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中國的傳統節日,主題基本上都是吃,仔細想想,確實是這樣。臘八節吃臘八粥,春節吃年夜飯,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已經被稱為月餅節……元宵節,當然吃元宵。
儘管如此,元宵節還是可以在傳統節日裡單獨歸為一類。與其他節日不同,元宵節的主題在一個「鬧」字。鬧元宵,多麼開心。在古代,號稱男女授受不親,但元宵節這天,也開放宵禁,允許大家一起出來賞燈,鬧個盡興。那首著名的詞「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說的就是元宵節的情景。
十三上燈,十八落燈,元宵節,新年裡第一個月圓之夜,剛好卡在燈節的中間,正是熱鬧的時候。今年的燈節,有一首詞形容得好:問揚州,晴為何物,直教人曬不乾衣褲,所以,元宵節賞燈的樂趣算是打了折扣。幸好,元宵節還有元宵可吃。
元宵這東西,也以自身的存在豐富著南北差異。按理說,元宵是滾出來的,湯圓是包出來;元宵可以沒有餡,湯圓可以有餡;元宵是渾湯,湯圓是清湯……但是,揚州地處南北之間,對湯圓和元宵的區別,並不特別在意,吃法上也是多種多樣,有赤豆元宵,酒釀元宵,炒元宵,炸元宵等等等等……這個元宵節,就給大家介紹一些熊貓愛美食最近吃過的元宵,排名無分先後。
位於原東方商廈南側的過道裡,店面很小,店招上寫著「原紅山樹」。做了三十多年的老品牌,味道比較正。元宵是手工做的,口感適度,軟糯中帶點彈,赤豆略偏粗一點,口感帶點沙,桂花味比較明顯。
位於東關街美食廣場。這家赤豆元宵沒有那麼濃稠的勾芡,甜度也適中,舀一勺放入口中,軟軟糯糯的圓子和細膩的紅豆沙,非常滿足。
純藕粉赤豆元宵。加了藕粉,口感軟糯可人。品名裡沒有桂花,但實際上桂花的香氣很濃鬱。包裝盒也是很文藝的,上面寫著「相逢何必曾相識」,感覺一下子就很不同。
甜度可選,可以三分糖、五分糖、十分糖,甚至還有二十分,喜歡甜蜜蜜的感覺的寶寶,應該很滿足吧~
是酒釀元宵,而且還有桂花,看著元宵中漂浮著的米粒,聞著桂花的香氣,有種深藏功與名的感覺。元宵有Q彈感,讓人喜歡的那種。但總體上說,有點稀了,味道也偏甜。
元宵比較軟糯,紅豆也已經徹底酥爛,化為綿密細膩的口感,甜度也適中。想不到虎爺這麼濃眉大眼的名字,做起赤豆元宵來,竟然如此細膩,值得點讚。
不知道什麼時候起,從方的改成圓的了。不過幸好味道沒有變,依然在線。元宵Q彈帶糯,湯汁香濃,甜度適中,好評。
一家專做傳統小吃的店,店名也是來自揚州地名皮市街。赤豆元宵桂花味道明顯,甜味也很明顯,總體感覺接近於赤豆冰棒(當然是熱的)。紙盒包裝有文藝氣息,是加分項。
這外觀一看就是白下元宵鋪的。元宵很多,與湯汁對比強烈。桂花比較多,香味也足。元宵不Q,也不糯,口感紮實。
有薏米,是個加分項。元宵偏少,而且很軟糯,缺少Q彈感。總體上,感覺火候有點急,隱約有種鍋糊了的感覺。
量偏小。小碗特別顯秀氣,只有普通小碗的三分之二。元宵也很秀氣,口感不錯,在軟糯之後,又帶點韌勁兒。圖中可見,赤豆比較少。桂花也處於聊勝於無的水平,倒是蓮子味比較足。
元宵比較小,看著秀氣,口感特別軟糯,赤豆量適中,使用的豆粒比較大,從漂浮著的紅豆皮看出來的(紅豆皮有點多)。總體而言,味不夠香。
份量處於平均水平,無奈包裝盒太大,結果就是顯得好像份量不足的樣子(論包裝的重要性)。吃起來吧,元宵少,偶爾有夾生感,紅豆的火候也略欠一些。
以臭大元聞名的福星,填補了炒元宵的空白。這份玉米炒元宵,玉米hin多,味道也足夠甜,元宵黏黏的,點綴其中,口感還蠻豐富的。總體上說,要是甜度略微控制一下,應該會更好吧。
份量超~級~大~,紙盒就比其他家的大兩號,打開一看,裝得滿滿的。在份量方面,可以說是誠意十足了。元宵很多,吃起來口感軟糯,味道不甜,總體上都顯清淡。
繼續填補空白,這回填補的是炸元宵的空白。元宵炸得表皮金黃帶一點點脆。在炸的過程中,元宵受熱膨脹,表面形成了自然的紋路。
一口咬開,裡面是帶餡的,滾熱的芝麻糖,一口下去,脆,糯,甜,熱,一起爆發。份量也是挺大的。
今天是正月十五,所以上面有十五家(就是這麼任性),找到你喜歡的元宵了嗎?
以上。
有人說不加星標容易失聯
我不信這麼簡單的事你都不會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