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重慶9月14日電(王龍博 劉文靜)在近日舉行的重慶市脫貧攻堅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雲陽專場上,重慶雲陽縣縣委書記張學鋒透露,雲陽已正式退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實現了145個貧困村、13.4萬貧困人口如期脫貧。
雲陽地處秦巴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是1986年首批確定的國家級貧困縣。張學鋒說,早日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是137萬雲陽人民一直以來的期盼。「八七扶貧攻堅計劃」,幫助35萬貧困老鄉過上了吃飽穿暖的日子;秦巴山連片開發,有效解決了區域性貧困問題;整村脫貧計劃,讓110個貧困村實現了「七有四通三解決」。2018年,雲陽正式退出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連續5年脫貧攻堅成效考核位居重慶市前列。
盡銳出戰,吹好脫貧攻堅集結號
張學鋒表示,脫貧攻堅是一場必須打贏打好的硬仗,必須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必須有一支善戰必勝的精銳之師。雲陽全縣30名領導擔任42個鄉鎮(街道)戰區「指揮長」,定點包幹、常態督戰脫貧攻堅工作。
此外,雲陽從100個幫扶單位選派有農村工作經歷的班子成員駐點幫扶貧困村,落實325名鄉鎮(街道)班子成員掛點幫扶非貧困村,選派了14836名幹部職工全覆蓋結對幫扶貧困戶。
為突出幫扶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全縣還落實了1380名醫生幫扶因病致貧戶,6376名教師幫扶因學致貧戶,531名科技人員幫扶有產業發展能力的貧困戶,做到一戶至少一個幫扶人,不脫貧不脫鉤、不小康不鬆手。
精準施策,打好增收致富組合拳
「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張學鋒強調。雲陽把產業扶貧和就業扶貧作為群眾穩定增收的主抓手,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開展農業產業攻堅三年行動,建成柑橘園區30萬畝、中藥材基地8.9萬畝、牛羊飼養量142萬頭,村村都有了主導產業;實施村級集體經濟三年倍增計劃,穩步推動「三變」改革,把貧困戶全部嵌在產業鏈上,村集體經濟全部破殼清零,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達到60%,聯結帶動3.4萬戶貧困戶穩定增收。
通過打造「天生雲陽」區域公用品牌和「雲陽洋」農村電商品牌,雲陽幫助55個農特產品抱團闖市場,通過電商促銷、直播帶貨等新模式新業態,讓山貨變網貨。 張學鋒表示,通過實施農特產品助銷行動,雲陽累計助銷農特產品已達22.8億元。
為了增強貧困戶的就業技能,雲陽圍繞磚刀、面刀、菜刀為特色的「三把刀」,針對性開展實用技能培訓16萬人次,打造拆遷工、麵條工、廚師三塊就業金字招牌,幫助5.8萬貧困勞動力帶著技能闖市場。
志智雙扶,聚好同奔小康精氣神
在雲陽,萬餘名黨員幹部從「案頭」奔向「田頭」,深入農家院壩,聽民聲、問民情、解民憂,將志智雙扶融入脫貧攻堅全過程,全面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實現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同頻共振。
張學鋒介紹,雲陽把教育扶貧作為擺脫思想貧困、阻斷代際傳遞的重要手段,率先在全市成立貧困學生資助中心,將每年8月定為貧困學生幫扶月。為推動貧困家庭學生能上學、有學上、上好學,雲陽創新精準資助六步工作法和差異化資助辦法,實現全縣無一名學生因貧失學輟學。
如今,「教育斬窮根」的理念在雲陽得到了越來越多貧困群眾的認可,已有3791名貧困學生考入重點本科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