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付彩禮不置嫁妝,大娃隨父姓,二娃隨母姓,看起來很合理卻引起大...

2020-12-21 騰訊網

家住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小西和丈夫小爭,都是「85後」的獨生子女,兩人於2016年結婚。結婚前,雙方家庭就已約定好,結婚後小西依然可以住在娘家,也可以到公婆家居住;同理,小爭也如此。而且,兩個家庭商定,小夫妻共生育兩個小孩,按照出生順序,一胎跟男方姓,二胎跟女方姓。家庭裡也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對爸爸媽媽的父母都叫爺爺奶奶。

這是近些年在江浙一帶悄然興起的一種新的婚姻形式——兩頭婚。即當地人俗稱的「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男方無須付彩禮,女方也無須陪嫁妝,雙方均沒有嫁娶之意,且都有隨自己姓氏的孩子,意味著「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這種婚姻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

今天,「兩頭婚」也登上了熱搜榜。

在網友評論中,不少網友對此持積極看法:

《中國婦女報》採訪了浙江思偉律師事務所律師、杭州市婦女維權與法律援助志願團的志願者楊紅,她多年從事「家務事」處理,首次接觸到兩頭婚時,就對此表示贊同。楊紅總結了其幾大優勢。「首先,兩頭婚家庭商定好生育兩個小孩,是積極響應了國家的生育政策,有利於緩解社會的老齡化。再比如,沒有彩禮和陪嫁門檻,男方和女方的經濟壓力都會減輕。相對而言,可以提高年輕人的結婚意願。再者,生育兩個小孩既隨父姓又隨母姓,避免了姓氏和撫養方面的紛爭。」

這種形式並非近年出現,90年代時在湖州、蘇南、浙北等地區就都有分布。

復旦大學社會學專業博士畢業的趙春蘭於2017年到2019年期間在水村進行田野調查時,記錄了這樣一個家庭非常有代表性:

阿斌姓「俞」,小琪姓「金」,兩人自由戀愛,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兩頭婚」、「兩頭姓」成了雙方家庭順其自然的選擇。

2010年舉行婚禮時,男方不送彩禮,女方不置辦嫁妝,婚禮上,點蠟燭、拜堂在阿斌家舉行,而散糖、散紅包等傳統上專屬於新郎家的儀式則在小琪家進行;2012年和2014年,阿斌和小琪的兩個女兒相繼出生,按照婚前的協定,大女兒隨男方姓「俞」,小女兒隨女方姓「金」;孩子出生三天後,按照習俗要辦「三朝祭祖」,大女兒祭的是俞家的祖宗,小女兒則在金家舉行祭祀儀式;將來,兩個孩子將各自繼承兩個家庭的財產。

小琪懷二胎時,也有人問阿斌父母:「第二胎如果是孫子的話,你們肯(讓他隨女方姓)的啊?」阿斌父母表現得非常開明:「哪怕第二個是男孩,也還是要跟著女方姓的。」

阿斌家長的這種表態體現出對「兩頭姓」繼替香火的接納:「到我大孫女結婚的時候,就算她也像她爸媽一樣『兩頭結婚』,也是要生兩個,其中一個必須姓我們俞家的。這樣,我們姓『俞』的,就始終還是有的,就不會斷了。」

不難發現,「兩頭婚」的形成有著負責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延續香火。在目前的社會背景下,通過變通的方式來進行姓氏的延續。

「兩頭」帶來的問題也很明顯。兩頭婚家庭的獨立性會弱,小家庭的完整性也必定會受到影響,年輕夫妻的親密度也會受到影響。而一旦兩個子女各自姓雙方姓氏,這種分離會更加明顯,爺爺奶奶也會更青睞跟自己同姓的小孩。

這種情況下,孩子不但不能成為夫妻雙方作為小家庭的融合劑,反而各自代表了雙方背後家庭的延續,由此,三代人之間關係更為複雜,將會引發不少衝突和矛盾。就拿開頭提到的小西夫妻來說,兩家曾因清明節男方要不要跟隨女方去掃墓而鬧過不愉快。小爭認為,去女方處掃墓是上門女婿的行為,堅決不去。更有甚者,因為「兩頭婚」難以一碗水端平,在婚姻生活終於到了種種不愉快,家庭也在破裂邊緣。

對於「兩頭婚」未來的發展趨勢,《中國婦女報》給出了三種觀點:

其一是,這類現象可能會消失,因為兩頭婚是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必然會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減少。也有觀點恰恰相反,隨著教育的普及以及文明素養的提升,人們對婚姻姓氏的態度會越來越開明,「兩頭婚」會衝淡人們對于姓氏傳承的「執拗」。還有一觀點則比較折中,認為這種形式會跟招上門女婿一樣,依然存在,但不會成為普遍現象。

你知道「兩頭婚」嗎?

對這種現象,你有什麼看法呢?

歡迎在留言區討論~

相關焦點

  • 不付彩禮不置嫁妝,大娃隨父姓,二娃隨母姓,看起來很合理卻引起大風波
    即當地人俗稱的「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男方無須付彩禮,女方也無須陪嫁妝,雙方均沒有嫁娶之意,且都有隨自己姓氏的孩子,意味著「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這種婚姻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今天,「兩頭婚」也登上了熱搜榜。
  • 不付彩禮不置嫁妝,大娃隨父姓二娃隨母姓,你怎麼看?
    即當地人俗稱的「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男方無須付彩禮,女方也無須陪嫁妝,雙方均沒有嫁娶之意,且都有隨自己姓氏的孩子,意味著「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這種婚姻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 12月20日 「兩頭婚」登上了熱搜榜
  • 男不娶女不嫁,孩子隨父姓也隨母姓
    兩頭婚的家庭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第二個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在兩頭婚家庭裡,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對爸爸媽媽的父母都叫爺爺奶奶。選擇兩頭婚的多是江浙農村的獨生子女。所以,無論從上述哪一點來看,都會造成上門女婿家庭後期的不穩固。而兩頭婚則能有效避免這種情況。因為兩頭婚中,男方無須付彩禮,女方也無須陪嫁妝,雙方均沒有嫁娶之意,且都有隨自己姓氏的孩子,這種形式相較純粹的招上門女婿,對男方的心理壓力影響比較小,也就更能讓男方產生對家庭的認同感和責任感。
  • 復旦教授構想:子隨父姓女隨母姓 體現男女平等
    ,女隨母姓」原則,讓女兒繼承媽媽的姓。假如女兒隨母姓,就能把線粒體DNA的遺傳路徑保留在姓氏中,讓人們找到自己的母系祖先。   盧教授指出,姓氏對遺傳學研究非常重要,由於「子女隨父姓」的習俗延續了幾千年,如採取「女隨母姓」,追尋母系祖先就不會那麼困難了。   有望進一步實現男女平等   除了遺傳學依據,盧大儒還提出,「子隨父姓,女隨母姓」能進步實現男女平等。
  • 江浙一帶興起「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孩子隨父姓也隨母姓
    他們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第二個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在兩頭婚家庭裡,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對爸爸媽媽的父母都叫爺爺奶奶。家住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小西和丈夫小爭,都是「85後」的獨生子女,兩人於2016年結婚。結婚前,雙方家庭就已約定好,結婚後小西依然可以住在娘家,也可以到公婆家居住;同理,小爭也如此。
  • 子隨父姓最為合理,子隨母姓離婚率極高,不要讓孩子承受心靈傷害
    其實上篇文章我闡述的觀點比較明確,我個人認為,子隨父姓最為合理,文章引發了大家熱議近千條,我認真的閱讀了每位朋友的留言,有幾個網友的評論較為理性並帶有生活實例,在這裡跟大家分享一下。網友@琦謌個人表示「說白了,這不是隨父姓還是隨母姓的問題,而是隨父姓還是隨外公姓的問題(因為母親的姓繫於外公),是不折不扣的男人與男人之間的爭鬥,母親在這當真不過是女方家的一個爭鬥「法器」罷了,如果因為爭奪冠姓權造成離婚,受傷最深的無疑是隨母姓的孩子,如若隨了母姓(外公姓)導致離婚,男方可能會主動放棄孩子。
  • 結婚了還可以住娘家,孩子分別隨父姓隨母姓,這種現象上熱搜!
    即當地人俗稱的「不來不去」「不進不出」「不嫁不娶」「兩家拼拼」,男方無須付彩禮,女方也無須陪嫁妝,雙方均沒有嫁娶之意,且都有隨自己姓氏的孩子,意味著「我家不是嫁女兒,你家也不是娶媳婦」,這種婚姻既不屬於男娶女嫁,也不屬於女招男入贅。
  • 鳳凰男承諾頭胎隨父姓二胎隨母姓,孩子出生後卻反悔,被妻子打臉
    所謂「兩頭婚」,是指男不娶女不嫁,也不屬於入贅的一種新的婚姻模式。實行「兩頭婚」的一般是獨生子女家庭。他們會事先約定好,生育兩個小孩,頭胎隨父姓,二胎隨母姓。唯一的條件是,婚後生育兩個孩子,頭胎隨母姓,二胎隨父姓。剛開始時,前夫同意了。過了半個月後,前夫反悔,他說父母不同意頭胎跟女方姓,因為這在當地來說,相當於入贅。蘇昕父母只想要一個姓氏,並不介意頭胎或二胎。
  • 江浙一帶悄然興起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孩子隨父姓也隨母姓
    他們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第二個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 在兩頭婚家庭裡,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對爸爸媽媽的父母都叫爺爺奶奶。 家住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小西和丈夫小爭,都是「85後」的獨生子女,兩人於2016年結婚。
  • 隨父姓還是隨母姓,影響孩子歸宿感,甚至影響孩子的教育和發展
    進入新世紀以來,孩子出生後隨父姓還是隨母姓的問題,經常產生爭執,甚至發生家庭衝突。有的家庭還出現了夫妻雙方兩個家族勢力的較量,甚至直接導致夫妻離婚、家庭解體。事實上,在歷史上,孩子隨父姓和隨母姓都普遍存在過。
  • 孩子為什麼要隨父姓?父姓制度的起源,是孩子歸屬權的平衡
    從這個角度來看,隨父姓是男女對孩子歸屬不平等的補償大家好,今天是育兒內容的第26期(主頁視頻版更精彩哦!),我是善於剖析孩子問題,還能給問題父母答疑解惑的淅淅爸。今天想跟大家聊聊「孩子跟誰姓」的問題。前段時間,一對新婚夫婦因為孩子跟誰姓而對簿公堂,在孩子還沒滿月的時候就離婚了,還上了熱搜。
  • 不必糾結隨父姓還是隨母姓,完美
    前段時間ppapi醬就因為孩子隨爸爸姓,還是隨媽媽姓引發爭議上的熱搜。有人說獨立女性怎麼能讓自己的孩子隨男方的姓氏?當然要隨女方姓氏。其實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人們不再注重這一點,但是看來,傳統的人還是有很多。
  • 江浙流行的「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兩個孩各隨一姓,你怎麼看
    如何看待江浙地區興起的「兩頭婚」:男不娶女不嫁,一孩隨父姓由男方撫養,二孩隨母姓由女方撫養?這個問題,其實要分為三個小問題來回答:為什麼會興起兩頭婚?兩頭婚有何利弊?得益於二胎政策放開,婚配方面就有了這樣的趨勢;家庭經濟實力相當的,大娃跟老公姓,二娃跟老婆姓。經濟實力男弱女強的,大娃跟老婆姓,二娃跟老公姓,取代了原有的入贅制度。家庭的幫助體現在孩子的姓名順序上。冠姓權算是傳統婚嫁中比較重要的體現,隨母姓的家庭中往往顯得父親比較限微,久而久之也就冷有人願意做上門女婿。
  • 隨父姓和隨母姓有啥區別?雙胞胎的親身經歷告訴你,結局完全不同
    隨父姓和隨母姓有啥區別?雙胞胎的親身經歷告訴你,結局完全不同兩個孩子在夫妻倆眼裡沒有區別,可婆婆在照顧兩個孩子時,卻總是偏向孫子,而婆婆的不公平對待,曉菲自然看在眼裡,時間久了,她發現兒子性格明顯更強勢,也很霸道,而女兒就比較膽小,經常向媽媽哭訴自己的委屈。
  • 倆孩子分開撫養,分別隨父姓與隨母姓,婚後各住各家的「兩頭婚」你...
    他們一般會生育兩個小孩,第一個隨父姓,由男方撫養為主,第二個隨母姓,由女方撫養為主。在兩頭婚家庭裡,沒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對爸爸媽媽的父母都叫爺爺奶奶。家住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的小西和丈夫小爭,都是「85後」的獨生子女,兩人於2016年結婚。
  • 寶媽姓氏太少見,全家同意娃「隨母姓」,孩子的名字獨一無二!
    一般來看,我國孩子們基本上都是隨父姓的居多,就算現在思想更加開放,有不少人都想要孩子隨母姓,但從實際角度來說,隨母姓還是存在弊端,除非父姓太難取名,或者是母姓比較特殊才會讓孩子隨母姓。經過商議後,全家同意娃"隨母姓",並為孩子取名"月"。這讓寶媽高興極了,每次讀起來"第五月"這個名字都顯得格外獨特,讓孩子的名字獨一無二也是個不錯的選擇。而且自己這個獨特的姓氏也終於能夠繼續傳承下去,這也是個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 從Papi醬獨立女性說起:中國子女隨父姓,西方妻子要隨夫姓
    在母親節之際,有博主吐槽:papi醬孩子隨父姓。緊接著一大批吃瓜群眾開始吃瓜起鬨,認為一向以「獨立女性」自居的papi醬人設崩塌?這都是哪跟哪?孩子隨父姓怎麼了?誰規定獨立女性孩子就不能隨父姓了?什麼才是真正的獨立女性?
  • papi醬孩子隨父姓,人設崩不崩,只差一個置頂
    但總有一些無聊的人,非要雞蛋裡挑骨頭,硬要把孩子隨父姓這個正常的事往女性獨立和女權主義的泥沼裡扯,把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也帶到溝裡去,一本正經地討論起「孩子默認跟父親姓」的約定俗成究竟正確不正確。其實,這個事本來就明白得很,幾乎沒有討論的空間。就像《婚姻法》的明確規定,孩子可以隨父親姓,也可以跟母親姓。
  • 父姓加母姓的大型「翻車」現場,娃的名字很哇塞,智商充值中
    1、父姓+母姓型如今鼓勵生二胎,有的家庭是大寶隨父姓,二寶隨母姓,但也有時候,孩子的名字集中父母的姓氏,比如爸爸姓楊,媽媽姓柳,孩子就要楊柳青青,順耳又富有詩意,這樣的組合不少,一看就知道媽媽姓什麼。3、任性型有的名字,既不是父姓,也不是母姓,記得有個男孩還挺出名,叫做「春秋戰國」,原因很簡單,爸爸特別喜歡春秋很戰國這個年代,覺得是文化最昌盛的時代,因此給孩子起了這麼個性的名字。
  • 「劉」爸爸給兒子取名字火了,成全國唯一,既不隨父姓也不隨母姓
    一位女孩就遇到了這樣的情況,女孩有一個非常浪漫的姓氏「路」,其實可以像「鹿晗」一樣,起一個非常時尚的名字,誰能想到路爸爸喜歡西方文化,當年喜得愛女後非常興奮,為了給孩子起一個好的名字也是想破了頭,最後起了一個「路易十四」,可以想像以後孩子的生活遇到了多少坎坷,何況還是一個女孩,18歲成年後,「路易十四」背著爸爸去改了名字,這個特殊的名字讓女孩的童年,過得一點都不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