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坑道戰:半年挖了190公裡,裡面有儲水池、指揮室、休息室

2020-12-20 國家網文化

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了躲避美軍的炮火攻擊,志願軍戰士在無數次血戰中,找到了對抗「聯合國軍」狂轟濫炸的有效方法。他們在相對安定的戰線上,集中力量修築了以坑道為主幹的防禦工事,即「坑道戰」。

這種「坑道戰」,對於志願軍來說,一點都不陌生。早在抗日戰爭時期,英勇的八路軍戰士就曾在華北大地修築了不少地道,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地道戰」。

一開始,志願軍戰士為了躲避敵人的炮火,在陣地的背面挖了單人防炮洞,由於形狀如貓的耳朵,還被取了一個響亮有趣的名字——貓耳洞。

後來,越來越多的戰士開始挖防炮洞,挖著挖著,各個洞就連接起來了,形成了一個馬蹄形的坑道。

有了這種坑道,一旦「聯合國軍」的炮火來襲,多數人可以躲進裡面,只留少數人在洞口監視敵情。待敵人的炮火威力減弱,再回到戰壕反擊敵人。

彭德懷得知志願軍地面部隊發明創造了這個辦法,高興地動員全軍,在各個防守要點上都要修築「坑道」。於是,幾十萬志願軍戰士開始揮著鐵鎬、鐵錘,興高採烈地向石壁和土地「開戰」。

1951年9月16日,中朝聯合司令部發出了《關於小型作戰的指示》,要求全軍修築坑道,並強調中朝軍隊的主要陣地是隧道式的據點,特別是核心陣地。經全軍上下一起奮戰,志願軍在半年之內僅第一線各軍就修築起190公裡長的坑道。

1952年5月,第一線防禦陣地的坑道工事的修築基本完成。同年8月,第二線各軍防禦陣地上的坑道工事也基本完成。

至此,志願軍部隊在橫貫朝鮮半島的250公裡長的戰線上,形成了一個有20至30公裡縱深的以坑道為中心的防禦體系。朝鮮半島地下,錯綜複雜、條條通暢的坑道,被譽為「地下長城」。

志願軍開始全線修築坑道時,「聯合國軍」就以空中投彈、坦克炮和大口徑炮轟擊洞口、向坑道內施放毒氣等方式進行破壞。

其中對坑道威脅最大的是八英寸重炮(20釐米口徑)的轟擊和坦克炮的近距離射擊。

俗話說,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志願軍除了組織力量壓制敵人的重炮和坦克外,還對坑道進行了改進,達到了防空、防炮、防毒、防雨、防潮、防火、防寒「七防」的要求。

大多數坑道內都有防毒門、儲水池、指揮室、休息室、救護室和糧彈倉庫。坑道口在力求堅固隱蔽的同時,還採取真假工事相結合的方式迷惑敵人。

此外,坑道工事還將「防」與「打」結合起來,將坑道口與野戰工事緊密連接,使志願軍戰士們能在恰當的時機及時地躍出坑道投入戰鬥。

坑道防禦體系,是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戰士依靠廣大的群眾不斷探索、不斷完善的實踐而逐步形成的。修築坑道工事的過程,也是志願軍不斷抵禦敵人現代化技術手段攻擊破壞的過程。

這種「道高—尺,魔高一丈」式的反覆較量,使坑道逐步具備了能防、能打、能生活等適應現代化戰爭要求的功能。

然而,「聯合國軍」是不會善罷甘休的。他們憑藉武器裝備的優勢,針對志願軍構築、搶修的工事,通過飛機進行不間斷地轟炸、破壞。

1952年的3月到4月,短短一個月期間,敵機就炸毀志願軍坑道42處,投放毒氣32次,致使志願軍上百人中毒。

面對「聯合國軍」不間斷的惡意騷擾,志願軍上下團結一心,邊作戰邊修工事,夜以繼日,從不間斷。

白天「聯合國軍」的飛機轟炸最為頻繁。

志願軍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損失,汽車、火車在夜晚照樣運輸,為了防止被「聯合國軍」發現,運輸工作全部是「摸黑」進行。就這樣,志願軍的補給線、工事雖遭受了重重阻撓,但仍按照預期的計劃進行著。

為了防止敵人的破壞,志願軍於1952年4月26日至5月1日召開了軍參謀長會議,會議針對志願軍防禦工事修建問題展開了討論。

會議指出:

構築坑道工事,不僅僅是為了保存有生力量,更重要的是為了更有效地打擊敵人。為達到這一目的,志願軍將士構建工事時要注意與野戰工事結合,使其適應志願軍防禦戰略,在修築戰鬥設施的同時也要保障生活設施。只有這樣,坑道工事才能成為機動的、科學的完整體系;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與「聯合國軍」抗衡,戰鬥時才會對其造成更大的殺傷。

4月間,「聯合國軍」向志願軍防禦線發動小規模攻勢60多次,志願軍無一陣地失守。5月期間,志願軍與「聯合國軍」的兩次激烈的陣地爭奪戰,更加充分驗證了志願軍修築工事的正確性。

這兩次爭奪戰中,志願軍戰士利用坑道,靈活地與敵人周旋,使「聯合國軍」即使投入強大的火力也無法對志願軍造成大的殺傷。經過反反覆覆多次戰鬥,「聯合國軍」毫無所獲,徒勞一場。

到了5月底,志願軍全線防禦坑道工事基本完成,以坑道為骨幹、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基本形成。其中還包括塹壕、交通壕、反坦克壕、各種火器掩體等配套野戰工事。

這些工事的修建,在戰鬥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志願軍的傷亡日漸減少,大大保留了自身的有生力量,保障了戰士們的戰鬥力。

在志願軍廣修工事、「聯合國軍」不斷小規模試探攻擊的時候,雙方也在進行著會議談判。會議上,停戰的安排問題也初步達成了協議。

不過,即使整體局面向著和平的方向發展,但面對野心勃勃的「聯合國軍」,志願軍仍要保持著極高的警惕,做好萬全準備。

志願軍司令部根據當時局勢,認為志願軍應該「在思想上、組織上必須堅決地準備打下去」,只要保持著這種準備,才能以不變應萬變,迎接以後可能發生的各種情況。

此後,基於防禦工事修建已經漸趨成熟,志願軍坦克第3師也已經奉命入朝,志願軍開始調整防禦部署。

調整後,志願軍整個防禦陣地相較之前更加穩固,更加持久,更適合志願軍作戰習慣,從而也使志願軍的防禦性得到加強。

有了坑道,志願軍戰士在劣勢裝備的情況下,也能在同優勢裝備的「聯合國軍」對抗中,取得可喜的成績。為了保證前線陣地的鞏固,志願軍戰士常常在敵人的猛烈炮轟後,派出一支支小分隊,進行狙擊活動,俗稱「冷槍冷炮運動」

這樣的陣前伏擊、偷襲活動,令「聯合國軍」部隊苦不堪言,大多數美軍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就去見了閻王。

後來,美軍在受到嚴重打擊後,士氣低落,頹廢不堪。他們整天躲在碉堡裡,不敢出來,害怕一露頭就一命嗚呼。

志願軍與「聯合國軍」進入激烈的陣地爭奪戰。志願軍依靠之前的坑道工事,有效地給予「聯合國軍」巨大殺傷。

8月,志願軍展開小規模戰鬥1800餘次,擠佔陣地23處,擴大陣地30餘平方公裡,大大消耗了「聯合國軍」的有生力量,志願軍也由被動轉為主動。

這是一場地下的戰爭,志願軍的「以坑道為骨幹、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使志願軍陣地防禦作戰進入一個新階段。

這種防禦體系的形成,解決了在「聯合國軍」強大火力突擊下志願軍有生力量的保存問題和武器彈藥的儲存問題。

同時,志願軍戰鬥過程中的生活保障問題也得以解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志願軍持續作戰的戰鬥力,大大增加了志願軍防禦的穩定性,為之後的戰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相關焦點

  • 讓英美無計可施的馬良山坑道戰,志願軍獲大勝,斃傷俘敵4400餘人
    志願軍入朝後,我們的炮兵發射幾百發炮彈,敵人便打來幾千發炮彈報復;志願軍開展運動戰,敵機就密密麻麻地低空轟炸,每日平均有100多個志願軍犧牲。 著名的上甘嶺戰役期間,美軍前後消耗炮彈190萬發、炸彈5000多枚。
  • 同樣的坑道戰,為何志願軍能守住上甘嶺,而日軍卻只落得全軍覆沒的...
    我志願軍第80師宣稱在新興裡奪旗全殲的這個31熊團,其實他們當時就又有一個營不在新興裡包圍圈裡。 這次炮擊,志願軍25分鐘時間,共動用了133門重炮(含24門火箭炮)進行炮火急襲。 為了這25分鐘,志願軍15軍用掉了高崗、洪學智準備了半年的炮彈,這一次是志願軍炮兵炸得上甘嶺上地動山搖血肉橫飛...
  • 抗美援朝:馬良山坑道戰,讓美軍束手無策,死傷慘重
    美援朝時期,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憑藉強大的火力優勢,對志願軍狂轟濫炸。志願軍炮兵發射幾百發炮彈,敵人便打來幾千發炮彈報復;志願軍開展運動戰,敵機就密密麻麻地低空轟炸,每日平均有100多個志願軍犧牲。
  • 同樣是坑道戰,為什麼上甘嶺志願軍勝利,而硫磺島日軍卻完蛋?
    韓戰是緊接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一場局部戰爭,無論是使用的武器裝備還是戰略戰術,二者都有很多「可比性」。參戰的美軍,就經常拿他們在太平洋戰爭中面對兇悍日軍的戰術對付中國志願軍,並總愛將二者進行對比。
  • 志願軍血戰上甘嶺
    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我志願軍與美軍持續鏖戰43天,敵我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迫使聯合國軍停止進攻。在這次戰役中,美軍受到了我方坑道戰的成功阻擊。
  • 同樣是坑道戰,志願軍最終守住了上甘嶺,日軍卻在太平洋小島潰敗
    朝鮮戰場上的上甘嶺戰役是志願軍和美軍相持戰中的經典戰役。在這場戰役中,志願軍把斜面和反斜面的坑道戰的戰術發揮到極致,從而有效限制了美軍的軍事行動。其實美軍是有經歷過坑道戰的,在太平洋戰場的眾多島嶼爭奪戰中,美軍對坑道戰術也有所研究。但是為什麼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全軍覆沒,而志願軍卻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呢?志願軍利用了坑道戰術,在陣地表面修築了防禦工事以此來抵禦美軍的炮彈攻擊。
  • 坑道戰打到朝鮮戰場
    ——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地下長城王 斌 劉正陽地道戰是我軍抗日戰爭的產物,坑道戰是我軍解放戰爭的產物,將這一戰法運用的爐火純青當屬韓戰的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面對以美軍為首的「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志願軍將士在武器裝備極端落後,保障條件極其艱難的條件下,發揚英勇頑強、捨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採取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痛擊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上演了史詩般的戰爭活劇,其中坑道作為堅固的防禦工事,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最為經典的應用要數上甘嶺戰役坑道戰。
  • 同樣是坑道戰,上甘嶺戰役和太平戰場為何結局不同?
    在戰爭年代,為了減少戰爭的傷亡和持續性,人們發明了坑道戰,利用提前挖好的坑道,來和敵人進行抵抗。上甘嶺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著名的坑道戰就是抗美援朝的上甘嶺戰役,在這場戰鬥中,雖然美軍的火力非常強大,但是當時我們的志願軍也同樣有炮兵支援,雖然後勤補給艱難,但是還是能夠給予一定的幫助
  • 上甘嶺戰役的坑道戰是誰發明的?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哀嘆:「韓戰是個無底洞,看不到聯合國軍有勝利的希望」。在國內外反戰壓力下,美國只得在蘇聯的斡旋下開始與中朝交戰方舉行停戰談判,被迫與志願軍進行打打談談的拉鋸戰。 面對戰場形勢的變化,志願軍部隊適時轉變作戰形式,進行以陣地戰為主的積極防禦作戰,以「零敲牛皮糖」的戰法給敵軍以重大殺傷,讓敵人每前進一步都付出慘重代價。
  • 南朝鮮士兵誤進志願軍指揮室,副師長巧設妙計殲滅敵人
    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中梁興初指揮的志願軍第三十八軍錯失戰機,貽誤了進攻的大好時機。
  • 攻不破、打不爛,志願軍讓敵軍望「城」哀嘆!
    朝鮮戰場上,有這樣一座座「地下城」,城裡不僅有如迷宮一般的幹道、交通壕和各種作戰工事,就連宿舍、飯廳、禮堂也在其中。這是志願軍戰士用雙手挖出來的防禦體系,攻不破、打不爛 ,讓敵人膽寒!時任志願軍工兵政治部幹事 李清廉:每個人身上都有個鐵鍬,做好準備了,到了以後先挖貓耳洞。所謂貓耳洞,就是類似貓耳朵外形的小型防炮洞。洞內僅能容納幾名士兵的貓耳洞,看起來結構簡單,卻有一定的避彈效果。
  • 攻不破、打不爛 ,志願軍讓敵軍望「城」哀嘆!
    這是志願軍戰士用雙手挖出來的防禦體系,攻不破、打不爛 ,讓敵人膽寒!入朝作戰後,為了應對「聯合國軍」的狂轟濫炸,志願軍官兵除了隨身攜帶的常規兵器,很多人身上還背著一件「秘密武器」。時任志願軍工兵政治部幹事 李清廉:每個人身上都有個鐵鍬,做好準備了,到了以後,先挖貓耳洞。
  • 美軍鑽進地下,堅守坑道,跟志願軍打起坑道戰
    進入陣地相持以後,志願軍不斷進行戰術反擊,擠佔、蠶食中間陣地,拔除敵人戰術要點。在此情況下,美軍除了前沿陣地野戰工事外,也開始大量構築坑道。連長馬上喊道:肯定有敵人躲到坑道去了。隨即安排戰士們分頭搜索,叮囑要大家留意坑道內伸出的電話線、有密集腳印的小路或交通溝,以及保護坑道的暗藏射擊孔。在一個陡坡峭壁處,一名戰士發現了坑道口,在他靠近觀察時,險些被裡面的敵人開槍擊中。
  • 志願軍老戰士馮海平:19歲出川入朝參戰,冒著生命危險挖掘坑道築起...
    抗美援朝戰爭能夠取得勝利,有賴於志願軍發明了坑道戰的有效作戰方式。無數像馮海平一樣的戰士用鋼釺、鐵錘加上炸藥,以鋼鐵一般的意志,在朝鮮綿延的大山中挖出了長約1250公裡的坑道,而塹壕、交通壕超過6000公裡,形成了規模浩大的「地下長城」,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同樣是坑道戰對打美軍,為何我軍守住上甘嶺,日軍守不住硫磺島?
    坑道工事說起坑道戰,歷史由來已久,早在鴉片戰爭之後的中法戰爭中就有記載:清光緒10年(1884年),當時清軍為了抵禦法軍在沿海地區的襲擾,在重點防區鎮海要塞建立起了能夠容納3000一戰中坑道裡的英國士兵但是同樣是坑道戰有的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為扭轉戰略局勢和反擊提供了堅實的支撐。
  • 抗美援朝戰爭,志願軍的「零敲牛皮糖」,為何讓美軍哭爹喊娘?
    事實證明,打運動防禦戰是最適合聰明靈活的中國志願軍。轉為運動防禦戰後,志願軍挖了又長又深、彎曲迂迴的坑道工事,創造了世界聞名的「坑道戰」。 美軍一打炮,志願軍就躲坑道,炮火一停又鑽到戰壕裡,大大浪費了美軍成千上萬噸炮彈,而志願軍傷亡非常小,氣得美軍咬牙切齒。 然而,美軍也不是等閒之輩,他們更有構築陣地工事的料,比起志願軍手中的鎬錘,現代化的機器更快更省力,一座座鋼筋水泥築成的碉堡,見竿立影遍布美軍陣地。
  • 你知道志願軍有幾任司令員,都是誰嗎
    二、陳賡:以坑道戰扭轉戰局 (1952年4月至7月代理志願軍司令員兼代政委) 1950年夏,陳賡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副司令員兼第四兵團司令員,率部解放雲南。不久,便奉命以中共中央代表的身份赴越,協助越南共產党進行抗法戰爭,不久即取得了轉折性的勝利。
  • 貴賓室Report-青島貴賓休息室&東航頭等休息室
    > 由於之前酒店Report寫過,涵碧樓不給延遲退房,導致我們一行很早就到了機場%>_<%~~~剛到機場,地勤說還早不給checkin,沒地方坐不方便,查了下青島休息室在安檢後沒有
  • 坑道戰:抗美援朝戰爭中的「地下長城」
    1952年8月底,志願軍除進一步建成正面戰線第一梯隊各部隊的坑道工事外,在東西海岸也重點構築了坑道工事,橫貫朝鮮半島250公裡的整個戰線上,形成了具有20到30公裡縱深、以坑道為骨幹、支撐點式的陣地防禦體系,打造了堅實後盾,獲得了可靠的陣地依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