的親歷者,從不同維度解析雄安新區綠色出行的理念與做法,探討雄安新區交通系統規劃建設的實際問題。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雄安研究院副院長杜恆認為,雄安新區的交通系統是新區規劃建設的底盤,他介紹了雄安新區軌道交通系統與城市空間耦合布局、與生活圈緊密結合的新型公共運輸系統、差異化的「窄道路,密路網」、共同配送下的物流系統布局等內容,全面展示了新區交通系統規劃的特色。
中國鐵路設計集團有限公司總建築師周鐵徵表示,雄安高鐵站是雄安新區規劃建設的第一個綜合交通樞紐,也是雄安新區連接國家高速鐵路幹線的核心節點。他從樞紐功能定位、建築設計特點、交通接駁轉換、站城一體開發等角度全方位展現了新一代鐵路樞紐站建設的亮點。
在北京市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副總工程師聶大華看來,雄安新區規劃的一個突出特徵就是「窄道路,密路網」,這對傳統道路設計手法提出了新問題與新挑戰。她從工程設計視角解讀了新區道路規劃理念,以道路空間為抓手,探索了窄路密網條件下的道路設計新方法。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黃偉認為,如何把握好高鐵站交通功能和城市功能融合是雄安新區系好第一顆扣子的重要舉措,他從站城一體的角度闡述了交通樞紐如何促進城市有機生長,如何構建全新的城市門戶。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交通研究分院軌道所所長卞長志介紹了雄安新區軌道交通線網規劃的編制過程和方案藍圖,並結合新區發展定位,從疏解、協同、品質、彈性等幾個方面分享了線網規劃的思考過程,對新技術、新模式在未來軌道交通線網構建中的作用進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
北京城建設計發展集團副總工程師徐成永認為,雄安新區至大興機場軌道快線是雄安新區軌道交通的骨幹系統,兼顧城市內交通與區域對外交通等不同功能,具有「一幹多支、互聯互通、靈活運營、不斷生長」的鮮明特點,對今後城鎮密集地區的軌道交通系統建設有重要的示範和借鑑價值。
踐行綠色出行倡議書
城市是踐行綠色出行的主戰場,道路堵、停車亂、汙染高,公共汽車慢、步行和騎行空間不足等問題,影響人居環境和制約城市運行效率。推動城市交通的高質量發展,不僅是人民群眾對宜居生活的期盼,更關乎中國建設交通強國、實現國家現代化的發展目標。為此,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中國城市規劃學會聯合推出「922綠色出行」平臺,向城市提出踐行綠色出行的倡議:
一、優先發展綠色交通。支持步行、自行車與公共運輸發展,優先分配空間給步行和騎行,增加公共運輸、自行車和步行基礎設施的投資。城市要把綠色交通優先作為重點,從政策到路權落到實處,實現綠色出行比例近期達到70%,遠期不低於75%,促進能耗和主要汙染物排放量持續下降。
二、倡導降低用車頻率。城市往往投入大量財力拓寬或改造道路,為機動交通爭取通行空間。然而,據城市大腦數據顯示,高峰期行駛在城市道路上的車輛僅佔機動車保有量的10%,平峰時則在7%左右,堵車最痛苦的時候只比平峰期多5~10萬輛車。若高峰期有3%的駕駛人選擇綠色出行,幾乎可以改善所有人的通行條件。減少用車,贏得暢通。同時要保障基本車位的停車需求,解決停車難問題。
三、提升公共運輸服務品質。提供多樣化、高品質、有競爭力的城市公共運輸服務,鼓勵校車和定製班車發展;推進城市客運樞紐一體化規劃、建設和運營管理,鼓勵立體綜合開發、設施共享、高效集散與轉換;推廣新能源汽車,結合公共汽電車場站增加充電樁、換電站等設施;優化調整城市公共汽電車線網和站點布局,降低乘客全程出行時間;結合城市公共運輸走廊設置公交專用車道,並形成網絡;推廣電子站牌、手機APP等信息化工具,提供準確、可靠的車輛實時位置、預計到站時間、換乘方案、碳能量激勵等信息服務。
四、加強步行和自行車設施建設。聚焦步行和自行車出行「走不通、不安全、不舒適」等突出問題,保障步行和騎行的應有獨立路權,增強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的連通性、平整度,清理違法佔道行為保障通行空間,系統維護盲道等無障礙設施的功能完好,優化交叉口導流設施和信號管理,改造提升步行街,創新發展綠色街區,科學規劃建設自行車專用路。
五、增強社會包容性。提高公共運輸的可達性提升社會和經濟包容度,便於市民通勤和參與休閒文化活動,減少對汽車的依賴。通過現代化通信工具和基礎設施升級儘可能提升交通方式的可用性,也更適應老齡化社會的出行需求,例如配置低地板公共汽車方便嬰兒車和乘坐輪椅的乘客使用、提供特殊服務增強盲人或行動不便者的交通可達性等。
六、保障道路交通安全。道路交通安全問題涉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應以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以人為本的交通理念,完善法律法規、城市規劃、道路設計、交通管理和安全教育。道路使用者也應充分認識安全風險,逐步形成遵章守紀的交通安全文化。減少小汽車出行,採用多種綠色交通方式組合出行,可以降低交通事故風險。
922綠色出行平臺以公益服務為己任,履行社會責任,將持續為綠色出行文化的科普宣傳貢獻智慧。我們倡議城市踐行綠色出行理念,維護和用好城市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讓城市更宜業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