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期的《天天向上》,因為冠名商一欄的空缺,引起了熱議。
想當初,由《越策越開心》進化而來的《天天向上》,是當年的頂流綜藝,與《快樂大本營》扛起了湖南衛視的收視大旗。
當年何其風光,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天天向上》漸漸落於下風,是後浪太過強勁,還是轉型太過艱難。
如今的芒果網播量,《天天向上》的平均數竟然只有《快樂大本營》的八分之一。
而今年的新綜藝《元氣滿滿的哥哥》,芒果網播量甚至超過了《快樂大本營》。
《天天向上》平均網播量約1100萬,
《快樂大本營》平均網播量8200萬,
《元氣滿滿的哥哥》平均網播量9600萬。
也就是說從網絡播放量來看,《天天向上》+《快樂大本營》,才等於《元氣滿滿的哥哥》。
這檔後起之秀,究竟有哪些優勢?
節目定位。
對比兩檔老牌綜藝,深入人心的定位與模式,創新的短期模式,顯然更為靈活多變。
《元氣滿滿的哥哥》屬於代際互動觀察類遊戲,簡單說就是「代溝」的碰撞,聚焦點放在了老一輩的遊戲時光。
這個想法簡單聰明!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遊戲,是拉近人物關係最好的方式之一,不僅僅限於嘉賓之間的互動,更能勾起觀眾的興趣。
你還記得你小時候玩的是什麼遊戲嗎?
躲貓貓?打彈珠?丟沙包?玩泥巴?上樹捉鳥,下水摸魚?
還是溜溜球?玩具槍?打遊戲?機器人?
亦或是玩電腦?撕名牌?堆積木?樂高?
……
童年,是所有人共同的話題,而童年中除了被書本左右的恐懼,值得津津樂道的必然是跨時代的遊戲。
人物配置。
節目定了基調後,便是匹配相應的人物。
與《乘風破浪的姐姐》的姐姐不同,《元氣滿滿的哥哥》更偏低調輕資,競爭屬性穩定,與《乘風破浪的姐姐》排場大氣,競爭殘酷形成了鮮明對比。
《元氣滿滿的哥哥》總共有十位常駐嘉賓,加一位主持人吳昕。
五位年長的哥哥:胡軍(隊長)、蔡國慶、李維嘉、吳奇隆、王耀慶,稱為「大哥哥隊」;
五位年少的弟弟:楊洋(隊長)、陳學冬、黃明昊、王鶴棣、王彥霖,稱為「小哥哥隊」。
胡軍,從大俠喬峰,到楚霸王項羽,再到一代少帥張學良,他是眾人眼中的鐵血硬漢。
而節目中的胡軍,撥開演員光環,你還可以看到他有趣的綜藝性質,一人扛起了整個節目的遊戲規則。
楊洋,從富養公子哥賈寶玉,到學霸大神肖奈,再到天界驕子夜華,他是眾人眼中的清風明月。
而在節目中,你可以看到拘謹的少年,在哥哥弟弟們的「關懷」下,降降拋下形象,笑的肆意,玩得暢快。
新舊組合,時代的碰撞,保證了節目的流量與質感,拓寬了節目的受眾人群。
綜藝人設。
猶記得演員黃磊,曾經說過:輸贏不重要,出戲才重要。
而綜藝節目中,也常常提及綜藝感的重要性,以及綜藝感可遇不可求的「天賦」。
那什麼叫綜藝感呢?
綜藝感:放得開,有梗,敢於自誇自貶,既能把控全場,又能適當留白,既不過於搶鏡,又能讓人開懷大笑。
例如何炅、撒貝寧、李健、吳青峰……
話到此處,那些元氣滿滿的哥哥們,你們認為誰能榮獲這個稱號呢?
王耀慶,在眾人眼中他是商務精英的典範,自帶霸道總裁風,而自出演《下一站是幸福》後,解鎖了王耀慶沙雕的一面,成為了「國民舅舅」。
因此,節目中,王耀慶將「商務精英」與「傲嬌悶騷」的反差感,完美融合,並貫穿了整季節目,製造了無數笑點。
從節目第一期開始,王耀慶的咆哮,便深入人心,成為了後期小哥哥的最愛,他用「咆哮」壓倒了元氣小哥隊,他也用「咆哮」帶動了吳奇隆,二人成了強悍的學長學弟組合,所向披靡,戰無不勝!
可一個人真的能無時無刻的元氣滿滿嗎?
顯然不能!
節目有一期,鏡頭對著吳奇隆,吳奇隆順著節奏call到了王耀慶,鏡頭也隨之帶到王耀慶,本來坐在地上發呆的王耀慶,立即掛起了商業笑容,元氣滿滿的起身營業,與吳奇隆再現強者風採。
放空,是最舒服的姿態,可營業更是王耀慶的本能,這不僅體現了藝人的職業操守,也體現了一個人的高情商,他在隨時隨地的配合著別人,而且已經形成了條件反射。
當然,節目中,擁有綜藝感的不只王耀慶,每一位哥哥,都有屬於自己的特色,他們也都圍繞著一個主旨,一起出戲,一起用心讓節目更加好看。
我想,這也是《元氣滿滿的哥哥》能夠成為後起之秀、成為一匹黑馬的原因,不僅是因為強大的節目組,更是因為這些哥哥們,他們的「爭為不爭」。
他們的「爭」,是為了節目出彩,他們之間沒有拉踩,只有簡簡單單的童年遊戲,與遊戲當中的赤子之心。
也正因為如此純粹,才能讓觀眾更有代入感,感受童年的輕鬆,遊戲的趣味,以及人與人之間最真摯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