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兵檔案:馮海平,生於1933年12月,成都市大邑縣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參戰,現住成都天府新區華陽街道廣都社區。馮海平1951年7月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部隊,主要在朝鮮西海岸山上挖掘被稱為抗美援朝戰場「地下長城」的防禦工事——坑道。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馮海平榮立三等功。
「我們新兵去補充的那個炮連慘得很,一個連七八十人以及幾十頭牲口都在封鎖線上被敵軍打死,只剩下一個排長,腳杆也被打斷了。我們到了連上,連長學習歸來點名時一看全是新兵,班長還是新調來的老步兵,連長『哇』的一聲大哭起來……」10月的最後一個周六,回憶起抗美援朝戰場的往事時,這場戰爭的親歷者、志願軍老戰士馮海平雙眼含淚、聲音哽咽。
19歲出川入朝參戰
在炮火中挖掘坑道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入朝參戰。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具有絕對的空中優勢,在武器裝備條件懸殊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志願軍無畏向前、英勇作戰。1953年7月27日,韓戰交戰雙方籤訂停戰協定。「聯合國軍司令」美軍上將克拉克籤訂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議。這位上將說:「我是第一個在沒有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美國將軍。」
抗美援朝戰爭能夠取得勝利,有賴於志願軍發明了坑道戰的有效作戰方式。無數像馮海平一樣的戰士用鋼釺、鐵錘加上炸藥,以鋼鐵一般的意志,在朝鮮綿延的大山中挖出了長約1250公裡的坑道,而塹壕、交通壕超過6000公裡,形成了規模浩大的「地下長城」,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51年,當時還在大邑縣的19歲青年馮海平接到通知到新津縣開會,去聽志願軍歸國代表報告英雄事跡。會後,他毫不猶豫決定參軍。馮海平入伍離家後,他母親才知道兒子參軍去了。
1951年7月,馮海平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2軍124師371團炮連,軍長是吳瑞林。他從成都坐卡車翻越秦嶺前往陝西寶雞市,再從寶雞坐悶罐車前往黑龍江省,經短期軍訓後入朝參戰。一進入朝鮮境內就遇到敵軍狂轟亂炸,不少志願軍戰士當場傷亡。「我們到朝鮮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挖貓耳洞保護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拿著鎬頭、鐵鍬在炮火中挖洞。作為炮兵,要把團裡的炮彈運到炮連,團駐地到連駐地有好幾裡山路,一個箱子裝4發炮彈,我們一人一箱扛著走,每走一段距離,一聽到飛機飛來的聲音就會立刻臥倒,飛機飛得離我們很近,抬頭都可以看見飛機駕駛員。」馮海平在朝鮮扛炮彈、割餵馬草再到挖坑道,經常會遭遇被敵軍飛機轟炸的危險。在割馬草時,馮海平動作麻利,在相同時間內比其他戰士多割一倍,排長因此很欣賞他。
握鋼釺掄鐵錘打炮眼
隨時準備犧牲在戰場
「我們在朝鮮,一切聽指揮,隨時準備犧牲。」馮海平回憶說,在挖坑道時,一個炮連不分晝夜,24小時4個班輪流上。每個班上6小時,12個人用4根鋼釺、3人一組,一人握著鋼釺,另外兩個人掄起二錘擊打。6個小時內要完成一定量的炮眼,炮眼打好再裝炸藥放炮,這時坑道內會有大量的碎石粉塵,人員必須出坑道,但是空中有敵機不斷轟炸,出坑道就可能被炸到。如果坑道的炸藥沒響,士兵前去查看,也可能被悶炮炸到。「有很多志願軍戰士在挖坑道的過程中犧牲了,在朝鮮戰場上犧牲是常有的事。」馮海平說。坑道內放炮爆炸後,戰士們要立即把炸碎的石頭運出來,一個班完成6個小時高強度的坑道作業後,回去立刻洗澡、睡覺,到時間又去接班。
朝鮮的冬天非常寒冷,山石堅固,坑道作業異常艱難。「打坑道並不容易,因不停地掄鐵錘打鋼釺,冬天我們穿著背心和褲衩還汗流浹背,特別是遇到打『掉眼子』時最困難,炮眼在人上方,坑道內空間又狹小,使不上勁,打起來很吃力。我們連都是大個子,打的炮眼最深,挖的坑道進展最快,每次連裡四個班評比,我們都是第一名。」因為在坑道作業中貢獻突出,馮海平榮立三等功,當時,一個炮連只評兩人立功,馮海平是其中一個。
馮海平拿出珍藏了多年的獎狀給記者看,上面寫著「馮海平同志在坑道作業中創立功績,業經批准記三等功一次:這不僅是個人的光榮,全軍的光榮,也是人民的光榮,祖國的光榮。」落款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司令部」。泛黃的獎狀與證書記錄了馮海平投身抗美援朝戰爭的熱血青春,他不僅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書寫者。
轉業後去銀行工作
優良作風保持至今
1952年10月30日,馮海平所在的第42軍接到命令回國進行改裝。「我們回國途中,為了避免暴露行蹤,上面給我們發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牌牌和帽徽,我們晝伏夜出由安東步行1個月到了廣東東莞。」行軍途中,馮海平長時間主動幫助馬夫軋草、幫夥房挑鍋挑水,為此榮立三等功。
1953年,得知停戰的消息後,馮海平所在部隊就沒有再返回朝鮮。此後,他被推薦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炮兵學校學習,1960年從炮兵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東北的解放軍第46軍工作,駐守邊防,當炮兵指揮排長。1961年年底,三個團派出三個精兵排到師裡考核實彈射擊,馮海平所指揮的排成績優異奪得第一,他又立一次三等功。1964年,馮海平轉業到四川省宜賓市南溪縣的銀行工作至退休。
今年,馮海平已經88歲,除了聽力因長年近距離聽炮響的緣故不太好、一隻眼睛意外失明,身體其他方面依然很健康。他每天都會與老伴早早起床出門散步,在小區裡慢慢走上好幾裡路,回到家再與老伴一起下珠珠棋、打撲克、看書,也會看電視,特別喜歡看法律講座、養生節目,生活過得很充實。除此之外,馮海平也會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他自己拖地、洗衣,把衣服疊得整整齊齊,過去在軍隊養成的優良作風一直保持到今天。
華西社區傳媒記者 劉福燕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