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邊塞派大師高適:誰說人到中年萬事休?天命之年可封侯

2020-12-24 好玩的國學

盛唐詩人深受時代精神的薰染。彼時,初唐的生機勃勃走向了盛唐的如日中天。疆域擴大開邊戰爭頻繁,社會繁榮穩定,多種文化交融發展,科舉考試制度逐漸優化,一切都是昂揚向上的樣子。原來由高門大族把持的權力通道逐漸出現裂縫,寒門士子通過科舉考試或在邊疆建功立業,走進權力系統的通道逐步寬闊起來。寒門士子不再依靠好爸爸的關係,就能實現「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人生逆襲之路。

因此,盛唐的士子們,大多心懷豪邁壯懷激烈,心中鼓蕩著風雲之氣。他們自信「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他們認為,一旦風雲際會之時,就是「直掛雲帆濟滄海」之日。他們甚至看不起原來安身立命的儒家之道和那些白首章句的儒生,如李白般用「終南捷徑」,就可直達天聽;更可以如岑參般懷抱「功名只應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理念,在邊塞實現人生的理想。

但詩人們孜孜以求的仕途談何容易?對大部分人來說,仕途之路是一條不歸路,瀰漫著清冷孤獨甚至是失敗絕望,仕途之路還是一條流血之路,縱然踏上朝堂,也不知道什麼時候腦袋落地。

有的人終其一生,就是個布衣,如孟浩然;

有的人理想光芒萬丈現實卻棲棲遑遑,如杜甫;

有的人身負青雲之大才,沒想到卻死在貪官汙吏與殘暴的軍閥之手,如陳子昂與王昌齡。

可見,文人從政,喜劇少而悲劇多,成功者少而失敗者多。

但也有一個例外,他從少年時代的要飯開始,一直等到五十歲最終封侯,成為有唐一代官職最高的詩人,他就是盛唐邊塞詩派的著名詩人高適。

高適的一生告訴我們,人生縱然有無數不堪,但只要雄心猶在,任何時候努力都不算晚,所以,不要相信什麼人到中年萬事休,人到五十可封侯!

高適有著盛唐詩人普遍的建功立業的強烈願望。但高適人生的前五十年,基本上是在失望甚至是絕望中度過的。

《舊唐書》中說高適:「高適者,渤海蓚人也。少濩落,不事生業,家貧,客於梁宋,以求丐取給。」他大概是詩人中最貧窮的了。但高適少年時混跡江湖草莽中,與那些流氓賭徒打交道,生命野草般野蠻生長,這也鑄就了他生性豁達堅強豪爽不服輸的性格。

高適的人生失敗,是從二十歲開始的。

少年意氣的高適,去京城尋求仕途,但幾年慌慌張張毫無頭緒,饒是性格豁達的他,心中充滿了鬱悶不平之氣。他寫道:

梁苑白日暮,梁山秋草時。君王不可見,修竹令人悲。

豪放的盛唐詩人高適,活生生地被生活搞成了晚唐絕望悲傷的樣子。

高適是不會坐等機會的,他要換個姿勢,再來一次。科考不得意,不如當兵去。他適北遊燕趙之地,並在燕地加入軍隊。燕趙之地的慷慨悲歌與邊關大漠的雄渾蒼涼,再次點燃了高適的從軍報國的熱情,他的詩也從悲涼變成了蒼涼高遠。《塞下曲》:

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日輪駐霜戈,月魄懸雕弓。

青海陣雲匝,黑山兵氣衝。戰酣太白高,戰罷旄頭空。

萬裡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

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高適反思並取笑自己做儒生的過往,「大笑向文士,一經何足窮」,自信很快就能「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但理想豐滿,現實很骨感,高適的軍旅生涯並未實現「畫圖麒麟閣」的理想,也沒有「入朝明光宮」的榮光,幾年的軍旅生涯,除了年齡漸長,高適什麼也沒有。

高適還是決定回去考試。開元二十三年,高適落榜了。沒有面子沒有盤纏,高適只能躲在一個小旅館中,一個人度過萬家團圓的除夕夜。多年以後的高適,一定會回憶起那個不堪回首的除夕之夜。《除夜作》: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

故鄉今夜思千裡,霜鬢明朝又一年。

求仕無門,從軍失意,科考落榜,有家難回,還有什麼讓人到中年的高適更加悲傷?

但高適的悲傷,不是絕望。

失意的時候多讀書,困頓的時候多交友。繼續沉澱自己,讀書交友,終於讓高適迎來了人生中最快意的時光。

詩仙李白剛剛帶著力士脫靴貴妃捧硯的高光時刻,帶著唐玄宗給他的失業保障金,來到梁宋之地;

杜甫還是個裘馬輕狂的毛頭小子的時候,帶著「會當凌絕頂」的渴望與「致君堯舜上」的理想,也來了;

三個人在那裡度過了快樂的時光,觀洛陽花賞梁園月,他們登臺賦詩縱馬打獵,他們酩酊大醉三人同睡,心情極為酣暢。盛唐詩壇三位大詩人的相遇,讓盛唐詩歌的天空雲蒸霞蔚。

經過多年的等待,高適的人生開始有了轉機。

睢陽刺史張九皋推薦高適做封丘縣尉,相當於縣級市的公安局長。高適雖然去了,但這與他「畫圖麒麟閣」的理想差距太大,所以高適很是不爽。沒過多久乾脆辭職不幹,好不容易進入體制內,高適還是勇敢地跳了出來。高適在他的名詩《封丘作》中說,有兩條理由讓自己辭職不幹:

一是「拜迎長官心欲碎」,他不會溜須拍馬如同潘嶽般望塵而拜;

二是「鞭撻黎庶令人悲」,他無法對老百姓下毒手。

既然自己「我本漁樵孟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乍可狂歌草澤中,寧堪作吏風塵下」,乾脆就「轉憶陶潛歸去來」。

但高適絕對不是陶淵明,縱然自己已經快要五十歲了,縱然一事無成成了別人眼中的笑話,但他仍然在等待,等待屬於自己的風雲際會的時刻。五十歲的高適依然在等待,在人生的後半段,在知天命之年,我們到底如何看待命運,一個堅強的觀點認為,人生就是要跳起來,以更高的姿態,去觸摸自己命運的高線,從而跨越命運的底線。有句話說得好,窮死莫過要飯,不實總要翻身。

機會終於來了。

高適加入了朝廷的實權派哥舒翰的幕府,任掌書記,深受哥舒翰的信任,在哥舒翰的推薦下,擔任了比杜甫高半級的左拾遺,與王維官職相同的監察御史等。安史之亂爆發,成為高適人生的轉折點。

如何對待安史之亂這個社會大變局,體現了人的敏銳性和處理複雜事務的能力。在這場大動亂中,李白錯誤判斷了形勢,加入了叛軍,最終兵敗被俘;王維在長安沒有跑掉被叛軍活捉最後做了叛軍的官員;杜甫在動亂中像個沒頭蒼蠅悽悽慘慘戚戚,而高適隨著唐玄宗逃亡四川,靠著自己的才華,做了淮南節度使,平定了李白的主子永王的叛亂,活捉了李白。命運在時代面前分野如此鮮明,是時?是運?

高適晚年雖然不如意,但最終被封為渤海縣侯。從混跡草莽的一介布衣到封侯,高適用五十年的寂寞五十年的失敗與堅持,完成了他一生最華美的逆襲。

人到中年萬事休?

不,高適說,天命之年可封侯!

相關焦點

  • 唐朝詩人中獲得爵位最高的是誰,你知道嗎?不是渤海縣侯高適!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還真是應景!這是唐朝著名邊塞詩人高適的代表作之一。感慨完畢,突然想起來,大家知道唐朝詩人中獲得爵位最高的是那位嗎?嗯,不是高適,當然,我們只說生前獲得的爵位,雖然高適在生前的時候已經獲得了渤海縣侯,在唐朝詩人中已經是鳳毛麟角的存在了。但是唐朝詩人中,還有一位在生前的時候,也獲得了爵位,而且遠高於高適的縣侯!恐怕大家都猜不到!
  • 詩詞欣賞:「邊塞詩人」高適10首詩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其詩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 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備考:常識積累之邊塞四詩人都有誰
    漢魏六朝時已有一些邊塞詩人,至隋代數量不斷增多,初唐四傑和陳子昂又進一步予以發展,到盛唐則全面成熟。其中以高適、王昌齡、岑參、王之渙四位善於邊塞詩創作,作品較為出名,因此史學其並稱為「四大邊塞詩人」。   高適   高適(704—765年),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滄州)人,後遷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陽)。唐代大臣、詩人。
  • 《別董大》裡面的董大是誰?讓高適寫出了這樣的詩句來送別
    在唐詩裡,我們都知道,高適和岑參是兩位著名邊塞詩人。高適生於盛唐時期,他所寫的詩具有大唐氣派,筆力雄渾,氣勢磅礴。《滄浪詩話》裡面說: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可見高適的詩在當時的影響力是很大的。今天,我們一起欣賞的是高適的《別董大》。原詩有兩首,我們最熟知的是第一首,大家可能背誦也很過關,詩的意思也都懂,卻從來沒有問問,高適別的這個董大是哪位大神。值得讓號稱唐代四大邊塞詩人的高適寫出「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詩句呢?董大名叫董庭蘭,是盛唐時期的一位著名音樂家,琴師。
  • 七首高適的小詩,少了一些鐵馬金戈和大漠邊關,只有溫情和閒評
    高適(704—765年),河北景縣人,出身官宦之家而家道中落,年少貧苦,其祖父為安東都護,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為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年少遊歷長安,後定居宋州,躬耕以自養,雖多次應試而不中。
  • 邊塞詩人高適最著名的十首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約704年—約765年),字達夫、仲武,漢族,唐朝渤海郡人,後遷居宋州宋城。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騎常侍、渤海縣候,世稱高常侍。後人把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一、萬裡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 從「千裡黃雲」到高適在哪裡別董大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問我千裡黃雲是不是說黃沙千裡直上雲霄?我瞬間明白,原來我剛給他講過作者高適是邊塞詩人,他是覺得別董大的地點一定是西域邊塞,就像「西出陽關無故人」一樣,其實不然,董大名董庭蘭,排行老大,故有此名,他是當時有名的琴師,胡笳高手,和盛唐諸多詩人皆是朋友,唐詩中關於他的詩篇眾多,如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聲》寫「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竊聽來妖精。言遲更速皆應手,將往復旋如有情。
  •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他可是史上仕途最順的詩人
    而高適卻和他們截然相反,高適出生在唐中時期,大唐盛世。而高適的仕途更是一帆風順,被《舊唐書》稱其為「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高適是盛唐時期大器晚成的人物,他三十二歲才進京科舉,未能重第。此後開始專心研究古詩,高適偏愛邊塞詩,三十三歲有《淇上別業》、《酬陸少府》、《自淇涉黃途中作》等詩。
  • 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從詩人到政客的人生道路
    高適,字達夫,又字仲武,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高適是渤海郡(今河北景縣)人,出身於官宦家庭,但到了他少年時候,家道已經敗落,只能靠種田為生。高適有建功立業的遠大志向,但前半生的經歷卻是頗不如意。《唐才子傳》說他「性拓落,不拘小節。恥預常科。
  • 高適的天下誰人不識君無人不知 他在中秋夜寫下離別詩你知道嗎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一首《別董大》傳遍了大唐帝國的每一個角落,讓世人記住了高適。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又稱仲秋節、追月節、玩月節、女兒節等,在古代人們通過祭月、賞月、拜月、賞桂花、飲桂花酒等形式過中秋。
  • 岑參是盛唐的邊塞詩人之一,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是其重要代表作
    岑參是盛唐成就最高的邊塞詩人之一,這首作品是其重要代表作。跟一般的邊塞詩多寫戰況、邊愁不同,這首《白雪歌》是表現邊塞風光。對於來自中原內地的人來說,這寒冷簡直是奇特的,岑參就抓住這冷的奇特之處,以他的新奇的眼光和心理,著力地渲染這奇特之處,於是這冷就不顯得可怕,反而變得富有趣味,令人神往。
  • 岑參,是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作家,詩風豪邁雄壯、峭拔俊逸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岑參(約715~769),荊州江陵(今屬湖北)人,原籍南陽(今屬河南)。盛唐詩人。岑參曾祖岑文本、伯祖岑長倩、伯父岑羲皆以文詞致位宰相。父岑植,仕至晉州刺史。
  • 琴師董庭蘭:莫愁前方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莫愁前方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兩句詩出自唐代詩人高適《別董大二首》中的第一首。《別董大二首》是高適寫給當時的琴師董庭蘭的贈別詩,雖然文字樸實無華,可格調豁達豪邁,因而膾炙人口,在詩壇上享有很高的地位。高適是盛唐時期最負盛名的邊塞詩人。年輕時,高適曾經窮困潦倒,長期在梁宋(今河南開封、商丘)一帶流浪。天寶四年(745年),被唐玄宗「賜金放還」的詩仙李白,在洛陽遇上多次科考落榜的詩聖杜甫,兩人相約同遊梁宋。
  • 詩詞鑑賞豪爽的離別高適《別董大》
    高適,唐朝著名邊塞詩人,與岑參齊名,後人多把高適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他的詩雄渾奔放,提現了盛唐時期的社會,奮發圖強,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概。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這首贈別詩有兩首,這是其一。董大,即董庭蘭,是當時有名的琴師,音樂家。因家中排行老大,故稱董大。這在當時是流行的叫法。如王維送《送元二使安西》,其中元二即元常,排行第二故稱元二。當時高適正在落魄當中,四處遊歷。與董庭蘭相遇於北方,故作詩相酬。
  • 高適很豪邁的一首詩,見到「胡兒」即興而寫,短短28字豪情萬丈!
    人的一生分為不同的階段,從少年到中年再到老年。少年的人朝氣蓬勃,有著遠大的理想,不畏懼路途上的一切挑戰;中年的人老成持重,遇事三思而後行,更加的腳踏實地;老年人在經歷了許多滄桑以後,收穫了一雙看透紅塵的雙眼,智慧而平淡,所謂「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 唐代高適《送白少府送兵之隴右》古詩欣賞及解析 漲知識
    創作背景:這首詩是唐天寶十一載(752年)秋冬之際,高適離開長安,赴任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幕中掌書記的途中,經隴山時所作。高適遇到向臨洮送兵的白少府,看到浩浩蕩蕩的新兵隊伍,不禁作下這首詩表達立功邊塞的強烈願望。高適簡介:高適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世稱「高常侍」。 作品收錄於《高常侍集》。
  • 筱青讀詩詞: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我們先來看這首詩的作者高適。高適,字達夫,一字仲武,這個人在人才輩出的唐朝也是個傳奇式的人物。他是個大器晚成等詩人。他也是唯一一個被朝廷封侯的詩人——廣德二年高適進封渤海縣侯,死後更是被冠以忠的諡號。有人說高適的人生,就是一場華麗的「逆襲」,一點都不為過。《舊唐書》都說:「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惟適而已」。只不過高適的成名有點兒晚。
  • 《別董大》高適:天下誰人不識君
    《別董大》高適千裡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作者簡介:高適(約700-765),字達夫,渤海蓨(tiao·二聲)(今河北景縣)人。官至散騎常侍,世稱「高常侍」。著名的邊塞詩人,與岑參齊名,並稱「高岑」。注釋·解說:1、董大:董庭蘭,當時著名的琴師。2、曛:日色昏暗。
  • 王昌齡:大唐赫赫有名的邊塞詩人,交遊甚廣,被稱「七絕聖手」
    他不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學霸"類型,幼時也不怎麼喜歡讀書,但天資聰穎,有獨特的理想與抱負,打算趁年輕飽經歷練後再追求事業。於是,他在23歲之前,在家鄉太原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23歲時,離家到嵩山學道,感受了3年的道家隱居式生活。26歲時,毅然投筆從戎,到西北邊地當了一名戍邊軍人,白天縱馬巡邊,晚上揮筆寫(邊塞)詩,體驗了幾年的邊塞生活。
  • 揭秘唐朝邊塞詩雙傑岑參高適在四川的悲喜兩重境遇
    高適的畫像二、高適:任職蜀地,從此「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前半生一直都很落魄,到處求職幕府,考試也多次落第,雖然豪情萬丈的對好友董大(董庭蘭,著名樂師,宰相房琯的門客)宣稱「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但他是一直等到後半生才發跡的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