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羅超頻道(ID:luochaotmt),作者:羅超
每一次計算浪潮的興起,都會帶來全新的人機互動方式,並因此而催生對應的新興產業——電氣時代人們習慣用按鈕來操控電器;電視催生了遙控器這一人機互動方式;PC時代鍵盤滑鼠成為人機互動核心;移動時代觸控螢幕成為主流。
而如今,AIoT時代智能設備無處不在,人機互動方式將再次迎來變革。
AIoT時代,將是「柔性交互」時代
AIoT設備的主流交互形式會是怎樣的?
一方面,AIoT設備將在不同場景中出現,傳統設備將會具備智能化能力,它們的形態不再是PC、手機這樣的規則物體,而是會變得碎片化;另一方面,AIoT物聯網設備不再單向地接受用戶操控,而是會具備「感知」環境的能力,並能智能決策。基於此傳統的觸控螢幕或者說鍵盤滑鼠,就很難再繼續成為AIoT設備的主流交互方式。
在AIoT時代,有望爆發的,將是以下兩種交互方式——
一個是以智能語音交互為核心,以機器視覺、生物識別等為輔助手段的智能人機互動模式。語音交互對設備本身要求更少,理論上,任何類型智能設備都可以搭載語音交互能力,人們通過語音去操控這些設備,正因為如此,網際網路巨頭都在智能語音上有所布局——最典型的產物是智能音箱。
另一個則是柔性顯示與傳感技術,本質均是「柔性交互」技術。
雖然語音可以「喚醒萬物」,但是人們獲取信息90%來自於視覺,而「語音」也不是最優解,要麼打擾他人,要麼說話太累。因此,帶屏智能音箱反而成了智能音箱行業的最大增量。
語音是AIoT時代人機互動的可選項,「柔性交互」則開創了AIoT時代人機互動的另一種可能性。
什麼是柔性?與「柔」對立的是「硬」或者「剛」,簡單地說就是傳統的交互界面,不論是顯示屏,還是觸摸板,無一例外均是規則平面,不是因為人們只需要規則平面,而是因為受到顯示與傳感技術限制。
而「柔性交互」,就是讓顯示與傳感能夠接受一定範圍的形變(彎曲、摺疊、扭轉、壓縮或拉伸)並仍能保持正常工作,基於此也就可以更加適應AIoT設備多樣化的物理形態,形成一種全新的交互機制。
沙發、檯燈、水杯、音箱、燈罩、咖啡壺……生活中大量「非規則平面」物體,它們中的一些未來可能會智能化,這些智能設備的人機互動不再是通過一塊平面屏幕,而是會實現物體本身可感知、可顯示、可對話,而要做到這一點,柔性電子技術大有可為。
不論是語音交互,還是柔性交互,本質都代表著人機互動進化的終極形態:更加自然,更加符合人性,更加簡單便捷,這一點也是技術進化與應用的終極方向,最好的技術就是讓人感受不到技術的存在。
中國企業「彎」道超車的機會
作為下一代電子技術,柔性電子具有巨大的應用前景,美國、日本及歐盟均給予了戰略重視,投入經費支持相關基礎研究。
然而,因其涉及到諸多交叉學科,橫跨眾多產業,技術難度大、產業鏈條長、生產線投入成本極高、應用時機不成熟,柔性電子一直未能大規模商用。
2018-2019年,柔宇、華為與三星分別推出摺疊屏手機,讓大眾感受到柔性顯示帶來的全新交互體驗。但柔性顯示只是柔性電子技術的一類,柔性傳感、柔性電池、柔性電路均屬於柔性電子技術範疇。柔性電子技術將創造一塊巨大的市場蛋糕——英國分析公司IDTechEX報告中指出,2018年全球柔性電子市場為469.4億美元,預計2028年將達到3010億美元。
而5G、AI與IoT等技術的結合,又給柔性電子的大規模商用,踢上了臨門一腳。
每一輪新技術浪潮都有老牌玩家被淘汰,也會有「後浪」奔湧。同樣,在柔性電子技術浪潮中,初創企業有望突破巨頭封鎖,中國半導體顯示產業也有望換道超車。
站在柔性電子技術對立面的,是傳統顯示產業,電視、手機、平板等傳統顯示屏幕每年出貨量巨大。智研諮詢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平板顯示器件收入規模為1120億美元,在這一賽道,中國雖然湧現出了一些面板巨頭,也有一些顯示技術的微創新,但韓國三星、LG等巨頭手握優勢。
當前世界局勢波詭雲譎,我國提出了以科技和消費為核心驅動的「雙循環」經濟發展方向。基於此,科技自主替代已勢在必行。在底層技術的自主替代上,我國的短板不止晶片、作業系統,顯示與傳感本身同樣存在供應鏈安全風險。
雖然中國本土顯示企業可通過與日韓合作,採取「引進-消化-吸收-改進」的路線獲取生產技術,但很難獲得底層的技術路線制定、核心技術專利、關鍵製程設備及工藝以及核心原材料能力,三星們基於四五十年的沉澱,才建立起相關優勢,「冰山下面」的能力難以複製。
基於此,選擇面向未來的新興賽道,基於全新技術路線,中國本土企業才有突圍的可能性。
從LCD到OLED,再基於OLED演變出來PMOLED、AMOLED等技術均是漸進式優化,而柔性顯示卻是一個全新的賽道,有望改變半導體顯示產業的世界格局,可以說,要將世界「掰彎」的柔性顯示,是中國企業「彎」道超車的重大機遇。
要注意的是,行業存在將曲面屏與柔性屏混淆的情況。
手機普遍應用的曲面屏屬於固定曲面屏。它採取的是OLED一次成型技術,在2015年就已誕生且趨於成熟,相較於平面顯示只是「錦上添花」的微創新,雖然可以讓手機等設備擁有好一些的視覺或者多一些交互創新,卻不會帶來革命性影響。
柔性屏的專業名稱則是全柔性屏,它可像玻璃紙或者塑料薄膜一樣在用戶手裡,實現反覆數十萬次的可靠彎折,是AIoT時代柔性顯示真正需要的柔性技術。
半導體顯示產業的鯰魚
在柔性電子技術方面,中國最具代表性的企業,不是傳統巨頭,而是一家初創的獨角獸公司——柔宇科技。
柔宇科技在三星和華為之前就發布了全球第一款摺疊屏手機「柔派」,並2019年完成3億美元F輪融資,估值60億美元,已成為不折不扣的獨角獸。
然而,柔宇科技一直頗為神秘。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柔宇採取B2C+B2B兩條腿走路的模式,產品不像華為、三星們的普及。
柔宇科技於2012年同時在美國、中國大陸和中國香港三地成立。創始人劉自鴻在史丹福大學求學時,就主動提出以柔性電子基礎理論研究作為其研究課題,畢業後,進入IBM位於紐約的全球研發中心擔任顧問級工程師及研究科學家,後來放棄高薪與兩位史丹福大學校友一起創立柔宇科技,從柔性顯示切入柔性電子市場。
2013年12月,柔宇設計的第一塊單色全柔性屏亮相;2014年8月,柔宇科技開發出了全球最薄厚度僅為0.01mm的全彩色柔性屏。
在三星、LG等巨頭主宰LCD、OLED屏幕顯示技術的背景下,柔宇自主研發了全新的「超低溫非矽製程集成技術(ULT-NSSP)」,工藝溫度比傳統三星LPTS(低溫多晶矽)低200到300度,而且採用非矽材料體系,完美避開矽基面板的硬度限制,實現了領先全球的柔性顯示技術方案,成本大幅下降,良率、彎折可靠性、顯示性能均大幅上升。
顯示行業具有技術密集、人才密集和資金密集特徵,新技術研發出來很難,量產更難。
2016年,柔宇在深圳龍崗開始建設全球第一條全柔性屏生產線,投資110億。2年後,生產線投產。這是全球第一條OLED全柔性屏生產線,也是一條真正意義上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柔性屏生產線,其中所涉及到的核心技術路線和關鍵製程工藝,均由柔宇設計完成。
這一年10月,柔宇在三星和華為之前,發布了全球首款摺疊屏手機柔派。
柔宇位於龍崗的全柔性屏生產線,佔地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40萬平方米,不同樓層通過穩定低速的特種電梯聯通,蒸鍍機、切割機、鍍膜機等超大型設備自動化程度相當高,基本看不到什麼工人。
生產完畢的柔性屏成品則會被機器全檢、人工抽檢,確保品質,成品就像塑料薄膜一樣輕薄,且可彎曲摺疊。
柔宇解說人員介紹稱,這條生產線是全球首條全柔性顯示屏大規模量產線,年產能可達280萬片約8英寸的全柔性顯示屏,二期投產後產能可達880萬片/年,這給柔性顯示的大規模商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構建量產能力的同時,柔宇下一代柔性顯示技術的研發步伐並未放緩,柔宇甚至成立了由聯合創始人直接負責的面向未來五到十年研發前沿技術的部門。
今年3月,柔宇發布了第三代蟬翼柔性屏,基於自主設計的全新智能顯示驅動晶片和電路,對摺痕問題進行了優化,亮度是2代的1.5倍,對比度提升了5倍,對比度、色域、響應速度等顯示性能達到業界領先水平,柔性相關顯示指標遙遙領先。
柔宇是一家創新驅動的公司,研發自然是最重要的一環。柔宇在國內外儲備了3000餘項核心自主智慧財產權,擁有超過30個實驗室,研發團隊佔比約60%。柔宇還圍繞「柔性電子」構建全棧技術,包括當初決定自建生產線,同樣是出於不斷突破技術極限、強化自主核心技術的考量。
位於龍崗柔宇顯示基地內的柔宇可靠度實驗室,擁有數十臺世界頂尖設備,在研發階段,這些設備會對產品可靠性進行周密的測試,包括溫度、溼度、抗跌落、耐鹽、低氣壓、紫外光等常規測試。同時,針對全柔性屏的特性設計了彎折性、拉伸性、扭曲性等等專用測試設備,確保全柔性屏的可靠性。
目前柔宇全柔性顯示模組可經受20萬次以上的彎折。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用戶每天摺疊50次手機,屏幕的壽命仍然在10年以上,遠遠超過平均換機周期。
參觀完柔宇生產線與可靠性實驗室後,我有幾個感受——
1.柔宇真正擁有全柔性顯示自主核心技術;
2.柔宇具備全柔性大規模量產能力;
3.柔宇全柔性顯示屏具備商用條件,而不是demo;
4.柔宇是踏踏實實在做事的公司。
十年前,基於領先的OLED技術,三星開始了柔性屏研發,然而其採取的是適合固定屏的LPTS(低溫多晶矽)工藝,在進度上進展遲緩。特別是2016年經歷Note 7「爆炸門」事件後,三星在手機創新上保守了許多。2018年,柔宇搶發柔派,有媒體爆料三星集團高層大為震驚,在內部給了三星移動社長極大壓力。後來,三星推出Galaxy Fold。
另外,華為推出首款摺疊屏手機Mate X。
在2019年MWC(世界移動通信展)上,摺疊屏手機成為明星產品。不過當時,三星與華為的摺疊屏手機,均被放在「玻璃罩」中,不能上手體驗。但2018年柔派發布時,任何媒體都可在現場上手體驗。這一細節,在我看來,確實表明柔宇在柔性屏技術上有足夠的自信和領先之處。
2019年是摺疊屏手機元年,隨後越來越多廠商跟進。
如今,三星已發布第二代摺疊屏產品Galaxy Z Flip,也有消息稱華為今年下半年將發布華為Mate X2。小米此前就推出概念手機MIX Alpha主打「環繞屏」,然而因為技術限制,雷軍在小米十周年大會上宣布「放棄」這一項目,同時推出驚豔全場卻價格昂貴的小米透明電視。
搭載第三代蟬翼全柔性屏的柔派2即將在今年9月發布。柔宇科技與中興通訊達成戰略合作,向後者提供柔性顯示技術解決方案。
種種跡象表面是:消費電子是未來最重要的創新點,依然是屏幕顯示本身;當120Hz刷新率這樣的屏幕小進展都能成為手機賣點後,手機行業對新一代屏幕技術翹首以盼。
毫不誇張地說,柔宇正在成為半導體顯示甚至手機行業的一隻鯰魚。經濟學家劉姝威近日對外表示:「柔宇通過技術創新開創了一個全新的柔性電子產業,在全柔性顯示屏和全柔性傳感器等以柔性電子集成技術為核心的領域,柔宇實現了多個世界級的裡程碑式突破。「
我認為,此言非虛,接下來柔宇面臨的關鍵問題實際上只有一個:如何讓領先、成熟與可靠的柔性電子技術落地到更多場景。
B/C齊頭並進推動柔性技術落地
在我最初的印象裡,柔宇是一家「做屏」的公司,做智能手寫本似乎有些「不務正業「。實際上,柔宇給自己的定位是柔性電子公司,願景是創造一個柔性星球,布局柔性顯示、柔性傳感器、柔性集成電路等柔性電子技術,用通俗易懂的話說,就是要「掰彎世界」。
柔記手寫筆記本正是基於柔宇自主研發的柔性傳感器落地的產品。跟傳統智能手寫本基於點陣紙+專用筆實現紙屏同步不同,柔記是在筆記本底部內置了輕、薄、柔的電容式柔性傳感器,結合智能手寫筆感知用戶筆記。用戶可以使用任何紙張,同時可以更加逼真地記錄筆跡,且書寫體驗更接近傳統手寫。截至目前,柔記手寫筆記本在京東同品類已拿下第一。
柔記2外觀跟手寫筆記本沒什麼區別,A5尺寸方便隨手記錄和攜帶,靈敏度、準確度、壓感等級均達到行業領先水平,且支持生成筆跡視頻、智能識別、智能搜索。
柔記2一方面定位於面向個人的生產力與創意工具,支持將手繪塗鴉、創意草圖轉換為電子文檔保存在手機上,支持離線保存,用戶可自由選擇多種筆觸、顏色、背景進行二次編輯;另一方面則是面向會議等辦公場景、手寫演示等教育場景的專業工具,目前已被一些教育機構用於書法培訓、白板展示等場景。
為什麼要做柔記系列產品?
這一問題的答案,跟「柔宇為什麼要做柔派手機?」的答案一樣。發布柔記2後,柔宇即將發布柔派2,表明柔宇做手機和智能手寫本都不是玩票,而是實實在在將手機/智能手寫本當成產品線來培育。
目前只有三星、華為與微軟等少數巨頭做到了「B/C通吃」,柔宇究竟是如何想的?
柔宇科技全球品牌營銷中心總經理劉奚源的解釋是——
」一個新興技術應用到市場才有價值,對於柔宇來說,所有通路都是有價值的通路,to B與to C不矛盾,而是相互促進,比如柔宇做柔派時在全柔性屏技術外又研發了鉸鏈技術、專屬於摺疊屏交互的OS等成套方案,在整個產業鏈率先淌水、積攢技術與經驗。基於此就能給中興以及更多廠商提供成熟的柔性顯示解決方案,讓他們可以快速推出摺疊屏產品,而不是重複造輪子。」
對於柔宇來說,to B還是to C,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產品技術如何落地」。
過去三年柔宇已經形成「B2B+B2C」的商業模式,「B2B」是指柔宇科技提供面向移動終端、智能交通、運動時尚、文娛傳媒、教育辦公、智能家居等六大行業的企業提供關於柔性顯示和柔性傳感的解決方案;「B2C」則是指將柔性顯示屏技術應用到智能終端的摺疊手機、智能手寫本等產品。
C端產品可展示柔性電子技術的魅力與場景以及柔宇的技術實力,基於此拓展行業場景;反過來,在教育辦公等B端場景,柔宇旗下的柔記、柔派等C端產品與柔性智能銘牌等硬體、柔性電子技術可以結合起來,打造更加完整的解決方案。
在行業側,柔宇已經與空客、LV、豐田、中興通訊、格力、中國移動、順豐等500餘家國際級大客戶達成合作,在越來越多場景落地柔性電子技術。比如,近萬片全柔性屏為祖國建國70周年人民大會堂的國家級文藝晚會獻禮;連續兩年登陸央視春晚等等。
不論是B端客戶還是C端用戶,對於柔宇來說都是客戶,是其將技術落地到場景的中心。
劉自鴻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曾說:「從2018年開始,我們就明確了一點,就是一定要以客戶需求為先。」
圍繞客戶需求,柔宇一邊儲備自主柔性電子技術以及對應的量產等硬實力,構建深壁壘;另一邊則通過B2B與B2C共振的模式,推動技術落地到場景,滿足消費者已有卻因為傳統技術限制未能很好滿足的需求如摺疊屏手機,同時與B端客戶一起挖掘和定製解決方案,幫助客戶更好地服務其用戶,進而取得更大的成功。
最終結果,則是基於柔性電子技術,創造人們認知世界、感知世界、與世界交流的另一種可能,這一點,正是柔宇不變的初心和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