桔子財經丨2019年人才吸引力全國第8,看濟南是怎樣做到的!

2021-01-09 騰訊網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蔡宇丹

近日,恆大研究院和智聯招聘聯合推出《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在這個報告中,濟南人才吸引力位列全國第8,超過蘇州、武漢、重慶、天津、鄭州、青島、長沙等一眾直轄市和新一線城市。濟南憑什麼拿下人才吸引力全國第8?而這場躍進也再一次證明,實施強省會戰略勢在必行。

1.強省會時代標籤:南京、濟南、西安人才吸引力排位靠前

在《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以下簡稱報告)這份報告中,2019年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前十城市為:上海、深圳、北京、廣州、杭州、南京、成都、濟南、蘇州、天津,其中上海連續3年排名第一。

在2019年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100強排名榜單中,「山東軍團」的排名分別是:濟南第8位,青島第16位;濰坊第41位,煙臺第42位,臨沂第49位;威海第52位;淄博第66位;德州第80位;濟寧第84位;菏澤第91位;日照第94位,山東16市中11市進入百強。

很多網友疑惑的是,2019年蘇州的GDP比濟南多了近1萬億,濟南對人才的吸引力憑什麼會比蘇州強?

2019年國內GDP排名前20的城市為:上海、北京、深圳、廣州、重慶、蘇州、成都、武漢、杭州、天津、南京、寧波、無錫、青島、鄭州、長沙、佛山、泉州、東莞、濟南。

就經濟總量和人才吸引力這兩個榜單對比發現——

2019年GDP排名第11位的南京,在人才吸引力榜單上排名第6;濟南GDP排名第20,人才吸引力上排名第8;西安GDP排名第24,人才吸引力上排名第14;石家莊GDP排名第36,在人才吸引力榜單排名第23。

而2019年GDP排名第5的重慶,在人才吸引力榜單上排名第11;GDP排名第6的蘇州,在人才吸引力上排名第9;GDP排名第8的武漢,人才吸引力上排名第12;GDP排名第12的寧波,人才吸引力上排名第22;GDP排名第13的無錫,人才吸引力上排名第19;GDP排名第18的泉州,人才吸引力上排名第60;GDP排名第23的南通,在人才吸引力上排名第36。

濟南的「逆襲」並非個例,與GDP榜單相比,這些在人才吸引力大幅上位的城市,都是省會城市,逆襲力度最強的南京、濟南、西安這三所省會城市,高校資源極為豐富。

而在人才吸引力上排名大幅「下沉」的城市,大多是地級市。尤其是南通、泉州這兩座2020年GDP破萬億的城市,人才吸引力上排名都在30名開外了。

進入人才吸引力TOP20,並且上位的地級市只有一個,就是東莞。GDP排名第19位的東莞,在人才吸引力上位居第15位。

在兩個榜單中位次相差不大,表現比較穩定的幾個城市是佛山、合肥、長沙、青島、鄭州,除合肥外,無一例外都是新一線城市。

省會城市在人才吸引力上的亮眼表現,再一次提醒人們,這是一個強省會時代。齊魯晚報記者注意到,在多地「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強省會」成為頻頻出現的關鍵詞,省會城市責無旁貸地成為地方創建國家中心城市的龍頭。

2.拐點就在2019年!濟南對跨地區應屆畢業生吸引力放大

即便代表了時代潮流,2019年GDP比濟南多了近1萬億的蘇州,竟然在人才吸引力上比不上濟南,這與人才吸引力評價模型有關。

在《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中,人才吸引力指數為人才流入佔比、人才淨流入佔比、應屆生人才流入佔比、海歸人才流入佔比四個指標的加權結果。

其中,人才流入佔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全國流動人才總量,人才淨流入佔比=(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全國流動人才總量,分別反映該城市引得來和留得住的能力。其中,流入某城市的人才指現居住地不在該城市、但簡歷投向了該城市的人才;流出某城市的人才指現居住地為該城市、但簡歷投向了其他城市的人才;全國流動人才總量指現居住地和簡歷投向地不一致的人才。

應屆生人才流入佔比=流入某城市的應屆生流動人才/應屆生流動人才總量;海歸人才流入佔比=流入某城市的海歸流動人才/海歸流動人才總量,分別反映城市對年輕高學歷人才和海歸高學歷人才的吸引力。

這個模型的一大特徵,是根據智聯招聘提供的跨城求職數據,來解密人才流動趨勢,並且以人才淨流入佔比作為核心指標,那些能留得住人才,並且跨城流入增長量非常大的城市,排名就會提升。

在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中,濟南2019年為第8名,比2018年的第14名上升了6位。蘇州從2016年起,排名為7、8、9、9,較為穩定。濟南的人才吸引力在2019年大幅提升。

這一年,對於山東省會濟南的發展來說,一個具有標誌性事件是,2019年1月9日萊蕪併入濟南,創下省會城市整體合併地級市的首例。「做大做強省會「是山東這次行政區劃調整的主要動因之一,使濟南從此跨入強省會時代。

濟南市抓住這一歷史機遇,對標搶人大戰中的熱點城市,出臺了濟南發展史上力度最大的人才新政,對引進的本科生、碩士、博士分別給予生活補貼、租房和購房補貼。

從應屆生流入前10看,2019年應屆生流入前10城市為: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成都、杭州、鄭州、南京、西安、天津。這份《報告》提到,和2018年相比,流入北京、武漢、成都的應屆畢業生佔比分別下降0.5%、0.5%、0.4%,流入濟南、深圳的應屆生佔比分別上升了0.3%、0.2%,這一數據意味著,山東實施強省會戰略,突出表現在濟南對於應屆畢業生吸引力大大加強,來自應屆生的增量,極大地提高了濟南人才吸引力在全國的排名。

而在應屆生流入前10城市中,武漢和蘇州均未入列。武漢官方數據顯示,武漢79所大學一共有130萬在校大學生,這一數量在全國名列前茅。從2017年起,武漢實施「百萬大學生留人計劃」。這一人才政策說明,武漢「搶人大戰」的發力點更著力於留住本地豐富的高校應屆生資源,把原有來自武漢大學、華中科大這些名校的「存量」留住,對於武漢來說更務實。

一個細節是,武漢從2012年起就給當地大學新生每人發100元公交卡,以「感情留人」,到2015年已送出100萬張。在「存量」上下功夫,也導致武漢在跨地域人才流動「增量」上不顯,排名不靠前。而深圳高校資源不豐富,這導致在人才政策上八面出擊,跨地區流動的增量巨大。

3.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最能引才,濟南的「家底」你看到了嗎

那麼,到底是哪類群體正在跨城流動?

在智聯招聘的求職者中,約四成為流動的跨城求職者;從年齡看,超8成為18-35歲,者一群體,也是房地產的剛需群體;從學歷看,流動人才中52%為本科及以上,明顯高於求職者總體的37%,高學歷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職。

從工作年限看,流動人才中46%工作5年及以下,高於求職總體的44%,這說明職場新人更有可能跨城求職。從工資水平看,流動人才中45%月收入超6000元,明顯高於求職總體的40%,收入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職。

從行業看,流動人才中51%分布在IT,房地產,製造業,高於求職人才總體的48%。2019求職人才最多的前三行業是IT、通信、電子、網際網路;房地產、建築;生產、加工、製造,這三大領域合計佔比48.3%,流動人口最多的前三行業也是上述三個行業,合計佔比51.4%,說明流動人才分布更為集中。

這些分析維度顯示了人才跨地域流動背後的邏輯,那就是,人隨產業走,人才吸引力指數與產業結構密切相關。從2019求職人才最多的行業來看,IT、通信、電子、網際網路產業聚集的城市,顯然在人才吸引力榜單上最「受寵」。

工信部發布的15個副省級城市2020年1-11月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收入榜單顯示,深圳7208億、南京5202億、杭州5097億、廣州4464億、成都3416億、濟南2900億、青島2090億。在這個榜單中,南京排名副省級城市第2位,濟南排名第6。

工信部發布的《2019年中國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綜合發展指數報告》中,南京市軟體收入約5100億元,佔全國的7.1%,產業規模位居全國第四,濟南市在全國重點城市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發展環境指數上位居前列,綜合得分排名全國重點城市第四位。

2019年濟南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規模達到3600億元,信息技術服務業入選國家首批戰略新興產業集群,規模總量、創新平臺,資質資格、優秀產品等10項關鍵指標連續15年據全省首位。

上述數據說明了濟南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上的實力。一旦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對人才的吸引力進一步加強。

來自齊魯人才網的數據顯示,「十大產業」自帶流量,2019屆非駐濟高校畢業生流入最多的行業就是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也正印證了《報告》中的結論。

4.打破城市群人口淨流出,合併、建群、建設「國中」

恆大研究院在對中國人口大遷徙的新趨勢的分析研究中指出,從人口流動的趨勢看,中國已經進入都市圈城市群時代,人口正持續向大城市及大都市圈聚集,二線城市人才持續集聚,三線城市較為平衡,四線城市持續流出從都市圈來看,珠三角、長三角城市群年均淨流入超過60萬,山東半島、中原、哈長、京津冀、海峽西岸5個城市群年均淨流出超10萬。

從都市圈內部來看,核心城市人口淨流入,但都市圈整體淨流出的有濟南、南昌、石家莊、青島等7個都市圈,反映這些都市圈的核心城市人口吸引力不足,周邊城市人口向都市圈外流出。

此外,京滬兩地大力控人,呈現出核心城市人口淨流出,周邊城市淨流入的現象。其中上海都市圈近4年核心城市年均人口淨流出0.6萬,但周邊城市年均淨流入規模達26萬。

在重慶、成都都市圈引領下,西部成渝城市群由2001-2010年的年均淨流出63萬變為2011-2015年年均淨流入19萬,2016年-2019年年均淨流入擴大到27萬。

從山東省人才流動特徵看,80%以上是在省內流動。來自齊魯人才網的數據顯示,流入濟南市的2019屆非駐濟高校畢業生中,山東省內生源佔比達83%,尤其在外省上大學,籍貫在魯西南、魯中的應屆畢業生,畢業後回濟南找工作,幾乎成了他們的首選。

齊魯人才網的這張分析圖表顯示,除青島外,人才流向濟南最多的前六個城市中,均是濟南都市圈的城市。隨著濟泰一體化戰略強化,從2019年開始,濟泰之間的人才流動超過濟青之間的人才流動。兩地社會人才交換比為2.57,即泰安市向濟南流入2.57名社會人才,會有一名濟南市社會人才流向泰安。

山東「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增強中心城市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實施強省會戰略,支持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對比恆大研究院的研究結果,從城市群、都市圈、核心城市三者之間的關係來看,要改變山東半島城市群人口淨流出的局面,關鍵在於提高都市圈核心城市的吸引力。山東省這一戰略規劃,對於打破山東半島城市群人口淨流出現狀意義重大。

人才吸引力的增強,將增加年輕勞動力供給,緩解老齡化壓力,促進創新發展,同時進一步擴大消費需求。2016年-2019年人口淨流入排名靠前的城市中,深圳、杭州、長沙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累計增幅均達到19%以上。2019年,濟南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62.2億元,同比增長8.1%;青島為5126.6億元,同比增長8.1%。

這其中,對於應屆畢業生爭奪是關鍵所在,不光要引來外地的,更要留住本地的。目前,在高校數量上,濟南有52所,在校學生76萬;青島21所,在校學生36.6萬。《報告》顯示,在海歸人才流入佔比上,青島進入全國前10,名列第10位,這顯示了青島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相關焦點

  • 桔子財經丨2019年人才吸引力全國第8,濟南是怎樣做到的?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蔡宇丹近日,恆大研究院和智聯招聘聯合推出《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報告。在這個報告中,濟南人才吸引力位列全國第8,超過蘇州、武漢、重慶、天津、鄭州、青島、長沙等城市。濟南為什麼拿下人才吸引力全國第8?而這再次證明,實施強省會戰略勢在必行。
  • ...超過蘇州、武漢、重慶、天津等城市 濟南人才吸引力排第八,靠什麼
    在2019年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100強排名榜單中,「山東軍團」的排名分別是:濟南第8位,青島第16位,濰坊第41位,煙臺第42位,臨沂第49位,威海第52位,淄博第66位,德州第80位,濟寧第84位,菏澤第91位,日照第94位,山東16市中11市進入百強。
  • 2019年「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主題活動...
    2020年11月8日,科學技術部國外人才研究中心發布了2019年「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主題活動結果。2019年「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十強城市為:上海、北京、深圳、杭州、廣州、合肥、南京、成都、青島、蘇州(即榜單第1―10名);2019年「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最具潛力城市為:西安、寧波、天津、廈門、濟南、長春、東莞、長沙、大連、昆明(即榜單第11―20名)。
  • 排名上升6位,超過蘇州、武漢、重慶、天津等城市 濟南人才吸引力排...
    在2019年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100強排名榜單中,「山東軍團」的排名分別是:濟南第8位,青島第16位,濰坊第41位,煙臺第42位,臨沂第49位,威海第52位,淄博第66位,德州第80位,濟寧第84位,菏澤第91位,日照第94位,山東16市中11市進入百強。
  • 人才吸引力全國第八、全省第一!濟南做了啥?
    「十三五」期間,濟南市人才吸引力指數全國第八、全省第一。那麼,在營造人才發展環境方面,濟南人社部門有何經驗?10日,濟南市委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濟南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富基做了介紹。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王傑   「十三五」期間,濟南市人才吸引力指數全國第八、全省第一。那麼,在營造人才發展環境方面,濟南人社部門有何經驗?
  • 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
    其中,人才流入佔比和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反映該城市引得來和留得住的能力,應屆生人才流入佔比和海歸人才流入佔比反映城市對年輕高學歷人才和海歸高學歷人才的吸引力。從結果看,2019年上海、深圳、北京位居前三名,上海自2017年起連續三年第一,廣州、杭州、南京、成都、濟南、蘇州、天津位居前十。
  • 2020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名單)
    其中,人才流入佔比和人才淨流入佔比分別反映該城市引得來和留得住的能力,應屆生人才流入佔比和海歸人才流入佔比反映城市對年輕高學歷人才和海歸高學歷人才的吸引力。從結果看,2019年上海、深圳、北京位居前三名,上海自2017年起連續三年第一,廣州、杭州、南京、成都、濟南、蘇州、天津位居前十。
  • 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滬深京居前三
    從結果看,2019年上海、深圳、北京位居前三名,上海自2017年起連續三年第一,廣州、杭州、南京、成都、濟南、蘇州、天津位居前十。2019年應屆生和海歸人才流向北上深廣的比重分別佔比24.5%、28.7%,均高於流動人才流向北上廣深的比重20.2%,應屆生和海歸更傾嚮往一二線城市。2)人才流動趨勢: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
  • 2019-2020 年消費升級影響下的新商業模式研究丨IT桔子報告
    我們參考此分類方法,同時根據 IT 桔子數據將消費升級所包含類型具體升級為:衣、食、住、行、娛、奢、康、教、精緻生活、消費品共計 10 個分類。本篇報告將從這 10 個分類中,分析近幾年誕生的新商業模式以及典型企業發展狀況。當前,IT 桔子資料庫中 2014 年-2019 年新成立的與消費升級相關的公司共計 6499 個。
  • 《2020年城市人才安居吸引力報告》出爐:新一線城市表現亮眼 城市...
    原標題:閃電指數|《2020年城市人才安居吸引力報告》出爐:新一線城市表現亮眼,城市群促進人才流動   最近,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發布了《2020年城市人才安居吸引力
  • 濟南這類企業人均年薪18萬,全國第9,且很良心,濟南平均收入呢
    文|叢樹來源|魯商儒風濟南是一個在很多方面都中規中矩的城市,2019年的GDP總量在全國排第20位,在山東低於青島。作為省會,濟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低於青島。不過,最新一份關於上市公司薪酬的研究發現,濟南上市公司員工人均年薪超過18位元,在全國排第9位,從各種數據看,員工的平均薪酬還不是被少數幾個天價年薪的高管拉高的。
  • 廈門市統計局:購房壓力等問題是廈門人才吸引力不強的主因
    其中,在創新配套方面,報告指出,廈門對人才的吸引力不強。根據智聯招聘《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0》顯示,2019年廈門人才吸引力指數僅為20.8,排名第21位,而前三位的城市分別是上海、深圳、北京,吸引力指數分別為100.0、85.3和78.7,購房壓力、子女教育等問題是廈門對人才吸引力不強的主因。
  • 大學生畢業去哪:廣州「外省人才吸引力」不敵杭州天津蘇州
    珠三角、長三角吸引力大《報告》顯示,2019屆大學畢業生在長三角地區就業的佔比(本科:25.8%,高職:22.9%)最高,其次是珠三角地區(本科:21%,高職:20.4%)。而結合各地區本科院校2019屆畢業生佔比和就業率綜合來看,珠三角地區的人才吸引力較強,其次是長三角地區,東北地區、中原地區人才吸引力較弱。
  • 2019年流入人口城市排名出爐,這些城市為何最有吸引力?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正在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第四極」,除了經濟發展以外,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的分配是關注的重點。日前,DT財經聯合聯通大數據發布了2019年流入人口城市排名,成都排到第3位,前面是上海、東莞,而北京、廣州則緊隨其後。
  • 2020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出爐,上海排第一
    」報告顯示:從人才吸引力指數觀察,2019年上海、深圳、北京位居前三名,上海連續三年第一,廣州、杭州、南京、成都、濟南、蘇州、天津位居前十。  2019年應屆生、海歸將簡歷投向北上深廣的比重分別佔比24.5%、28.7%,均高於流動人才流向北上廣深的整體比重20.2%,應屆生和海歸更傾嚮往一二線城市集聚。
  • 2019全國百城人口吸引力排行榜,溫州又下降了
    百度地圖慧眼發布了《2019年第一季度中國城市活力研究報告》,在全國主要城市人口吸引力排行榜上,溫州排名第33位。相比於前幾個季度,溫州的排名呈逐季下滑的態勢。2018年第四季度第30位2018年第三季度第19位2018年第二季度第18位
  • 2019年最全城市排名榜單發布,煙臺全國最宜居!
    在《2019年第3季度中國城市交通擁堵榜單》中,重慶以2.058的通勤高峰擁堵指數,位居全國百城擁堵榜單榜首。貴陽(1.9608)與北京(1.9605)分列第二、三位。排名四到十位分別為哈爾濱、廣州、長春、上海、昆明、佛山、大連。
  • 人才往哪些城市流動
    從結果看,2019年上海、深圳、北京位居前三名,上海自2017年起連續三年第一,廣州、杭州、南京、成都、濟南、蘇州、天津位居前十。2019年應屆生和海歸人才流向北上深廣的比重分別佔比24.5%、28.7%,均高於流動人才流向北上廣深的比重20.2%,應屆生和海歸更傾嚮往一二線城市。2)人才流動趨勢:長三角珠三角人才集聚、京津冀人才流出。
  • 人才公寓「滿房」?濟南今後每年多途徑加強人才公寓的建設
    根據《2019年關於濟南市市中區人才公寓定向配租申請的通知》,該公寓是市中區與第三方公寓運營機構合作的人才公寓,屬於Ⅱ類人才公寓,公寓應該為人才入駐預留出配租的房間。公寓工作人員說,並沒有為人才公寓單獨留房,政府部門也沒有來對接。近年來,人才公寓已經成為不少城市吸引人才的必要舉措。
  • 2019年濟南GDP9443.37億元,在全國城市GDP30強中首次挺進前20名
    2019年,濟南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佔全省比重達到13.4%,居第2位;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居第2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第2位;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61.8%,居第1位。加快央企總部城、省企總部城建設,26個世界500強項目、47個內資總部項目成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