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詩詞可謂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了,不僅中國人從小背到大,甚至不少的外國人都在學習中國詩詞,可見詩詞在國際的影響力之大。
可不少孩子們不愛背誦詩詞,只是對著課本呆愣愣地看著生疏的字句,家長們也是為此傷透了腦筋。既然如此,為何不用孩子喜歡的方式讓孩子學習呢?
人都是喜歡看故事的,所以準備幾部短片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 一部短片5到20分鐘,孩子也有耐心安靜看完,而且有教育意義,能夠啟蒙孩子某種正向精神。
今天推薦幾部簡短有意義的短片。
《元日》
元 日
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北宋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寥寥數語,卻道盡了我國傳統節日——除夕那一天的盛景。
《中國唱詩班》系列作品,迄今為止已經有了5集,作為非盈利性質的動畫,雖然時長都不超過十分鐘,但是其創作周期卻都長達半年以上。每一集的豆瓣評分基本上都在8.0以上。
這個系列的其中一集《元日》。這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除夕。據悉製作團隊為了儘可能還原春節的真實景象,查閱了大量資料,其中背景和人設均參考《南都繁會圖》和《元宵圖》等。
《元日》中,以王安石的詩,引出古代人過元宵節的情景。
意蘊深厚的古詩詞,配上嘉定當地的名人典故,加以古樸細膩的純手繪畫面,結構上是真真的精巧別致了。
這部短片是難得一見的國風風格,高度還原了古時人們為春節忙碌的盛況,每一個畫面都和諧溫馨,讓人嚮往。
爆竹聲裡,小孩們結伴嬉戲,父輩搭著木梯貼春聯、掛燈籠,母親們在廚房忙碌著豐盛的年飯。
小孩們偷偷來到廚房,想要拿供奉給灶王爺的供品。被父親抓了個正著,父親以傳統禮節「君子不可取不義之財」循循善誘。
學生們來給老師,即「嘉定四先生」之一的唐時升先生拜年的情景。
一碗簡簡單單的待客「賀年羹」,樸拙溫情相融匯,雖簡單卻能溫暖人心。
除此之外,動畫中還刻畫了各種各樣的過年時的傳統習俗,有吹糖人、放煙花、祭祖先、逛燈會、舞巨龍、畫糖畫等等。
動畫利用春節這個有著特殊意義的節日,描繪了中國節的特殊民俗風情,比如父親教育孩子「不可取不義之物」是為「義」、孩子在夜晚餵街邊的小狗肉吃是為「仁」、 老師言傳身教,貫徹著「一簞食、一瓢飲」也不改其樂的信條是為「信」,這一幕幕都蘊含著古樸的中華文化,更重要的是借這個特殊時期體現出中國「人」的「仁義禮智信」等等優良的傳統品格。
《夜思》
靜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夜思》是《中國唱詩班》最新出的一個短片,詩詞取自我們再熟悉不過的《靜夜思》,牽出的卻是我神州的外交第一人——顧維鈞。
《夜思》採用插敘的手法,為人們還原中國著名外交官顧維鈞前往東北調查「偽滿洲國」罪證的經歷。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紐約,顧維鈞對口述歷史學家唐德剛講述自己戰火紛飛的過往。隨著顧維鈞的娓娓道來,場景開始退回1932年,顧維鈞作為國聯調查團唯一的中國代表前去調查「九一八」的真相和「偽滿洲國」王道樂土謊言下的罪惡。
顧維鈞面對威逼利誘和刺殺,面不改色,誓要找出日軍的罪證。儘管日本人封鎖嚴密,還是有愛國志士冒死將日軍的罪證送出。整部動畫片時長只有15分鐘,但《夜思》憑藉扣人心弦的情節和濃烈的愛國情懷感染了每一個觀眾。
對於不了解歷史的孩子來說,這部動畫無疑是向人們講述這段歷史的最好方式,每一幅精緻的動畫畫面和一個個細膩的鏡頭轉換將那段歷史完整的展現在我們眼前,讓孩子感受到當時的情況兇險以及每一位為國捐軀的先烈的犧牲精神,感受到顧維鈞先生面對日本人的威逼利誘卻毫不妥協,不卑不亢的外交精神。
《飲湖上初晴後雨》
飲湖上初晴後雨
蘇軾
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被稱為「中國水墨畫的希望」的中國唱詩班的第四部作品就是這部具有治癒能力的動畫短片《飲湖上初晴後雨》。這部動畫改編自蘇東坡的同名七言絕句,詩歌以描寫西湖之美。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考試失利,工作不順,挨責罵,遭誤解,受冷落,被譏笑……在這一點上,古人也曾和我們面臨著同樣的窘境。
動畫主題是根據明代才子婁堅的真實故事改編,通過該動畫短片的演繹來鼓舞失意的人們振作起來。
婁堅的老師歸有光在西湖的一艘船上設宴,邀請當時的才子一起飲酒作樂。沮喪、懊惱,一蹶不振的婁堅,在朋友的勸說下登上了夜遊的航船,一同遊船賞月飲酒賦詩。
與婁堅同為「嘉定四先生」之一的唐時升、進士徐學謨與張其廉、嘉定文人朱濟之、嘉定太學生楊伯善、徐學謨養女小曼六位小夥伴。
這時出現了夕陽、流水、垂柳,一群文人雅士坐於船上,子柔也在其中,只是心事重重的樣子,原因是婁堅從小就才華橫溢,被大家以神童稱之,是眾人稱羨的才子,卻接連落榜。
關山秋來雨雪多,行人見月唱邊歌」的慷慨激壯,唯有他一人「不然秋月春風夜,爭那閒思往事何」的憂愁。
在小曼為眾人唱南曲《呂蒙正風雪破窯記》助興正歡之時,婁堅一人離席到船頭垂頭坐著想起當初苦讀聖賢書卻落得不上榜的結果,便留下了淚,滴落在西湖之中。
小曼見此狀,反問他從唐到這時,狀元有多少人,進士又有多少人,都姓甚名誰時,他反而答不出了。所以,小曼告訴他一次落榜就落魄成這樣不是大家風範。在經過一番開導後,婁堅終於明白,一次失敗並不是永遠失敗,漸漸地,婁堅看開了成敗,最後才能流傳千古。
人這一生不如意的事情有很多,是不可能改變現有事實的,唯一能改變的就是自己的心態,我們應該去換一個角度去看待事物。
《遊子吟》
遊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中國唱詩班系列的第三話以詩詞《遊子吟》同名製作了短動畫《遊子吟》,動漫一出感動了不少人。
《遊子吟》講述的故事發生在冬雪,黃昏,北京的一座四合院裡,幾個孩子碰倒了一個籮筐,從裡面掉出一件破爛的小棉袍,讓散朝回來的父親陷入沉思:「我給你們講個故事罷......」
一個穿著破爛的孩子小秀才,正在被其他孩子嘲笑,冬日裡,縫縫補補的衣不能暖身,凍的臉蛋通紅,可回到家中,卻有母親一雙溫暖的大手,握住了那冰涼的小手,小秀才有一個可愛的妹妹。
在小秀才去考試的前一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中有炫麗的星空,飄逸的白雲,軟軟的,暖暖的,看著這一幕,不禁讓人震撼,當真是一場視覺盛宴。他還看到了一個大大的織布機。
醒來之後,發現枕邊真的出現了新衣服,原來是母親一夜未眠,加上傷痕累累的手,換來了小秀才一身新衣,小秀才信心滿滿的走去了考場,後來秀才考中了狀元,到了北京做了官,娶了妻,生了子……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這天下,除了父母,沒有任何人會不求回報的為你。
在現在這個時代,或許很多城市裡的孩子並沒有太多或者根本沒有機會經歷「密密縫」,這是由於我們的生活在變好,但是無論表現的形式有多少樣,母愛的本質總是不變的。以前的母愛可能體現在媽媽為我們縫補衣服上,現在媽媽喜歡絮絮叨叨,左叮囑右囑咐。
無論是母愛,艱苦,勤學,這都是中華文化沉澱下來的精華,這也是這個動畫短片的魅力之處。起初,磚瓦房畫面裡傳出來的只是孩子嬉嬉鬧鬧的聲音,最後,傳出來的已是孩子為父母加菜的討論聲。9分鐘很短,但9分鐘教會了孩子感恩。
《相思》
相思
王維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
王維的《相思》,這首詩大家從小都很熟,但是卻不懂為什麼叫相思。這部動畫就用嘉定名士王初桐和發小六娘之間的故事來闡釋。
王初桐下雨天走在街上,無意發現了一枚簪子。店鋪老闆解釋說這是紅豆簪子。「紅豆」一下子把他的思緒拉回到小時候。
兒時的他在廚房玩耍,無意間撿起一顆紅豆,忽然想起在學堂裡學過王維那句詩「此物最相思」。於是,他緊緊攥著紅豆,冒著雨屁顛屁顛跑到讓他最相思的人面前。
六娘開了門皺著眉說:「我當是什麼好寶貝。」年幼的王初桐著急地說:「這可不是一般的紅豆,這是王維詩裡的紅豆。」
在六娘的期待下,他把詩歌念了出來,不過最後一句「最相思」三個字,遲遲都沒有念出來。
長大之後王初桐和六娘最終沒能走到一起,但每每看到紅豆,他們都能想起彼此之間發生的故事。把相思之中睹物思人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雖然孩子可能不能完全懂得王初桐和六娘之間的感情,但是能體會到看到一件物品,想起同物品相關的人的情緒。王維的《相思》,對孩子而言不再難以理解。
這個過程也會讓孩子感受到詩是活的,作者表達的情緒,兩百多年前的王初桐可以體驗得到,兩百多年後的他們也能擁有自身的體會。激發他們對詩歌的興趣。
《白鳥谷》
這部《白鳥谷》為什麼放在最後介紹呢,因為它相對於前面幾部短片在理解上比較有難度,但短片裡表現出的意義我覺得有必要讓家長告訴孩子。
短片的作者不思凡和狼煙動畫工作室合作的《白鳥谷》獲得2017年法國昂西動畫電影節兒童評委短片獎,更是入圍了2018奧斯卡最佳動畫初選。
整部短片沒有一句對白,只有美到窒息的畫面配上靈動悅耳的音樂,濃濃的國風味道,接近文學上的意識流。
先講故事的發生背景,動畫主人翁叫白笙,年幼時他一次意外中被殺害,是鳥後救了他,給了他第二次生命,從此白笙身上流著珍貴的藍血。
但因為鳥後的血有治癒百病的效果,於是主人翁就成了那些貪圖利益小人的目標,反派因為想捉拿白笙,就囚禁折磨了他的父親,以此為誘。
主人翁的師父告訴自己,一切災難的根源都在鳥後,只要殺死了這隻大鳥,一切都會結束。於是主人翁就踏上了尋找鳥後的路。
少年來到白鳥谷,谷中一隻大鳥正在噴塗毒霧並把白鳥們變成枯葉。
少年追隨著大鳥的蹤跡,找到了它的巢穴,眼前卻出現一個男孩。
大鳥將小孩團團圍住,小孩瞬間變成了老翁的模樣。
少年拋出兩顆法豆,化作黑白兩條龍交織著攻向老者。大鳥被殺死,老翁的驅殼也被打散,藏在驅殼之內的小孩眼含淚光。
當少年想要觸碰小孩之時,他卻煙消雲散。「他是我嗎?」少年流淚跪在橋上,大顆淚珠滾落。
白鳥重獲自由,翱翔在山谷之間。
這部短片是屬於開放型的,留給觀眾足夠的思考空間。
假設將白鳥看作成一種信仰、思想或者理念,白衣少年此行便是破滅年幼時的思想,甚至是「殺死」年幼的自己。短片的故事簡介是:主角在追尋白鳥的過程中直面內心陰暗的,最後獲得新生。以此為據,整個片子的基本脈絡就清晰可見了。
掌握了新的知識和新的生存之道的白衣少年,要想繼續前行,只能選擇殺死那個曾經束縛自己的大鳥(信仰)。年幼時建立的思想無所適用、而年邁的理念則是舊化過時,若想更好地在成人社會生存,只能選擇背棄、抹殺。最後,少年流下痛苦的淚水,那是一種無可奈何:面對無能為力的現實,他只能默默被社會化。
短片結尾白鳥的重新出現,那是留下的希望,暗示著那些被破滅的信仰,在往後的某時某地將會得到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