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四條長途 遠足徑均深受遠足人士歡迎。麥理浩徑(全長 100 公裡)跨越 新界,由東面的西貢伸延至西面的屯門。鳳凰徑(全長 70 公 裡)是位於大嶼山的環回遠足徑。港島徑(全長 50 公裡)跨 越港島五個郊野公園。衛奕信徑(全長 78 公裡)由港島南部 的赤柱伸延至新界北部的南湧。
鳳凰徑位於香港最大的島嶼大嶼山,以島上的最高峰鳳凰山命名,於1984年啟用。此遠足徑全長約70公裡,共分為十二段。路線主要圍繞南大嶼郊野公園而行走,由東部的梅窩起,繞行西面海岸返回梅窩。
第二段攀越高峻的大山如二東山與大東山,再下降至伯公坳;第三段隨即攀上934米的鳳凰山,下降屹立天壇大佛的昂平,再輕降至深屈道結束第四段;第五與第六段先要上攀至觀音山,踏進嶼西的群嶽中,繼而走過古亭園龍仔悟園,再西降至大澳水鄉;隨後的三段鳳凰徑先會南下分流炮臺,再沿著嶼南的海岸線,經過狗嶺湧、石壁水塘再走到水口;走過第十及第十一段的引水道後,便會到達著名沙灘貝澳;鳳凰徑最後一段會經過白富田,再返回梅窩完結。
鳳凰徑除了二澳一段雜草叢生外,其餘路徑明確。途中攀山靠海,自然風光滿溢,沒有高樓阻礙景觀。此外,
途中更可訪尋古蹟和了解漁村文化,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長途遠足徑。
鳳凰徑第一段的起點在梅窩渡輪碼頭。在公廁旁橫過馬路後,沿著嶼南道開始上走。沿途大多在樹蔭之下行走,在中段的巴士站旁,位置較開揚,可下瞰右下方的鹿地塘村。只要一直沿著馬路上行,便可抵達鳳凰徑第一段的終點南山。南山是個偌大的休憩點,既有涼亭,亦有坐椅及公廁等設施,而且空間甚是寬敞。此處有一座鳳凰徑的牌坊,標示著第二段的起點,遊人可沿徑續走往大東山、循南山古道返回梅窩或乘車離去。
第二段
路線:南山 › 雙東坳 › 大東山
鳳凰徑第二段的起點在南山的牌樓。從牌樓上走山丘的直昇機坪,輕降後便開始登山。此路段多是泥徑與石級,雖然不斷上升,但也算好走。一輪攀升後,走至近平緩處,風景漸見開揚。此處可遙望芝麻灣半島及離岸較遠的長洲,而二東山東南坡的叢叢樹木亦進入眼帘。春夏季間,這片樹林翠綠茂盛,盡現生機。
由此徐徐上走,便可到達雙東坳。蓮花山此時展現在側,其碧油油的山坡不其自然讓人駐足觀賞。再往前走,經過黃龍坑郊遊徑的地圖指示牌,便會到達大東山的爛頭營。在秋冬時份,金色芒草滿坡,伴著星散的石屋,吸引不少遊人前來觀賞。
從石屋間的小徑繼續前進,輕攀山坳,再走過一段較平坦的路段,便要循石階下走。遊人可一邊觀賞大東山西坡的林木,一邊享受鳳凰山的日落景致下降至伯公坳的涼亭,完成鳳凰徑第二段。
第三段
路線:伯公坳 › 鳳凰山 › 昂坪
鳳凰徑第三段是以攀登香港第二高峰的鳳凰山為主。海拔934米的鳳凰山擁有兩個山峰,主峰為鳳、副峰為凰。由於山顛處怪石嶙峋,故此又名為「爛頭山」,英語則名為Lantau Peak。鳳凰山地勢突出,放目可及遠,故吸引不少遊人在凌晨時份登峰觀賞日出。
路線由伯公坳的石級起,上升不久,即可望見東湧市區及機場,而高度僅次於鳳凰山的大東山在後方。隨後再沿山徑上升,視野漸漸變得開闊。往左首遠望,可遠眺芝麻灣半島。往後開始首段的上升,走至涼亭後,復又上升一段斜度甚高的石級。此時可看見左方一個巨型的峭壁缺口,名為「南天門」。隨後再奮力上攀,便可達鳳凰山峰頂。
山頂上建有一間小木屋,給遊人遮風擋雨。鳳凰山峰頂常雲霧縈繞,視野朦朧不清。如果走運,當可下瞰石壁水塘及水口等地 。
隨後續沿徑下山,一輪急降,便會抵達「鳳凰觀日」牌坊,完成鳳凰徑第三段的行程。如果時間許可,當可順道參觀心經簡林、位處昂坪的全球最大露天青銅大佛,以及著名的寶蓮寺。
鳳凰徑第四段的原有路線是由昂坪繞行木魚山與獅子頭山南坡至深屈道畢。2008年6月該處山泥傾瀉,導致道路嚴重損毀,故此路段由同年11月起改道,其長度與需時與改道前相約。
現時的第四段的起點仍在鳳凰山西北方的鳳凰觀日牌樓,旁有鳳凰凋像,不遠處是心經簡林。心經簡林是由38條木柱組成的戶外木凋,當中37條木柱載有由國學家饒宗頤教授的墨跡所刻成的佛經。
由地圖牌旁的山徑出發,不久便可走至營地。在營地對面的山徑上走數步,接上彌勒山郊遊徑後左轉。由此沿著彌勒山的山腹逕行走,途中除可靜賞昂坪大佛外,也能欣賞聳立在前的大嶼山最高峰──鳳凰山。及後在分岔處左走,接上鋪設完好的石塊路,在纜車下的通道行走,最後橫過車道走至昂坪市集。隨後在巴士站旁的昂平道下走,此路初段斜度稍急,沿途遠望如傘子般的觀音山。在支路再左接深屈道,駐足路上的涼亭及觀景臺,高聳的鳳凰山及下方石璧水塘一覽無餘。由此繼續往下走,便會到達鳳凰徑第四段的終點深屈道。
路線:深屈道 › 觀音山 › 羗山 › 靈會山 › 萬丈布 › 龍仔悟園鳳凰徑第五段的起點在深屈道與羗山道的交匯處。在涼亭後方的山徑起行,在支徑右走(左方為昔時的羗山郊遊徑,現時已封路),上登至觀音山。在觀音山上,可下瞰石壁水塘及其背靠的鳳凰山。
由此下降一段,便要行走一段較費力的石級,攀上羌山。往後循山逕行走,會遇上一個三岔路口。依著鳳凰徑指示往靈會山方向直走 (左、右二方均為現時的羗山郊遊徑;右方亦為前往萬丈布的捷徑)。走過一片丘陵地帶後,到達分水坳,再循萬丈布方向右走。在下一個分岔口再右轉(左方可往水澇漕)走至萬丈布。此處有一座飛龍凋塑,可由標距柱L047附近的一道小徑可通往。
在萬丈布的河口直走水泥徑 (右方有支路上羌山),走過露營地點後,從石級下走至龍仔悟園。龍仔悟園是吳氏之物業,建於1966年。園中的亭臺樓閣,甚具古風。亭園如今並未對外開放,但在鳳凰徑上走過時仍可窺見園中涼亭、九曲橋,以及蓮花池。
悟園是鳳凰徑第五段的終點站,遊者須續走第六段或在標距柱L051 附近循羗山郊遊徑離開。
鳳凰徑第六段的起點在萬丈布的龍仔悟園。沿逕行走,經過休憩處,不久須依著指示左轉離開水泥徑。沿徑續走至溪澗後,可在此作短暫休息。隨後越過澗道,行走在山腰徑上,會看見右方的靈隱寺。寺廟靜隱山中,是萬綠叢中的一點紅。
由此徐徐下走,經過一段較陰暗的水泥路,便要開始急降下山。這段下坡路斜度甚高,部份更長有苔蘚,甚是溼滑,但斜坡旁均有破舊的石階可供行走。在下山途中,便見象山轟立在側。此山巖石外露,形態剛強,猶如一道屏障保護著大澳。沿徑一直下降,便可抵達大澳南湧村完成鳳凰徑第六段的行程。
鳳凰徑第七段的起點在南湧村。沿著海傍逕行走,經過村屋後續走林蔭下的山徑,便可下降至二澳泥灘。此片泥灘頗為廣闊,可放目大嶼海峽。沿岸邊的水泥逕行走,轉進泥徑,進入二澳。
二澳原已荒廢,早年因土地業權問題,禁止遊人進村。現時村民正開墾荒地,進行復耕。
路徑及後接上較狹窄的古道。此段路因較少人行走,野草稍密,也較為昏暗。最後上走根頭坳,下再降至煎魚灣。其後續走水泥徑,走過營地後,便會到達分流。分流位於珠江與太平洋水域分界,在鹹澹水的交界處,故海水分流至澄青色及濁泥色,也因而得名。
分流西灣甚為寧靜,灣旁村屋仍有人居住。遊人若要走訪石圓環、炮臺及分流石筍,便要循分流郊遊徑在沙灘末端接石級上走。
鳳凰徑在左方的村舍接續,走至東灣後,再上走至地圖資料牌,其後已可一覽分流東灣的景色。沿逕行走一段,狗嶺湧已入眼帘。續沿山腹逕行走,跨溪後上走數步便會到達引水道。由此右轉一直行走,便可抵達鳳凰徑第七段的終點狗嶺湧。
鳳凰徑第八段的起點在狗嶺湧。狗嶺湧是個露營地點,其南端有一座嶼南界碑。界碑是由英國人在1902年豎立,以標示在1898年滿清政府租借予英國的新界範圍(包括大嶼山)的地界線,而另一座同類型的嶼北界碑則豎立在大澳。
由狗嶺湧上方寬闊的引水道起步,路段平坦,途中經過一些郊遊點。近路線中段,可遠眺鳳凰山及大鴉洲、小鴉洲等外島。及後上升及下降一段,經過羗山郊遊徑的起點後,在支徑靠左(右方車道可下走至大浪灣村),續循車道上升,最後輕降下走至羗山道及石壁水塘,結束鳳凰徑第八段的行程。
路線:石壁水塘 › 東灣 › 石欖洲 › 籮箕灣 › 水口鳳凰徑第九段的起點在石壁水塘水壩末端,即宏貝道路口。在水壩上可仰望左側的大嶼山第一高峰鳳凰山及起伏的狗牙嶺,以及昂坪大佛;而右方草坡下是高度設防的石壁監獄。橫過水壩後,右轉沿著車道下降。在分支路隨鳳凰徑指示左走(如欲一訪石刻,須在此右走下降至監獄再右轉),再沿車道一直下走至東灣。
車道的末端為香港紅十字會石壁營。由此左走,轉入營旁的小徑,然後慢慢上升至山坳。自此便要沿著山腰逕行走。走過石欖洲營地的入口後,續走海傍徑。此段路徑相對平緩,而途中不乏樹蔭,更可賞覽海岸風光及索罟群島,如大鴉洲及小鴉洲等海島。後段循石級下降至籮箕灣,可先右走前往營地及沙灘,隨後返回鳳凰徑。
此後續按指示牌拾級而上,很快便可抵達車道。由此左走至嶼南道的水口村。走至對面的人行道後,再右走一段,便會抵達鳳凰徑第九段的終點。
鳳凰徑第十段的起點在嶼南道的水口村。在地圖牌資料牌上走,經過一些墓地後,景色豁然開朗。仰頭便見巍峨的狗牙嶺,而回身就是水口泥灘。由此再上走一段,便會到達引水道的休憩點。
沿引水道右走,不時都可仰望左上方的鳳凰山,而右方的視線則受樹木所阻,甚少能機會欣賞嶼南海岸的景色,途中只有兩處較開闊的位置,可下瞰塘福及長沙。然而路上卻不乏大型的休憩點可供休息。
沿著寬敞的引水道一直行走,便會到達昔日的東湧道,完成鳳凰徑第十段行程。
第十一端
路線:舊東湧道 › 嶼南道 › 貝澳
鳳凰徑第十一段的起點是在昔日的東湧道。由地圖資料牌旁的車道行走,不久便會在現時東湧道下走過。其後林蔭頗多,只能間中仰望左上方的大東山,而右方的景觀欠奉,行走車道途中只有一處能遠眺貝澳。
沿著引水道一直行走,直至盡處的迴旋處。由此接上山徑,視野稍為好轉,可遠望芝麻灣半島的老人山及鹹田灣村。最後循石級下降,接上嶼南道,再左轉沿車道下走至貝澳,完成鳳凰徑第十一段。
鳳凰徑第十二段的起點在貝澳的嶼南道。沿著芝麻灣道行走,走過球場後,便見左方的一片草地上有不少水牛在棲息。這些水牛原被引入協助犁地以及提供糞土作肥料之用。隨著農業式微,村民放棄耕種,遂將水牛放歸野外,讓其繁衍至今。
沿貝澳河旁行走,往身後回望,便見蓮花山 與大東山座落在後方。走至天后廟,大嶼山東南面的芝麻灣半島已入眼帘。路線及後續沿芝麻灣道左轉,往十塱舊村方向行走。隨車道微升後,跟隨左側鳳凰徑的指示牌上走至山崗,經過白富田,在支路右走。抵達馬路,隨山腹徑續走至涼亭。途中遠眺澄碧的芝麻灣,令人身心舒暢。及後續沿海岸線步行,繞過銀礦灣,接上梅窩碼頭路後抵達梅窩,完成鳳凰徑最終段。
聲明: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香港情報立場,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儘快聯絡我們,我們會在第一時間刪除。聯繫及商務合作:kevinwechatid(微信)
香港情報 - 致力於客觀真實的報導香港熱點,旅遊購物,打折優惠,時尚美食, 明星大腕,投資理財等最新資訊,讓你更快更準更全面讀懂香港,領略香港!
長按指紋,提取二維碼,輕鬆關注⇊
微信公眾號: HongkongReport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