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西北太平洋上,有幾個小型的氣旋正在蠢蠢欲動,它們之中的其中一個或許會在即將到來的8月份影響我國華南沿海一帶。至於它們能不能成為今年的3號颱風「森拉克」,還有待商榷。
據科學家分析,雖然在太平洋海域上,有一些對流雲團活動,但它們距離菲律賓島嶼以及陸地太近,很可能不會發展壯大,可能會以熱帶低壓為主,不排除有上升為颱風的可能性。
7月「空臺」
雖然今年暴雨持續範圍很長一段時間,但是今年7月沒有一個颱風登陸我國。在往年,每年7月左右會有6-7個颱風登陸我國,但今年由於副熱帶高壓的持續偏強、偏南,使得熱帶西太平洋地區的對流活動受到抑制,而這裡又是颱風的孕育地。所以今年西太平洋地區的颱風生成的較少,至今為止才形成了2個颱風。
3號颱風森拉克的命名
雖然3號颱風還沒來,但我們已經為它取好了名字森拉克。
其實,颱風的名字是由國際統一命名的,在颱風統一命名之前,各國對同一個颱風的叫法並不同,導致記錄的颱風名稱也千變萬化,非常不利於科學家們統計和研究。
為了避免颱風名字混亂,上世紀末世界氣象組織在香港舉行了一次會議,會議規定,從21世紀第一天,對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採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統一命名。多說一下,颱風在美國並沒有被稱為「颱風」,而是「颶風」。
颱風的命名表中一共有140個名字,這些名字分別是中國,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柬埔寨、朝鮮、日本等提供,中國提供的名字有:海葵、玉兔、風神、杜鵑、木蘭等,都是寓意非常好的名字。
今年的3號颱風「森拉克」是密克羅尼西亞提供的名字,指的是當地傳說中的女神。
颱風形成之後,會根據颱風命名表中的順序循環使用,從2000年的第一號颱風「達維」開始,一直到最後一個名字「蘇拉」。當所有的颱風名字使用過一輪之後,再接著從第一個名字「達維」開始命名。
所以,颱風的名字並不是為某一個颱風而命名的,比如:今年第三號颱風「森拉克」,在2002年時就形成過,在08年也形成過。雖然都是颱風「森拉克」,但颱風的等級和出現的位置並不相同。
如果某一個颱風對當地造成非常巨大的損失,那麼該颱風將會被颱風委員會除名,用以特指某個具體的颱風。比如:颱風「山竹」,2018年颱風山竹登陸我國時,對我國沿海地區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其中導致房屋倒塌1200多間,800多嚴重損害,直接損失高達52億元。
鑑於颱風「山竹」巨大的破壞力,颱風委員會決定把「山竹」除名。
颱風與熱帶氣旋
雖然在海洋上三號颱風正在醞釀之中,但是它能不能形成颱風還是個未知數。
颱風的形成需要幾個條件,首先是海水溫度要高,只有水溫在26攝氏度以上的海面上,颱風才有可能會形成。
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地轉偏向力,地轉偏向力會隨著緯度的降低而減少,在赤道附近幾乎為0,所以赤道附近沒有颱風。
即使以上條件都滿足,也不一定會形成颱風。根據底層中心附近的最大風力不同,熱帶氣旋又分為: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超強颱風。
也就是說,如果底層中心附近最大風速沒有達到32.7m/s,那麼都不能稱之為「颱風」,比如:此次3號颱風如果風速沒有達到要求,則不能被稱之為颱風,而是熱帶低壓或者熱帶風暴。
還有一些颱風在海面上時風力較大,達到了颱風的標準,但是隨著登陸風力會減少,所以颱風會逐漸降為「強熱帶風暴」,甚至是熱帶低壓,直到消失。
今年的3號颱風森拉克雖然是颱風,但預計登陸之後風力會下降到熱帶低壓水平,只要沿海地區做好相應的措施,預計不會給當地帶來較大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