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概念:禮儀的含義、禮儀的特徵
某演出團計劃於下月赴英國演出,該團團長李建就此事向市文化局作請示,於是他撥通了文化局局長辦公室的電話。
可是電話響了足足有半分鐘,不見有人接聽。李建正納悶著,突然電話那端傳來一個不耐煩的女高音:「什麼事啊?」李建一愣,以為自己撥錯電話了:「請問是文化局嗎。」「廢話,你不知道自己往哪兒打的電話啊。」「哦,你好,我是市歌舞團的,請問王局長在嗎。」」你是誰啊。」對方沒好氣地盤問。李建心裡直犯嘀咕:「我叫李建,是雜技團的團長。」
「李建?你跟我們局長什麼關係?」
「關係?」李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我和王局長沒有私人關係,我只是想請示一下我們團出國演出的事。」「出國演出?王局長不在,你改天再來電話吧。」沒等李建說什麼,對方就「啪」地掛了電話。
禮儀的含義
禮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的本意是「敬神」。禮經過中國幾千年歷史的浸潤和薰染,其含義在不斷地演變,時志今日,禮已經深入到人類的·日常生活和社會活動之中,引申為表示人與人之間、組織與組織之間或國與國之間的友好和敬意。因此,禮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與準則。一般而言,與「禮」相關的詞常見的有三個,即禮貌、禮節、禮儀。禮的核心是禮貌,禮的形式是禮節,禮的規範是禮儀。
禮貌是指人們在交往過程中表示敬重、謙虛、恭敬、友好的行為規範,它體現著一個人的基本品質。禮貌的外部表現主要是儀表儀容適度修飾、姿態端莊得體、態度親切和藹、說話文明謙虛恭敬、待人接物彬彬有禮。如尊老愛幼、熱情待客等。
禮節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和交際過程中表示問候、致意、致謝、慰問、哀悼等習慣用形式或具體規定,是禮貌的具體表現方式,如熟人路遇互相打招呼、賓主見面互相握手、逢年過節互相拜訪、親朋好友遇喜事送禮物、宴會中互相敬酒、對遇病痛災難的人們進行慰問等。
禮儀是指人們在社會交往中由於受歷史傳統、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時代潮流等因素的影響而形成,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以建立和諧關係關係為目的的各種符合禮的精神、要求的行為準則或規範的總和。在禮學體系中,與禮貌和禮節相比,禮儀的內涵要深一些,主要有以下幾點:
(1) 禮儀是一種行為準則或規範。它是一種程序,表現為一定的章法,如果你要進入某一地域,你就要對那裡的習俗和行為規範有所了解,只有遵守這種習俗和規範,才能融入當地的環境。
(2) 禮儀是一定社會關係中人們約定俗成、共同認可的行為規範。在人們的交往活動中,禮儀首先表現為一些不成文的規矩、習慣,然後才逐漸上升為大家認可的,可以用語言、文字、動作進行準確描述和規定的行為準則,並成為人們有章可循、可以自覺學習和遵守的行為規範。
(3) 禮儀是一種情感互動的過程。在禮儀的實施過程中,既有是施禮者的控制行為,也有受禮者的反饋行為。即禮是施禮者與受禮者的互相尊重、情感互動的過程,
(4) 禮儀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社會交往各方的互相尊重,從而達到人與人之間關係的和諧。在現代社會,禮儀可以有效地展現施禮者與受禮者的教養、風度與魅力,它體現著一個人對他人和社會的認知水平、尊重程度,是一個人的學識、修養和價值的外在表現。只有處於互相尊重的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係才能建立並逐步發展。
(5) 禮儀是一種規範,它不是人們主觀形成的結果。禮儀規範是對人們在社會交往實踐中形成的一定禮儀關係的概括和反映,通過風俗、習慣和傳統方式保留下來。進一步說,禮儀是一定社會或階段對人們的言行舉止所提出的要求,並由社會思想家們集中概況出來,見之與人們的生活實踐,從而形成人們的言行舉止所提出的要求,並由社會思想家們集中概況出來,見之於人們的生活實踐,從而形成人們普遍遵循的行為準則。每個人要想在社交場合表現的彬彬有禮,很有修養,都必須無條件地遵守禮儀規範。任何人如果不按照被社會認可的禮儀規範去工作、生活,而是隨心所欲地按自己的方式去做,那麼其行為必然令很多交往對象難以接受。所以,規範性是禮儀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