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會在墨爾本度過來這裡後的第一個中國農曆新年。作為北京人,我其實很早就厭倦了春節年復一年的廟會、冰燈和煙花,甚至就連除夕的年夜飯,都成了全家的「負擔」。要知道,我家任何人都不擅長烹飪,日常餐飲標準就是「豬肉炒一切」,但顯然,豬肉絲炒扁豆、豬肉皮炒洋白菜、豬肉丁炒菜花這類家常菜,在充滿儀式感的大年三十,未免太上不了臺面。
今年除夕到來之際,雖然我仍舊「標榜」滿不在乎,但其實內心卻對那個夜晚充滿嚮往。隨著年齡增大,吃過世界上許多美食,也許在年三十的晚上吃什麼,怎樣吃,味道如何,早已變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全家擠在一張桌子上,端上還冒著熱氣的飯菜,我姥姥姥爺我媽又開始抱怨,我則開始生氣,而我爸就在一旁「和著稀泥」,但其實我們知道,我們都是裝模作樣,似乎只有這樣吵吵鬧鬧才更有過年的感覺。
店鋪櫥窗也因為春節的到來而加入中國元素。圖:Lily Zhang
想到這裡,不禁鼻子有些發酸。環顧我住居的地區,完全感受不到過年的氛圍,趁著墨爾本的明媚陽光,我決定約上朋友小劉去市中心唐人街尋找春節的氣息。小劉又約上了他的朋友老王,我們一行三人決定共進晚餐,歡度除夕。
小劉是我在自行車店買自行車時候認識的,他流利的澳洲口音英語,一度讓我誤以為他是土著。他今年40歲,平日有固定工作,業餘還打理著自己的小生意。而老王則是他剛落腳墨爾本時候的老闆,小劉辭職後,兩人還經常聯繫,因為聊得來,便成了經常走動的朋友。
在我們三人裡,屬老王歲數最大,他於90年代初期移民墨爾本,在這裡一住就是快30年的光景。今年,老王的愛人帶著孩子回國探親,他正好空了下來:「雖然這邊的春節沒什麼特別,公司也不放假,但畢竟是個由頭,大家正好可以趁此見面敘敘舊。」
我們走進老王相熟的一家經營廣式點心的餐館,老闆早就給他留好了桌子。坐下後,話題不免就引到了當年。
老王告訴我們,當年墨爾本的新移民遠沒有現在這麼多,基本本平時大家都是各忙各的,有不少人還要忙著在餐館或者超市打零工,掙錢貼補家用。但是一到年三十,就會有人自發的組織起家庭聚會。
那個年代,老一代移民都過得很簡單,也沒什麼錢,除夕夜聚在一起無非就是兩件事:喝酒及吃餃子。那會兒也不像現在這麼方便,基本上任何食材都已經和國內同步,想買什麼直接去亞超(亞洲超市)就能買到。
正因為彼時能買到的食材及其有限,因此還沒到除夕,大家就提前分配好任務,有的負責買菜,有的負責買肉,老王被分配的任務則是找「擀麵杖」。
這項看似再簡單不過的任務,可難住了老王,那會兒他跑了幾個商店都沒買到,也沒想過要求助中餐館,最後去路邊撿了一根差不多的木棍,回家給室友借了工具,削成差不多的長短,帶到了聚會現場。
在華人眼中,吃了餃子年才完整。圖:Lily Zhang
而另一項比找擀麵杖更難的任務則是買菜。韭菜、茴香、木耳等我們日常常吃的食材在當年的墨爾本根本遍尋不得。常見的蔬菜多是牛皮菜、西葫蘆、秋葵、羽衣甘藍等。好在大白菜是有的,於是白菜豬肉餡的餃子成了當時唯一的選擇。
「我還記得那年,來的人最多,大家帶著大白菜和豬肉,用我自製的擀麵杖,湊合包了200多個餃子。」
說到這,老王不免有些動情:「我們把煮好的餃子就著朋友從國內帶來的醋和辣椒醬,邊吃邊聊,起初還說說各自的生活,未來的計劃,隨著瓶子裡的高度白酒越喝越少,有人開始失控,開始想家,從小聲啜泣到嚎啕大哭……」
如今各種食材,包括火鍋都可以和國內同步。圖:Lily Zhang
好在隨著時間的推移,像老王這樣的老移民逐漸立住了腳,生活也因為自己的努力大有改善,而隨著年輕一代新移民的到來,又給澳洲的華人圈增添了不少別樣的色彩。
老王那一代移民,語言是最大的障礙,在墨爾本也只能算是少數族裔,很多都從事體力工作,且相對生活圈子也比較封閉,基本只圍著唐人街打轉,朋友也多是中國人。而新一代的移民則多為技術移民,他們已經進入了澳洲的主流社會,多從事白領工作。
隨著這些優秀人才的湧現,也有越來越多的華裔走入政壇,積極參政議政,為背後的華人群體發聲、吶喊、爭取權利。這也是近年來華人地位提升的原因之一。
另一原因,澳洲政府近年來努力推行「多元文化」政策,提倡各族裔之間和諧共處。很多白人和其他族裔對中華文化和華人也持更加開放和接納的態度。甚至一些政府官員還會在大年初一那天,穿上唐裝,來到唐人街,邊作揖邊「怪腔怪調」的和華人們說上一句「恭喜發財」。
華人也會自發組織慶祝活動 圖:Lily Zhang
小劉還告訴我,他的一些來自越南、韓國、馬來西亞的朋友也都會慶祝中國的春節,而且比起有些國人來,還要傳統。
他們有的會給孩子發紅包,有的會在吃飯前焚香祭祖,有的還貼上春聯和福字,甚至還有的會在年三十的晚上前往教堂,把美好的願望寫在紙上,掛在教堂門前的樹上,用這種頗為獨特的方式慶祝中國新年的到來。
市中心的舞獅讓遊客感慨在國內已經許久沒見了。
不知不覺,天色已晚,晚飯也吃得差不多了。結帳出門,我才發現唐人街的節日氣氛甚至比國內濃厚許多:那邊的飯館剛在路邊噼裡啪啦的放了一掛震耳欲聾的鞭炮,這邊的舞獅隊就已經行動起來,路人也自覺地給他們讓出一條路:前面一人舉著繡球作為引導,後面兩人披著「獅皮」緊隨其後。當舞獅隊來到華人店鋪門口,老闆還會順勢遞上一個紅包,意在感謝舞獅者的表演,再討個新年的好兆頭。
等待電車回家的路上,我掏出手機查看墨爾本春節期間的其他活動,發現除了舞獅外,還會有中國傳統民間舞蹈、中華小吃夜市、燈光秀、賽龍舟等活動,這大大出乎我的預料。
這時,我意識到,也許沒有了廟會、冰燈和煙花的「加持」,在異鄉過一個充滿濃濃「年味兒」的夏日農曆新年也不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