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時候,我們會面臨這樣的情景——需要用自己已有的知識為他人去解疑釋惑,尤其是針對有點深度的知識,往往會因為內容多或內容深而不知道從何講起。推薦大家看TED演講,專業、簡短、精煉、有趣——大多數演講者會把一個原理或一個觀點融進一個或幾個案例中,讓觀眾在感同身受中去理解。這種演講方式的內容構建相對易學,可以嘗試。
今天想介紹另一種風格——用問題引發思考,用白話解讀專業,深入淺出,讓觀眾聽得明白。
提問題
記得前段時間「白巖松對話溫州市長」上了熱搜,一方面是溫州市長的頭腦清晰讓大家為之叫好;另一方面白巖松的問題也正問到了觀眾的心坎裡。由此可見,對於錯綜複雜的話題,如何能找到事件的關鍵問題,並去推敲剖析答案能夠為觀眾帶來「最解渴」的答案。
當我們面對一個演說題目是一個專業性很強或者千頭萬緒難入手的的內容,或者當我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比較有深度的話題時,不妨先理清事件脈絡,找到最關鍵的問題,然後抽絲剝繭為觀眾呈現事件的面貌。
思辨&深度思考
如何才能觀全局挖細節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呢?——深度思考!我們經常會看到或聽到一些「金句」,然後覺得「好有道理!我要拿來用!」當這個時代豐富的訊息給了我們太多這種內容,其實也讓我們慢慢喪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和習慣,而停留於——看事物表象/等專家觀點/茶餘飯後搬運觀點。這對我們深度剖析事件是非常不利的。
追求思辨和深度思考,就要學會推翻,學會質疑,廣泛閱讀,去閱人經事,去專注推演……逐漸養成獨立思考、不迷信權威的習慣。
用白話,把話說透
越是專業深奧的內容,越要用淺顯的白話來說,並說到位!例如因為新冠疫情為大家所知的張文宏,就最擅長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話講解醫學知識——現在開始每個人都是「戰士」,你在家裡不是隔離,是在戰鬥啊!你覺得很悶嗎?病毒也要被你「悶死」了,「悶」兩個禮拜。——這就是「隔離」的必要性!再比如他說——小孩子「早上不許吃粥,只能吃雞蛋、牛奶」——這就是「加強營養增強抵抗力」的必要性。
這樣的話雖簡單直白,但卻是在面對複雜事物時觀眾最愛聽的語言。
以下是白巖松《白話》中的一段文字,大家可以體會一下這種直白演說的魅力——
我用嘴活著,也自然活在別人嘴裡。網際網路時代更強化了這種概念,說話的風險明顯加大。今天為你點讚,明天對你點殺,落差大到可以發電,你無處可躲。
話說錯了,自然在劫難逃;話沒錯,也有相關的群體帶著不滿衝你過來。沒辦法,這個時代,誤解傳遍天下,理解寂靜無聲。即便你的整體節目本是為他們說話,但其中的一兩句話沒按他們期待的說,責難照樣送上。後面跟過來責罵的人,大多連節目都沒看過,看一兩個網上的標題或一兩條情緒化的微博就開始攻擊。
……
可不管怎樣,還是要有底線,新聞有自身的規律,我必須去遵守揮衛它。另外,幾年前我就說過,為說對的話認錯、寫檢討或停播節目,就是我辭職的時候。只不過,到現在,還沒遇到這樣荒唐的事情。
面對現實說話,你的困擾是:樹欲靜而風不止。而你唯一能做出的選擇是:無論風怎樣動,樹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