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稱呼——諡號,廟號,年號

2020-12-15 素年錦時說八卦

大家在看古裝電視劇或電影的時候可能都會發現一個問題,就是各個時代對皇帝的稱呼都有點不一樣,像漢朝一般都稱呼皇帝都為「漢武帝」「漢文帝」「漢景帝」。而到了唐宋時期皇帝的稱呼又變成了「唐太宗」「宋太祖」之類。而又到了明清時期對皇帝的稱呼就是「崇禎」「康熙」「乾隆」了。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諡號,廟號與年號的分別。

諡號

諡號發源時間為西周,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在秦朝被棄用原因是臣議君,子議父為不敬所以被廢,故秦朝皇帝沒有諡號,在漢朝被重新啟用,我們所熟知的諡號有「漢武帝」「漢景帝」北魏的「孝文帝」。另外早期的諡號大多都是一兩個字讀起來比較方便所以我們稱隋朝漢朝的皇帝用諡號(至於晉朝好像沒怎麼看過相關的電視哦)。

廟號

廟號是東亞地區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商朝滅亡後周朝沒有沿用廟號的制度再到嬴政建立秦朝把廟號和諡號一併廢,廟號自周朝到秦朝被廢止了千年之久,我們長聽到的廟號大都是唐宋兩朝的什麼「唐高祖」「宋太祖」當然還有人氣很高的「唐太宗」。那麼為什麼唐朝以前的皇帝都不用廟號呢?因為隋之前的朝代不是每個皇帝都有廟號的,一般君王死後會建築專屬的家廟祭祀,但在幾代之後必須毀去原廟,與太廟合併祭祀,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都不稱呼廟號,那麼問題又來了,為什麼唐宋時期的皇帝不稱呼諡號呢?因為由於後世皇帝諡號字數膨脹,且幾乎只要是後人接位的皇帝子孫都會給父祖上美諡,故諡號實際上無法顯示皇帝評價,廟號反而取代了諡號起到蓋棺論定的功用。

年號

了解完諡號和廟號我們來到了明清時期這一時期的皇帝大多稱呼年號。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亦可以作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始創年號為建元。此後形成制度。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如唐高宗有14個;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個年號,故後世即以年號作為皇帝的稱呼,如永樂皇帝、康熙皇帝等。

以上就是諡號,廟號與年號的分別了有什麼不對的地方也請大家多多指正。

相關焦點

  • 我們到底應該怎麼稱呼古代皇帝?用廟號、諡號還是年號?
    我們現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基本上分為諡號、廟號和年號三種,但為什麼非得用三種呢?都稱呼諡號不行嗎?下面就是國史君(國史通論)對這一現象的一種總結,諸君不妨提一下自己的看法。所以後來漸漸地就不在用諡號來稱呼帝王了,因為太長了,相信連他兒子都記不住。廟號唐太宗李世民廟號起源於商朝,比如太祖湯、太宗太甲等等,廟號是供在廟裡的,開國的一般稱「祖」,後面的一般稱「宗」。
  • 諡號、廟號、年號有何不同,為何稱呼皇帝有時用諡號,有時用廟號
    在對古代皇帝的稱呼上,我們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規律,唐朝以前的皇帝大多稱呼諡號,例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隋文帝楊堅等;唐朝至元朝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廟號,例如唐太宗李世民、梁太祖朱溫、宋太祖趙匡胤;明清時期的皇帝則大多稱呼年號,例如洪武帝朱元璋、永樂帝朱棣、康熙帝愛新覺羅·玄燁。而之所以造成這種現象,主要是受到了皇帝的諡號、廟號和年號發展變化的影響。
  • 中國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
    中國五千年歷史,實際上是一部王朝興衰史,登基為帝者少說也有數百人之多,後人稱呼皇帝,除了直呼其名外,一般用到諡號,廟號,年號。諡號,是古代皇帝、皇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去世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給予評價的稱號,這裡特指皇帝的諡號。
  • 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你能分的清楚嗎?
    廟號是商朝時期建立的,比如太祖、太宗、高祖等等,本來「祖」這個字不是誰都有資格用的,大多開國皇帝和有重大功績的才能用,但是到了五代十六國時期燕國、趙國西秦等等皇帝廟號都稱「祖」。廟號與諡號不同的是,廟號不參照諡法解但也有褒貶之意。
  • 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有何含義?你能區分嗎
    而皇帝作為中國古代最尊貴的人,對於文化的產出功不可沒。 古往今來對皇帝的稱呼非常複雜,關於古代皇帝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十分容易讓人混淆,那麼你能知道其含義嗎?
  • 為什麼清朝皇帝幾乎都稱年號,而不稱呼諡號和廟號?
    清朝皇帝跟之前歷朝歷代的皇帝都一樣,既有年號,也有諡號、廟號。舉個例子,比如我們熟知的乾隆皇帝,他的年號是乾隆,廟號是高宗,諡號是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當然前面都是扯,最後一個字「純」才是他的主諡。
  • 中國皇帝的年號、諡號、廟號知識詳解
    中國皇帝的年號、諡號、廟號知識詳解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諡號和廟號聯繫在一起
  • 古代皇帝叫的都是廟號諡號,為何唯獨清朝康熙等皇帝以年號相稱?
    不過唯獨有一個朝代發生了意外,這就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如今的我們嘴裡面常說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實際上,是以君主統治時期所在年份的稱呼,為何只有清朝特別,要以年號相稱呢?其實大家只要了解稱號變化的原因,就能夠詳細知道了。
  • 古代帝王的尊號、徽號、廟號、年號、諡號有何含義?
    我們平時喜歡看電影和電視劇,經常聽到「同治皇帝」「漢武帝等稱呼。那麼,「同治」「武帝」就是他自己名字嗎古代帝王身份比較特殊和尊貴,所以,古往今來他們的稱呼也非常非常複雜,一般人根本搞不懂其中含義。其實,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對帝王的稱呼主要包括尊號、徽號、廟號、年號和諡號。
  • 【科普】中國古代皇帝的諡號、廟號、年號怎麼區別?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各朝代的皇帝們稱呼起來完全不同,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怎麼區分?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各朝代的皇帝們稱呼起來完全不同,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康熙,怎麼區分? 這裡讓你清楚明白 先區分三個概念:諡號、廟號、年號。
  • 年號、廟號、諡號有啥子區別
    初學歷史或愛看古代電視劇的朋友,可能會注意到,裡面在稱呼皇帝時一般稱呼為,什麼什麼宗、什麼什麼帝、什麼什麼祖一時搞不太清楚,這其實是一個歷史小知識,但它們究竟有啥子不一樣呢?
  • 說說中國古代帝王的廟號、諡號、年號等等
    中國古代的帝王,有各種尊號,還有本名,具體來說是這樣的——商朝時期,商王除了本名以外,還有祭名、諡號,而傑出的商王還有廟號,表現一般的商王,則沒有廟號。比如,商朝中後期,發生了著名的「武丁中興」,當時的國王,祭名為武丁,諡號為商襄王,廟號為商高宗,本名為昭。
  • 帝王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你分得清嗎?
    還有因為避諱或者其他原因,一個年號有不同寫法,例如唐殤帝的唐隆年號,又寫作唐元、唐安、唐興。有些年號是根據兩個前代年號合併而成,如貞元取自貞觀開元,隆興取自建隆紹興,淳熙取自淳化雍熙,紹熙取自紹興淳熙,慶元取法慶曆元祐、開禧取自開寶天禧等。二、廟號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去世後,後人在太廟之中奉祀時追尊的名號。
  • 帝王的年號、廟號、諡號、尊號你分的清嗎?
    例如漢武帝有11個年號,武則天在位21年有18個年號。也有皇帝在即位時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號,例如五代時期後梁的「乾化」年號、後晉的「天福」年號、後周的「顯德」年號。明朝以後採用一世一元制,扣除復闢政變者(如明英宗),大致上都是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因此也常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例如嘉靖皇帝、崇禎皇帝、康熙皇帝等。
  • 年號、廟號、諡號,再不要傻傻分不清楚
    今天這一篇文章是由「宋仁宗」的這個稱呼來的。在書中,提到「宋仁宗」這個稱呼的時候說道:趙禎廟號「仁宗」,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廟號為「仁宗」的君主,「廟號獨稱仁」。一個「仁」字,是史家對趙禎的蓋棺定論,也是儒家對一位君主的最高評價。
  • 君王稱號的由來,「諡號」、「廟號」和「年號」的差別
    前言:每當看歷史故事時往往會被皇帝的名稱弄得暈頭轉向,一個皇帝可以有「諡號」、「廟號」和「年號」,且不同時代的用法也有所不同。如唐代以前,除了秦始皇外都稱皇帝的諡號;唐代至明代則以稱呼皇帝的廟號為主;明清時期則稱皇帝的年號,這樣混亂的情況到底是如何造成的呢?(清代帝系表)大家在看歷史故事或連續劇時難免會遇到「周文王」、「漢武帝」、「唐太宗」、「宋高宗」、「明成祖」、「乾隆皇」…等等各式各樣的稱呼。
  • 在中國歷史上年號,諡號,廟號,是怎麼來的
    至西漢武帝即位,在年數之前加上有紀念意義的名號,是為中國古代年號之始。據清朝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的,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在中國歷代帝王用以年的名號,往往也是時運變化的標誌。按慣例,新君即位大多會頒行新的年號,稱為改元。
  • 趣味語文|古代帝王的廟號、諡號、尊號、年號分別是什麼意思?
    漢朝以後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之),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繼嗣皇帝諡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諡號,但有廟號者極少。
  • 皇帝的稱呼諡號你能分清楚嗎?
    這就引出了我們今天的話題,古代帝王的那些稱呼。1、諡號諡號是人死之後,後人給予評價的文字,是對一個人一生功績的高度概括總結。在我國古代,一般只有皇帝、皇后和諸侯大臣等這種有較高社會地位的人,死後才會由後人根據生前功績,給予一個總結性的諡號。根據諡法,分為「美諡」、「平諡」和「惡諡」,美諡如:經天緯地曰文;平諡如:在國遭憂曰愍;惡諡如:好內遠禮曰煬。
  • 傻傻分不清:諡號、廟號、年號、改元、尊號、徽號 ……
    所以,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總的來說,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諡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諡號:分為官諡和私諡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