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條正值青春年少的魚兒,肩並肩遊著,遇到一條年長的魚。
年長的魚向他們點頭打招呼:「早安啊,孩子們。水怎麼樣?」
這兩條年輕的魚繼續往前遊,其中一條終於忍不住,問道:「水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這是美國作家大衛•福斯特•華萊士2005年在肯揚學院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水是什麼?魚也許不會理解。生命是什麼?人也許不會理解。因為魚在水中,我們在生命中,這讓我們變得對習以為常的事物變得無意識。
「啊,已經7月份了啊,2017年上半年怎麼就這麼過去了」
「我其實也不想發脾氣的,但當時就脫口而出了」
「我都沒買什麼東西,錢就沒了」
「我每天都好忙啊,特別羨慕你們這些還有時間鍛鍊讀書的」
我們每天都在用一套默認設置來應對,變得渾渾噩噩,看似度過了一年365天,但其實只是每天重複地過著一樣的生活。
華萊士的這段演講就是在告訴我們,要真正做自己的主人,就不能被默認設置牽著鼻子走。在成人生活中,日復一日地保持生命的覺察與警醒,是最簡單又最困難的事情。
自我覺察,而不要做一個不斷重複的機器人
很巧,最近在學的育兒課程裡就提到了這樣一個類似的話題,叫Mindful Parenting,裡面一個核心思想也和這個演講不謀而合。
就是提醒我們,在育兒時,一定要時刻帶著覺察,不能總是隨著自己思維慣性、行為慣性進行,滑到哪裡是哪裡。
這份覺察不僅對成人很重要,對孩子來說也非常重要。一個有覺察的孩子,可以更好地感知自己、他人、這個社會,從而就能更有助於自我情緒調節,更熱愛生活,更積極正面,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覺察,聽上去非常抽象,但其實有不少可以親子互動的小遊戲,讓孩子從小學會這份覺察。掌握這份覺察越早的孩子,是越幸運的,而這些小遊戲也能幫助我們成人更好地找回覺察。
▲愛我中華引領者夏令營·戶外體驗課《綻放的生命》
覺察自己的呼吸
帶著孩子一起練習深呼吸是最簡單的讓覺察引入到生活的小方法。帶著孩子一起去體會,從1數到5慢慢吸氣是一種什麼感覺,再從1數到5慢慢吐氣又是什麼感覺。
我曾經在關於教會孩子情緒管理中和大家分享過,我教小D平靜下來的一個小方,「你現在很生氣,我們需要讓身體平靜下來。跟著媽媽一起,吸氣~呼氣~慢慢地,讓身體平靜下來」。
現在上了這門課後,就發現,這其實就是讓孩子引入覺察,通過深呼吸去感受,自己到底怎麼了。
這個小遊戲完全不佔時間,從孩子一歲開始就可以進行。隨著孩子慢慢掌握,還可以進行一些變形,比如,「你可以吸氣三秒這麼長嗎?」;「我們一起試試看,誰吐氣可以吐的慢」。
當一個人開始意識到「自己在呼吸」時,她就會開始留意,生活中那些我們已經太習以為常卻常常忽略的事物,這就是覺察。
吸氣,讓身體平靜;
呼氣,微笑並且放鬆。
▲愛我中華引領者夏令營《超級學習法》
覺察自己的情緒
打造高情商的孩子第一點就是讓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父母幫助孩子情緒命名就是在教孩子覺察自己的情緒。
有時對低幼年齡的孩子談情緒本身也許挺抽象困難,這時不妨可以加入談論身體如何反應,會有助於孩子更好理解。
比如,當孩子開心時,「我注意到,爸爸剛才表揚你時,你很開心,雙手比劃耶,你注意到自己身體的感覺了嗎?」
比如,當孩子生氣時,「我注意到姐姐把你的玩具拿走時,你很生氣,你雙手握拳了,你注意到你的手的變化嗎?」
小D已經3歲,因為之前一直有意識幫助她的情緒命名,所以她對自己常見情緒都是熟悉的。但有時如果太過於生氣,她第一反應還是會出現哭叫打人等行動表達,然後再會用語言表達。
最近我開始和小D實踐教授的新方法後,我發現當引入讓她觀察自己身體反應,並通過她身體的反應和情緒做聯繫後,的確更加有助於她的情緒管理,這就好比她自己意識到了自己生氣發火的源頭,會更容易按下暫停鍵。
說句題外話,很多父母容易脾氣暴躁,也可以參考一下這個方式,看一下自己每次對孩子吼叫那個瞬間,身體是怎麼反應的。
比如我就是聲音會提高八度,語速變急,那下一次當我意識到這個身體變化後,我就會及時提醒自己,放慢語速,就能有效控制自己情緒了。
覺察自己的思維
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覺察,人可以從固定思維中跳脫出來,最重要的就是要意識到自己在思考什麼,然後學會調整自己如何思考。這裡面就有兩個小技巧,分享給大家。
1、區分人和事
我們現在很多成人都會有一個傾向,一遇到自己做不好的事情,第一反應就是全盤否定自我。明明就是今天孩子胃口不好沒怎麼吃你做的輔食,結果就變成了,「我這個人一點都沒用,連帶孩子都帶不好。「
從小學會區分人和事的思維覺察,可以受益一生。一般從1歲開始,我們就會發現孩子容易出現沮喪,玩玩具玩不好都會發脾氣,這時,一定記得給予孩子足夠的語言提示,幫助她區分,「我做不好這件事」,而不是「我這個人不好」。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不要貼標籤,同時用語言來引導孩子正向思維,「我看到你搭不好積木很沮喪,這的確很難,但你可以繼續努力,或者尋求幫助」。
我是個胖子。不,我只是有一點脂肪。我的體重不能定義我這個人
2、多運用因果關係的句式
很多成人在生活中總會出現要麼思維混亂,想做一件事卻不知道如何開始;要麼行動力很差,想做一件事卻一直拖延。教授說,這不僅僅是習慣的問題,也有可能是這個人缺乏思維覺察。
平時和孩子互動中,多使用因果關係的句式,「當我想要做XXX時,我就XXX」,可以有助於孩子從小建立思維覺察。
我現在會幫助小D說出這樣的話,「當小D想要出去玩時,就要放下手裡的玩具,去門口把鞋子穿好」;「當小D要吃飯時,就要先去洗手,然後幫助媽媽擺放碗筷」。
千萬不要小看這樣的句式,這就是在幫助孩子建立自己思維和行為的連接,只要從小有這樣的覺察意識,長大後才能形成思維清晰的自然而然。
我不解決問題,我解決我的思維,然後問題自然就會解決。
教育的真正目的從來和知識無關,而是教會孩子去生活,去思考,去感知。只有意識到生命中什麼是最真實最重要的事,才不是被日復一日、無聊瑣碎的生活所困住。
一個值得過的一生,首先需要讓我們有這份覺察去體會,記得時刻提醒自己和孩子,這是水!這是水!
最後附上這個視頻,視頻講的內容遠遠大於我今天分享的,很值得一看。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文章
別忘了文末【點讚】和【在看】
大J,坐標紐約,曾經知名外企經理,現全職媽媽,分享在美國學到的育兒知識,沒有理論翻譯,只有在兒醫指導下的實踐心得和運用企業帶人智慧的聰明育兒方法。微信公眾號:大J小D。圖片來源:愛我中華青少年引領者夏令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