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小徐的人文歷史系列。
植物染料的歷史
其實人類很早就開始使用植物染料了,公元前25世紀,印度人就已經開始使用茜草、藍草等天然植物染料對其服裝進行染色,同時期的埃及人與美索不達米亞人也已經使用植物染色了。
而中國稍微落後一些;祖先們最早在夏朝開始利用植物染料對服裝進行染色。他們稱之為「草木染」。
周代的文獻詳細記載了當時完備的植物染色技術。當時設有管理染色的染草之官,又稱染人。
《周禮·天官·染人》:「染人,掌染絲帛。」唐·白居易《醉後狂言酬贈蕭殷二協律》詩:「因命染人與針女,先制兩裘贈二君。」 宋·范成大《定興》詩:「亦有染人來賣纈,淡紅深碧掛長竿。」
在先秦時代,我們的祖先就掌握了採集和種植藍草作為染料的技藝,藍草、茜草和紫草等植物染料的應用也逐漸普及。 秦代還設有「染色司」,可見當時國家對染色的重視。
北魏時期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就記載了製備染料的「殺紅花法」和「造靛法」。
隋唐時期,所用染料大多取自草木。唐宋設有「染院」。
宋·歐陽修《論美人張氏恩寵宜加裁損札子》:「染院工匠,當此大雪苦寒之際,敲冰取水,染練供應,頗甚艱辛。」宋·高承《事物紀原·橫行武列·染院》:「《宋朝會要》曰:唐有染坊使,太平興國三年分置東西染院,使名亦改也。」
明清時期,天然染料的製備和染色技術都已達到很高的水平。染料除自給外,還大量出口。並且設有「藍靛所」等管理機構。
那些貴重的染料
1.泰爾紫
紫色植物染料是最稀有的,因為很少有植物可以提取紫色的色素——不是說很少有紫色的植物,一些紫色的植物並不能提取紫色染料,這就是大自然的奇妙之處了。
腓尼基人因為可以生產紫紅色染料聞名世界,他們靠這個富了起來。羅馬人稱之為「布匿」,所以他們把腓尼基人也叫做「布匿」。沒錯,你們很熟悉的布匿戰爭也是發生在羅馬人和腓尼基人之間的。
腓尼基紅是用螺科的貝類和人類尿液製成的,工序漫長且產能極低,同時被腓尼基人壟斷。所以紫色染料才尤為珍貴。
而腓尼基人是如何知道它的製作工序的呢?
據說,有個腓尼基牧人,有一天從海邊拿回一大堆的海螺,煮好之後,他扔了幾個給他的獵狗,獵狗銜了一個使勁地一咬,頓時嘴裡和鼻子上都濺滿了鮮紅的汁水。牧人開始以為狗嘴巴被螺殼扎破了,急忙用清水給它洗傷。可是洗完之後,狗臉上仍然是一片鮮紅。「這是怎麼回事?」牧人自言自語地拿起貝殼仔細觀察,發現貝殼裡面有兩塊鮮紅的顏色。他想,如果用貝殼裡的顏色染布,一定會不掉顏色。他又撿回一大堆這種海螺,將貝殼砸碎,放在水裡熬,果然熬出了一種紫紅色的染料。
它是紅到發紫的一種顏色,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見的傳統紫色。不管怎樣,紅海也是因此而得名的——因為紅海東岸就是腓尼基人的故鄉。
而現在我們管它叫「腓尼基紅」或者「泰爾紫」,腓尼基自然是因為這是腓尼基人發現的染料,而泰爾是根據腓尼基的港口城市及染制中心泰爾命名的。骨螺在不同條件下染出的顏色不同,古羅馬時期最推崇的是一種顏色近似「發黑血塊」般的泰爾紫。
儘管8000枚骨螺僅能產出1克純泰爾紫染料,而1克染料只夠染制一件衣服的邊角料,這依舊是西方古人趨之若鶩的色彩。所以,羅馬皇帝也是穿紫袍的,紫袍貴族便是用來形容羅馬皇帝後裔的。
而勞動人民則為了貴族們身上披的泰爾紫遭受了深重的苦難。製作泰爾紫染料,首先需要捕撈成千上萬的骨螺,再將螺殼與軟體分開,取出可用於製做染料的腺體。接著,染料工人會把它們放進裝有海水的大桶中加熱十天。製作時,氣味腥臭至極,據猶太教文獻「塔木德」記載,染料工人的雙手不僅沾有鮮血,還散發著令人作嘔的刺鼻魚腥味。
因此,倘若一對夫婦婚後丈夫決定轉行做泰爾紫染料,妻子有權提出離婚。
勞動人民的困苦換來的卻是統治階級的暴政。赫費斯提翁去世時,亞歷山大大帝為這位摯友蓋上了泰爾紫裹屍布。古羅馬暴君尼祿則下令,只有國王可以穿全紫色服裝,皇室僅可使用紫色作為裝飾,平民私藏或販賣帝王紫則將處以死刑。
古希臘神話亦描繪了這種瑰麗的色彩——赫拉克勒斯不僅是身披獅皮、驍勇善戰的英雄,還是為愛人染制紫色袍料的痴情男子。海邊漫步時,他的狗無意中咬碎了骨螺,一種前所未見的美麗液體旋即流淌出來,讓寧芙泰爾烏斯驚嘆不已。為了讓泰爾烏斯開心,赫拉克勒斯採集無數骨螺,以其汁液染制出一件色彩瑰麗的紫袍,以示愛慕。
是不是發現似曾相識?沒錯,這就是腓尼基人的傳說!古希臘神話也借鑑了這個靈感。
泰爾紫不易褪色,顏色甚至會隨著時間推移變得愈發奪目。同時,它也不褪味,不管如何洗滌,腥臭始終揮之不去。古羅馬文學家馬提亞爾曾在詩歌中描述,一位名為菲拉尼斯的男子酷愛這種腥臭味,為此購置了大量價值連城的布匹。
對此,古羅馬博物學家老普林尼滿腹疑慮:「難道這就是羅馬人披荊斬棘所尋找的紫色?這些貝類染料味道刺鼻,顏色渾濁,價格卻高得離奇,像是波濤洶湧的大海。」
古羅馬帝國戴克里先時期的價格法曾經規定,一磅泰爾紫染料的價值等同於三磅黃金。非同尋常的艱難製作過程成為了染料倍受追捧的理由,天價看似合理,實則不近人情。
那麼貴族穿紫色,其他人又穿什麼顏色的衣服呢?
羅馬士兵會穿上猩紅色披風(新鮮的血色,代表戰神馬爾斯),大主教會穿深紅色(象徵犧牲與殉道,西羅馬滅亡後繼承了貴族們對紫紅色的痴迷,會圍上紫色腰帶和披肩)。
這種色彩霸權一直持續至拜佔庭帝國終結的1453年,在這個歷史轉折點上,中世紀步入尾聲,文藝復興拉開帷幕,美洲新大陸的發現帶來了便宜的染料替代品,教皇也全面停止了泰爾紫的使用,將神職人員的制服定為猩紅色。
有原版就會有模仿,泰爾紫也不例外,一種由地衣製成的紅色染料是民間仿製泰爾紫的良方,古希臘哲學家泰奧弗拉斯託斯評價道:「以此新染制的顏色美麗異常,相較於泰爾紫有過之而無不及。」據老普林尼記載,人們會將這種地衣染料用來染底色,以減少泰爾紫的使用。
2.茜草紅
僅次於紫色的染料是朱紅色。在南美的「胭脂紅」到達之前,紅色染料的產地是在波斯和印度,是由茜草製成的。由於產地的原因,所以也很昂貴。
漢代金印紫綬和唐代朱紫大員代表了泰爾紫和茜草紅這兩種珍貴的顏色。
3.黃櫨染御袍
大家看一些古裝劇裡面是不是皇帝都是穿亮黃色的袍子?事實上,他們都穿的是黃櫨染御袍。它看起來不太像是「黃袍」,反而更偏向赭色或橘色。而中國古代也是赭色為尊。在臺北故宮展出的明朝皇帝像裡,他們也穿的是這種袍子。
但是你們有沒有想到,日本的天皇竟然繼承了這種傳統呢?根據記載,黃櫨染御袍是以黃櫨木的樹皮與蘇木染色而成,為中國唐朝年間由日本遣唐使傳回日本。後經平安時代的嵯峨天皇頒布政令,才將黃櫨染御袍確立為天皇專用的服裝。
所以德仁天皇即位時仍然穿著這種衣服。
日本當地時間22日下午1時許,德仁身穿傳統服裝「黃櫨染御袍」,登上象徵皇權的「高御座」,由古裝侍從呈上作為皇位象徵的劍和璽,宣告即位。
而明仁天皇退位時也穿著同樣的袍子。
但是可不要認為所有皇帝都穿的是黃袍了。事實上,歷代皇帝所認為的尊貴顏色都各不相同,中國皇帝以黃色為尊的概念,在宋朝趙匡胤「黃袍加身」後才正式確立。下一期我會具體介紹。
這一期我們主要說了植物染料的歷史以及提取方法,下一期我會介紹一個植物染色博物館,並主要講講古代皇帝對於袍子顏色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