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清名橋街廊(之一)
名列世界運河之最的中國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公裡,北起北京,南至杭州,一路越平原,跨江河,匯川流,繞城廂,歷經滄桑。而在江蘇無錫西北五牧,它直入無錫城,穿城而過,將它的無限的柔情,灑落在沿河兩岸,像一條翠綠的玉帶,鑲嵌在無錫富饒的大地上。這條玉帶最美處就是南長橋至清名橋一段「無錫清名橋街廊」,它是這條玉帶上的一枝玉如意,被贊為「運河絕版地、江南水弄堂」,堪稱古運河的精華絕品。
無錫清名橋街廊又稱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也稱南長街區,依運河而建,因水而市。街廊長5.6公裡,十裡長街,十裡風光。以它綺麗的水鄉景色、優秀的吳地歷史文化、原生態的江南古巷而躋身「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街區內清名橋古運河段長1.6公裡,河面寬約20米,令人驚嘆的是那一座座石拱橋,歷經著千百年的風雨,承背著世間的榮衰,屹立在運河上。其中最有名的是古清名橋。清名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長43.2米,寬5.5米,高8.5米,橋孔跨度13.1米,全系花崗巖堆砌而成。拱橋古樸,造型勻稱,穩固雄偉。清名橋,原叫清寧橋,始建於16世紀明萬曆年間(1573年-1620年)。它是無錫名士秦太清、秦太寧兩兄弟捐資建造的,兩兄弟名字中各取一字就叫做「清寧橋」。清康熙八年(公元1666年),此橋由無錫縣令吳興祚重建。到了道光年間,因諱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寧改名為清名橋,也有人稱它為「清明橋」。
凝立在被美譽為街區明珠的清名橋上眺望,兩岸前店後坊的江南民居,粉牆黛瓦,鱗次櫛比。橋下流淌著河水,流淌的是時光,流淌的是歷史,「千古興亡多少事,不盡流水思悠悠」。清名橋的南面,運河和古伯瀆河相連,再向南,直通無錫梅村,那是吳文化主要發源地。通過思維和回憶的時空隧道,我們再見那一幕幕令人神醉的歷史。
3200年前的商周時期,一伙人風塵僕僕地來到古梅裡,他們是從遠方陝西周部落而來,領頭的叫吳太伯,還有他的二弟仲雍,他們是周部落首領周太王古公亶的兒子。他們怎麼會從西部奔到東南來的呢?據史書記載,約公元前1212年左右,周部落的首領周太王古公亶為王位的繼承事發愁。他有三個兒子,大兒子太伯,老二仲雍,老三季歷。季歷生下一個神童,叫昌。周太王對這個孫子寵愛有加,有意要將周的天下傳給他。太伯和仲雍理解了老父親的心願,決定讓王位。他們結伴出走,跋山涉水,一直跑到東南沿海的荊蠻之地,就是現在無錫梅村一帶,一去不回。這樣,季歷就被立為太子,後接位。太伯、仲雍在梅裡尊從當地吳人的習俗,剪短了頭髮,身上刺了圖紋,感動了當地吳人,都歸從他,擁護他做首領,太伯建立了 「勾吳」國。泰伯、仲雍帶領了大家不畏艱辛、勇於開拓,發展農耕。泰伯、仲雍帶領百姓開鑿了伯瀆河,全長43公裡,這是人類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條運河,灌溉農田,便利交通,數年之間,人民就富起來了。泰伯被尊為「吳文化」鼻祖。唐代元和八年(813),刺史孟簡整治了伯瀆河。元代後與古運河相通,交匯處稱「伯瀆港」。
再說周,季歷去世,兒子昌繼位,就是歷史上的周文王,文王之後是周武王,起兵伐商,將商王朝推翻了,建立了統治了中華八百年之久的周王朝。周王朝的建立,太伯有不朽的功績。中國的聖人孔子讚揚太伯讓王位的品德說是「至高無上」的。
在清名橋南面不遠處,有一古廟,叫南水仙廟。南水仙廟又稱松滋王侯廟,是為紀念明代嘉靖年間無錫知縣王其勤而建, 王其勤是湖北松滋人,廟因此取名。王其勤生於明嘉靖十年(1531年),嘉靖三十二年中進士,授無錫縣知縣。時倭寇正從我國東南沿海大舉入侵內地,燒殺搶掠,無錫得警報。他到任後的第三天,就召集地方耆老士紳,商議抗倭與修築城牆。自嘉靖三十三年二月初九日起,用了70天時間,將原來無錫土城垣改建成一座長18 裡、高2丈 l尺的磚石城牆。同時又向民間募兵,將招募來的兵卒編成窯兵、腳兵、弩兵、僧兵、柴兵、子弟兵、義勇兵、園兵,進行訓練。城牆才修好三天,倭寇侵犯無錫,他親自督戰,歷時18天,擊潰倭寇,全城得保。無錫百姓,立廟紀念。據說清康熙帝龍舟南巡到此,面對紀念這位抗敵衛民的明代地方官的小廟,令停舟,命人持香致禮,以表敬仰之心。
清名橋的北面,街區的北端,有一古寺,叫南禪寺,寺內有一古塔,叫妙光塔。南禪寺建於南梁武帝太清初年(547), (唐)杜牧詩句:「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南禪寺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的江南名剎。它歷史悠久,規模宏大、高僧輩出,後人又稱「江南最勝叢林」。寺中有妙光塔,始建於北宋雍熙年間(984年—987年),由無錫名士未承福捐資募建。相傳,無錫地下曾有神鱉作亂,當時寺中有位叫妙光禪師的高僧,號召眾人建塔鎮鱉,塔成之日的夜晚,禪師手持桃木寶劍入塔作法,獻出了生命,自此無錫代代安穩。宋崇寧三年(1104) ,宋徽宗賜塔名「妙光」。歷代屢有興廢,如今,塔高43.3米,系樓閣式磚塔,八面七層,翹角飛簷,每角懸風鈴共56隻,風吹鈴響,素有「十裡傳聞金鐸響,半天飛下玉龍來」之譽。(清)無錫詩人秦琦有詩:「南禪古寺佛場寬,松竹陰中塔幾盤。夜半客船橋下過,鐘聲隔岸月光寒。」將南禪美景寫絕了。
長按二維碼 關注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