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會促進人類進化?科學家:沒有病毒,我們人類也許無法誕生

2020-12-23 騰飛說史

今天我們來講一講「病毒進化論」,1964年,美國生物學家彼得·雷文和保羅·埃利希提出了「協同進化」的假說,他們認為動物與植物之間可以相互促進自身的進化,即一個物種的遺傳性狀的改變可能是由另外一個物種的遺傳性狀的改變而導致的。

蜜蜂與植物之間的協同進化

關於「協同進化」的假說,其實並不難理解,比如,植物與動物之間就存在「軍備競賽」,植物不甘心自己被動物吃掉,於是自身的體內就逐漸會產生一些化合物(通常是毒素),讓動物吃起來感到不爽,甚至是中毒,擁有這些化合物的植物,就不會被動物輕易吃掉,並有了生存優勢,種群迅速擴大。與此同時,不能適應這種毒素的動物往往就會死亡,但是有的則逐漸進化出了解毒的能力,於是,動物自身遺傳性狀的改變就是由植物遺傳性狀的改變而導致的。我們人類可以吃巧克力,但是,狗卻不能大量食用巧克力,因為巧克力當中含有可可鹼,我們人類是雜食性動物,在漫長的進化歲月裡,已經適應了可可鹼這種生物鹼了,而狗是肉食性動物,它們不怎麼接觸植物,可可鹼對於肉食性動物來說往往是有毒的。

可可樹

植物與動物之間存在協同進化,那麼,病毒與動物之間是否存在協同進化的問題呢?

第一:人工生物圈為什麼會失敗?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聽到病毒和細菌,往往覺得它們都是有害的,其實,大部分的細菌和病毒對人類是無害的,我們之所以覺得病毒和細菌很可怕,是因為有一些病毒和細菌能夠引起疾病,能夠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往往會格外引人注目,而大量的不會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則被我們忽略了。

地球的生物圈其實可以看作是一個超級生物體,科學家將其稱之為「蓋婭」,生物圈本身可以實現自我調節,從而讓地球變得更加適宜生命居住。如果我們在太空的宇宙飛船內或者在火星上的一個密封系統內,模擬一個人工生物圈,那麼,這個生物圈會不會維持運轉呢?一旦這個人工生物圈能夠維持運轉,我們人類就可以移民到外太空了,而且還不會消耗地球自身的資源,這就是著名的「生物圈2號」實驗。1987年,美國人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一個沙漠裡,建造了一個人工生物圈,當時被美國人認為是繼登月計劃之後最激動人心的一個科學工程,這個人工生物圈是未來人類移民外星球的實驗基地,「生物圈2號」內部有熱帶草原、熱帶雨林,還有沙漠、海洋、沼澤等等,然而,這個人工生物圈在後來的運轉過程中,總是不斷出現問題,首先是氧氣與二氧化碳濃度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氧氣濃度以每個月0.5%的速度下降,最後,導致氧氣含量降低到不適宜人類居住的程度,科學家不得不從外界注入氧氣,以維持這個生物圈的運轉,與此同時,大量的授粉昆蟲也滅絕了,而螞蟻和蟑螂卻大量滋生。「生物圈2號」後來雖然經過了改善,但是,整體而言,運轉效果不是太理想,因為人類對於大自然的未解之謎知之甚少,人力難以複製大自然的生物圈。

生物圈2號

「生物圈2號」的實驗其實告訴了人類一個道理,那就是地球上的任何一種生物都是有其存在的道理的,它們在生物圈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我們把生物圈看得太簡單了。病毒作為生物圈的一個組員,也必然有它的作用。

第二:病毒是如何促進生物進化的?

美國知名科普作家卡爾·齊默在《病毒星球》一書中認為病毒將毀滅與創造的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它們一方面是致命的,另外一方面也賦予了這個世界很多的創造力。如何理解這句話?其實歸根結底,就是病毒在地球生物圈當中是一個非常活躍的存在,它們能夠將DNA從這個物種轉移到另外一個物種,我們以哺乳動物胎盤的進化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已經被人類消滅的天花病毒

早在恐龍生活的年代裡,哺乳動物和鳥類實際上已經誕生了,恐龍滅絕以後,鳥類和哺乳動物佔據了新的生態位,迅速發展壯大,因為隨著地球氣候的轉冷,哺乳動物與爬行動物相比,更具有優勢,它們的體溫是恆定的,當氣候出現明顯的四季變化時,哺乳動物與鳥類能夠廣泛分布於地球之上,而爬行動物一般只能在低緯度地區生存。但是呢,哺乳動物比鳥類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擁有胎盤。鳥類是產卵的,鳥類生育後代,大部分的工作是在體外進行的,即孵蛋。爬行動物和兩棲類動物甚至都不需要孵蛋,直接產卵,利用自然界的熱量孵蛋。而哺乳動物生育後代是在體內進行的,哺乳動物的幼崽剛生出來的時候,其實並不比鳥類高級,仍然需要母親和父親的照顧,並沒有獨立行動的能力。

位於南極的企鵝

鳥類生出鳥蛋以後,離開巢穴,鳥蛋有可能被其他的動物吃掉,這是十分的危險,而哺乳動物將後代放在體內培育,其實也不是很安全,因為懷孕以後的哺乳動物因行動不便,有可能被其他生物吃掉,甚至出現流產。孵蛋其實已經解決了氣候轉冷的問題了,為什麼還要進化出胎盤呢?這個問題,好像與自然選擇沒有多少關係。如果哺乳動物沒有胎盤,依靠孵蛋來繁育後代,也不會被自然選擇所淘汰。事實上,地球上真的有孵蛋的哺乳動物。

鴨嘴獸

地球上現存的最原始的哺乳動物是單孔目動物,最典型的單孔目動物就是鴨嘴獸,鴨嘴獸是靠產卵來繁殖下一代的,它們先將蛋產下來,然後放進育兒袋內,由自身的體溫來孵蛋,這種動物本應該歸類為鳥類,為什麼還將其稱之為「哺乳動物」呢?因為鴨嘴獸將蛋孵化出來以後,會用自身的乳汁哺育幼崽。鴨嘴獸的這些特點,有點類似於鳥類到哺乳類動物的「過渡」。那麼,生物進化出胎盤究竟有什麼難度呢?

成千上萬的細菌和病毒在寄生在人類的身上,這些細菌和病毒會被人體的免疫系統識別,人類的免疫系統對於外在的物體是有排異反應的,胎兒可以看作是人體內最大的「寄生蟲」,胎兒的血型、基因與母體是不一樣的,人體的免疫系統為什麼不會去攻擊胎兒呢?人類懷孕以後為什麼沒有排異反應呢?植物一般是通過進化出毒素來殺滅真菌和細菌,脊椎動物一般是通過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攻擊寄生生物,哺乳動物想要把胎兒放進自己的體內,面對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能夠為胎兒提供營養的同時,又不讓免疫系統去攻擊胎兒。這就需要母體和胎兒之間能夠進行營養交換,而互不幹擾。

哺乳動物都是在體內培育後代

6500萬年前,恐龍滅絕了,恐龍滅絕之後,哺乳動物興盛了起來,但是,哺乳動物並不是在恐龍滅絕之後突然出現的,哺乳動物的祖先還與恐龍同時生活了一段時間,哺乳動物的體型在恐龍時代都非常的小,有點類似於現在的鼩鼱,它們的身上長有毛髮,擁有乳腺,是恆溫動物,但是,卻沒有胎盤。哺乳動物的祖先利用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DNA片段進化出了胎盤。

20世紀的90年代,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名為「HERV-W」的人類內源性逆轉錄病毒,這種病毒中的一個基因能夠合成合胞素,合胞素這種蛋白質存在於人類的胎盤裡。人類的胎盤上有合胞素,其他的哺乳動物的胎盤內也有合胞素,合胞素有什麼作用呢?科學家做了一個實驗,將小鼠的合胞素基因刪除了,結果被刪除了合胞素的小鼠的胚胎沒有一個順利發育出來,全都死掉了。合胞素能夠使得胚胎粘住母體,並且從母體內部獲取營養,這種病毒蛋白成為了哺乳動物進化出胎盤的關鍵。沒有病毒,也許哺乳動物的進化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人類的胎盤

科學家進一步提出假說認為,在1億年前,哺乳動物的祖先被一種內源性逆轉錄病毒所感染,這些祖先利用了這種病毒DNA的某個片段,從而具備了製造合胞素的能力,並進化出了胎盤。

什麼叫做「內源性逆轉錄病毒」呢?就是說這種病毒是我們身體內部的病毒,大部分脊椎動物的基因組中都能找到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DNA片段,我們人體有8%的基因是內源性逆轉錄病毒的DNA片段。當然,這些病毒可能是在幾百萬年前入侵人體的,經過漫長的歲月,它們的大部分DNA已經不復存在了,只留下了一些片段被人體所利用。因此,病毒一方面會入侵動物,另外一方面,動物也有可能利用病毒的DNA片段為自己服務。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沒有病毒,也許就沒有哺乳動物,沒有哺乳動物,就沒有我們人類。

第三:病毒在生物圈的作用

病毒在多大程度上促進了生物的進化呢?關於這方面的問題,仍然有待於科學家的進一步研究,我們現在所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而已。接下來,我們簡單講一講病毒在生物圈的作用。

在太陽系,地球以外的各大行星幾乎都是沒有氧氣的,地球形成的早期也沒有氧氣,最早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其實不是植物,而是藍藻,藍藻是一種細菌,裡面含有葉綠素分子能夠通過光合作用並產生氧氣,它們利用太陽的能量,生產出了大量的氧氣,改變了地球大氣層的結構,使得地球從無氧的環境變成了有氧的環境,氧氣的到來使得大量的厭氧生物(主要是指細菌)滅絕了,為多細胞生物的產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單細胞生物只有一個細胞,多個細胞組合在一起就特別的消耗能量,沒有氧氣,就沒有多細胞生物,我們人類每時每刻都在呼吸,獲取能量,但並不是每時每刻都在吃飯,這說明氧氣作為一種能量,比食物還要重要,如果沒有氧氣的話,地球上不可能出現多細胞動物,我們也無法在地球上如此的活躍。

藍藻

多細胞動物需要氧氣,但是,氧氣也不能太多,如果氧氣含量過高的話,那地球經常發生火災,甚至是隨便摩擦一下手掌,周圍都能著火。氧氣不能被無限制地製造,這裡面就涉及到氧氣和二氧化碳比例調節的問題,即全球的碳循環問題,海洋中的病毒數量非常多,它們每天能夠殺死海洋中15%至40%的細菌,這些細菌死亡之後,碳元素就被釋放了出來。

如果沒有病毒攻擊藍藻,水面會發生水華

科學家甚至在地球的海洋裡找到了一些病毒,這些病毒攜帶了光合作用的基因,也就是說病毒的基因可能也參與了光合作用。

總之,病毒可以在不同物種之間游離,起到傳遞基因的作用,在生物演化史上,病毒就相當於一個「生物補丁」,病毒與動物之間可能也存在一個「軍備競賽」的問題,深刻影響了動物的進化。當然,我們也不能過分誇大這種生物補丁的正面作用,畢竟有的病毒還是有害的,為宿主帶來了很多的不良後果,有一些病毒甚至是致命的。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病毒真的是將毀滅與創造完美結合了,如果病毒只有破壞作用,只會對宿主產生危害,它們也不可能存在到今天。

相關焦點

  • 佔據人類基因組的8%,人類的進化繁衍,為什麼要依賴病毒?
    有些病毒選擇寄居在人類體內,與人類和平共處,這些病毒的數量並不稀少,達到了380萬億多個。很多人或許會並不相信,但是我們體內外的每個表面都被微生物---細菌、病毒、真菌和很多其他的微觀的生命形式---覆蓋著。
  • 美媒:為什麼蝙蝠不會因為攜帶病毒而得病 但人類卻會?
    美國趣味科學網站5月26日發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研究員利維婭·洛雷羅題為《為什麼蝙蝠不會因為攜帶病毒而得病,但人類卻會?》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利維婭·洛雷羅認為,儘管深受負面輿論困擾,蝙蝠還是為環境和人類生活作出了積極貢獻。
  • 冰川融化 遠古病毒會入侵人類嗎?
    冰川融化 遠古病毒會入侵人類嗎?這裡有兩個推測:人類是進化來的,那麼冰川裡面隱藏的病毒有可能是致命的。因為我們的祖先是猴子,動物身上的病毒一般都是人類承受不了的。小說裡面的末世景象或可成真!你我都可能變成殭屍。
  • 「Edison-遠古病毒」病毒的來源以及對人類的歷史影響
    伊萬諾夫由此推斷出,導致花葉病的一定是一種比細菌更加微小,小到能通過細菌過濾器的有害微生物,但是由於當時的科學技術有限,我們沒有能力去通過科學的手段觀察它。在此之後又相繼有病理學家在研究人和動物的疾病時,同樣也發現了這種可以通過病毒過濾器的微生物的存在。由此科學家們給這種微生物起名為病毒。
  • 冰川融化釋放遠古病毒,人類會就此滅絕?
    很多人開始思考,如果南極的冰川在全球變暖的情況下開始融化,會不會讓冰封數千萬年的遠古病毒覺醒?如果冰川真的融化,裡面病毒甦醒,確實是有概率傳染開來,但概率極低,致命的概率那就更低了,完全不必恐慌。首先我們得知道病毒感染人的方式。
  • 人吃人會傳播病毒嗎?人類為什麼沒有亞種?那些年人類吃過的同類
    然而,我們卻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現在地球上唯一的人類,只有現代智人,人類沒有亞種。尼安德特人在狩獵當地球上不同種群的人類相遇時,還會發生戰爭,甚至出現人食人的現象,我們都知道,人類吃野生動物,野生動物有的時候會傳播病毒和細菌,那麼,當出現食人現象時,會不會傳播病毒和細菌呢
  • 人類如何解決病毒問題?《未來圖鑑》解答迷思
    在人類文明史中,病毒一直以敵人的身份登場。如今,在科技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中,人類對付病毒的辦法依舊寥寥可數。病毒這種結構簡單的生物,靠著不斷演化、變異,快速地適應著這個世界。未來,人類究竟有沒有可能完全戰勝病毒?
  • 誰說病毒不會傳到南極洲?企鵝等鳥類已感染人類病毒
    在我們心中很容易認為寒冷而遙遠的南極洲不會受到人類的影響,但事實上這只是我們的一廂情願。發表在《科學與整體環境》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許多與人類相關的病原體已經從人類傳播到南極洲的鳥類身上。動物將疾病傳遞給人類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常見的就包含了伊波拉病毒、寨卡病毒和炭疽熱。但是當你試圖尋找一種由人類傳遞給動物的疾病時,通常會一無所獲。但是據《科學雜誌》報導,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和沙門氏菌等部分病原體能夠在人類與動物之間來回傳遞。人類將病原體傳遞給其它動物的過程被稱為逆向人畜共患病。
  • 與病毒相比,人類究竟幾斤幾兩?
    希望經歷災禍之後,我們能知道它從哪裡來,又為何而來。病毒作為地球上相當古老的居民,目前被人類發現的只是病毒家族中很小的一部分,它們中有些影響了地球氣候,有些參與過人類進化,更為人所熟知的是少數人類世界中的健康殺手。病毒多到「令人髮指」,它是比人類要龐大得多的「地球居民」。
  • 人類的誕生並不是偶然?科學家研究DNA時,竟發現了「造物主」!
    人們普遍認為,人類是由地球上古老的猿人長期進化而來的,許多人應該會回答達爾文的進化論問題,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但最終達爾文的進化論只是一種假設,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可以證明,達爾文的進化論是正確的,直到我們找到了更合理的解釋,它仍然是我們研究人類物種起源的基礎。
  • 科學家又發現28種新病毒,甚至出現遠古病毒,人類該怎麼辦?
    病毒對人們的傷害是巨大的,是可怕的,而人們也只能盡其所能地預防病毒研究病毒、抑制病毒,針對病毒去研發疫苗,除此之外,還真的沒有更好的辦法了。根據病毒源的探究,這一次的疫病源自於蝙蝠,蝙蝠這種動物可能是這次病毒的原宿主;而且基本排除了雞鴨魚等家禽傳染的可能,排除了家禽傳播的嫌疑,反倒是確定了蛇、穿山甲等野生動物傳染的可能性。
  • 人類不屬於地球的4點證據,科學家:人類是曾犯過錯的外星人!
    關於人類生命的起源的研究,幾千年來一直沒停止過,現代的說法已經自成一個系統了,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來講,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類是由猿猴進化而來的,可如今人類為什麼不進化了?地球上現有的猿猴也無法進化成人類,難道我們所知道的進化論是假的嗎?
  • 人類和病毒鬥爭了幾百萬年,最終會在一場超級病毒中滅亡嗎?
    在人類歷史上,天花導致了超過5億人的死亡,鼠疫導致一億多人死亡,1918年大流感至少導致5000萬人死亡,愛滋病已經導致超過3500萬人死亡,無論這些病毒有多厲害,總有人會倖免下來。比如天花在人類歷史上流行了幾千年,每次暴發都能奪去成千上萬人的生命,但是總有一部分人會康復,這些康復的人將獲得終身免疫天花的能力,於是天花又會消聲秘跡,當這部分人去世之後,下一代人由於沒有免疫天花的能力,所以天花有可能再次暴發,如此反覆,直到人類研製出疫苗後才徹底消滅天花病毒。
  • 如果說人類是蓋亞身上的病毒,大地會選擇怎樣殺死我們?
    甚至在她懷胎十月產下了三個孩子時,蓋亞都一無所知,因為她從沒有醒來過!而她的那三個孩子就是後來的天神烏拉諾斯、老海神蓬託斯和時序女神。起初蓋亞假說並不被理察·道金斯以及已故的史蒂芬古爾德這樣的生物學家認可。後來隨著蓋亞假說的有些預測已經得到證實,生命體在維持地球可居住性中扮演著關鍵角色這一觀點引起了治學嚴謹的科學家們的注意,才慢慢地被科學界認可。
  • 外媒盤點改變人類歷史的15種病毒
    菸草花葉病毒促進了病毒學的發展。它還對理解RNA的遺傳性質、遺傳密碼和分子生物學的進步,以及對大分子的理化和抗原性質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 鬱金香花葉病毒 鬱金香花葉病毒會引起鬱金香花中色素的重新分布,從而創造出奇妙而獨特的花紋。在16世紀中葉,它首先影響了荷蘭的鬱金香種植,產生了無法預測、不可複製的新品種,並點燃了買家的貪婪和欲望。 擁有這些豔麗的鬱金香是富有和權力的象徵。
  • 人類無法承受的「真相」,科學家猜測:人類才是地球的侵略者?
    人類作為地球有著高級的智慧的主宰者,從誕生初始,就一直在對地球的一切進行考究,也跟隨著環境的影響而發生變化,衣食住行方面在每個時期都是大有不同,接收到對世界的信息來源也不一樣,人類文明從開端到發展至今,已經邁入了文明現代社會,隨著科學的進步,很多一些陳年民間傳說,都大多被科學家通過科學求知驗證
  • 科學家發現沒有可識別基因的病毒
    病毒是地球上最神秘的生物之一。它們是世界上最小的生命形式之一,而且由於沒有宿主就無法生存和繁殖,因此一些科學家質疑它們是否應該被視為生物。現在,科學家發現了一種無法識別的基因,使其成為所有已知病毒中最奇怪的一種。但是,我們真正知道多少種病毒?
  • 新冠病毒的進化歷史十分複雜,或與穿山甲的冠狀病毒有關
    Gao和他的同事說,追蹤病毒的進化路徑將有助於阻止未來由病毒引起的大流行,並可能指導疫苗研究。研究人員發現,典型的穿山甲冠狀病毒與SARS-CoV-2病毒差異太大,無法在人類中直接導致大流行。然而,它們確實也含有受體結合位點——與細胞膜結合所必需的一部分突刺蛋白——這對人類感染很重要。
  • 病毒如何感染人類?人類如何阻斷病毒?
    一、病毒的種類  人類世界上有很多的病毒,病毒是生態環境的一部分。病毒可在家畜或者野生動物之間傳播,也可在人間傳播。  我們處於病毒的汪洋大海中,但卻並沒有感染很多病毒。因為皮膚作為人體表面最大器官對所有病毒不易感,病毒要進入人體需要有自己的通道。
  • 地球上還有一種生物是和人類這樣生存的,那種生物,是病毒
    ,也會淪為「生產工具」。 20年後的2020年,新冠病毒的肆虐,掀起了一場「病毒才是大家共同的敵人」的呼喊,過往那麼多年迅猛發展的人類,也好似空前變得團結一致了。 《黑客帝國1》,特工Smith對反抗領袖墨菲斯說: 地球上還有一種生物是和你們人類這樣生存的,你知道是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