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碰過到過窩裡有魚不上鉤的情況嗎?碰到這種情況你採取了什麼辦法?你的辦法成功了嗎?遇到窩裡有魚不上鉤的時候,釣魚人總感覺自己的腦子不夠用,感覺冥冥中一定有辦法撬開魚兒的金嘴,卻一時無計可施甚至抓狂。
今天小編就結合實釣經驗和大家分享三種大膽式創新。為什麼叫大膽式創新呢,原因有二:一是垂釣策略變化比較大甚至顛覆性改變;二是這個改變有可以帶來不利的後果,經常表現為死窩。在遇到窩裡有魚卻不咬鉤的時候這種創新往往能收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本文要點:
為什麼要採取大膽性創新
採取大膽性創新的前提
通過三個實戰案例解析三個大膽創新
為使本解析更有針對性,本文以黑坑垂釣鯉魚為基礎展開討論,其他魚情大家可以借鑑參考。
為什麼要採取大膽性創新
在垂釣過程中大家經常碰到窩裡有魚不吃的現象,其中主要表現為:
1、浮漂有動作,但提竿不中魚;
2、窩點有魚腥,浮漂卻沒動作;
3、水面有魚蹦出,但就是不咬鉤。
碰到以上現象時,大家一般會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原因:
1、更換小鉤細線和吃鉛量小的浮漂;
2、減淡餌料味型;
3、減少餌料霧化;
4、減小餌料體積;
5、減輕餌料比重;
6、掛上一顆皮筋顆粒死等,期待奇蹟的發生。
這些都是大家在日常垂釣中經常用到的方法,而且常常屢試不爽。那麼以上方法均不奏效時,你會怎麼辦呢?收竿子走人?那就是等於提前交槍投降了。這時,我們不妨換位思考,採取一些大膽、激進的改變,給自己贏得一片生機。
採取大膽性創新的前提
大膽性創新大部分是在釣魚人幾近絕望時採取的辦法,有點「死馬當活馬醫」碰運氣的成分,但不也不能無章可循,通俗的說就是不能違背常理,建議遵循以下三個前提:
1、不能違背魚兒的攝食習性,比如我們釣鯉魚不能應用釣青魚的餌料進行垂釣,釣什麼魚要採用什麼樣的對象餌。
2、不能違背魚兒的生活習性,比如我們釣底層魚時不能釣浮,要根據魚兒活動的水層來定層施釣。
3、不能違背基本的垂釣常識,比如我們垂釣滑魚時不能用過粗的線組,釣大魚不能用過小的鉤子等等。
通過三個實戰案例解析三個大膽創新
1、窩裡有魚卻不咬鉤,大膽更換新味型
案例:商河一家混養塘裡面放了一批大草魚和鯉魚,收費比較低廉,當時是80元釣5個小時。當天我採用的餌料味型為薯、谷、甜味,這三個味型在周圍黑坑屢試不爽,結果到了這個塘子後卻啞火了。抽了十來竿子就錨到一條魚,只鉤了一片魚鱗上來。隨著時間的增長,我發現窩子裡魚腥不少,魚兒就是不咬鉤。針對這個問題,我先是減淡了味型,隨之又減小了線組,卻仍然提不起魚兒的胃口。這時一個陰漂讓我抓住了,輕輕一提竿,你猜怎麼了?一條魚居然從水裡跳了起來!
對面的釣友拿了打起了哈哈,說:」兄弟,你窩子裡的魚都滿了,你咋一條也釣不上來啊?」。說實話,當時我都有點汗顏了。在最後十五分鐘快要結束時,我靈機一動,隨後拿了一把素餌加了幾滴平時不大用的棗香添加劑,徹底改變了用餌味型。這下總算是「瞎貓碰上死耗子」了,餌料到底後就一個清晰兩目頓口,提竿中魚,然後連中三竿。再想繼續拋竿時,老闆打開了充氧機,五個小時的垂釣時間結束了。
朋友上午收穫也不理想,提議轉移陣地。我信誓旦旦的告訴他找到訣竅了,商議吃過中午飯下午再釣一場。結果下午繼續應用棗香餌施釣一直沒停口,下半場的收穫可以用滿載而歸來形容,甚至把上半場賠釣的錢也賺了回來,徹徹底底嗨了一把。
小結:鯉魚喜食的味型很多,大家經常用到的便是薯味、甜味、果味、腥味、穀物味、酒味等,在施釣過程中,如果碰到窩內有魚卻不吃餌時,我們不防果斷放棄當前味型,更換另一種鯉魚喜歡吃的味型,往往會起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2、窩裡魚兒巨滑,頻繁脫鉤,往餌料裡大量添加粘粉
案例:高青開了家經家魚塘,連續幾次正釣出魚量不佳,塘子裡存了大量老滑魚。記得我們去的時候已經是接近中午了,好多釣友正在準備收竿。看了看他們的收穫,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明明塘子裡有這麼多魚,為什麼這麼難釣呢?觀察了一會兒發現,好多釣友在頻率提竿但空竿率特別高,而且大部分人伸著手使勁往遠處夠。
鑑於這種情況,我果斷在餌料裡添加了比平時多一倍的粘粉量,和出來的餌料非常粘,有人說「你這餌魚吃了粘在嘴裡吐不出來」。而恰恰是得得益於這種方法,餌團芯附鉤性特別強,可以順利的拋至遠端長時間不融散,而且幾乎無沒有霧化,極大的降低了魚兒的警惕性。這一款餌料蘸上麻團以後,出現的漂相全是和生口魚一樣的頓口,空竿率很低甚至沒有,釣了不到半程我已經提前上岸了。
小結:在垂釣滑魚時,很少有釣友把餌料和的很粘手的入程度,甚至認為太粘了餌料就變成一團死餌了。其實這種認識是有失偏頗的,尤其是在蘸麻團時,大量添加粘粉常常是對付巨滑魚的上策。
3、大頓口卻空竿,果斷將搓餌改為拉
案例:我們附近有一家黑八田釣場,有一次前去垂釣碰到了一個很棘手的問題。不管是用蘸麻團還是搓小餌,鉤餌到底後馬上就會出現三、四目的大頓口,但是提竿就是不中魚。一位釣友替我釣了會兒,居然連續20個大頓口都沒抓住,全部放空槍。期間他重新加了鉛皮,改為調二目釣全目,結果一樣是出現四目大頓口卻釣不到魚,急得那位釣友汗都躺下來了。
針對這種情況,我判斷是老滑魚進窩了,而且窩底髒了,魚在水底亂竄,根本找不到食兒。於是默默在他身後和了一款鯉魚拉餌,接過竿子後,把鉛皮座向上拉了十公分,採服拉餌打飛鉛的釣法。拋竿入水後,雙手窩竿,抓第一口動作。結果浮漂剛豎起來還沒到底,就出現一個加速下沉的動作。我這裡眼疾手快,第一時間迅速揚竿,刺魚成功啦!之後,繼續應用拉餌施釣,又連中十多尾。
小結:在人們的印象中,魚在底層時搓餌相比拉餌來說更適合垂釣老滑魚,一旦魚兒離底且有攝食慾望時,改用拉餌其施釣效果往往又優於搓餌。
寫在最後
大膽性創新看似有點無釐頭,其實並非無規律可循,尤其是在遇到窩裡明明有魚卻不上鉤時,我們更要開動腦筋,三思而後行,而不是盲目的瞎碰。本文通過三個鮮活的實戰案例分別解析了三個垂釣思路創新,個人感覺還是比較有應用價值的,也希望能給大家的日常垂釣帶來一定的幫助和啟示作用。
我是同行漁獵筆記,一位常年坐在水邊喜歡思考和分享的實戰派釣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