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一天,只要家中有男孩子的家庭都會將長條狀鯉魚旗串在竹竿上,掛於屋頂隨風飄揚。
日本鯉魚旗(圖片來源於網絡)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五月五,今天在日本是屬於男孩子們的節日,又稱「男兒節」或「鯉魚節」,因為在這一天,只要家中有男孩子的家庭都會用紙或布做成色彩鮮豔的長條狀鯉魚旗串在竹竿上,掛於屋頂隨風飄揚,家裡有好幾個男孩的,幾條彩色的大鯉魚在屋頂排成隊伍,隨著風向在空中飛舞,色彩絢麗,景象威武。
日本是世界上慶祝兒童節次數最多的國家,但他們不過國際的「六一」兒童節,而只過完全屬於日本傳統的節日。在日本一年要慶祝三次兒童節,並且以男孩女孩分開慶祝,內容方式都充滿日本風情。三月三女兒節,女孩子家庭會擺放各種女子人偶,小女孩們身著豔麗的和服在家中受到祝福與珍視。五月五日男兒節,從這一天到來之前半個月左右開始,在日本各地都會看到許多家庭掛出的一面面隨風飄揚的鯉魚旗。日本的民俗學家們解釋說,掛鯉魚旗這種方式,一是取意於中國古代「鯉魚跳龍門」的傳說:每年三四月大量的鯉魚聚集在中國黃河中遊的龍門處,如果能逆流而上,越過北山的瀑布,就能出人頭地成為龍。一條條迎風起舞的鯉魚旗,表達了日本家庭祈願自己家的孩子順利成長的心情。二是取意於鯉魚生命力強,多子、繁殖能力強。源自於中國的「望子成龍」和「鯉魚跳龍門」的美好習俗寓意在一衣帶水的鄰國生根發芽,寄託了日本人對男孩子們的殷切期望。再到了11月15日,是日本的「七五三」兒童節,日本家庭會專門為家中有三歲、五歲和七歲這三個年紀的孩子再熱鬧地慶祝一番。
說起男兒節定於五月五的這個傳統來歷,在蔣百裡和戴季陶合著的《日本人與日本論》一書裡說道:此風俗始於江戶時代,原是農曆端午節的風俗,以祈禱家中男孩早日成材,後改為陽曆五月五日。而且在日本古代也拿鯉魚來比武士,因為只有鯉魚受了刀傷乃至臨死也不會動。而來源於中國農曆五月五的端午節,又稱天中節,此名稱根據陰陽術數而來。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書中有記:「端午為天中節」,是因為午日太陽行至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為「天中節」。日本把五月五日定為「男兒節」,也是據天中節這一「只有男子秉承天地中通之氣」之說而來。
除了會在屋外掛起鯉魚旗外,和三月三女兒節一樣,日本有男孩子的家庭在五月五男兒節同樣會在家中擺放武士人偶,以及盔甲、刀等「五月人偶」。這一習俗和中國又有著割不斷的淵源。中國的端午節有掛菖蒲葉、飲菖蒲酒的習俗,以避邪祛病,「菖蒲」的日語發音與漢語詞彙「尚武」的發音一樣,而且菖蒲的葉子形同武士的劍,日本人沿襲並日本化中國端午的習俗,到了江戶時代,為了使男孩子從小就能養成尚武的精神,期望將來能夠武藝高超,做個出人頭地的英雄,每年端午節這一天,武士們都要把自己的鎧甲,頭盔放在日光下晾曬。這些裝備現在就成了五月五男兒節的「五月人偶」。
和女兒節一樣,男兒節同樣有應節料理。因為這節日本來是從端午節演變而來,所以這一天日本民眾也會吃糯米粽子,日本的糯米粽子是用槲樹的嫩葉包裹的一種和風點心,糯米包著紅豆沙的餡,據說槲樹這種樹木長出嫩葉時,老葉子仍然沒有脫落,所以有「老人健在而子孫繁榮」之寓意。
日本是一個極其重視本國傳統節日的民族,他們沒有任何國際節,對自己民族的每一個傳統節日都隆重對待。三月三女兒節、五月五男兒節、七月七日七夕節等等,雖然都是學來的傳統,將陰曆變為陽曆,但這個民族不動聲色、善於模仿的「拿來主義」,把學到的優秀傳統和經驗變為自己的傳統,悉心妥善地永遠保存下去。(文/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