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是我們每個人對天空最真實的描述和最好的讚美,可是天空,為什麼會是藍色,而不是其他什麼顏色,這個問題是一個光學物理問題。
說到光學物理問題,不要覺得有多深奧,其實科學理論就是對生活問題最佳的總結。
光,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但可能沒有特別了解。光,根據科學研究,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所謂波粒二象性就是波動性和離子性,波動性就是具有波的特性,波,在生活中,其實很常見,水波,聲波……離子性,這裡的粒子並不指微粒,而是光是可分的,是由光子組成,光子就是能量和質量的一個代名詞。
牛頓最早發現光是不同顏色光的組合,在三稜鏡下,光分為紅、橙、黃、綠、藍、靛、紫。這就是後面光譜一詞的由來。也是理解天空為何是藍色的一個關鍵。不同的光,其本質就是不同的能量組合,其頻率、波長也就不同。由紅到紫,波長逐漸變短,能量逐漸升高。
根據阿波羅登月紀錄片中的描述,月球的天空漆黑一片,同樣是天空,為何地球是藍色,而月球為黑色?這就得從月球和地球的區別說起,地球周圍有大氣層,正是這些大氣裡某些物質的作用,導致了地球天空與與月球天空的不同。地球的大氣中有氮氣、氧氣、二氧化碳、惰性氣體以及微粒塵埃。
英國物理學家瑞利通過對天空為何是藍色的研究,提出來瑞利散射,就是大氣的光散射的規律。瑞利散射就是半徑比光波長小很多的微粒對入射光的散射。
什麼是散射,散射是被投射波照射的物體表面曲率較大甚至不光滑時,其二次輻射波在角域上按一定的規律作擴散分布的現象。
空氣不是一個均一的成分,也不是一個均勻的成分,不同的時刻,不同的地點,空氣的成分都是變化的,否則就不會形成風,這用標準的物理術語叫做密度漲落,說明了空氣不均一,表面曲率較大。說白了也就是光經過散射(當然不只是散射,包括反射、吸收)藍色光佔主要成分可見光波長為380nm~780nm,波長較短的可見光成分有藍、靛、紫。
可是按照該理論,天空為何不是紫色,而是藍色呢?這還得從光的吸收說起,正是光的吸收,使得大部分紫光被吸收,天空才能呈現藍色。
所以天空呈現藍色,就是光的散射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