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學點國學: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2020-12-17 中國管科院德育中心

【原典】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春秋 《論語·述而》)

【註譯】

全句譯意為:發憤時便忘記吃飯,快樂時就忘記了憂愁,不曉的衰老就要到來。

【品讀】

楚國的葉公向子路打聽孔子的情況,子路沒有回答。孔子知道後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對他說,孔子這個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如此而已。」孔子這句話是他的精神狀態的寫照。孔子一生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成就一番事業,廢寢忘食,從不鬆懈。他雖屢遭困苦,但始終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精神,甚至忘記了自己老之將至。人是要有一點精神的。今天,我們面臨著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需要繼本和發揚孔子這種「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精神。

作者:許 樹 俠

校稿:遊金地 小揚

本文屬於公益用途,意在發揚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評論您的觀點!文章中如有錯別字,歡迎指出,我們將積極改正!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刪除。

相關焦點

  • 每天學點國學: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譯文】葉公向子路詢問孔子為人怎麼樣,子路沒有回答。葉(音設):楚國的地名,在今河南葉縣南三十裡。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所以,孔子評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並沒有說到自己的成就,自己的品德,只說了自己的態度。這是一種謙虛,也是一種迂迴。 這三句話,大因果關係包含著小因果關係:因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所以「不知老之將至」,這是大因果關係;因為「發憤」所以「忘食」,因為「樂」所以「忘憂」,這是小因果關係。
  • 孔子的追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集解》說道,葉公,名諸梁,楚大夫,食採於葉,僭稱公。不對者,未知所以答也。葉公他在葉這個地方,因為人家稱他作公,實際上他的名位不能稱為公,公是諸侯裡頭的五個爵位最高的,公是第一。葉公他不是真正的公,僭稱公,僭是越分了,當然他必定是受人尊重的人。他問子路孔子是什麼樣的人?聽聽子路的評價。
  • 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談學習,葉嘉瑩先生這樣說 南開大學「開學第一...
    對於讀書學習,葉先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精神,令人由衷欽佩。隨後,以葉先生為主題的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進行了特別展映。天津北方網訊:我國第36個教師節到來之際,南開大學主樓小禮堂內氣氛熱烈、掌聲雷動,96歲高齡的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先生坐著輪椅,由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鬆緩緩推到舞臺中央,為大家帶來了一堂生動的「開學第一課」。
  • 《論語·述而》: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2、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釋義:不修養德行,不講求學問,聽聞合理的道理而不能身體力行,有不足而不能改正,這是我所擔憂的。此為孔子四憂。3、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9、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釋義:老天再給我幾年時間,五十歲學習《易經》,我這輩子就可以不犯大錯了。《易經》是一部研究事物變易、守易、不易的運動規律的著作。身為中國人不應該不懂這門學問。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最得意唯此事也!
    孔子自幼好學,自謂「十五而志於學。」少年時學過一些藝能,「吾少也賤,故能多鄙事」。青年時作過看管倉庫、牛羊的小官。三十歲左右時,學問已相當成熟,但按當時的階級狀況,他還不能越過貴族等級的限制有所建樹,於是就開闢了一條私人講學的道路,用自己學習所得,去培養聞道濟世的優秀人才。中年時節孔子名聲很盛,曾一度出任過魯國的司寇。
  • 《孔子世家》勘誤、詮釋及補證(13):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孔子聞之,曰:「由,爾何,不對曰『其為人也,學道不倦,毀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秋,齊景公卒。]【譯文】第二年,孔子從蔡國前往楚國葉縣。
  • 《論語與個人成長》:不悱不發,臨事而懼,樂以忘憂!
    3、"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提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我內心裡其實有種久違的感覺。當我們能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時,快速成長的總持之門就已經為我們而敞開!
  • 如何做一個「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自我教育的力量
    《論語》第七篇《述而》相當於是第一篇《學而》的註解,並且連帶發揮前面六篇的內涵,引申了學問之道。述,即是敘述、記述的意義。「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記述而不創作,相信而且追求古代好的文化知識。「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的人生修養,是永遠年輕的,所以他的學問道德,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永遠是進步的,隨時有新的境界。他這一輩子永遠在自我提升、自我教育。南懷瑾先生說過,中年以上,四五十歲的朋友們,有許多心情都很落寞,原因就是精神修養上有所缺乏。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70後作家孫衛衛是個永遠的...
    他每天5點40分起床。到單位處理一下自己事情之後吃早飯。8點上班。中午休息一下。晚上7點半左右回到家。陪孩子玩一會兒,21點半到23點半寫作。他一直信奉一個道理:「不怕慢,就怕站。」天天堅持寫一點,長此以往,作品的數字會很可觀。2019年9月,孫衛衛一口氣出了好幾本書,比如《小記者很膽小》《裝進書包的秘密》《回老家過年》等。
  • 每天學點國學: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原典】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從他的這一番人生疏理中,人們可以感悟到一個道理:人無志不立,人無學不成。一個人只有畢生不斷地學習和接受教育,才能夠不斷地發展自己,完善自己。在這方面,孔子為中華民族的子子孫孫樹立了終生進德修業的榜樣。孔子從「十有五志於學」,到晚年的「學而不厭」,不曾有片刻鬆懈。 正因為他一生勤奮好學,成為儒家的開山鼻祖,成為中國古代的「至聖先師」,儒學成為中華文化的根源。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發憤忘食,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1.發憤忘食 [fā fèn wàng shí]基本釋義: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 形容十分勤奮。出處:《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後來子路把沈諸梁的問題告訴給孔子,孔子說:你為什麼不這樣回答呢,孔子的生活態度是'發憤忘食'(發憤求學,連飯都忘記了吃),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會高興得忘記憂愁,而不知自己慢慢衰老了。這個成語形容勤奮好學,忘我工作。相關成語:發憤忘餐 廢寢忘食 好吃懶做 委靡不振 遊手好閒2.
  • 每天學點國學:昨日不可留,今日不可執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評論您的觀點!
  • 每天學點國學: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國學經典推薦#
  • 每天學點國學:同情相成,同惡相助,同好相趨
    #國學銘言#作者:許 樹 俠
  • 每天學點國學: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國學銘言#作者:許 樹 俠
  • 嶽陽:小學校園文化濃鬱 國學教育傳承經典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4月14日,嶽陽市君山區許市鎮黃金小學課間操上,學生們在音樂伴奏下正在一邊誦讀一邊表演無論是教學牆上的「樂以忘憂,琴書盡攬山中趣;敏而好學,桃李能觀世外天」「鳥欲高飛先振翅,我求上進多讀書」的錚錚誓言,還是寢室內的「靜雅千般韻律,清高一品蘭香」「虛懷如谷心期竹,高格如蘭意慕松」的儒雅情操;無論是「聖賢路」「求索路」的路文化,還是雕刻著「人皆可以為堯舜」等詩詞的石頭文化,國學教育無處不在,悄無聲息地潤浸著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