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五月五日的主角原本是女性,是怎麼發展為男兒節的?

2020-12-12 魚兒讀書會擺尾

中國端午節傳入日本,最初流行於日本皇室和貴族之間,但是日本民間在五月也有一些紀念活動,這些活動後來逐漸融入了中國端午習俗,演變形成了更具有日本民間特點的端午節風俗。

古代日本是以農業為主的國家,人們敬畏自然,崇拜神靈,因而在播種和收穫之前舉行祭祀活動成為古代日本人生活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日本五月的祭祀活動與農業生產插秧有著密切的聯繫。16世紀室町時代的《月次風俗圖屏風》按月份描繪了當時人們一年之中舉行的儀式活動,其中就有女性插秧的場面,在五月的細雨中,女性們彎著腰將一棵棵稻苗移植到田裡,這樣連續一天彎著腰工作數個小時,在日本插秧實現機械化之前,女性是主要勞動力。因此這一天插秧的女性受到所有人的重視。

同時古代日本人認為五月是「兇月」,還需要進行各種各樣的消災活動。為了迎接農耕之神,祈求豐收,擔任插秧的女性需要淨身。就是用菖蒲和艾蒿建造小屋,將女性單獨關在屋內淨化身體,除去汙穢。人們相信只有將身體汙垢清除後的女性,才可以插秧。

女性在五月五日開始插秧前淨化身體,是五月的祭祀活動,又被譽為「女性的節日」。即使是現在的日本,有些地方還保留著這樣的習慣。日本中部和四國地區,從五月四日晚上到五月五日稱家為「女人的天下」,或「女人的家」,即當天女性成為家的主人,其主要目的就是以女性祈禱豐收。這個時代五月五日節日的主角是女性。

如插秧這樣和收穫直接相關的重要日子,和中國的端午節結合,在日本五月五日成為了祭祀的日子。因此可以推斷日本民間五月五日的活動風俗是以結合本土農耕祭祀活動而開始的。

室町時代,武士接管了政府中皇家權力的剩餘部分,在這樣一個武士掌權軍閥混戰的時代,人們崇尚武士,把從軍看成最具有吸引力的事業。因日語「菖蒲」的發音和「尚武」以及「勝負」的發音相同,同時菖蒲的葉片形狀下寬上尖如武士佩戴的劍,所以給菖蒲賦予了新的寓意,即「振興發展武士事業」。由此五月五日節日的主角從鎌倉時代開始由年輕女性變為了男性,慶祝內容也逐漸發展為祈求男孩健康成長如武士般英勇出人頭地。

五月五日這天,武士階層在客廳裡擺放裝飾用的盔甲,在室外掛旗幟和風幡,用以彰顯武士家族的繁盛。現在日本端午節在庭院中豎起鯉魚旗,用盔甲的模型和武士的人偶裝飾室內的習俗就始於鎌倉時代。

由於五月五日節日的主人公變為男性,這一天的活動也更具有男性色彩。當時流行一種打石戰的風俗,《洛中洛外圖屏風》描繪了京都市內外的名勝以及居民的生活風俗,其中就有對五月五日節日本兒童進行菖蒲合戰的描畫。打石戰是由相鄰村落的男孩兒分陣對壘,在河灘進行投擲石塊決勝負的遊戲。從此五月五日的節日演變成了名副其實的「男兒節」。

原本為女性節日的五月五日演變為「男兒節」的主要原因是武士階級的崛起、武士社會的繁榮,有發展武士精神之意。另外,日本已將三月三日桃花節作為「女兒節」,日本人考慮到了節日的整體性和完整性將五月五日定為「男兒節」。

相關焦點

  • 五月五日:日本男兒節(鯉魚節)
    農曆的五月初五,是咱們的傳統節日——端午節,但今天是陽曆的5月5日,對我們來說就是很普通的一天,但是對於咱們的鄰國日本來說,今天是他們的傳統節日——男兒節。相信絕大多數朋友都不清楚這是個什麼節日,但是其實很多人都見過。
  • 五月五:日本傳統男兒節
    日本是世界上慶祝兒童節次數最多的國家,但他們不過國際的「六一」兒童節,而只過完全屬於日本傳統的節日。在日本一年要慶祝三次兒童節,並且以男孩女孩分開慶祝,內容方式都充滿日本風情。三月三女兒節,女孩子家庭會擺放各種女子人偶,小女孩們身著豔麗的和服在家中受到祝福與珍視。五月五日男兒節,從這一天到來之前半個月左右開始,在日本各地都會看到許多家庭掛出的一面面隨風飄揚的鯉魚旗。
  • 在推古天皇派遣隋使來中國之前,日本並沒有五月五日端午節記錄
    日本端午節之所以能夠歷經千餘年代代相承,並最終成為國家法定節日,這與日本統治者以及政府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推動有著密切聯繫。隨後,日本天皇又多次向中國派送大批遣唐使。這些日本大使來到中國學習唐代先進的技術和佛學文化,極大地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其中端午節習俗就是典型代表。在推古天皇派遣隋使來中國之前,日本並沒有五月五日舉行活動的相關記錄。而在推古天皇第三次派遣隋使去中國並學成歸國後,公元611年日本史料中便出現了推古天皇舉行「藥獵」活動的記載。
  • 江戶時代,作為男孩子節日「男兒節」的風俗已進入成熟階段
    江戶時代,日本呈現出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局面,出現了大量生活富足的平民,他們延續五月五日節日的習俗,並用武士的盔甲模型來裝飾房間。懸掛鯉魚旗是日本獨特的風俗習慣,有兩種寓意。其二,在日本更有「離水鯉魚」之說,與其他魚類不同,鯉魚離開水之後,即使被宰割前放在砧板上也會紋絲不動。這被日本人推崇為武士的臨危不懼,從容赴死的精神。江戶時代掛鯉魚旗的風俗也是對鎌倉時代武士家族掛旗幟和風幡習慣的一種延續。江戶時代初期,武士階層在五月五日這天曾將印有家紋的旗幟掛在門前。
  • 端午節又稱詩人節,除了屈原還有「主角」
    端午習俗已在我國流傳了2000多年,是日各地粽子飄香、龍舟競賽,洋溢在熱情似火的氣氛之中,不禁有人要問,端午節是怎麼來的?端午節有什麼歷史故事?端午節與那些人物有關係?它有些什麼習俗……除了眾所周知的主角屈原外,還存在多個主角,如伍子胥、曹娥、秋瑾,等等。在民國時期,端午節亦被稱為詩人節。
  • 日本人怎麼過端午節?和中國端午節有什麼不同? | 日本文化
    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話說古代時不時來中國學習一下的日本是怎麼過端午節的呢?端午節傳到日本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呢?至今日本人也是過五月五日端午節的,從中國傳入後成為武士階級非常重視的節日。自從明治以來棄用農曆,規定陽曆五月五日是端午節,為法定休假日,跟武士再也沒有任何關係,而是變成了男孩節。
  • 日本從什麼時候開始過端午節的,是誰傳過去的?你可能想不到
    在歷史上,日本長期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從春秋時期開始,就有吳國、越國的移民漂洋過海遠抵日本,他們是第一批影響日本文化的中國人。唐朝時期,日本熱衷中國先進的文化與文明,派遣大批使臣赴中國學習,他們歸國後,為日本帶來了更多的中國文化。日本也過端午節,他們的端午節,與中國有相同也有不同。
  • 日本人也過「端午節」?有哪些你不知道的特色習俗?
    提到五月初五,很多人會想到,日本公曆五月五日也有一個節日,但有人會說這不是「端午節」,而是「兒童節」。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這兩個節日有什麼聯繫?日本是否有端午節呢?其實,日本最開始同我國一樣,會在農曆的五月五日過端午節,吃粽子、掛菖蒲、喝雄黃酒。
  • 三月三女兒節,日本人如何為女孩子們慶祝?
    每年的三月三日,是日本的女兒節。女兒節的日文名稱為「雛祭り(ひなまつり)」。因為是桃花盛開的季節,所以又稱「桃の節句(モモのせっく)」,是日本民間五大節日之一。 有女兒的家庭,爸爸媽媽會為女兒擺放階梯狀的陳列臺,由上至下,擺放穿著和服的人偶,這種人偶被稱為「雛人形」(ひなにんぎょう)。
  • 日本人的錦鯉文化 錦鯉不僅僅是好看的魚
    現代城市高樓林立,有大庭院的獨立房屋漸漸退出,但常見城中城郊的河川裡放養著錦鯉,那成了一種都市景觀,觀看的人會餵給它們些食餌,但絕不會去撈價格昂貴的它們。日本稱為"太公望"的釣魚愛好者中,有批專釣鯉魚的,專門釣鯉的釣具很貴,釣的是溪流湖沼中的野鯉,也絕不會去釣錦鯉。
  • 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
    很快要迎來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 泰國人妖原本是男兒身,為啥在接待男遊客前,還要吃避孕藥?
    泰國人妖原本是男兒身,為啥在接待男遊客前,還要吃避孕藥?泰國的人妖非常有魅力。但是,泰國的人妖明顯是男性,為什麼在迎接遊客之前要吃避孕藥呢?一起調查一下吧!人妖是男性女性之間的第三性。雖然在其他國家不能接受,但是在泰國這種情況是非常普遍的。也成為了吸引遊客的獨特文化。因為泰國的人妖非常妖豔,比大多數女性更性感。所以,來到泰國之後,如果沒有看到人妖的話,自己就會感覺像白來泰國一樣。很多人妖為了維持女性的形態,需要吃很多雌性激素劑,雌性激素劑非常昂貴,但是避孕藥也有同樣的藥效。
  • 端午節祝福安康,不能互祝「快樂」
    《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午,屬十二支,農曆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 日本女兒節是什麼時候?日本女兒節人偶、來源及活動習俗
    女兒節的由來可追朔到古代春秋時期開始的中國傳統節日,本來是因此時期正逢季節更換,為了除掉身上的穢氣與病菌,會於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又稱巳日節)祓禊畔浴(修禊之事,清潔身體,去除身上的晦氣),後來將節日固定於農曆三月三日。原本的巳日節的慶祝其實不分男女,而現代日本只針對女孩的慶祝則是因為五月五日的端午節成為只慶祝男孩子的兒童節,所以將三月三日訂為慶祝女孩的節日。
  •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稱端午節為「重五節,重午節」!
    古人習慣把五月的前幾天分別以端來稱呼,元代陳元靚《歲時廣記》云:「京師市塵人,以五月初一為端一,初二為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五。」 古人紀年通用天幹地支,按地支順序推算,農曆的正月開始為寅月,按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順序推算,第五個月正是「午月」,而午時又為「陽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陽」。午,古人與「五」通用,故端午與端五同義。又因其月日數相同,人們又稱端午節為「重五節」或「重午節」。
  • 日本人眼中,錦鯉可不僅僅是好看的魚
    還被問起為什麼日本人不吃鯉?前問為質疑,後問像是聽說了日人不食鯉。回答是較多的日本人不吃鯉,較少的日本人吃鯉。不吃鯉的理由是嫌它有土腥味,也因海魚太多了。中國錦鯉歷史長但發展緩慢,日本錦鯉歷史短卻發展迅速,今日世界千種錦鯉中包括了日本錦鯉八百種,而且世界上對錦鯉的稱呼是日本發音"NISHIKIGOI",有許多珍貴品種也是直接用日本名字,比如有名的"御三家":紅白、大正三色、昭和三色。日本錦鯉對世界錦鯉確有大貢獻。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在行家間掀起了錦鯉熱,還出現了許多錦鯉養殖產業,祝願能在喜愛的同時,培育出更多高品位的新品種。
  • 新井一二三專欄:日本的「年中行事」之上半年篇
    怎麼大寒剛過了立春就來?怎麼剛剛收好夏天遮陽的垂簾,掛好了冬天保暖的窗簾,日照時間又很快就長起來?怎麼二月十四日情人節送的巧克力還沒來得及買,市面上已經擺出三月三日桃花節吃的糖果?我猜想,除了光陰似箭以外,似乎還有別的因素。近來日本的「年中行事」越來越多,是在本國傳統節日的基礎上,還不謹慎引進外國的節日來,再由商業主義強烈推動以後,給人以目不暇給、差一點就昏倒的感覺。
  • 日本人怎麼過端午節?
    五月五日は日本の「端午の節句」です。端午の節句はまた「子供の日」とも言われ、男の子の祭り日です。在點心店,柏葉餅一般每個售價為150~250日元左右。日本還有一種「光秀粽子」,據說是戰國時代群雄爭霸,首領織田信長眼看著即將統一全國,誰料手下大將明智光秀叛變,功虧一簣。傳聞明智光秀奪得天下後,久盼援軍不到,心中焦急,把進獻的粽子連皮帶餡全部吞食。百姓知道後,認為此人缺乏沉穩的王者氣概。果然光秀政權僅僅持續了十來天就倒臺了,被後世嘲笑為「三天天下」。光秀當時吃的是用竹葉包的白粽子。
  • 端午節居然有20多個別稱,你知道幾個?
    端陽節:午為「陽辰」,午月中的第一個午日,這一天時為仲夏,也是登高踏青的好天氣,因此也有「端陽節」之稱。龍舟節:端午節也是上古時代,先人以龍舟競渡的形式祭祀龍神的節日,來源於部族的圖騰祭祀。中級認知:解粽節:這源自於端午的小遊戲,端午食粽,粽葉長短各不相同,解下粽葉長者為勝,因此有「解粽節」之稱。夏節、五月節:這個名稱就與端午的時節密切相關了,五月五日為仲夏之日,過後氣溫上升,因此得名。
  • 端午節原來不是為了紀念屈原?
    過去有些地方把端午節也叫重五節,似乎進一步說明,五月的第五日便是端陽節的日子。還有些地方把這一天叫天中節,日本還叫男兒節。與陽有莫大的關係。加上聞一多先生說的龍圖騰崇拜的節日之說,我們可以簡單地斷定這是一個過去人們對天地進行祭祀的日子。中國古人極其敬畏自然,且道法自然,對天地節氣的變化都非常慎重。春節是一個大的節日,與祭祀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