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了躲避美軍的炮火攻擊,志願軍戰士在無數次血戰中,找到了對抗「聯合國軍」狂轟濫炸的有效方法。他們在相對安定的戰線上,集中力量修築了以坑道為主幹的防禦工事,即「坑道戰」。
這種「坑道戰」,對於志願軍來說,一點都不陌生。早在抗日戰爭時期,英勇的八路軍戰士就曾在華北大地修築了不少地道,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地道戰」。
一開始,志願軍戰士為了躲避敵人的炮火,在陣地的背面挖了單人防炮洞,由於形狀如貓的耳朵,還被取了一個響亮有趣的名字——貓耳洞。
後來,越來越多的戰士開始挖防炮洞,挖著挖著,各個洞就連接起來了,形成了一個馬蹄形的坑道。
有了這種坑道,一旦「聯合國軍」的炮火來襲,多數人可以躲進裡面,只留少數人在洞口監視敵情。待敵人的炮火威力減弱,再回到戰壕反擊敵人。
彭德懷得知志願軍地面部隊發明創造了這個辦法,高興地動員全軍,在各個防守要點上都要修築「坑道」。於是,幾十萬志願軍戰士開始揮著鐵鎬、鐵錘,興高採烈地向石壁和土地「開戰」。
1951年9月16日,中朝聯合司令部發出了《關於小型作戰的指示》,要求全軍修築坑道,並強調中朝軍隊的主要陣地是隧道式的據點,特別是核心陣地。經全軍上下一起奮戰,志願軍在半年之內僅第一線各軍就修築起190公裡長的坑道。
1952年5月,第一線防禦陣地的坑道工事的修築基本完成。同年8月,第二線各軍防禦陣地上的坑道工事也基本完成。
至此,志願軍部隊在橫貫朝鮮半島的250公裡長的戰線上,形成了一個有20至30公裡縱深的以坑道為中心的防禦體系。朝鮮半島地下,錯綜複雜、條條通暢的坑道,被譽為「地下長城」。
志願軍開始全線修築坑道時,「聯合國軍」就以空中投彈、坦克炮和大口徑炮轟擊洞口、向坑道內施放毒氣等方式進行破壞。
其中對坑道威脅最大的是八英寸重炮(20釐米口徑)的轟擊和坦克炮的近距離射擊。
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志願軍除了組織力量壓制敵人的重炮和坦克外,還對坑道進行了改進,達到了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七防」的要求。
大多數坑道內都有防毒門、儲水池、指揮室、休息室、救護室和糧彈倉庫。坑道口在力求堅固隱蔽的同時,還採取真假工事相結合的方式迷惑敵人。
此外,坑道工事還將「防」與「打」結合起來,將坑道口與野戰工事緊密連接,使志願軍戰士們能在恰當的時機及時地躍出坑道投入戰鬥。
坑道防禦體系,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戰士依靠廣大的群眾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實踐而逐步形成的。修築坑道工事的過程,也是志願軍不斷抵禦敵人現代化技術手段攻擊破壞的過程。
這種「道高—尺,魔高一丈」式的反覆較量,使坑道逐步具備了能防、能打、能生活等適應現代化戰爭要求的功能。
然而,「聯合國軍」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他們憑藉武器裝備的優勢,針對志願軍構築、搶修的工事,通過飛機進行不間斷地轟炸、破壞。
1952年的3月到4月,短短一個月期間,敵機就炸毀志願軍坑道42處,投放毒氣32次,致使志願軍上百人中毒。
面對「聯合國軍」不間斷的惡意騷擾,志願軍上下團結一心,邊作戰邊修工事,夜以繼日,從不間斷。
白天「聯合國軍」的飛機轟炸最為頻繁。
志願軍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汽車、火車在夜晚照樣運輸,為了防止被「聯合國軍」發現,運輸工作全部是「摸黑」進行。就這樣,志願軍的補給線、工事雖遭受了重重阻撓,但仍按照預期的計劃進行著。
為了防止敵人的破壞,志願軍於1952年4月26日至5月1日召開了軍參謀長會議,會議針對志願軍防禦工事修建問題展開了討論。
會議指出:
構築坑道工事,不僅僅是為了保存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為了更有效地打擊敵人。為達到這一目的,志願軍將士構建工事時要注意與野戰工事結合,使其適應志願軍防禦戰略,在修築戰鬥設施的同時也要保障生活設施。只有這樣,坑道工事才能成為機動的、科學的完整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與「聯合國軍」抗衡,戰鬥時才會對其造成更大的殺傷。
4月間,「聯合國軍」向志願軍防禦線發動小規模攻勢60多次,志願軍無一陣地失守。5月期間,志願軍與「聯合國軍」的兩次激烈的陣地爭奪戰,更加充分驗證了志願軍修築工事的正確性。
這兩次爭奪戰中,志願軍戰士利用坑道,靈活地與敵人周旋,使「聯合國軍」即使投入強大的火力也無法對志願軍造成大的殺傷。經過反反覆覆多次戰鬥,「聯合國軍」毫無所獲,徒勞一場。
到了5月底,志願軍全線防禦坑道工事基本完成,以坑道為骨幹、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基本形成。其中還包括塹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各種火器掩體等配套野戰工事。
這些工事的修建,在戰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志願軍的傷亡日漸減少,大大保留了自身的有生力量,保障了戰士們的戰鬥力。
在志願軍廣修工事、「聯合國軍」不斷小規模試探攻擊的時候,雙方也在進行著會議談判。會議上,停戰的安排問題也初步達成了協議。
不過,即使整體局面向著和平的方向發展,但面對野心勃勃的「聯合國軍」,志願軍仍要保持著極高的警惕,做好萬全準備。
志願軍司令部根據當時局勢,認為志願軍應該「在思想上、組織上必須堅決地準備打下去」,只要保持著這種準備,才能以不變應萬變,迎接以後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
此後,基於防禦工事修建已經漸趨成熟,志願軍坦克第3師也已經奉命入朝,志願軍開始調整防禦部署。
調整後,志願軍整個防禦陣地相較之前更加穩固,更加持久,更適合志願軍作戰習慣,從而也使志願軍的防禦性得到加強。
有了坑道,志願軍戰士在劣勢裝備的情況下,也能在同優勢裝備的「聯合國軍」對抗中,取得可喜的成績。為了保證前線陣地的鞏固,志願軍戰士常常在敵人的猛烈炮轟後,派出一支支小分隊,進行狙擊活動,俗稱「冷槍冷炮運動」。
這樣的陣前伏擊、偷襲活動,令「聯合國軍」部隊苦不堪言,大多數美軍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去見了閻王。
後來,美軍在受到嚴重打擊後,士氣低落,頹廢不堪。他們整天躲在碉堡裡,不敢出來,害怕一露頭就一命嗚呼。
志願軍與「聯合國軍」進入激烈的陣地爭奪戰。志願軍依靠之前的坑道工事,有效地給予「聯合國軍」巨大殺傷。
8月,志願軍展開小規模戰鬥1800餘次,擠佔陣地23處,擴大陣地30餘平方公裡,大大消耗了「聯合國軍」的有生力量,志願軍也由被動轉為主動。
這是一場地下的戰爭,志願軍的「以坑道為骨幹、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使志願軍陣地防禦作戰進入一個新階段。
這種防禦體系的形成,解決了在「聯合國軍」強大火力突擊下志願軍有生力量的保存問題和武器彈藥的儲存問題。
同時,志願軍戰鬥過程中的生活保障問題也得以解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志願軍持續作戰的戰鬥力,大大增加了志願軍防禦的穩定性,為之後的戰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