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克阿瑟被吹到雲端的仁川登陸,聯軍共出動了75000人馬和絕對優勢的海空力量(300艘軍艦和500架飛機),而此時人民軍主力全部頂在「釜山防禦圈」的洛東江戰線上,仁川地區只有一個海軍陸戰團和一個炮兵團6500人,這樣壓倒性優勢的兩棲登陸作戰,成功的未必是名將,失敗的一定是蠢貨。
麥克阿瑟
人民軍在戰爭爆發之初雖然勢如破竹,但揍得是裝備、訓練和素質都比較差的南韓部隊,所以傷亡不大。但是自1950年7月5日起,美軍駐日本的第24步兵師先頭部隊已經到達戰場,儘管人民軍也擊敗了還沒有完成集結和戰爭準備的美軍,但是戰損逐漸增大,美軍畢竟不是泥捏的。
從軍事專業角度評述,人民軍在推進到洛東江北岸之前,也是先後進行了「五次戰役」(跟志願軍的五次戰役沒有關係)。其中第一戰役是指徹底突破「三八線」的作戰行動,此時面對的是純粹的南韓軍隊,所以敵人防線很快土崩瓦解,人民軍僅用三天時間就逼近漢城,6月28日南韓軍政機關和衛戍部隊全部逃離城市。
撤退的美軍
第二戰役則是人民軍全面突破漢江防線的戰鬥,儘管韓軍在撤退前炸毀了漢江大橋,人民軍仍然順利完成強渡,而戰前擁有98000人的韓國軍隊,撤過漢江後其參謀總部能夠掌握到的部隊,已經僅有20000餘人,用「重創」一詞那都算輕的了。此間麥克阿瑟經過不斷的申請,終於得到了可以向半島投入兩個美軍作戰師的授權,時間是1950年6月29日深夜,次日,擁兵12197人(缺編5000)的美軍第24步兵師奉命出發。
第三戰役又被稱為「大田戰役」,人民軍於7月7日起以突破錦江防線和佔領大田為目標,從而兵鋒可以直指釜山,把美韓軍徹底趕下海去餵魚,期間美軍第24師的三個團均遭沉重打擊。然而也就是在這一天,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決議,正式組建所謂「聯合國軍」,也就是說,在第三戰役發起的同時,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大舉增兵已成定局。
麥克阿瑟與阿爾蒙德
第四戰役於7月21日打響,人民軍在擊敗美軍第24師後乘勝前進,戰役目標是金泉和大丘,解放洛東江以北和以西的大片區域,同時要迅速搶渡洛東江,為最後攻擊釜山做準備。這也是人民軍已經頗感勉強的一次戰役,8月8日渡江成功,先期投入戰場的美軍第1騎兵師、第25師和第2師仍然節節敗退,一直退到釜山的門戶:馬山。
人民軍的第四戰役在8月20日結束,又殲滅掉美韓軍30000餘人,佔領了半島90%的土地,看起來距離最後的勝利只差一步之遙,然而這一步實在太難了。因為人民軍此時其實已是強弩之末,雖然前線兵力仍然維持在98000人左右的規模,但由於前期傷亡較大,已經有三分之一的士兵都是補充的新兵,戰鬥力大損。
第10軍軍長阿爾蒙德少將
相反,隨著大批美軍和英軍的登陸,在釜山防禦圈裡面的聯軍包括美第八集團軍在內已有84000人,大肆徵兵補充的韓軍也恢復到92000人,也就是說,看起來是人民軍包圍著美韓軍,實際上雙方兵力已經徹底逆轉,達到了攻守雙方1:2的局面,這是非常奇葩的軍事形勢。
儘管如此,人民軍仍然於1950年8月31日發起了第五戰役,雖然初期有一點進展,然而在美國遠東空軍24小時「不間斷轟炸」和懸殊的兵力對比之下,戰至9月10日,人民軍終於攻不動了,被迫轉攻為守,雙方在北緯35度線附近形成對峙。而麥克阿瑟坐擁絕對優勢的陸軍、海軍和空軍力量,卻不發起大規模的反攻,那是非常危險的徵候,連北京方面都憂心忡忡。
作戰中
人民軍總部卻對此保持樂觀,盡一切努力向前線增援兵力和物資,以為再努把力就可競全功,對來自兩棲登陸的危險缺乏足夠的認識。果然,9月15日聯軍實施了仁川登陸,不僅迅速佔領了漢城,同時也把人民軍的前後方一劈兩半,洛東江前線的人民軍已處在腹背受敵的狀態下。
在這樣的情況下,人民軍只能從洛東江前線調動一部北上增援,試圖擊敗登陸仁川的聯軍部隊,這也進一步造成兵力的分散,在人員和裝備損失都非常嚴重的情況下,人民軍的戰敗已不可避免。1950年9月22日,美韓軍大舉反攻突破人民軍的洛東江防線,而人民軍北上增援的部隊也告失利,在敵人南北夾擊之下,人民軍終於全線崩潰。
彭總
這一階段人民軍的損失是巨大而致命的,在敵人實施仁川登陸時尚存70000餘人的人民軍,接到撤往三八線的命令後,由於退路完全被封鎖,到10月初僅有不到30000人撤到三八線以北,戰場傷亡10000餘人,被俘12000餘人,另有20000餘人被迫散入南部山區成為了遊擊隊。可以說,人民軍的血在這個時間點已經基本流幹。
而兵力已達17萬多人的聯軍開始瘋狂追擊,三八線肯定也是守不住了,人民軍甚至做好了分散到北部山區打遊擊的準備,這個時候,英勇的志願軍必須出動了,否則人民軍將全部淪為遊擊武裝。經過人民軍總部的多次緊急求援,1950年10月19日,志願軍先頭部隊渡過鴨綠江,那一場永載史冊和氣壯山河的保家衛國之戰,終於在25日正式打響了!
作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