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身處何地,為人處世謙遜有禮貌都會讓和你相處的人感到如沐春風。禮儀是我們人際交往中必備的技能之一。那麼關於禮儀的來源大家是否又有所了解呢?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禮儀的歷史都十分悠久,下面就讓小編帶大家了解一下禮儀的起源。
揭示禮儀的起源及其歷史演變有利於我們更深刻地把握禮儀的本質,全方位地了解禮儀文化,並通過對傳統禮儀文化的揚棄,更好地指導我們現實的禮儀實踐。在我國,歷代統治階級幾乎都推崇「禮治」。禮儀在中國既是人們生活、交往的方式,又是階級產生後統治階級治國平天下的手段。
禮儀起源於原始社會。據考古學、民俗學等方面的材料證明,我國原始社會的社會生活中已經形成了頗具影響的禮儀規範。原始的宗教禮儀、婚姻禮儀等已具雛形。其中,敬神禮儀更為突出。漢語中的「禮」,本身就含有敬神的意思。《說文解字》中認為禮最初源於原始宗教信仰,是原始人用來事神致福的。
據考證,距今約50萬年前的北京山頂洞人就有了禮的觀念和實踐。山頂洞人縫製衣服以遮羞禦寒,把貝殼串起來,掛在脖子上以滿足審美需求。族人死了,要舉行宗教儀式,並在死人身上撒赤鐵礦粉。這種宗教儀式便包括了參與者在活動過程中的交際禮儀。我國東北的鄂倫春族在解放前仍沿襲著原始社會的一些禮儀規範,如相信萬物有靈崇拜熊,打來熊後大家要大哭一場,吃完熊肉後也要大哭一場,並對熊骨進行天葬。
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際交往禮儀已初步形成。半坡遺址和姜寨遺址提供的民俗資料表明,當時的人們在交往中已經注重尊卑有序、男女有別了。在家庭中,家庭成員按照長幼男女席地而坐;老者坐上邊,年小者坐下邊;男子坐左邊,女子坐右邊。他們用兩根中柱把主室分為兩個半邊,右邊是女柱,左邊是南柱。男女成年時在各自的柱子前舉行成年儀式。這種禮儀在今天的納西族中仍被傳承著。炎黃五帝時期,禮儀已漸至嚴密,且逐漸被納入禮制的範疇。這一時期是我國原始社會後期,是私有制、階級和國家逐漸形成的時期,因而反映在禮儀上,也是由氏族社會的交際禮儀向階級社會的交際禮儀逐步過渡的時期。歷史上有過「禮理起於大一,禮事起於遂皇,禮名起於黃帝」之說。《商君書畫策》載:「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用而王。神農既沒,以強勝弱,以眾暴寡,故黃帝為君臣上下之儀,父子兄弟之禮,夫婦匹配之合,內行刀鋸,外用甲兵,故時變也。」足見當時社交禮儀之盛。堯舜時代,國家已具雛形。同時,民間交往禮儀得到進一步發展,延續幾千年的拜、揖、拱手等禮儀,此時已廣泛運用於社交活動之中了。
禮儀的不斷演變是歷史時代發展的必然,因為人類社會的進步、文明的發展,人與人的交往急需一套準則,因此禮儀的誕生就不足為奇了。作為人與人之間交往的準則,禮儀融入在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想要將其學好,了解其起源對我們的幫助是十分巨大的。希望小編今天的介紹可以讓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禮儀,在生活中做一個有禮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