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漂有動作,揚竿不中魚的三個原因

2021-02-16 天天戶外釣魚

浮漂的晃動通常而言是魚兒上鉤的信息,因此很多釣友都會在魚漂晃動後提竿上魚,但是很多釣手都會遇到一提竿,什麼都沒有情況。有的人提竿的時候發現餌料被吃光了,有的人提竿發現餌料完好無損,這是什麼原因呢?

一、釣線粗大

在釣組當中,魚線的粗線應該是和釣鉤的大小相適宜的,除非選擇一些比較特殊的釣法,或者目標魚需要特殊的搭配之外,細線小鉤,粗線大鉤是最合適的搭配。如果是小鉤配粗線就會因為重量的不平衡,而出現佯動,但是沒有魚上鉤的情況。

二、餌料過大

釣組搭配應該切合一樣,餌料的大小選擇也是有區別的。大魚大餌料,小魚小餌料應該是常識。但是釣魚是和魚類搏鬥的過程,一味的固守某個原則肯定不行的。水底的情況很多變,大魚來後會有小魚群,小魚來後還會有大魚遊蕩,打大魚的窩同樣會吸引來小魚。大餌料在小魚啄一下的時候,靈敏的浮漂同樣會有反應,手一急揚竿肯定是要空軍的。

三、浮漂太靈敏

這種情況多出現在臺釣中,釣者認為把浮漂調的越敏感,自己越能夠提前了解情況,提竿才能夠及時。其實這裡面存在一個誤區,就是過於靈敏並不是最好的狀態。稍微一碰魚餌浮漂就動,明明鉤子還沒進嘴,你就看到浮漂晃動提竿了,肯定是要空軍的。而且對於一些體型很大的魚來說,太過靈敏的浮漂可能會出現大魚遊動到魚鉤的近距離範圍內,浮漂就晃動了,這怎麼可能中魚呢?可以嘗試一些調四釣三,或者調三釣二等比較適中的靈敏度,看到信號再中魚揚竿。

以上簡單總結了浮漂有信號提竿不見魚的原因,希望大家能夠根據實際情況改善自己的釣法,在垂釣的過程中漁獲滿簍而歸。

相關焦點

  • 釣魚抓死口是什麼意思,就是等黑漂或者浮漂躺水揚竿嗎?
    這種釣法非常適合野釣,野外環境中的魚,對鉤餌的警惕性低,吃餌的時候容易吃死,大多數野釣情況下等死口都是上魚率最高的釣法。抓頓口是在魚兒剛剛吸入餌料的時候揚竿,死口的意思就是魚兒已經將餌完全吞下去,甚至已經咽下去了,這時我們再揚竿,沒有不上魚的道理。但是死口的漂相就是黑漂或者浮漂躺水嗎?當然不是,事實上死口的漂相也是多種多樣。
  • 你真的會揚竿刺魚嗎?看好這三步,啥魚也跑不了
    經過長時間的思考總結,發現在揚竿刺魚的環節還是有很大的不足之處的,比如:在釣小鯽魚的時候,也不壓風線,浮漂有動作的時候,順手就是往上抬竿,而不是有力度把握的揚竿刺魚,很多時候都會造成跑魚的現象。直到有一次,抬竿之後,發現魚鉤上掛著一個異樣的東西,拿到手一看,原來是一塊肉,很薄透明狀,仔細一想可能是魚的上嘴唇。當時就意識到我抬竿的力度實在是太大了,難怪會跑魚。
  • 浮漂的吃鉛量到底怎麼選?直接套用這個公式,浮漂有動作就中魚!
    很多釣魚人的理解就是吃鉛量越小的浮漂,就應該越靈敏,所以當魚口輕的時候,我們選擇這樣的浮漂作釣,魚只要輕咬鉤,就會帶來比較明顯的動作。其實這個觀點是非常錯誤的,魚的吃口輕重和你選擇吃鉛多大的浮漂其實一點關係都沒有!
  • 淺談釣魚浮漂的材質鑑定及調釣的運用
    浮漂在垂釣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是最為關鍵的,它能測試水的深淺(調漂前先找底),能掌握觸動魚餌的魚體大小,能知道釣點是否有魚,還能知道魚鉤上是否還有餌料。可是如今,市面上的浮漂越來越多姿多彩。但是,漂亮的漂與好的漂之間並不能劃上等號,漂的好壞由材質決定。當然,一支好的漂同樣要求釣魚人要自如地調整與運用,才能發揮其最大作用。
  • 鯽魚咬鉤的四種常見漂相,看到這些動作的時候提竿,中魚率100%!
    鯽魚吃餌的動作非常的標準,在95%以上的情況下,鯽魚的吃餌動作都是先吸後吐,覺得餌料沒有任何問題的時候才會吞入口中,然後抬頭遊走,所以我們浮漂在作釣鯽魚時一般出現的動作都是:首先一上一下,一下一上的點動幾次,然後又徐徐上升,此時提竿必中鯽魚!
  • 選擇浮漂時,不要忽略漂腳的長短
    短腳浮漂先來說說短腳浮漂。短腳浮漂,是垂釣者不可或缺的垂釣裝備,但是短腳浮漂的適應範圍比較小,局限性比較大,不建議購買多支但必須要有。在實際垂釣中,使用短漂腳的浮漂,往往是用於釣淺水、打頻率、避小魚鬧窩,因為漂腳短,浮漂翻身快,鉤餌能快速沉底,而揚竿時,因為漂腳短,水阻的影響非常小。
  • 釣魚:這4個是頻繁導致,河道有魚卻不吃餌的主要原因!
    河中有魚,但不咬鉤的原因有哪些導致魚不吃餌的因素眾多,比如水溫、水質、溶氧量等等,但常見且頻繁出現的並不多,具體如下。首先魚的狀態不佳,以至於攝食慾望低落,最為常見。另外連續的陰天,水體溶氧量大幅度減少,魚呼吸困難而離底上浮,嚴重時出現浮頭現象;突然的大幅度降溫,魚在調節體溫過程中需要其他器官配合,有強烈的不適感,包括其他原因都會導致魚的狀態不佳,而覓食慾望低落,這時選擇揚竿垂釣,顯然不是最佳時間。
  • 釣鯽魚脫鉤的4個常見原因(強烈推薦)
    我們在釣魚的過程中,往往會有魚中途脫鉤,讓你白白地浪費了一個上魚的大好機會。這個問題是多方面的原因,脫鉤率的多少也是評價一個釣手垂釣水平的重要參數,必須引起重視。當在垂釣過程中經常發生脫鉤現象時,要善於分析造成脫鉤的主要原因,及時加以解決。下面我們就來談談什麼原因會造成魚脫鉤,供大家參考,歡迎補充。一、鉤子變形或變鈍。
  • 冬季釣鯽魚,浮漂有動作,提竿空槍多,從這5點中找原因!
    冬季比任何季節都要追求中魚率,這是因為魚進窩需要較長,發窩實在不容易,頻繁空槍不中魚會對窩點造成很大的影響,窩點中好不容易聚起來的魚可能會一鬨而散,冬季魚離窩之後基本是不會再回來了,這個窩點基本也就算了廢掉了。另一個方面來說,冬季釣魚不容易,爭取把每條咬鉤的魚都釣上來,這樣才能保證有不錯的收穫。
  • 冬季野釣浮漂有信號,為什麼卻一直不中魚?學會這三點上魚不再難
    冬季在野釣過程中,浮漂有明顯的魚口信號,但釣魚人始終不中魚,你是否有遇到過嗎,這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1.調釣不當難捕捉魚口釣魚人都知道,冬季氣溫低,自然水域的魚兒活性不高,野釣時會出現輕口魚情,很多釣友為了捕捉到輕微的魚口,通常會選擇較靈的調釣方式,過於靈敏的調釣方式,可能出現很多魚蹭線,蹭餌的浮漂信號,這樣勢必會出現浮漂有信號不中魚的情況。
  • 鯽魚咬鉤的四種常見漂相,看到這些動作的時候提竿,中魚率100%!
    鯽魚吃餌的動作非常的標準,在95%以上的情況下,鯽魚的吃餌動作都是先吸後吐,覺得餌料沒有任何問題的時候才會吞入口中,然後抬頭遊走,所以我們浮漂在作釣鯽魚時一般出現的動作都是:首先一上一下,一下一上的點動幾次,然後又徐徐上升,此時提竿必中鯽魚!
  • 窩裡有魚卻不咬鉤:三個實戰案例解析三處大膽創新,魚兒手到擒來
    為什麼叫大膽式創新呢,原因有二:一是垂釣策略變化比較大甚至顛覆性改變;二是這個改變有可以帶來不利的後果,經常表現為死窩。在遇到窩裡有魚卻不咬鉤的時候這種創新往往能收到出奇制勝的效果。為什麼要採取大膽性創新在垂釣過程中大家經常碰到窩裡有魚不吃的現象,其中主要表現為:1、浮漂有動作,但提竿不中魚;2、窩點有魚腥,浮漂卻沒動作;3、水面有魚蹦出,但就是不咬鉤。
  • 冬釣輕口鯽魚,使用細尾浮漂的幾大原因,漂尾是浮漂靈敏度的關鍵
    說起冬季釣魚,魚口輕基本是冬季的常態,改變不了只能去適應,需要使用靈敏度更高的釣組來適應魚的輕口。釣組的靈敏度跟釣組上的多個配件都有關係,比如魚鉤的大小輕重,子線的粗細長短等等,浮漂只是其中的一個因素餌料,所以不要把浮漂自身的靈敏度高低當成了釣組本身的靈敏度。
  • 浮漂明明沒動為什麼也能中魚?先別急著調漂,看看魚鉤的位置
    不知道釣友們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浮漂長時間沒動,剛想提竿換餌,卻中魚了?特別是冬季,這種現象非常多見浮漂沒動卻中魚,咱們的第一反應是自己沒看到信號,但如果經常這樣,會不會是釣的太鈍了?小飛總結了5大浮漂沒動卻中魚的原因,希望給新老釣友一些建議,當然也歡迎補充1、浮漂出現信號,可是自己卻沒看見冬天小魚不怎麼鬧鉤,大魚進窩也慢,有時候等的久了難免放鬆警惕,錯過一兩個信號很正常
  • 夏季野釣漂相雜亂,提竿不中魚怎麼辦?這麼做,魚咬口一抓一個準
    很多釣友說夏季垂釣時浮漂的漂相很雜亂,抓口不準,有時候感覺十拿九穩的漂相卻提竿空鉤了,有時候浮漂卻左右搖晃,既不上浮也不下頓,然後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去判斷。白白錯失了不少起竿上魚的機會,那麼我們就應該從這三步去排除問題,真正做到抓死口,讓我們每一桿都能釣到魚,一抓一個準。
  • 冬季漂相微弱,屢屢咬鉤不上魚,八成是做錯了這4點,要及時糾正
    最近降溫越來越嚴重了,氣溫急速下降,魚也不怎麼開口了,有時候我們等一天也就開幾次口,而且每次浮漂的漂相都非常的微弱,屢屢出現浮漂好不容易來一次下頓,我們揚竿卻沒有魚的的情況,如果說碰到這種情況,我們八成是因為做錯了這4點,要及時糾正我們犯的錯誤,這樣才能更輕鬆的在冬季釣到魚。
  • 什麼釣法釣鯝魚 鯝魚的幾種多變方式釣法
    因為其野性十足,中鉤後衝擊力大,帶給垂釣者強烈的刺激感,所以深受廣大釣友喜愛,也是釣友們的普遍喜歡的目標魚。但是鯝魚的垂釣難度挺大,技術要求也高,這裡就簡單介紹一下鯝魚的釣法。鯝魚的生活習性鯝魚大多生活在江河、湖泊、水庫等寬廣自然水域的底層。鯝魚以自然水域中固有的高等植物碎屑、水底腐殖質和水生昆蟲為主食。
  • 選擇浮漂,從浮漂材質,漂型分享
    浮漂是釣魚中比較重要的一個配件,選好一支浮漂,對釣魚有很大的幫忙,選擇一支好的浮漂,必須先了解浮漂,了解浮漂後才能選擇好的浮漂。我們一起來認識浮漂。2、蘆葦(南荻),蘆葦又叫南荻,芭茅,是一種一年生植物,生長在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湖北湖南等地,蘆葦是做浮漂的材料之一,蘆葦浮漂有自身輕,靈敏度高的優點,蘆葦有去殼浮漂,帶殼浮漂兩種,去殼做的一般選擇的第二節,去殼蘆葦浮漂重量輕,浮為大,但是揚竿過猛容易爆漂,帶殼蘆葦漂多採用第一節,蘆葦浮漂都是手工切制而成,製作工序複雜,時間長,同心度稍微差點,蘆葦浮漂長期作鈞
  • 不會通過浮標判斷魚有沒有咬鉤?掌握這5種魚咬鉤特點就夠了!
    釣魚的時候通過浮漂判斷魚有沒有咬鉤是非常重要的一步。如果判斷失誤提竿提早了,魚兒還沒上鉤,如果提竿晚了魚餌已經被魚吃了。下面小編就針對這個問題,給大家講一下幾種常見魚類咬鉤漂相的判斷方法。鯽魚:鯽魚是底雜食魚,動物餌、糧食餌都吃 。鯽魚咬鉤的漂相就是先點幾下,之後漂身接著勻速慢慢升起,如果不揚竿, 浮漂會上 升至側倒橫臥於水面。在漂相從升漂開始至平漂之間揚竿都是可以上魚的。草魚:草魚以水草或陸草為食,也會吃青蟲、蚯蚓等。
  • 挑選浮漂時,浮漂的吃鉛和目標魚的吃口其實沒有多大的關係
    有很多廠家,在推廣浮漂時,習慣性的冠以鯽魚漂、鯉魚漂、混養漂、湖庫漂,慢慢的大家就被培育了一種概念,浮漂的吃鉛,和魚口、魚的體型有關係,簡單的說就是,大魚用大浮漂,小魚用小吃鉛浮漂,這個觀點對不對呢?咱們暫時先不做結論,而是分析一下,浮漂吃鉛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