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嘗嘗我家種的玉米……」譚世洪將煮好的玉米放在院壩裡的桌子上,一群前來摘菜的遊客紛紛圍了上去。
「譚姐,你這的苞谷又嫩又糯!快給我找個籃子,我要掰幾個帶回城去……」鮮嫩的玉米彌散出的香味,讓這些遊客激動萬分,便琢磨著要自己去採摘一些帶回去。
面對遊客的讚美,譚世洪利落地給他們尋找需要的籃子、草帽等農具,臉上始終洋溢著淳樸的微笑,她的話不多。
雖然已經提前預約了採訪時間,但忙碌的生意還是讓她無暇顧及我的採訪。正好有遊客要去她的地裡摘菜,我便一同前往……
從G65包茂高速的接龍出口下道後,大約再有十分鐘的車程即可到達譚世洪家的蔬菜種植基地。遠遠看去,她家蔬菜種植基地凹陷於四周的青山之中,基本呈一個長方形,中間則是一個魚塘,魚塘四周則是各種蔬菜,面積接近百畝。
藤曼上掛滿了黃瓜,茄子,豇豆,辣椒……不同種類的蔬菜單獨佔有一塊地。遊客們在大面積的蔬菜地裡顯得十分驚奇,一會摘幾個茄子放在籃子裡,一會兒摘一把辣椒,時而又俯身和蔬菜們合影,如果口渴了的話就順手摘一個小黃瓜塞進嘴裡。還沒等遊客玩盡興,他們手上的籃子裡,背上的背簍裡,早已裝滿了各類蔬菜。
7月炎熱的天氣,已經讓這些久坐在高樓大廈裡時常吹著空調的上班族滿頭大汗了。大家便帶上採摘好的蔬菜匆匆回到院壩裡。院壩邊的魚塘,又引起了大家的興趣。遊客們紛紛大呼,老闆,拿魚竿來!一小會兒的功夫,魚塘邊便坐滿了人。但真的會釣魚的人不多,因此身邊只要有人釣起魚來,就會響起一浪又一浪的歡呼聲。
看著釣起來的活蹦亂跳的魚,遊客們早已口齒生津,決定讓譚世洪直接給他們在這煮了吃。做一頓農家飯,對譚世洪來說倒也不是什麼難事,地裡要啥有啥。
譚世洪說,自己主要精力在於蔬菜種植,一般不負責遊客的午餐。有的遊客來這裡採摘蔬菜後,便要求在這裡吃飯,大部分又是回頭客,一來二去也成了朋友,便就不好拒絕。她也就偶爾做起農家飯的生意。
午餐很豐富,主菜是一大盆酸菜魚,魚嫩菜酸湯鮮,擺放桌子中央。其餘的配菜,則是地裡隨手採摘的,熗炒絲瓜片,涼拌茄子,青椒回鍋肉,蒜泥豇豆,還有自己做的鮮豆花。同時,配上農家自釀的包穀酒。
認識的和不認識,都坐在一起,品評著桌上美食,閒聊著家長裡短。幾杯小酒下肚,大都面紅耳赤。在院壩裡,吹著山風,吃著人間美味,身心變得輕鬆不少。酒飽飯足後,遊客們稍作休息便準備打道回府。
離開之前,要把先前採摘好的蔬菜拿去過稱。車後的行李箱,後座上,凡是能利用的空間,全都裝滿茄子呀,南瓜呀,玉米呀……這個時候,譚世洪便拿起一個小本子在那記帳。二十斤,十五斤,三十斤……每個遊客買了多少蔬菜她都記錄在本子上。
然後就是收錢,譚世洪用她那粗糙的手接過一張張伍拾元、壹佰元的鈔票,臉上的笑變得更加明亮。粗略地算了算,半天下來,已經有了500元的毛收入了。她把錢數了又數,小心翼翼地揣進口袋裡,然後轉身走進廚房端起一碗飯大口大口地扒著……
車去人空。譚世洪匆匆扒了幾口飯,還顧不上院壩裡的杯盤狼藉,便過來配合我的採訪。她一邊擦拭著額頭上的汗水,一邊對我說著抱歉,「確實不好意思,讓你等了這麼久,誰也沒想到今天來這麼多遊客,好些都是熟人,不給他們做午餐,情面上又確實過意不去。」
談及過往,回想起自己的創業之路,39歲的譚世洪記憶力格外好。一些時間和數據,她記得特別清楚。「我們是2008年10月18日那天,籤的土地承包合同……」正是因為在這片土地上耗費了太多的心血,所以過去的每一天每一小時,甚至是每一分鐘,對她來說都仿佛昨天。
譚世洪是南岸區黃桷埡人,先前和丈夫一直從事蔬菜批發的小買賣。「最開始,我們在楊家坪租了一個攤位,專門搞蔬菜批發。當時主要在黃桷埡一帶收農民種的菜,然後再拿去批發。後來遇到農轉非,農民的地拿去建房子了,農民不種菜我們就收不到菜。後來乾脆就想,自己來種菜……」譚世洪創業的初衷也很簡單。
2008年5月份,譚世洪萌生自己來搞蔬菜種植的想法。隨後,她在熟人的介紹下了解到位於巴南區接龍鎮新灣村大老屋的一些土地很適合蔬菜種植。說幹就幹,沒幾天她和丈夫就帶著一萬元保證金,找到接龍鎮新灣村當時的領導來商議租地種菜事宜。
當地政府得知他們的想法後,給予極大的支持和鼓勵。這讓他們更加自信。接下來就是各種棘手的雜事了。「以前又沒得經驗,只好摸著石頭過河,一步一個腳印地往前走……」譚世洪語氣明顯慢下來,每一次的回憶都讓她感慨萬千。
她和丈夫文化程度都不高,辦理各種手續對他們來說是一件痛苦的事。兩個人分頭行動,一邊找人測量田地面積,一邊開始動工翻田。由於先前的田地,很多都是荒蕪著的,要想種植蔬菜,就要先把先前的泥土刨松。
也許是勞累過度,2008年七月末的一天她忽然暈倒在地裡,雙手緊緊捂住肚子。被送往醫院後得知,自己得了急性闌尾炎。在醫生的建議下,她做了闌尾切除手術,術後醫生要求她住院觀察七天。但是一想到剛承包的田地,她再也無法安靜。術後第四天,她和醫生經過激烈的爭吵後出院了。
「我記得特別清楚,那是奧運會開幕的前一天。」回想起當時的辛酸,譚世洪眼裡閃著淚花,幸福的淚花。「還好,總算熬過來了。就這麼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了今天,算一下,都快十年了……」當提到她被村民們譽為「創業英雄」時,她只是淡淡地笑了笑,並不以然,「我哪裡是啥子英雄哦……」
譚世洪抬起頭,望著眼前偌大的蔬菜種植基地,像是一位年邁的將軍望著自己奮戰過的戰場。
近百畝的田地,一邊打理,一邊開始準備種植蔬菜。由於承包的土地,很多都是荒蕪的水田,第一年她想到了種藕。為了降低風險,她只選了其中的幾十畝水田來種藕。但這些貧瘠的土地長出來的荷葉,枝幹枯瘦。到了挖藕季節,辛辛苦苦請來的挖藕匠看了後,直是搖頭。
挖藕匠的態度,讓她心涼了大半截。不過讓人欣慰的是,從淤泥裡掏出來的藕倒也白白胖胖,挖藕匠總算是願意留下來給他們挖藕了。可是這幾十畝的藕批發出去,仔細一算自己還處於虧本狀態。
「前期投入太多了,差不投了15萬。剛開始的一年基本沒賺錢。」譚世洪說,「這樣下去可不行,後來除了種藕,我們還考慮種其他的蔬菜。但是沒知識沒技術啊,除了向當地農民請教種植技術以外,我還下了大力氣去學習。」
2008年底,在當地政府的組織下,她去河南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學習,專門學習蔬菜種植技術。但回來後她才發現,那些理論知識有的並不適用,種菜還是要靠實踐。
功夫不負有心人,譚世洪的努力逐漸得到了回報。據保守估算,在收益最好的時候,一年的純收入會有十幾萬元。但是也有糟糕的時候,「比如去年,魚塘翻塘,我記得很清楚,7月14那天,魚全都翻起來了,漂在水上,直教人流淚……」
這個在艱難困苦中成長起來的女人,像極了魚塘邊那些堅韌的蘆葦,無論風吹雨打,也都只是彎彎腰便又頂天立地了。正是這樣的精神,周圍的鄰居們被感染了。有的也開始種植蔬菜。技術上不懂的,就來請教譚世洪這個土專家。蔬菜採摘了,也依靠譚世洪積累的資源批發出去。2011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新灣村大老屋的居民成立了以譚世洪為法人的「重慶市爛壩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合計65戶社員參與其中。
按照譚世洪的說法,是「吃水不忘挖井人」。當初村民將自己的土地承包給譚世洪搞蔬菜種植,完全是出於對她的的信任和支持。對於這一點,譚世洪始終銘記在心。每年除了給農民每畝田地1000多元的補助外,她還僱傭當地的農民來給自己種菜,並給他們不錯的報酬。每個月大約會有十多個附近的鄉親們來她地裡「上班」。
「蔬菜種植,說白了就是種地,就是當農民,年輕人沒人願意哦,大都出去打工了……」譚世洪感慨道。正因如此,村裡留下的大都婦女和老人,經濟方面也時常捉襟見肘。對此情形,譚世洪覺得帶他們一起致富是自己責無旁貸的責任,「都是鄉裡鄉親的,不忍心看他們受窮。」譚世洪的丈夫每隔一天就要去毛線溝蔬菜批發市場送一次蔬菜。由於她家蔬菜品質較高,所以往往是車子一到便被菜販子搶售一空。
對於錢,譚世洪似乎並沒有什麼概念和熱情。倒是這近百畝的蔬菜種植基地,已成了她生命重要的部分。
談及未來,這個樸實的農民也並沒有太多想法,「種菜唄,到了身體不行的那一天再說……」她唯一的擔憂是,氣溫變化、土壤質量破壞、市場不景氣等諸多因素導致近年來蔬菜種植的效益不是很樂觀,她準備嘗試將部分土地拿出來試著種植果木。
我們相信這條創業之路會愈走愈寬,越來越好!
最後,別忘了戳文末的
給巴團團愛的鼓勵哦~
麼麼噠~
◎ 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來源:青春巴南原創,作者楊康,1988年生。在《人民文學》《詩刊》《揚子江》發表詩歌,著詩集《我的申請書》,獲重慶文學獎、巴蜀青年文學獎、入圍華文青年詩人獎,系魯迅文學院高研班學員、中國作協會員。居重慶。丨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