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在很多方面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們有強大的語言和工具,我們有意識,有對生拇指。我們徵服了火、水、空氣甚至太空。沒有任何一種動物,即使是體型龐大、牙齒鋒利的恐龍能做到這一點。
然而,同樣作為哺乳動物,我們可能是最奇特的,尤其在於毛髮方面。
體毛相對來說是非常少的,唯獨頭髮比較茂盛,而我們的近親,倭黑猩猩、黑猩猩和大猩猩卻是全身毛茸茸的。
如今人們頭髮更是有越來越少的趨勢,為什麼我們不像近親一樣毛茸茸呢?
先從頭髮說起,頭髮是一種生長在皮膚真皮層的蛋白質絲。
並不是所有的哺乳動物都有毛髮,少數動物,比如無毛鼴鼠、鯨魚和海豚等水生哺乳動物,都是沒有毛髮的。
但是大部分的陸生哺乳動物都是有毛的,而進化出的這種毛髮,給陸生動物提供了生存優勢。
毛皮是很好的隔熱材料。冰天雪地,北極熊「光著」就能禦寒,而我們就不行。
毛髮是一種延伸的感官工具。當有什麼東西碰到頭髮,會移動毛囊,毛囊會向大腦發送信號,讓大腦集中注意力。這種機制,當討厭的寄生蟲或蚊子潛伏在你周圍試圖吸你的血時,會非常有幫助。
毛髮還能保護皮膚免受太陽紫外線的傷害。
因此,毛髮的用處還是很多的,但是為什麼我們人類還是放棄了這個優勢,科學家們各有說法。
達爾文的「性選擇」
如果查爾斯·達爾文還在,那麼,他可能用「性選擇」來回答這個問題。
1871年,達爾文在他的著作《人類的起源與性的選擇》中提出了性選擇的概念,認為「某些個體僅在生殖方面比同性別的同類具有優勢」。
這意味著某些特徵主要目的是為了調情,可以幫助它們在競爭中獲得配偶。
他認為,智人之所以掉毛,是因為男性覺得毛髮較少的女性更性感。
經過幾代男性選擇毛髮較少的配偶後,由於基因混合,男性和女性的總體毛髮都減少了。
這聽起來像是一個合乎邏輯的論點,但也存在很多缺陷。
首先,確實有很多男性認為毛髮少的女性更有吸引力,但不能代表全部男人的審美。
很多人可能並不關心毛髮多還是少。
其次,我們身上的無毛並不是選擇配偶的唯一因素,就像有的鳥類,儘管有鮮豔的羽毛,它還是需要有特色的交配舞蹈才能吸引配偶。
因此,達爾文的理論存在缺陷,並沒有詳細解釋是什麼導致了脫髮。
大草原假說
「大草原假說」是目前最受歡迎的假說。
1925年,雷蒙德·達特在非洲發現了第一具南方古猿骨架後,提出了這一假說。
這一假說認為,原始人掉頭髮是圖方便。
在非洲的大草原上,太陽直射下來,要想涼快下來會是個問題,體而毛是非保暖的材料,體溫過熱會直接導致,身體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來調節體溫。
體外寄生蟲假說
先舉個例子:無論是哪個階段的小孩子,都有可能長蝨子(小編同學就有長過),尤其是古時候,衛生條件並不理想。感染蝨子後,孩子會很癢,一直撓頭皮,看到這個場景,每一個母親都會第一時間狠心剪掉孩子的頭髮。
遠古時代的母親,遇到同樣的問題,也會如此。
提出假說的馬克·佩格爾和沃爾特·博德默認為,人類毛髮減少是一種自然選擇。
頭髮是蝨子和其他寄生蟲出沒的好地方,它們不僅吸宿主的血,還會傳播疾病。毛髮少的人明顯不適合寄生蟲居住。
毛髮濃密的人,更容易感染蝨子和其他寄生蟲,因此很容易死於疾病,而毛少較少的人,卻意外存活下來,這種特性通過「性選擇」得到了強化。
裸愛假說
提出者詹姆斯·賈爾斯認為,人類的無毛增加了母親對孩子的愛。
人類用兩隻腳走路是人類進化史上的一個重要時刻,但用兩隻腳走路意味著,我們放棄了用腳抓東西的技能。如果沒有用腳抓東西的技能,年幼的原始人類就無法抓住母親的皮毛,迫使母親只能抱著孩子。
一個母親對她的孩子越積極,越有愛心,她就越有可能懷抱孩子。頭髮的減少增加了肌膚接觸的樂趣,這可能會讓母親更愛她的孩子,從而使她更有動力攜帶孩子,從而使它有更好的生存機會。
水生類人猿假說
大約在6-8 百萬年前的某個時間點,原始人類有一個水生階段。
在水中,有皮毛,使遊泳變得困難,毛髮也不再是很好的保暖裝備。因此,進化決定擺脫它。
雖然古生物學家在水體附近發現了古人類的遺蹟,但沒有證據表明它們曾經在水下存在過,因此這個理論在整個科學界的影響力最小。
最後
人類無毛是一個進化之謎。以上假說,都沒有提供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證據。我們的證據往往都來自於化石,而化石並不擅長記錄軟組織印痕。
儘管如此,這麼多理論中,大草原假說和外寄生蟲假說是最受歡迎的兩個論點。
今天,科技的發展,使我們不再受制於溫度、寄生蟲等外界環境影響,但新的生活狀態,使我們面臨新的壓力,壓力帶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脫髮。
很多人都面臨著脫髮的煩惱,甚至已經禿頭。
小編不免有些擔心,若有一天,脫髮成為普遍現象,人們不再以有頭髮為「美」,我們是否會再次選擇進化,放棄頭髮,成為「禿子」,畢竟不用洗頭是非常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