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政府於今年6月3日公布了《可持續大嶼藍圖》,再次介紹了未來大嶼山的發展方向和宗旨。這個位於香港西南方的全港最大島嶼,面積接近港島的兩倍,除了東湧新市鎮作為主要的居民區,還有梅窩、愉景灣、大澳等居住地,豐富的自然動植物資源,多樣的戶外運動環境,也是迪士尼樂園和機場的所在地。今天的發展藍圖是從何而出的呢?
大嶼山長逾20公裡,寬約6公裡,面積雖大,但地處偏遠,和港島九龍等地的連接十分薄弱。青嶼幹線是目前唯一通往大嶼山的公路,2015年汲水門大橋受到撞擊而緊急檢查,導致青嶼幹線交通中斷2小時,旅客趕飛機受阻,東湧市民無法回家。
早在70、80年代,港英政府就有過進一步發展大嶼山的計劃,在大嶼山東部的幾個島嶼之間進行填海,並修建隧道連接香港島西側,加強大嶼山的交通能力。
香港公路10號幹線早期的提議也是從港島西側開始,經交椅洲小島,連接大嶼山北部(現今迪士尼所在地),經青龍橋連接新界,然後一路北上連通深圳。不過最終還是擱置了方案,建成的10號幹線只是從元朗通到深圳灣口岸。
時光荏苒,如今全世界跨海距離最長的橋隧組合港珠澳大橋通車在即,屯門至赤蠟角的連接路也將在兩三年內通車,機場還將修建第三條跑道,大嶼山的地位已經今非昔比。
根據政府的研究,港珠澳大橋通車後的大嶼山,將在珠三角地區將佔有極佳的地理位置。面對未來的人口增長、市區的發展飽和、居民的住房需求等等,大嶼山的發展計劃又再度被提上日程。
2014年,香港政府提出計劃發展大嶼山,並向立法會申請撥款2.26億進行策略性研究和勘測工程,包括在大嶼山和港島之間的海域(就是今年紀念香港回歸活動期間航母來港停泊的位置)建造數個人工島,打造住宅、商業、辦公區,修建公路鐵路連接港島,以及土地、環境、交通、生態、海域、經濟等方方面面的評估和研究。
去年10月發布的跨越2030年的遠景規劃中,也有一部分專門針對「東大嶼都會」的初步概念。(見之前介紹文章《香港的「雄安新區」在哪裡?》)
今年剛公布不久的《可持續大嶼藍圖》,比較詳細的介紹了未來大嶼山「北發展,南保育」的主旨,主要重點如下。
北發展
北大嶼及東大嶼都會,將為未來70萬至100萬人口提供居住環境,以及近50萬個就業機會。
首先,大嶼山目前人口最集中的東湧市鎮,將進一步擴大發展,並將在東湧的西邊和東邊各增加一個地鐵站。
機場將修建第三條跑道,增加運力,創造就業。機場島北部將打造新的零售、餐飲和娛樂專區。連接港珠澳大橋的口岸人工島上蓋也是發展範圍之一。
大嶼山北部的小蠔灣將開發住宅區,並可能新增地鐵站。如今從市區前往東湧的路上,也可以看到這裡預留了相當大的一塊地。欣澳和迪士尼將進一步擴大發展成為大嶼山旅遊門戶,以及體育比賽項目場地。
而交椅洲海域填海而造的東大嶼都會,則是跨越2030年的遠期規劃,可供40萬至70萬人口居住,也是繼中環商業區、東九龍商業區之外的第三個潛在核心商業區。
開發的同時,大嶼山北部的自然及文物保育工作也有囊括,包括增設東湧自然文化歷史徑、活化東湧河作河畔公園、保存馬灣湧鄉郊特色、設立大嶼山自然文化歷史展覽中心、保育大蠔谷,以及在新填海區應用生態海岸線。
南保育
南大嶼山擁有全港最為豐富的自然環境和文物資源,現有兩個海岸公園,貝澳溼地和大澳紅樹林等生態區,歷史建築、法定古蹟等文化遺產,全港最大的郊野公園,相鄰的海域還是中華白海豚的棲息地。
藍圖建議在大嶼山水域再劃定四個海岸公園,加強保護不在郊野公園範圍內的土地,研究措施防止破壞現有的生態環境,推廣教育和生態旅遊。
在保存鄉郊特色方面,將探討建立展覽館以推廣大澳文化和歷史,推廣獨特傳統如製作蝦醬和鹹魚,保存已經評級的歷史建築,研究展示大澳鹽田及耕種活動的可行性。
作為市民的康樂用途,大嶼山將進一步完善單車徑和越野單車徑網絡,增加露營地點,改善行山步道的配套設施。貝澳等南部海灘將提供水上活動中心,沙灘排球場,並在選定的地點種植季節花卉或主題數目,推廣生態旅遊。
當然,這個發展藍圖日後還會經歷更多的變動,從數年前大嶼山初步發展概念誕生之時開始,也有不少的反對聲音。在報告內,港府也列出了以上措施實施的時間示意圖,分為短期(2017--2023),中期(2023--2030),以及遠期(2030+)。讓我們持續關注,拭目以待吧~
《可持續大嶼藍圖》的專頁網址
http://www.lantau.gov.hk/tc/
或點擊本文左下角「閱讀原文」直接前往
除了網頁內容瀏覽
也可以下載24頁的摘要和64頁的報告
相關文章
《香港的「雄安新區」在哪裡?》
玩透香港
ComeAliveImages | 攝影師
上天、潛海、登山、滑雪
觀影、寫字、拍攝、讀書
INSTAGRAM: K.W.DAVID & MOMEN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