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耶穌教堂——世界上第一座巴洛克式建築

2020-12-12 米勺兒在廚房

耶穌教堂(Chiesa del Gesù)位於義大利羅馬的耶穌廣場,是天主教修會耶穌會的母堂。耶穌教堂的建築形式是全世界無數耶穌會教堂,特別是美洲耶穌會教堂的典範,也是巴洛克時期、天主教反改革運動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教堂之一,教堂立面被認為是「第一個真正的巴洛克建築立面」。

耶穌教堂由耶穌會的創辦人聖依納爵羅耀拉於1551年提出建造。1773年耶穌會被解散,在那之前,耶穌教堂一直是耶穌會領導的住處。作為耶穌會的第一座教堂,正門上方雕刻著大大的耶穌會標誌:IHS,它是希臘文耶穌的頭三個字母。耶穌教堂中殿天棚的裝飾是重要看點,是巴琪亞奇的壁畫《耶穌之名的勝利》。

耶穌教堂使用了米開朗基羅的設計,於開始1568年建造,被人們稱作是第一座巴洛克建築。做教堂內部裝飾的是米開朗基羅的學生,內部由黃金和大理石裝飾,極盡華美之能,美輪美奐。

耶穌教堂平面為長方形,端部突出一個聖龕,由哥德式教堂慣用的拉丁十字形演變而來,中廳寬闊,拱頂滿布雕像和裝飾,兩側用兩排小祈禱室代替原來的側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頂。

教堂的聖壇裝飾富麗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聖像和裝飾光芒。教堂立面借鑑早期文藝復興建築大師阿爾伯蒂設計的佛羅倫斯聖瑪麗亞小教堂的處理手法。

正門上面分層簷部和山花做成重疊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門兩側採用了倚柱和扁壁柱,這些處理手法別開生面,後來被廣泛仿效。

相關焦點

  • 義大利的馬洛克式建築——羅馬耶穌會教堂
    義大利的馬洛克式建築——羅馬耶穌會教堂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築。/20131112/n390004408.shtml report 470 義大利的馬洛克式建築
  • 金碧輝煌的巴洛克教堂——羅馬「耶穌教堂」
    在羅馬,巴洛克教堂多到數不清,抬頭回眸間,眼風會掃到各種穹頂,外表雖然大同小異,裡面的卻是天壤之別,於是我養成了一種習慣就是看見教堂就進去轉一圈,因此被驚豔過很多次,但若論起金碧輝煌,那麼這座耶穌教堂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 羅馬耶穌會教堂:現實主義的巴洛克風格,自由與宗教的融合交混
    羅馬耶穌會教堂是歷史上第一個巴洛克建築,這座象徵著歐洲建築歷史由手法主義走向巴洛克風格的標誌物,不同於往前的歐洲建築風格。羅馬耶穌會教堂外觀古希臘建築的風格給人帶來一種分散的驚豔,但這座巴洛克風格的建築代表物,卻像一座大型的雕塑,給人帶來歐洲建築物的「整體」美,這座建築物不僅給大家帶來了感官上的警探,在歷史上也是一個建築性的標識,是歐洲建築歷史風格過渡的標誌性代表建築物。
  • 巴洛克建築
    第一座巴洛克建築—羅馬耶穌會教堂    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築。    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
  • 巴洛克式建築:文藝復興時期盛行的建築風格,希臘文明的延伸
    由單純的美術藝術延伸到富有內涵的藝術建築風格上,這一創舉也是開天闢地的。世人也由此開啟探索建築學的旅程,給世界也帶來更多的文明遺蹟的貢獻。那麼對於巴洛克這一建築風格,你了解多少?
  • 巴洛克建築_建設工程教育網
    第一座巴洛克建築—羅馬耶穌會教堂    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第一座巴洛克建築。    手法主義是16世紀晚期歐洲的一種藝術風格。其主要特點是追求怪異和不尋常的效果,如以變形和不協調的方式表現空間,以誇張的細長比例表現人物等。
  • 斯帕斯卡婭教堂,巴洛克式的建築風格,讓人流連忘返
    斯帕斯卡婭教堂位於安加拉河畔,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傳統式東正教教堂,從圖中可以看得出來,整個建築的巴洛克式風格,給人眼前一亮,讓人流連忘返。整個教堂建成於1706年,他是伊爾庫茨克市歷史上第二座石頭建築,整個建築也是聞名中外。
  • 世界著名宗教建築——聖彼得大教堂(上)
    是羅馬基督教的中心教堂,歐洲天主教徒的朝聖地與梵蒂岡羅馬教皇的教廷,位於梵蒂岡,是全世界第一大圓頂教堂,登教堂正中的圓穹頂部可眺望羅馬全城;在圓穹內的環形平臺上,可俯視教堂內部,欣賞圓穹內壁的大型鑲嵌畫。其中比較著名的有米開朗琪羅的《聖殤》雕像、《創世紀》天花板壁畫、拉斐爾的《雅典學院》油畫等。
  • 世界上最大的教堂——聖彼得大教堂
    界的聖彼得廣場,建於1667年,住持設計施工的是一位那不勒斯人,他的手筆賦予了廣場上排成四行的284根託斯卡拉式柱子永恆的生命,柱子上方那美妙絕倫的聖者塑像四百年來一直訴說著當年這個才華橫溢的建築天才的名字:貝爾尼尼——巴洛克藝術之父。
  • 視頻/圖文詳解如何區分希臘建築、羅馬建築、巴洛克建築
    古羅馬詩人霍雷斯說過,我們羅馬人徵服了希臘,可是文化上卻被希臘所徵服。所以羅馬人的的建築也就是在希臘建築基礎上加上拱。我們看看如果在希臘建築後面加個包子(拱)就變成了這樣他們可是要與耶穌、瑪利亞、天使和聖人相聚的。在哪聚?天堂。天堂在哪裡?天上。於是當時的人們就想把教堂建高,造的高,才能越加的接近上帝。原來希臘、羅馬、拜佔庭式哪些大圓頂通通不能要。因為頂重,就要用又厚又重的石牆去支撐,從而導致建築高不起來。改用尖塔,為了讓建築更高,還發明了 飛扶壁。
  • 輕鬆讀懂歐洲各種建築|歌特式、拜佔庭式、希臘式、羅馬式、巴洛克式......
    羅馬人對建築工程的重大貢獻,是發明了一種被稱為「黏漿的萬用材料,這是一種用火山灰巖、石灰和水拌成的石漿,再加上碎石或碎磚,用之於建築業,非常堅固,又增添色彩。這就是世界上第一種足以支撐大跨度建築的混凝土。
  • 一分鐘讓你搞懂歐洲那些建築風格,啥是巴洛克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式~(轉)
    這就是世界上第一種足以支撐大跨度建築的混凝土。羅馬人發明了混凝土,從此大拱門、大圓頂、大拱頂就都能獨立,而無需像古希臘建築那樣靠許多柱子來支撐了,從而成為世界建築史上劃時代的創舉。古羅馬詩人霍雷斯說過,我們羅馬人徵服了希臘,可是文化上卻被希臘所徵服。所以羅馬人的的建築也就是在希臘建築基礎上加上拱。我們看看如果在希臘建築後面加個包子(拱)就變成了這樣
  • 一篇貼帶你看懂所有歐洲建築,啥是巴洛克式,哥德式,文藝復興式~
    這就是世界上第一種足以支撐大跨度建築的混凝土。羅馬人發明了混凝土,從此大拱門、大圓頂、大拱頂就都能獨立,而無需像古希臘建築那樣靠許多柱子來支撐了,從而成為世界建築史上劃時代的創舉。古羅馬詩人霍雷斯說過,我們羅馬人徵服了希臘,可是文化上卻被希臘所徵服。所以羅馬人的的建築也就是在希臘建築基礎上加上拱。我們看看如果在希臘建築後面加個包子(拱)就變成了這樣。
  • 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巴洛克風情!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義大利文藝復興晚期著名建築師和建築理論家維尼奧拉設計的羅馬耶穌會教堂是由手法主義向巴洛克風格過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稱之為笫一座巴洛克建築。 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部門都發生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巴洛克一詞的原意是「扭曲的珍珠」,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築風格。
  • 歐洲那些建築終於弄明白啦!羅馬、巴洛克、洛可可……
    古羅馬詩人霍雷斯說過,我們羅馬人徵服了希臘,可是文化上卻被希臘所徵服。所以羅馬人的的建築也就是在希臘建築基礎上加上拱。劃重點:羅馬人對建築工程的重大貢獻,是發明了一種被稱為「黏漿」的萬用材料,這是一種用火山灰巖、石灰和水拌成的石漿,再加上碎石或碎磚,用之於建築業,非常堅固,又增添色彩,這就是世界上第一種足以支撐大跨度建築的混凝土
  • 義大利:羅馬聖母瑪利亞大教堂
    2015年11月24日,義大利,羅馬聖母瑪利亞大教堂風光。聖母瑪利亞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Maggiore又稱大聖母堂,從中央火車站沿Via Cavour大街步行15分鐘,從共和國廣場走過去大約10分鐘。她是羅馬四大教堂老么,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聖母教堂。
  • 葡萄牙獨立後修建的第一座教堂,羅馬式、哥德式、巴洛克融為一體
    ,那裡是葡萄牙獨立後修建的第一座教堂,也是裡斯本最重要的天主教堂——聖母瑪利亞主教座堂。最初的建築為晚期羅馬式,13世紀初完成。13世紀末迪尼什一世(Dinis I de Portugal,1261-1325)下令增建了哥德式迴廊,他的兒子阿方索四世(Afonso IV de Portugal,1291-1357)繼位後又將後面的禮拜堂改為哥德式的皇家墓室,17世紀中期還建造了矯飾風格的聖器室。
  • 天主教巴洛克文化,主要表現在教堂建築和宗教儀式兩個方面
    與耶穌會教育的情況相似,天主教巴洛克文化也同時是啟蒙運動的批判對象和發展基礎。這主要表現在教堂建築和宗教儀式兩個方面。1568年,在特蘭託大公會議(1545—1563)精神的指導下,由著名的文藝復興建築師米開朗基羅(1475—1564)參與設計的耶穌會教堂在羅馬開工,1580年,這座成為全世界耶穌會教堂楷模的教堂基本竣工。巴洛克建築風格由此開端。
  • 淺談巴洛克式建築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石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  巴洛克建築是歐洲17世紀和18世紀初的巴洛克藝術風格中的一個層面。17世紀起源於義大利的羅馬,後傳至德、奧、法、英、西葡,直至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從語源學上講,巴洛克是一切雜亂、奇異、不規則、流於裝飾的代名詞。而這一時期的建築也確實體現了這一點。它能用直觀的感召力給教堂、府邸的使用者以震撼,而這正是天主教教會的用意。
  • 羅馬巴洛克風格的納沃納廣場 環球之旅(41)
    它之所以著名,是因為這是一座巴洛克風格的廣場,有三座著名的噴泉,其中兩座是巴洛克風格的代表人物、偉大的建築家、雕塑家貝尼尼的代表作。廣場呈橢圓形,四周都是古老建築物,汽車不許進入。1644年,廣場經歷了最重大的變化:教皇英諾森十世開始著手一項激進的巴洛克風格的重建方案。現在,周圍建築大多具有巴洛克風格,古味盎然,環境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