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誕又上熱搜了。
不是因為深夜買醉,不是因為《吐槽大會》或《脫口秀大會》。
這個屢屢聲稱「害怕辯論」的脫口秀演員居然貢獻了《奇葩說》第六季最華彩的一段辯論。
面對黃執中包裹性極強的立論,他用小段子密集輸出觀點,在笑點之下暗暗攻擊反駁,「亂拳打死老師傅」。自此,辯論江湖又一新的門派當立——「脫口秀式辯論」。
某種程度上,李誕的表演是對競技辯論的一次解構。這一夜,在華語競技辯論發展史上,辯論需要第一次直面另一種語言文化(脫口秀)滲入的巨大威脅。
在李誕出現前,我們從未想過,在辯論場上,喜劇段子、表演、說理、觀點這些元素可以如此和諧共生,並生發出大眾皆能識別的語言能量。
這是「競技辯論」最貼近大眾的一次,而很可惜的,這一切是由一位脫口秀演員做到的。
聽朋友說,在奇葩說當天的錄製現場,學院派出身的辯手們紛紛慨嘆,李誕給他們帶來的是:一次辯論觀的崩塌和重塑。
《奇葩說》是嚴肅的辯論節目還是娛樂的綜藝節目?六季以來,這個問題被中文網際網路反覆討論,幾乎每季《奇葩說》播出時都會在網上來場大論戰。
個人單方面認為,李誕的出現或許可以結束掉無聊的論戰。他用一場實驗性的表演提醒我們,「辯論」只是這檔節目的形式,「綜藝」才是《奇葩說》的本質。
李誕並不是在辯論,他只是移植脫口秀表演經驗,做一場表演的SHOW。它之所以會被大眾所接納,主要還是因為它好笑。
而從上一季到現在,他一直在鋪設「不會辯論」、「恐懼辯論」的人設,此前也的確未展露過辯論的實力,這場「反差極大」的表演打破了所有觀眾的心理預設,給觀眾留下「原來他辯論這麼強」的偏差印象。
從學術層面講,敘事性是所有綜藝節目的第一屬性。從「辯論廢柴」到「辯論強人」,觀眾喜歡看這樣的反轉故事,他們對李誕的盲目追捧正是掉入了綜藝的敘事圈套。
李誕真正的厲害並不是他思想性多強,而是他非常懂得「辯證思維」、「比較思維」和「變換視角」看問題的方法。
再加之其過人的語言天賦,用華麗的語言技巧包裹他一貫以來單一乏味的「人間不值得」喪感世界觀。
大火中救畫還是救貓?
黃執中說,「不救畫的人,不是因為冷血,而是因為他聽不到遙遠的哭聲」。
李誕說,「世界是由我這樣自私的人維持運轉的」,「正是那些為了宏偉事業犧牲事業,犧牲小貓的人,頻頻讓我們這個世界陷入大火」。
用比較思維,在對手價值的反面建造觀點;變換視角,主體由無私者轉向自私的「我」,論述「我」之合理與「無私者」的卑劣。
很聰明。但我嗅到的卻是,他雞賊地站在道德的至低點,諷刺所有理想主義價值觀。
「比蒙娜麗莎更美的是燃燒的蒙娜麗莎」這句話不僅不夠好笑,鼓吹「燒名畫」就是對藝術的極大不尊重,是對藝術家的極度冒犯。
由此可見,李誕的思想表達是絕對讓位於其脫口秀的笑料的。
「比神秘的微笑更神秘的是燒沒的微笑」,也許好笑,但毫無邏輯。如果「生命最大的價值就是活著」,那歷史不會記得「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娛樂的力量極其強大,強大到它可以解構掉所有人類崇高的價值。
「這是一檔嚴肅的辯論節目」。
這是馬東在《奇葩說》六季裡最常說的一句話。而他每次講出這句話的態度都是輕浮的、嬉皮笑臉的。
他是在用這樣的態度提醒你,他本人壓根不信。
你說,看《奇葩說》讓你成長。
看《奇葩說》,你欣喜於「學」到了選手的新觀點、新思想、新價值,醉心於奇葩們說到你心坎的情感共鳴,並企圖把《奇葩說》當作你的「未來生活指南」。
在《十三邀》裡,許知遠曾疑惑地問馬東:「《奇葩說》裡的問題都是前人老生常談的問題,是否還有討論的必要呢?」
馬東是這麼回答的:「你認為時代一定要是進步的,在時間軸上要有一個疊加效果,就是前面既然有了,後面就不要。但其實不是,歷史永遠是遺忘,再重新來。」
在真正的知識精英眼中,《奇葩說》討論的問題既不「新」,也不「深」,馬東在很多訪談中從來都坦誠這一點。
如果你真的把《奇葩說》當「人生指南」的話,很抱歉,你讓一檔綜藝節目承載了太重的文化使命。
並不是節目上的選手有著多高超的思想,或許只是我們現代都市人平時太不愛思考。
於是,當李誕說出「藝術品最高的價值就是永遠活在人們心中,而生命最高的價值就是活著」,「遠處的哭聲是想像的哭聲,近處的哭聲來自活生生的人時」,你會覺得這好有思想。
可他這裡傳遞的知識點有哪個是你不知道的嗎?這樣的觀點你真的想不到嗎?
對於任何一個接受過系統國民教育的人,像李誕一樣,使用「辯證思維」、「比較思維」和「變換視角」看問題,不該是理應具備的最最最基礎的思維方法嗎?
將綜藝明星李誕塑造為文化精英,將綜藝節目《奇葩說》視為嚴肅辯論節目,折射的是這個時代集體思維的反智。
從本質上來說,你希望靠看綜藝學習知識和道理,靠綜藝獲得成長,只是緩解本體性焦慮的「自我欺騙」心理作祟。
不可否認,娛樂節目和李誕的「喪文化」的確有撫慰社會情緒的巨大功效,但請不要忘記思考的力量。
如果說《奇葩說》有一點點文化意義的話,那就是,它提醒你別停止思考,僅此而已。
看《奇葩說》不會讓你成長,你得自己成長。
筆者在大學時打過很多年的辯論,《奇葩說》這個節目陪伴過我數年,我是它六季節目一期都沒錯過的忠實觀眾。
而這六年,也是我一步步對《奇葩說》祛魅的六年。
我曾經指望著一檔綜藝可以讓我成長,但終究明白,我對一個綜藝要求太多。「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這句話才該是《奇葩說》的本質。
李誕常在節目說,「你們別信黃執中,他們辯手為了自己的立場,說的話都是編的,他們根本不信」。
話糙理不糙。
努力積累生活經驗(一手經驗)和閱讀經驗(來自別人的二手經驗),這些都遠比企圖通過看綜藝學習有價值得多。
你的人生終究是你在過,別人說的話你聽聽就好,人生怎麼過,你自己的思考和經驗是唯一的重要。
《奇葩說》第六季看到現在,我最印象深刻的不是任何人的發言,而是——第一期的開場。
馬東對著鏡子,把某東的吉祥物小狗佩戴在胸前,因為一周後,金主將迎來我國特色的一年一度的「雙11」大戰。
其他導師一人一句介紹。
羅振宇張口閉口都是販賣焦慮的知識付費產品——某到app;蔡康永推銷著他賣了十幾年的「情商課」;薛兆豐,賣的還是那本內容萬年不變的《經濟學講義》。
都是體面「文化」人,都是靠「嘴」吃飯,我聞到的都是資本抱團的味道。網際網路經濟寒冬還沒過去,這就是文化同行間的一次大型「抱團取暖」現場。
而李誕對羅振宇調侃的那句「他不是做傳銷的嗎」,雖然是玩笑,但一定程度表達了很多人對他營銷模式的不認同。怎麼看羅胖,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某種程度上,我們觀眾被綜藝節目所騙,不正像被知識付費所騙,被傳銷所騙一樣,都是甘願掏錢、花時間,欺騙自己買到的是:成為更好自己的可能。
不,它只是一檔綜藝啊。
(圖片來源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
END
主要參考資料:
1、李誕的救貓論,是詭辯最好的詮釋,來源:百家號,2019年11月12日。
2、走到第五季的《奇葩說》,還能走多遠?,來源:搜狐娛樂四味毒叔,2018年10月23日。
這是視聽Bang的第55期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