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道戰: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地下長城」

2020-12-21 中國軍網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面對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志願軍將士在武器裝備極端落後,保障條件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發揚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抓住敵人的弱點,痛擊帝國主義侵略者。其中,坑道作為重要的防禦工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最為經典的應用要數上甘嶺戰役。

大規模的坑道構築

志願軍將士在抗美援朝戰爭的經驗教訓中探索使用坑道,從防炮洞、隱蔽部逐漸發展起來的坑道工事在我軍防禦陣地上一出現,就引起了彭德懷司令員的密切關注和高度評價。1951年9月,志願軍司令部發出指示,要求各參戰部隊及時推廣。12月起,志願軍在正面陣地大規模構築以坑道為骨幹的堅固防禦工事,截至1952年3月,志願軍各師團陣地已初步形成了坑道、交通溝、塹壕等有機結合的較完備的防禦體系,這為志願軍躲避美軍空中轟炸,消減敵地面炮擊威力,保存自身有生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1952年8月底,志願軍除進一步建成正面戰線第一梯隊各部隊的坑道工事外,在東西海岸也重點構築了坑道工事,橫貫朝鮮半島250公裡的整個戰線上,形成了具有20到30公裡縱深、以坑道為骨幹、支撐點式的陣地防禦體系,打造了堅實後盾,獲得了可靠的陣地依託。

1952年3月,距離上甘嶺戰役開始還有半年多時間,在受領五聖山地區防禦任務後,15軍45師師長崔建功便親自帶人勘察地形,籌備防禦作戰。他十分敏銳地發現上甘嶺對整個五聖山地區防禦的重要性,並形象地將597.9高地比喻為右拳,認為必須在597.9高地和537.7高地之間「紮下根」——野戰築城挖坑道。4月中旬,15軍專門召開築城會議,連以上主要幹部悉數到會,秦基偉軍長在會上專門做動員,要求各部根據志願軍統一規格,構築滿足「七防」,即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要求的「地下長城」。

從4月底進入陣地開始,整個15軍都認真地貫徹軍部提出的「積極防禦,持久作戰,消耗與消滅敵人,保存與提高自己」的作戰方針。廣大志願軍官兵叫響「破開山腹築長城,挖空嶺心安我家」的口號,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利用就便器材,自力更生、千方百計開掘坑道。他們收集敵人的彈片和坦克零件,自辦鐵匠爐冶鐵,僅45師就自製鐵錘1000餘把,鋼釺2200餘根。戰士們還冒著生命危險,收集未爆彈,獲取了3700公斤炸藥,解決了坑道開掘的燃眉之急。志願軍基本陣地各主要支撐點均構築有坑道1至2條,班陣地有小坑道掩蔽部,並儲備了相當數量的彈藥給養等作戰物資。

艱苦卓絕的坑道作戰

1952年10月8日,美單方面宣布停戰談判「無限期休會」,「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批准了美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的「金化攻勢」計劃,範弗裡特親自勘察選定的攻勢的目標就是上甘嶺地區的2個山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

10月14日凌晨,上甘嶺戰役打響了,14日至20日,「聯合國軍」在絕對優勢火力支撐下,白天佔領地面陣地,志願軍則在夜晚依託坑道反擊殲敵,恢復地面陣地。在如此猛烈的炮火下,志願軍「像從地底下冒出來」一樣痛擊進犯之敵,炸不完、滅不盡!敵人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美、南朝鮮軍中校情報參謀帶精幹力量偵察核實,才拉直腦子裡的問號:原來志願軍是利用坑道對付炮火轟擊!而後,敵軍進一步加大了火力攻勢,造成志願軍傷亡過重,後援不濟。10月20日晚,時任志願軍代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下令第15軍:前沿部隊全部退入坑道,準備依託工事,協同前沿火力反擊和兵力反擊,裡應外合夾擊敵人,殺傷敵人於陣地上,最後恢復地面陣地。上甘嶺戰役進入坑道作戰階段。

10月21日,鄧華打電話給第15軍軍長秦基偉:「目前敵人成營成團地向我陣地衝擊,這是敵人用兵上的錯誤,是殲滅敵人的良好時機,應抓緊這一時機,大量殺傷敵人。」根據鄧華指示,15軍立即命令45師堅守坑道作戰,爭取時間,為最終粉碎敵人進攻、恢復全部陣地做反擊準備。此後,我坑道部隊廣泛開展群眾性冷槍冷炮運動,志願軍官兵充分發揮聰明智慧,利用夜暗、地形和敵火力打擊窗口,靈活果斷地從坑道內派出小股部隊主動出擊,零敲碎打收拾敵人,以較小代價殲滅敵人大量兵力,給敵造成巨大心理恐慌和強烈焦躁情緒,迫使其無法穩固佔領表面陣地。

志願軍參戰部隊依託坑道與敵反覆爭奪陣地29次,擊退敵營以上規模衝鋒25次,營以下衝鋒653次。上甘嶺戰役之後,美軍再也沒有向志願軍發動過營以上規模的進攻,朝鮮戰局從此穩定在北緯38度線。在這場震驚世界的關鍵戰役中,坑道為志願軍保存有生力量、積蓄反擊力量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為我後方部隊準備大反擊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和空間,為戰役最終勝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坑道運用帶來的啟示

坑道為志願軍最大限度保存有生力量提供了重要屏障。面對敵軍強大的地空火力優勢,坑道以其特有的防護能力,為志願軍官兵躲避炮火打擊、補充彈藥給養和及時救治傷員提供了待避場所,創造了有利條件。從上甘嶺戰役期間敵我雙方反覆爭奪陣地控制權,尤其是我軍時常晝失夜奪的戰爭實踐可以發現,即使敵軍佔領了表面陣地,只要志願軍牢牢掌握坑道,敵軍就無法鞏固陣地,一旦時機成熟,志願軍將士恢復精力、找準戰機,就可以再次殲滅敵軍、奪取陣地。當時,最為關鍵的9號陣地由135團9連副指導員秦庚武指揮3排防守,針對美軍炮火異常猛烈,陣地上一次投入的兵力越多傷亡就越大越快的戰場形勢,他只在表面陣地上同時投入3個人,傷亡1個就從坑道裡補充1個,邊打邊補,源源不斷增強防守力量,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戰鬥效益。

坑道成為志願軍粉碎敵人進攻、實施反擊作戰的出發陣地。一方面,坑道工事的存在,使得志願軍可以利用夜暗源源不斷秘密補充兵力,堅守坑道分隊把坑道作為反擊出發陣地,和地面反擊分隊裡應外合、密切協同,及時恢復原有陣地。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多次反擊都是在堅守坑道分隊的巧妙配合下取得成功的。另一方面,以坑道為依託,充分發揚坑道作戰襲擊接敵距離短、突然性強的特點,以迅捷靈活的戰術行動給敵人以內外夾擊。

上甘嶺戰役已經過去68年,回望那段崢嶸歲月,飽經戰火洗禮的坑道彰顯著使命價值,銘刻著光輝業績。坑道作為基礎防護單元,成為戰時保證安全穩定,保護重要裝備設施的有力支撐。

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就不可能有強大的國家。進入新時代,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廣大官兵致敬歷史、緬懷先烈、研析戰史,要繼承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默守使命忠誠、護守國之重器、甘守艱苦寂寞、恪守鐵紀軍規,枕戈待旦、謀戰務戰,確保戰爭來臨能夠頂得上、靠得住。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馬良山坑道戰,讓美軍束手無策,死傷慘重
    當時,比較著名的坑道戰有馬良山戰役和上甘嶺戰役,但同樣是坑道戰,兩場戰役的作戰效果卻相差懸殊。上甘嶺戰役慘烈而悲壯,僅10月19日至20日黃繼光犧牲那次戰鬥就傷亡3000多人。在43天內(1952.10.14-11.25),雖然殺傷了25498個敵人,但是我方(志願軍15軍、12軍)也損失慘重,共傷亡了11529人,這也是朝鮮戰場傷亡人數最多的一次戰役。
  • 變山地坑道為「地下長城」
    志願軍第15軍45師134團3營8連指戰員,堅守597.9高地1號坑道14晝夜「敵人構築的坑道有的長達3000英尺(約914米),他們既能迅速躲避轟炸,又能很快向前運動抗擊地面進攻」「無論空中或地面上的火力,都不足以將躲藏在挖得很好的戰壕裡的敵人消滅……」這些無奈的話語,來自「聯合國軍」司令李奇微和美國陸軍軍史,它們從對手的角度,反映出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坑道戰的強大威力
  • 坑道戰打到朝鮮戰場
    ——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地下長城王 斌 劉正陽地道戰是我軍抗日戰爭的產物,坑道戰是我軍解放戰爭的產物,將這一戰法運用的爐火純青當屬韓戰的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面對以美軍為首的「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志願軍將士在武器裝備極端落後,保障條件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發揚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痛擊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上演了史詩般的戰爭活劇,其中坑道作為堅固的防禦工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最為經典的應用要數上甘嶺戰役坑道戰。
  • 北京房山張坊宋遼古戰道恢復開放,領略「地下長城」走起來
    遊覽景區需預約張坊宋遼古戰道張坊古戰道有「地下長城作為宋遼時期的歷史遺留,它是北京地區唯一保存完好的宋遼時期的秘密地下軍事設施,向世人展示著古時戰場的兵戈鐵馬、鼓角爭鳴,警示後人守疆衛國、保衛家園。小編查閱了很多資料這就告訴您答案張坊曾是宋遼的邊界,宋遼經常在這裡打打殺殺,兩軍在交戰中相持不下,而遼兵特別兇悍,善於騎馬,宋軍
  • 同樣是坑道戰,上甘嶺戰役和太平戰場為何結局不同?
    在戰爭年代,為了減少戰爭的傷亡和持續性,人們發明了坑道戰,利用提前挖好的坑道,來和敵人進行抵抗。上甘嶺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著名的坑道戰就是抗美援朝的上甘嶺戰役,在這場戰鬥中,雖然美軍的火力非常強大,但是當時我們的志願軍也同樣有炮兵支援,雖然後勤補給艱難,但是還是能夠給予一定的幫助
  • 從抗美援朝戰爭中汲取敢打必勝的精氣神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在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英雄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始終發揚祖國和人民利益高於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鬥的國際主義精神
  • 志願軍坑道戰:半年挖了190公裡,裡面有儲水池、指揮室、休息室
    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了躲避美軍的炮火攻擊,志願軍戰士在無數次血戰中,找到了對抗「聯合國軍」狂轟濫炸的有效方法。他們在相對安定的戰線上,集中力量修築了以坑道為主幹的防禦工事,即「坑道戰」。這種「坑道戰」,對於志願軍來說,一點都不陌生。早在抗日戰爭時期,英勇的八路軍戰士就曾在華北大地修築了不少地道,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地道戰」。
  • 同樣是坑道戰對打美軍,為何我軍守住上甘嶺,日軍守不住硫磺島?
    坑道工事說起坑道戰,歷史由來已久,早在鴉片戰爭之後的中法戰爭中就有記載:清光緒10年(1884年),當時清軍為了抵禦法軍在沿海地區的襲擾,在重點防區鎮海要塞建立起了能夠容納3000同樣的,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也修築了大量的地下坑道網絡以抵禦英法聯軍的炮擊。
  • 坑道顯威:「地下長城」讓對手「吃癟」
    面對美軍的優勢火力,志願軍創造性地將坑道作業發展到極致,美軍在朝鮮最痛苦的回憶莫過於志願軍陣地上的塹壕和深深的坑道,這些工事和志願軍的頑強鬥志使「聯合國軍」喪失了所有打破戰爭僵局的機會。  面對這種毀滅性的火力,志願軍必須積極尋找保存有生力量的方法,「既然天空是美國人的,那麼我們就在地下想辦法」。  1951年的夏季防禦作戰中,駐守在北緯38度線西段的志願軍部隊率先開展挖掘地下工事的運動,他們最初挖掘的是一種「J」形貓耳洞,洞口隱蔽在背對美軍陣地的反斜面山坡上,可躲避美軍彈片及凝固汽油彈殺傷。
  • 【任丘人的抗戰故事】抗美援朝戰爭中英雄的任丘人民
    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和抗美援朝戰爭時期,任丘縣青壯年參加八路軍、解放軍、志願軍革命隊伍達24436名之多。特別是在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的戰場上,在授予一級英雄50名的志願軍當中,就有任丘人郭恩志。在榮立一等功154名的志願軍當中,就有任丘人趙順合。
  • 讓英美無計可施的馬良山坑道戰,志願軍獲大勝,斃傷俘敵4400餘人
    抗美援朝時期,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最得心應手的就是火力優勢,藉助強大的軍事工業能力,毫無節制地加以狂轟濫炸。比如著名的「範弗裡特彈藥量」,1951年8月18日6時,美第2師長拉夫納少將以師的全部火力(中、輕炮7個營共126門和中、重迫擊炮72門)一齊開始攻擊983高地,9天的戰鬥中所消耗的彈藥僅炮彈就約有36萬發,相當1門炮發射了2860發(平均一門炮1天320發),這就是所謂的範弗裡特彈藥量。
  • 上甘嶺戰役坑道戰雖苦沒水喝最難
    在紀念抗美援朝戰爭60周年前夕,廣州軍區空軍原專職紀委書記、84歲高齡的武長友將軍(圖右,武艾麗攝)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1944年參加八路軍的他,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是志願軍某師85團二營營長。那段歷史,他甚至對當年戰事發生的日期和炮彈數量等細微數字,都記得很清楚。
  • 「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帶給我們的啟示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抗美援朝戰爭是個大學校」——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帶給我們的啟示作者:劉國新(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對於抗美援朝戰爭在這場戰爭中,我方是正義的一方,且以弱勝強取得最終勝利。70年過去了,我們仍能從中獲取寶貴啟示。全民族應戰的大無畏精神彌足珍貴當今的世界,正像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 安慶日報:聽老戰士講述抗美援朝的故事
    今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日。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維護世界和平與正義的戰爭,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一道,捨生忘死,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志願軍戰士一路披荊斬棘,用血肉之軀鑄造銅牆鐵壁,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  70年過去,昔日那些年輕的志願軍戰士,都已成了耄耋老人。
  • 追憶崢嶸歲月,聽抗美援朝老兵講述當年的故事……
    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維護世界和平與正義的戰爭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一道捨生忘死 浴血奮戰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追憶往昔崢嶸歲月李正國:挖戰壕開展坑道戰一次戰役中,他和戰友們利用修築的戰壕,採取穿插、迂迴等戰術,在敵軍猛烈的炮火下,成功奪取了105高地,並活捉了很多俘虜兵,大大鼓舞了士氣。抗美援朝期間,李正國因表現突出,被提拔為副排長。1955年,他從部隊轉業,投身新中國的建設事業。
  • 抗美援朝戰爭中的暗語傳令
    抗美援朝戰爭中的通信保障■白雪巖1951年,朝鮮戰場上,志願軍通信兵在一次反擊戰中
  • 抗美援朝電影陸續解封,《跨過鴨綠江》將重拍,古月經典能否重現
    通過這部電視劇的名字就能看出它所要講述的歷史片段,正是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發生的事。全片的主要情節是由韓戰爆發開始說起,那年正是1950年。美軍的第七艦隊進入了臺灣海峽區域,並且當時還派遣了多架飛機對安東市採取「誤炸」行動,許多百姓因此失去了性命。
  • 取決於戰爭勝利的是武器的因素還是人的因素?韓戰史文化誦
    所以決定戰爭勝負的依然是人的因素。抗美援朝,韓戰就是一個最鮮明的例子。中國人民志願軍用的是萬國牌輕武器,是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志願軍將士。真正打垮了包括韓國在內的17國聯軍,雙方參戰者傷亡慘重。接近19萬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為捍衛國家尊嚴和國土安全,犧牲在朝鮮戰場上。這以少勝多,以弱勝強,舉世聞名的偉大局部戰爭的勝利!永遠載入世界戰爭史,最優秀的戰例。
  • 紀錄片《冰血長津湖》追憶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壯烈搏鬥
    圖二:「和平萬歲」抗美援朝紀念雕塑。「千萬不要忘記長津湖戰場上長眠的烈士們,他們每一個人都是國之棟梁。」聆聽志願軍老戰士的殷切囑託,感悟愛國英雄崇高的精神品質。獲得第29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紀錄片獎的《冰血長津湖》,將鏡頭對準了志願軍老戰士,通過他們情真意切的講述,探尋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紅色印記,真實記錄一段不可磨滅的戰爭往事。
  • 中國的"地下長城",埋地下700年後被發掘,歷代均是軍事機密
    而且長城的建築在一個只能完全依靠人力的古代社會,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在很多古代的詩歌和文言文的記載中,都有對長城的勞役們悲慘生活的記錄,所以今天的人們也能從這些過往的記錄中感受到長城建設的不易。,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才在地下開採和勘探中發現了這條隱藏了許久的地下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