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看古裝電視劇或電影的時候可能都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各個時代對皇帝的稱呼都有點不一樣,像漢朝一般都稱呼皇帝都為「漢武帝」「漢文帝」「漢景帝」。而到了唐宋時期皇帝的稱呼又變成了「唐太宗」「宋太祖」之類。而又到了明清時期對皇帝的稱呼就是「崇禎」「康熙」「乾隆」了。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諡號,廟號與年號的分別。
諡號
諡號發源時間為西周,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在秦朝被棄用原因是臣議君,子議父為不敬所以被廢,故秦朝皇帝沒有諡號,在漢朝被重新啟用,我們所熟知的諡號有「漢武帝」「漢景帝」北魏的「孝文帝」。另外早期的諡號大多都是一兩個字讀起來比較方便所以我們稱隋朝漢朝的皇帝用諡號(至於晉朝好像沒怎麼看過相關的電視哦)。
廟號
廟號是東亞地區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商朝滅亡後周朝沒有沿用廟號的制度再到嬴政建立秦朝把廟號和諡號一併廢,廟號自周朝到秦朝被廢止了千年之久,我們長聽到的廟號大都是唐宋兩朝的什麼「唐高祖」「宋太祖」當然還有人氣很高的「唐太宗」。那麼為什麼唐朝以前的皇帝都不用廟號呢?因為隋之前的朝代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的,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必須毀去原廟,與太廟合併祭祀,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都不稱呼廟號,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唐宋時期的皇帝不稱呼諡號呢?因為由於後世皇帝諡號字數膨脹,且幾乎只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諡,故諡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廟號反而取代了諡號起到蓋棺論定的功用。
年號
了解完諡號和廟號我們來到了明清時期這一時期的皇帝大多稱呼年號。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建元。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等。
以上就是諡號,廟號與年號的分別了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也請大家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