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年礦區阜新市新邱區,資源枯竭曾是橫亙在轉型升級道路上的「王屋山」。新時代愚公矢志創新,巧用煤矸石制磚、發電、造紙,循環經濟揚帆啟航,人才成為資源枯竭城區浴火重生的扛鼎者。
我省首個「創新驅動助力示範區」和全省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試點相繼落戶新邱區,為做好相關工作,新邱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遼寧考察時和在深入推進東北振興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以人才為尊,大力實施「黨建引領、文化鑄魂、創新驅動、改革推進」四大創新工程,實現「產業結構、經濟效益、發展理念、幹部作風」全面升級。
「兩區」建設落戶新邱
高40米、佔地700公頃、堆存量5億噸,兩座碩大的矸石山是新邱百年開採留下的「腫痛」。春風一起滿城粉塵,雨雪過後黑水橫流,矸石山既是生態難題,也是民生大計。「把矸石山挪走」是新邱轉型升級的一道必答題,歷史重擔壓在這一代新邱人肩頭。
煤矸石堆積和汙染是世界性難題,欲覓破解之道,需博學之、慎思之、篤行之。新邱區委書記趙巍認為:「沒有無用的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資源,新邱要講好煤矸石故事。」
新邱本土人才孫秀芹作為新時代愚公的代表,首創「制坯不用土、燒磚不用煤、造紙不排水、發電靠餘熱」的煤矸石高效利用技術。在她的帶動下,35家制磚企業紮根矸石山下,年生產標磚20億塊,年消耗煤矸石500萬噸。這些新時代愚公在挖山不止的同時,也讓循環經濟成為新邱區「一體兩翼」經濟格局的重要一翼。
當新邱人把循環經濟做得風生水起之時,又將目光放到提檔升級上。
從哪入手?從何突破?
趙巍認為,啃「硬骨頭」、過「爬坡路」必須走創新驅動之路,方能彎道超越,實現高質量發展。
去年年底以來,全省首個創新驅動助力示範區和全省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試點落戶新邱。
在省委、省政府指導下,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10個多月的實踐表明,這是一次各路英才心向新邱、相攜成長的動人實踐,創新驅動與轉型升級的有機融合,人才、資源與產業的無縫對接——11項制度、7項人才服務保障措施密集出臺,通過頂層設計築巢引鳳、拴心留人。
600平方米人才服務中心、4000平方米人才公寓、「一站式」人才服務窗口……創新服務下真功、見真章,為金鳳凰打造安心、安身、安業之所。
遼寧首家海智專家工作站、2個國家級專家工作站、6個省級學會服務站和7個省級專家工作站相繼落戶,建站節奏之快、領域之廣、合作之深,在我省院士專家工作站建設史上實屬罕見。
35次企業與專家對接,專家駐區服務88人次,5項科技成果就地轉化,3個產業發展規劃新鮮出爐……在各路英才傾情相助下,重點產業增長動力加速向創新驅動轉換,產業提檔升級迎來重大機遇期,人才與科技在支撐經濟發展、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權重與日俱增。
搭建專家與產業無縫對接平臺
搭建專家與重點產業無縫對接的平臺,創造科學家、企業家全面溝通的渠道,實現人才工作精準對接經濟工作,是新邱區依託「兩區」建設的路徑探索。
阜新市綠鮮原驢肉食品有限公司是「兩區」建設直接受益者。省畜牧獸醫學會、省畜牧科學研究院和省營養學會分別在公司建立專家工作站和學會服務站,專家團隊多達300人。在專家鼎力相助下,「育繁推」一體化項目開工建設,肉驢產業成功實現動力轉換;「遼西驢」畜產品地理標誌獲得國家農業農村部批准,肉驢產業步入品牌化發展之路。
引來一位專家,聚來一批人才,帶來一個項目,催生一個產業,這樣的生動局面頻頻出現。
知名環保學者金躍群博士,是中科盛聯(北京)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專家。在他的穿針引線下,中國礦業大學博士生導師王林秀、北京礦產地質研究院特聘研究員周小琪等7位專家被新邱區聘為「引才大使」。他的一個金點子,讓新邱區與中科盛聯攜手啟動賽道公園項目,將露天礦打造成越野動感賽道。
從工業固體廢物到制磚原料,再到越野賽道,煤矸石綜合利用昂首步入文旅產業。然而,煤矸石變廢為寶的精彩故事還未結束。浙江安吉雲界環保科技公司長期致力於納米新材料研究,將與中科盛聯合作,把新邱出產的普通紅磚打造成能夠有效減少城市霧霾危害的納米磚,綠色生態產業就此萌芽。
今年9月5日,全省「創新驅動助力示範區」創建工作推進現場會在新邱區召開。省科協負責人表示,新邱經驗產生了良好的示範效應,遼陽市宏偉區、朝陽市雙塔區、鐵嶺縣、清原滿族自治縣等相繼邁入示範區(縣)行列,今後將推動示範區在更多區(縣)生根開花。
實施四大人才創新工程
創新驅動助力示範區和全省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建設試點沒有現成經驗可循,需要在大膽探索與小心求證間拿捏分寸,在重點突破與系統推進間協調前行。
大力實施「黨建引領、文化鑄魂、創新驅動、改革推進」四大創新工程,實現「產業結構、經濟效益、發展理念、幹部作風」全面升級,是新邱區「兩區」建設的基本經驗總結。
去年以來,新邱區在梳理百年優秀歷史文化基礎上,建構起「有夢想、重實幹、不畏難、樹正氣、勇擔當」的新時代愚公精神。在新時代愚公精神指引下,新邱廣大幹部群眾以起跑就是衝刺的勇氣、「打先鋒、站排頭」的氣概,為「兩區」建設提供了豐厚的精神滋養,營造出重才敬才的社會環境、識才用才的工作環境、引才聚才的政策環境和優才留才的生活環境,各路英才心向新邱。
新邱區委、區政府清醒地認識到,創新驅動是外動力,將改革進行到底的精神是內動力,內與外,產與研,唯有同頻共振,才能畫出最大的同心圓。
九大類1202人的人才信息庫,讓人才管理進入大數據時代;新邱區與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阜新市技師學院建立「區校聯盟」,訂單培養、委託培養高技能人才;成立隧道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搭建「產學研用」平臺;舉辦「人才的力量」展演,營造出濃厚的真情關愛人才氛圍……創新驅動和改革推進兩大工程齊頭並進,有效破除了體制機制障礙,讓各路英才在新邱盡展才華。
中科盛聯董事長呂東平坦言:「新邱資源稟賦好,產業基礎牢,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對我們的吸引力很大。」
清華大學黨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長徐鵬說:「『四大創新工程』為經濟欠發達地區招才引智、產業升級提供了可資借鑑的樣本。」
過去煤炭是烏金,是新邱安身立命之本;現在,人才是金鳳凰,是新邱涅槃的使者。「兩區」建設猶如一棵棵充滿希望的樹苗,沐浴陽光雨露,在新邱大地上,盡顯勃勃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