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曼谷市中心四面佛神廟附近17日晚發生爆炸,由於死傷者中包括不少中國人,救治中國傷員的當地醫院事發後急需中文翻譯。這一消息在泰國媒體和社交網絡上傳開後,許多懂中文的泰國人、懂泰文或英文的華人自發趕到醫院,幫助傷者。
一名身在現場的網友描述稱:「儘管警察和醫生說(志願者)夠了,但還是陸續趕來了許多泰國人,都在爭著說會中文可以幫忙翻譯,非常感動,我們的同胞不孤單,在災難面前,我們都是有血有肉的夥伴
【「就想衝去幫忙」】
聽到曼谷爆炸的消息時,已經在泰國生活12年的華人林輝起初以為又是土製炸彈爆炸。這以前在當地發生過,都沒有造成大的傷亡。但後來看到出現大量死傷,而且有不少中國人時,他開始意識到這次情況的嚴重性。
當從新聞上聽到當地醫院急需中文翻譯,懂泰文的林輝立即趕到爆炸現場附近的警察醫院。在那裡,他看到已經聚集了不少像他一樣自發趕來的志願者。
雖然這家醫院的志願者已經足夠,但許多人仍然在門口等待,希望能幫上忙。同時,醫院和慈善機構的工作人員也忙著登記志願者信息,希望把他們分配到其他需要中文翻譯的醫院。
當晚8點多,林輝又趕到附近的朱拉隆功醫院。在這裡,他給一名在爆炸中受輕傷的北京女孩做翻譯,幫助她與醫護人員溝通傷情和治療情況,與朋友和親屬聯繫。林輝離開醫院時已經是18日凌晨1點,由於女孩傷情後來出現惡化,他18日上午又返回醫院幫忙。
爆炸發生當晚,在緊急趕到朱拉隆功醫院的志願者中,還有在泰國長期居住的華人謝瑾。接受新華國際客戶端電話採訪時,謝瑾說,她聽說醫院缺少中文翻譯後,第一念頭就想衝去幫忙。由於當時爆炸現場還有炸彈尚未拆除,她擔心家人反對,沒想到媽媽和丈夫全都支持,丈夫還開車送她去醫院。
當晚10點左右趕到醫院後,謝瑾看到一切顯得井井有條,並沒有預想中的混亂和恐怖。趕來義務翻譯的多達二三十人,除留學生外,還有泰國當地的中文導遊。醫院工作人員給志願者們登記信息,告訴他們翻譯人手已經足夠,但許多志願者仍然留下等待。謝瑾還在治療區看到,每名傷者身邊幾乎都有醫院人員救治和忙碌。
「最終沒有幫上什麼忙,但感覺像是去醫院看望了住院的親人一樣,知道他們已經接受及時全面的治療,心裡踏實,」她在微信朋友圈中寫道。
由於中國傷員分散在曼谷多家醫院,為協調志願者行動,林輝還建立微信群「朱拉醫院志願者群」。目前,群裡已有100多人,還有更多人希望加入。林輝介紹說,群裡不僅有翻譯志願者,還有一些企業的工作人員,都希望義務給傷者及其親屬提供各種力所能及的幫助。
記者19日加入這一微信群,看到群內成員不斷交流信息,包括哪家醫院需要中文翻譯、志願者換班、當地餐館免費送餐等。
【泰國互助有淵源】
新華國際客戶端發現,在社交網絡上,志願者的愛心和熱心行動也感動了不少網友。名為「花之小溪」的網友18日凌晨在微博說:「曼谷爆炸,我跑來醫院做志願者幫忙翻譯和獻血,儘管警察和醫生說(志願者)夠了,但還是陸續趕來了許多泰國人,都在爭著說會中文可以幫忙翻譯,非常感動,我們的同胞不孤單,在災難面前,我們都是有血有肉的夥伴。」
事實上,這種互助在泰國非常常見。最明顯的例子是,泰國最大的醫療急救機構不是紅十字中心,而是一個由華人組建的民間組織「報德善堂」。經過幾十年運作,這一組織的分支目前幾乎遍及泰國每一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一旦有突發事件或交通事故發生,目擊群眾會主動給「報德善堂」打電話,後者對於救援不收取任何費用。
曼谷爆炸後不到24小時,許多民眾自發前往現場,憑弔逝者。很多民眾前往醫院,有人捐款,有人獻花,甚至有流行歌手專門為這次事件譜寫歌曲,呼籲民眾團結,互助互救,協助當局共同懲惡。
此外,這次曼谷爆炸湧現出這麼多有愛心的志願者,一方面與泰國人學中文的整體氛圍分不開,另一方面也與近些年中國志願者走出去有關聯。
在泰國,華裔、華人眾多,許多第二代、第三代華人依舊堅持讓自己的孩子學習漢語。教授漢語的學校不僅有專門的華文學校、漢語補習班,很多普通學校也開設了漢語課。漢語在泰國已經成為英語外的第二外語。
記者在泰國曾經參加過泰國國會開設的漢語課,一些年近七旬的議員也在學習漢語,這在其他國家是比較少見的。
隨著中泰交流、中泰貿易的推進,另一方面,也有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在學習泰語。18年前,記者在大學學習泰語時,全國當時只有兩所高校有泰語專業,而且隔年招生,每屆只有十多人。而如今,中國每年泰語本科畢業生過千,在就業市場中泰語已經不算是稀缺語種專業。同時,大批中國志願者走出國門,到東南亞國家教授漢語,傳播中國文化,很大程度上也推動了學習漢語和了解中華文化的熱潮。(記者張偉、凌朔,編輯郜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