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面對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志願軍將士在武器裝備極端落後,保障條件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發揚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抓住敵人的弱點,痛擊帝國主義侵略者。其中,坑道作為重要的防禦工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最為經典的應用要數上甘嶺戰役。
大規模的坑道構築
志願軍將士在抗美援朝戰爭的經驗教訓中探索使用坑道,從防炮洞、隱蔽部逐漸發展起來的坑道工事在我軍防禦陣地上一出現,就引起了彭德懷司令員的密切關注和高度評價。1951年9月,志願軍司令部發出指示,要求各參戰部隊及時推廣。12月起,志願軍在正面陣地大規模構築以坑道為骨幹的堅固防禦工事,截至1952年3月,志願軍各師團陣地已初步形成了坑道、交通溝、塹壕等有機結合的較完備的防禦體系,這為志願軍躲避美軍空中轟炸,消減敵地面炮擊威力,保存自身有生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1952年8月底,志願軍除進一步建成正面戰線第一梯隊各部隊的坑道工事外,在東西海岸也重點構築了坑道工事,橫貫朝鮮半島250公裡的整個戰線上,形成了具有20到30公裡縱深、以坑道為骨幹、支撐點式的陣地防禦體系,打造了堅實後盾,獲得了可靠的陣地依託。
1952年3月,距離上甘嶺戰役開始還有半年多時間,在受領五聖山地區防禦任務後,15軍45師師長崔建功便親自帶人勘察地形,籌備防禦作戰。他十分敏銳地發現上甘嶺對整個五聖山地區防禦的重要性,並形象地將597.9高地比喻為右拳,認為必須在597.9高地和537.7高地之間「紮下根」——野戰築城挖坑道。4月中旬,15軍專門召開築城會議,連以上主要幹部悉數到會,秦基偉軍長在會上專門做動員,要求各部根據志願軍統一規格,構築滿足「七防」,即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要求的「地下長城」。
從4月底進入陣地開始,整個15軍都認真地貫徹軍部提出的「積極防禦,持久作戰,消耗與消滅敵人,保存與提高自己」的作戰方針。廣大志願軍官兵叫響「破開山腹築長城,挖空嶺心安我家」的口號,因地制宜、因陋就簡,利用就便器材,自力更生、千方百計開掘坑道。他們收集敵人的彈片和坦克零件,自辦鐵匠爐冶鐵,僅45師就自製鐵錘1000餘把,鋼釺2200餘根。戰士們還冒著生命危險,收集未爆彈,獲取了3700公斤炸藥,解決了坑道開掘的燃眉之急。志願軍基本陣地各主要支撐點均構築有坑道1至2條,班陣地有小坑道掩蔽部,並儲備了相當數量的彈藥給養等作戰物資。
艱苦卓絕的坑道作戰
1952年10月8日,美單方面宣布停戰談判「無限期休會」,「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批准了美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的「金化攻勢」計劃,範弗裡特親自勘察選定的攻勢的目標就是上甘嶺地區的2個山頭——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
10月14日凌晨,上甘嶺戰役打響了,14日至20日,「聯合國軍」在絕對優勢火力支撐下,白天佔領地面陣地,志願軍則在夜晚依託坑道反擊殲敵,恢復地面陣地。在如此猛烈的炮火下,志願軍「像從地底下冒出來」一樣痛擊進犯之敵,炸不完、滅不盡!敵人百思不得其解,直到美、南朝鮮軍中校情報參謀帶精幹力量偵察核實,才拉直腦子裡的問號:原來志願軍是利用坑道對付炮火轟擊!而後,敵軍進一步加大了火力攻勢,造成志願軍傷亡過重,後援不濟。10月20日晚,時任志願軍代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鄧華下令第15軍:前沿部隊全部退入坑道,準備依託工事,協同前沿火力反擊和兵力反擊,裡應外合夾擊敵人,殺傷敵人於陣地上,最後恢復地面陣地。上甘嶺戰役進入坑道作戰階段。
10月21日,鄧華打電話給第15軍軍長秦基偉:「目前敵人成營成團地向我陣地衝擊,這是敵人用兵上的錯誤,是殲滅敵人的良好時機,應抓緊這一時機,大量殺傷敵人。」根據鄧華指示,15軍立即命令45師堅守坑道作戰,爭取時間,為最終粉碎敵人進攻、恢復全部陣地做反擊準備。此後,我坑道部隊廣泛開展群眾性冷槍冷炮運動,志願軍官兵充分發揮聰明智慧,利用夜暗、地形和敵火力打擊窗口,靈活果斷地從坑道內派出小股部隊主動出擊,零敲碎打收拾敵人,以較小代價殲滅敵人大量兵力,給敵造成巨大心理恐慌和強烈焦躁情緒,迫使其無法穩固佔領表面陣地。
志願軍參戰部隊依託坑道與敵反覆爭奪陣地29次,擊退敵營以上規模衝鋒25次,營以下衝鋒653次。上甘嶺戰役之後,美軍再也沒有向志願軍發動過營以上規模的進攻,朝鮮戰局從此穩定在北緯38度線。在這場震驚世界的關鍵戰役中,坑道為志願軍保存有生力量、積蓄反擊力量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為我後方部隊準備大反擊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和空間,為戰役最終勝利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坑道運用帶來的啟示
坑道為志願軍最大限度保存有生力量提供了重要屏障。面對敵軍強大的地空火力優勢,坑道以其特有的防護能力,為志願軍官兵躲避炮火打擊、補充彈藥給養和及時救治傷員提供了待避場所,創造了有利條件。從上甘嶺戰役期間敵我雙方反覆爭奪陣地控制權,尤其是我軍時常晝失夜奪的戰爭實踐可以發現,即使敵軍佔領了表面陣地,只要志願軍牢牢掌握坑道,敵軍就無法鞏固陣地,一旦時機成熟,志願軍將士恢復精力、找準戰機,就可以再次殲滅敵軍、奪取陣地。當時,最為關鍵的9號陣地由135團9連副指導員秦庚武指揮3排防守,針對美軍炮火異常猛烈,陣地上一次投入的兵力越多傷亡就越大越快的戰場形勢,他只在表面陣地上同時投入3個人,傷亡1個就從坑道裡補充1個,邊打邊補,源源不斷增強防守力量,以最小代價換取最大戰鬥效益。
坑道成為志願軍粉碎敵人進攻、實施反擊作戰的出發陣地。一方面,坑道工事的存在,使得志願軍可以利用夜暗源源不斷秘密補充兵力,堅守坑道分隊把坑道作為反擊出發陣地,和地面反擊分隊裡應外合、密切協同,及時恢復原有陣地。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多次反擊都是在堅守坑道分隊的巧妙配合下取得成功的。另一方面,以坑道為依託,充分發揚坑道作戰襲擊接敵距離短、突然性強的特點,以迅捷靈活的戰術行動給敵人以內外夾擊。
上甘嶺戰役已經過去68年,回望那段崢嶸歲月,飽經戰火洗禮的坑道彰顯著使命價值,銘刻著光輝業績。坑道作為基礎防護單元,成為戰時保證安全穩定,保護重要裝備設施的有力支撐。
沒有一支強大的軍隊,就不可能有強大的國家。進入新時代,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廣大官兵致敬歷史、緬懷先烈、研析戰史,要繼承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默守使命忠誠、護守國之重器、甘守艱苦寂寞、恪守鐵紀軍規,枕戈待旦、謀戰務戰,確保戰爭來臨能夠頂得上、靠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