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軍老戰士馮海平:19歲出川入朝參戰,冒著生命危險挖掘坑道築起...

2020-12-18 封面新聞

老兵檔案:馮海平,生於1933年12月,成都市大邑縣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參戰,現住成都天府新區華陽街道廣都社區。馮海平1951年7月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炮兵部隊,主要在朝鮮西海岸山上挖掘被稱為抗美援朝戰場「地下長城」的防禦工事——坑道。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馮海平榮立三等功。

「我們新兵去補充的那個炮連慘得很,一個連七八十人以及幾十頭牲口都在封鎖線上被敵軍打死,只剩下一個排長,腳杆也被打斷了。我們到了連上,連長學習歸來點名時一看全是新兵,班長還是新調來的老步兵,連長『哇』的一聲大哭起來……」10月的最後一個周六,回憶起抗美援朝戰場的往事時,這場戰爭的親歷者、志願軍老戰士馮海平雙眼含淚、聲音哽咽。

19歲出川入朝參戰

在炮火中挖掘坑道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入朝參戰。在抗美援朝戰爭初期,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具有絕對的空中優勢,在武器裝備條件懸殊的情況下,中國人民志願軍無畏向前、英勇作戰。1953年7月27日,韓戰交戰雙方籤訂停戰協定。「聯合國軍司令」美軍上將克拉克籤訂了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議。這位上將說:「我是第一個在沒有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美國將軍。」

抗美援朝戰爭能夠取得勝利,有賴於志願軍發明了坑道戰的有效作戰方式。無數像馮海平一樣的戰士用鋼釺、鐵錘加上炸藥,以鋼鐵一般的意志,在朝鮮綿延的大山中挖出了長約1250公裡的坑道,而塹壕、交通壕超過6000公裡,形成了規模浩大的「地下長城」,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51年,當時還在大邑縣的19歲青年馮海平接到通知到新津縣開會,去聽志願軍歸國代表報告英雄事跡。會後,他毫不猶豫決定參軍。馮海平入伍離家後,他母親才知道兒子參軍去了。

1951年7月,馮海平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2軍124師371團炮連,軍長是吳瑞林。他從成都坐卡車翻越秦嶺前往陝西寶雞市,再從寶雞坐悶罐車前往黑龍江省,經短期軍訓後入朝參戰。一進入朝鮮境內就遇到敵軍狂轟亂炸,不少志願軍戰士當場傷亡。「我們到朝鮮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挖貓耳洞保護自己,我們每個人都拿著鎬頭、鐵鍬在炮火中挖洞。作為炮兵,要把團裡的炮彈運到炮連,團駐地到連駐地有好幾裡山路,一個箱子裝4發炮彈,我們一人一箱扛著走,每走一段距離,一聽到飛機飛來的聲音就會立刻臥倒,飛機飛得離我們很近,抬頭都可以看見飛機駕駛員。」馮海平在朝鮮扛炮彈、割餵馬草再到挖坑道,經常會遭遇被敵軍飛機轟炸的危險。在割馬草時,馮海平動作麻利,在相同時間內比其他戰士多割一倍,排長因此很欣賞他。

握鋼釺掄鐵錘打炮眼

隨時準備犧牲在戰場

「我們在朝鮮,一切聽指揮,隨時準備犧牲。」馮海平回憶說,在挖坑道時,一個炮連不分晝夜,24小時4個班輪流上。每個班上6小時,12個人用4根鋼釺、3人一組,一人握著鋼釺,另外兩個人掄起二錘擊打。6個小時內要完成一定量的炮眼,炮眼打好再裝炸藥放炮,這時坑道內會有大量的碎石粉塵,人員必須出坑道,但是空中有敵機不斷轟炸,出坑道就可能被炸到。如果坑道的炸藥沒響,士兵前去查看,也可能被悶炮炸到。「有很多志願軍戰士在挖坑道的過程中犧牲了,在朝鮮戰場上犧牲是常有的事。」馮海平說。坑道內放炮爆炸後,戰士們要立即把炸碎的石頭運出來,一個班完成6個小時高強度的坑道作業後,回去立刻洗澡、睡覺,到時間又去接班。

朝鮮的冬天非常寒冷,山石堅固,坑道作業異常艱難。「打坑道並不容易,因不停地掄鐵錘打鋼釺,冬天我們穿著背心和褲衩還汗流浹背,特別是遇到打『掉眼子』時最困難,炮眼在人上方,坑道內空間又狹小,使不上勁,打起來很吃力。我們連都是大個子,打的炮眼最深,挖的坑道進展最快,每次連裡四個班評比,我們都是第一名。」因為在坑道作業中貢獻突出,馮海平榮立三等功,當時,一個炮連只評兩人立功,馮海平是其中一個。

馮海平拿出珍藏了多年的獎狀給記者看,上面寫著「馮海平同志在坑道作業中創立功績,業經批准記三等功一次:這不僅是個人的光榮,全軍的光榮,也是人民的光榮,祖國的光榮。」落款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政治部、司令部」。泛黃的獎狀與證書記錄了馮海平投身抗美援朝戰爭的熱血青春,他不僅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更是書寫者。

轉業後去銀行工作

優良作風保持至今

1952年10月30日,馮海平所在的第42軍接到命令回國進行改裝。「我們回國途中,為了避免暴露行蹤,上面給我們發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牌牌和帽徽,我們晝伏夜出由安東步行1個月到了廣東東莞。」行軍途中,馮海平長時間主動幫助馬夫軋草、幫夥房挑鍋挑水,為此榮立三等功。

1953年,得知停戰的消息後,馮海平所在部隊就沒有再返回朝鮮。此後,他被推薦到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炮兵學校學習,1960年從炮兵學校畢業後被分配到東北的解放軍第46軍工作,駐守邊防,當炮兵指揮排長。1961年年底,三個團派出三個精兵排到師裡考核實彈射擊,馮海平所指揮的排成績優異奪得第一,他又立一次三等功。1964年,馮海平轉業到四川省宜賓市南溪縣的銀行工作至退休。

今年,馮海平已經88歲,除了聽力因長年近距離聽炮響的緣故不太好、一隻眼睛意外失明,身體其他方面依然很健康。他每天都會與老伴早早起床出門散步,在小區裡慢慢走上好幾裡路,回到家再與老伴一起下珠珠棋、打撲克、看書,也會看電視,特別喜歡看法律講座、養生節目,生活過得很充實。除此之外,馮海平也會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他自己拖地、洗衣,把衣服疊得整整齊齊,過去在軍隊養成的優良作風一直保持到今天。

華西社區傳媒記者 劉福燕 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致敬最可愛的人】 志願軍老戰士包龍:慷慨赴朝 視死如歸
    這是朝鮮歌曲《金日成將軍之歌》的歌詞,對不熟悉朝鮮的人來說它是非常陌生的,但是參加過70年前抗美援朝的許多志願軍戰士都會唱它。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記者在武山縣高樓鎮八院村採訪87歲的老黨員、志願軍老戰士包龍時,他就用朝鮮語完整的唱完了這首歌。這位志願軍老戰士告訴記者,由於時間太長,他現在已經聽不懂朝鮮語了,但是這首朝鮮歌曲他卻記得很清楚。
  • 「你不當兵,我不當兵,誰來保衛祖國」——記志願軍老戰士易金榮
    新華社武漢12月9日電 題:「你不當兵,我不當兵,誰來保衛祖國」——記志願軍老戰士易金榮新華社記者高蕊「戰友們是因保家衛國犧牲的。」志願軍老戰士易金榮永遠也忘不了,1953年春的朝鮮戰場上,戰友們在一場戰鬥中犧牲的場景。易金榮經常對兒孫們說這樣一句話:「你不當兵,我不當兵,誰來保衛祖國呢?」保衛祖國,正是易金榮68年前參軍入伍的原因。「當時國家剛解放,百廢待興,需要有人來護衛。」易金榮說。
  • 抗美援朝女兵:出坑道上廁所要冒生命危險【3】
    我們的小分隊有一臺小型手搖發電機,一套大功率播音喇叭,4名志願軍戰士和2名朝鮮人民軍戰士。我們朝著槍炮響的地方走去。   在126團指揮所,我不僅聽到隆隆炮聲,還能看到爆炸的火光,聽到坦克的履帶聲。指揮所前是一片開闊地,敵人每隔7分鐘就向這裡傾射幾排炮彈,我們的崗位則是在連指揮所,欲到那裡,必須冒生命危險穿過這條封鎖線。我們與運輸兵一起穿過開闊地。
  • 十堰85歲志願軍老戰士魏德昌:在「三八線」前線值守三年
    魏德昌近照原標題:在「三八線」前線值守三年——記志願軍老戰士、東風商用車動力總成工廠退休職工魏德昌1953年7月,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方面與以美國為代表的聯合國軍籤署停戰協議魏德昌老家在河南林州市(舊稱林縣),現年85歲,他在19歲時報名參軍,被分配到武漢軍區第七預備師十九團。1956年3月,21歲的魏德昌在河南安陽北大營接受蘇聯教導團為期三個月的單兵訓練後,隨十九團被派往朝鮮平康「三八線」附近的西方山換防,他被分配到二野16軍頭等主力師47師141團2營4連值守排重機槍班,擔任副班長,志願軍戰士序號為56號。
  • 1953年,美軍炸塌志願軍坑道,團長、參謀長等114人被活埋
    三歲的小孩子並不會知曉這首歌的深刻含義,但其中卻寄託著大哥的情懷。我非常理解大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經歷和情結,大哥在軍營裡長大,聽著軍號聲成長。從小就把曾經兩次入朝參戰的父親視為崇敬的偶像,並以此作為家族的榮耀。其實,父親不僅教會了大哥唱這首歌,也教給了我們家裡的每一個孩子,因為這是他親歷過的戰爭之一,也是他一生都不能忘卻的記憶。
  • 老戰士李榮桂:兩度入朝難忘「那些勇敢的人」 受傷戰士挺起中國...
    老戰士李榮桂收看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電視直播。李榮桂入朝作戰時的紀念章。10月2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85歲志願軍老戰士李榮桂身在武漢,提前在家中準備好,準時打開電視機收看。
  • 帶去一包糖果 裝回一袋獎章——記志願軍老戰士林志洲
    志願軍老戰士林志洲在江蘇南京一次黨團活動中給青年講述抗美援朝經歷(10月26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藝 攝新華社南京11月19日電 題:帶去一包糖果 裝回一袋獎章——記志願軍老戰士林志洲新華社記者劉藝手掌大小的白布袋子早已泛黃髮舊,林志洲卻珍藏了近70年。
  • 記一位志願軍老戰士林欣所經歷的抗美援朝戰爭
    ... 」這首雄壯激昂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大家耳熟能詳,而在家住武漢的林功元聽來則是倍感親切,是令他永遠不能忘懷的。因為,這是他父親、志願軍老戰士林欣在生前最愛唱的歌,林功元就是聽著這首歌長大的。今年的十月,取得搏擊新冠病毒階段性勝利的中國人民、武漢人民,就要迎來共和國最美的金秋之季。而讓林功元更加期盼的,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70周年的日子。
  • 解密一位志願軍老戰士所珍藏:抗美援朝期間上甘嶺戰役戰地老照片!
    歷史有自己的生命,它就像一個人,既隨和又自尊。——餘秋雨 本組老照片是由一位志願軍老戰士所珍藏,歷經各種政治運動保存下來,鮮為人知,近年被發現,現公之於眾。原照片說明為:「衝上去消滅它!
  • 大陸赴朝旅遊團多中老年 志願軍老戰士陵園痛哭
    4月13日,載著志願軍老戰士旅遊團的客車通過遼寧丹東中朝友誼橋出境  首發團以中老年遊客為主  隨著首發團的訪朝,中國遊客對到朝鮮旅遊的關注度大幅提高,尤其是曾經參加過韓戰的志願軍老戰士,很多人都希望舊地重遊。  本報記者在許多場合看到,首發團的團員以大部分為中老年人,而年輕人較少。
  • 志願軍老戰士趙雲:我送情報,敵機就在頭上掃射
    雖然已經87歲高齡,但這位老戰士仍坐姿筆直。   「我看不見,眼睛不行了,炮彈晃的,我看不見你們。」他的口齒不再清晰,記憶力也大不如前,但抗美援朝那段金戈鐵馬的歲月,仍藏在老人記憶深處。正是這位87歲老人踏上朝鮮戰場最為樸素的初心。   1950年,趙雲參軍。當年10月,他奉命奔赴朝鮮戰場。   趙雲參加過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第二次戰役、第三次戰役、上甘嶺防守阻擊戰等。戰場上,他的雙腿由於長期泡在有積水的坑道中,患上了嚴重的靜脈曲張,至今留有不能完全癒合的潰破傷口,步履蹣跚。
  • 致敬抗美援朝的志願軍老戰士 西電召開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
    抗美援朝老戰士和離退休人員合影「作為志願軍隊伍的一員,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更將繼續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為祖國和學校的發展建設繼續發揮餘熱!」近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召開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暨2020年重陽節祝壽大會。參加抗美援朝的老戰士代表李朝政分享了當年參戰的經歷和感悟。時值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和重陽佳節,該校領導齊聚北校區離退休人員活動中心,看望慰問西電參加抗美援朝的志願軍老戰士、離退休老同志,向他們致以節日的祝福和崇高的敬意。
  • 新晃波洲鎮小學學習黨史國史 聽志願軍老戰士講戰鬥故事
    懷化新聞網訊  「我是1950年參加志願軍入朝作戰的,在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中,我們在坑道裡與敵人奮戰了50多天。打退了敵人無數次進攻,全連只剩下我們掛彩的三名戰士。最後取得了勝利!一回想起我那些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戰友們,我的心在滴血!老師們,同學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呀,你們一定要聽黨話,跟黨走,要好好珍惜。」
  • 抗美援朝志願軍老戰士紀書漢:難忘炮火洗禮 英雄一生無悔
    70年前的今天,21歲的紀書漢已經是5年軍齡的「老兵」。從解放戰爭到抗美援朝,從遼寧鞍山到朝鮮戰場,他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炮火的洗禮。「16歲參軍入伍,21歲為了『家國夢』成為一名中國人民志願軍,我是抱著也許再不能回祖國的心理準備,沒想到還有機會回來。」
  • 中朝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69周年
    新華社平壤10月25日電(記者江亞平 程大雨)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69周年紀念日。當天上午,中國駐朝鮮大使館臨時代辦張承剛等中國使館外交官,朝鮮勞動黨中央政治局委員、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副委員長太亨徹等朝鮮黨政軍幹部和平壤市民在平壤牡丹峰山麓的友誼塔前敬獻花圈,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英烈。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中國駐朝鮮大使館敬獻的花圈和朝鮮勞動黨中央委員會、最高人民會議常任委員會及內閣聯名敬獻的花圈被鄭重抬放至友誼塔基座。
  • 志願軍老兵易金榮:「你不當兵,我不當兵,誰來保衛祖國」
    新華社武漢12月9日電 題:「你不當兵,我不當兵,誰來保衛祖國」——記志願軍老戰士易金榮新華社記者高蕊「戰友們是因保家衛國犧牲的。」志願軍老戰士易金榮永遠也忘不了,1953年春的朝鮮戰場上,戰友們在一場戰鬥中犧牲的場景。易金榮經常對兒孫們說這樣一句話:「你不當兵,我不當兵,誰來保衛祖國呢?」保衛祖國,正是易金榮68年前參軍入伍的原因。「當時國家剛解放,百廢待興,需要有人來護衛。」易金榮說。
  • 志願軍10個炮兵師,入朝參戰,美軍為何驚呼:蒙古參戰了?
    今天,我們聊聊志願軍炮兵部隊的發展。在抗美援朝的初期,志願軍的炮兵部隊力量非常弱小,無論是火炮的口徑,還是火炮的數量,都遠遠不如美軍。但到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後期,志願軍的炮兵,已經能夠與美軍進行勢均力敵的炮戰。在一次戰役中,甚至打得美軍驚呼:「蒙古軍隊也參戰了?」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 憶軍旅|她不滿15歲就入朝參戰,在沒膝深的林海雪原中夜行軍
    憶軍旅|她不滿15歲就入朝參戰,在沒膝深的林海雪原中夜行軍 2020-11-02 23: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看一看坑道裡的志願軍前輩
    在美軍的重磅航彈及炮彈的攻擊下,坑道裡的戰鬥是相當兇險的:上甘嶺戰役中,志願軍第15軍45師134團8連,堅守597.9高地1號坑道,坑道兩個出口都被炸塌方,只剩下一個碗口大的小孔,裡面的人被深埋。如果不迅速挖開,所有人都將被憋死。美軍發現後,以機槍射擊想要封鎖這個碗口大的小孔。怎麼辦?看一看志願軍前輩是如何做到的。
  • 【志願軍老戰士風採錄】高晉文:「願意將一切奉獻給黨」
    光明日報記者 楊珏 李建斌堅定的眼神,標準的軍禮,精彩的演講……10月13日下午,在山西省晉中市紅軍榮軍休養院,96歲高齡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老戰士高晉文和晉中市70多名退休幹部一起,重溫那場驚心動魄的上甘嶺戰役。「在朝鮮中部,有一座山,南面山腳下,五個高地猶如張開的五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