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世家》勘誤、詮釋及補證(13):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2020-12-17 左書文苑

著名文化學者何新/文 

【原文】

蔡昭公將如吳,吳召之也。

前昭公欺其臣遷州來,後將往。大夫懼復遷,公孫翩射殺昭公。楚侵蔡。

【譯文】

蔡昭公遷都前往吳國,是應吳王之命而去的。

此以前蔡昭公欺騙他的大臣遷都至州來,這又準備遷入吳國。貴族不願再次遷都,大夫公孫翩就用箭射死了蔡昭公。楚軍也幹預而進入蔡國。

【何新安:

公孫翩射殺蔡昭公,見《春秋》及《左傳·哀公四年》。「楚侵蔡」,即是年《左傳》所云:楚人謀北方,葉公諸梁等「致蔡於負函」也。負函,或說即今河南信陽。】

【原文】

明年,孔子自蔡如葉。

葉公問政,孔子曰:「政在來遠附邇。」

他日,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孔子聞之,曰:「由,爾何,不對曰『其為人也,學道不倦,毀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秋,齊景公卒。]

【譯文】

第二年,孔子從蔡國前往楚國葉縣。

葉公詢問為政之道,孔子說:「為政之道在於招徠遠方賢人和安撫身邊百姓。」

有一天,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的為人,子路沒作回答。

孔子聽說後,說:「仲由,你為什麼不回答說:『他為人呀,學習大道不覺疲倦,教誨別人不覺厭煩,奮發努力廢寢忘食,樂於求道而忘卻了憂愁,也不知衰老即將到來』。」

[這年秋季,齊景公去世。]

【何新安:

葉公,楚之葉令沈諸梁也。

齊景公卒,在哀公五年。《世家》誤置於其前一年,此正之。

葉邑,楚地。此次入葉,是孔子初次入楚國。】

【原文】

去葉,反於蔡。

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以為隱者,使子路問津焉。

長沮曰:「彼執輿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曰:「是魯孔丘與?」曰:「然。」曰:「是知津矣。」

【譯文】

孔子離開葉縣,返回蔡國。

長沮、桀溺兩人在路邊並肩耦耕。孔子認為他們是隱士,派子路向他們詢問渡口。

長沮說:「那個手中拿著韁繩的人是誰?」子路說:「是孔丘。」長沮說:「是魯國的孔丘嗎?」子路說,「是。」長沮說:「這個人應當知道渡口在哪兒呀!」(雙關語)

【原文】

桀溺謂子路曰:「子為誰?」

曰:「為仲由。」曰:「子,孔丘之徒與?」曰:「然。」桀溺曰:「悠悠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

且與其從闢人之士,豈若從闢世之士哉!」

耰而不輟。

子路以告孔子,孔子憮然曰:「鳥獸不可與同群。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

【譯文】

桀溺對子路說:「那你又是誰?」

子路說:「我是仲由。」

桀溺說:「你,是孔丘的門徒嗎?」子路說,「是。」

桀溺說:「渾渾噩噩,天下到處都已是這樣,有誰還能改變這世道呢?與其跟從躲避壞人的士人,不如跟從我們這些避開這個世道的士人呢!」

兩人說完就繼續耕作。

子路回來把他們的話告訴孔於,孔子惆悵地說:「鳥與獸不可能同居一群。若天下太平的話,我們也就不必著急改變這世道了。」

相關焦點

  • 孔子的追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集解》說道,葉公,名諸梁,楚大夫,食採於葉,僭稱公。不對者,未知所以答也。葉公他在葉這個地方,因為人家稱他作公,實際上他的名位不能稱為公,公是諸侯裡頭的五個爵位最高的,公是第一。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葉公向子路問孔子為人怎麼樣,子路不回答。孔子對子路道:「你為什麼不這樣說:他的為人,用功便忘記吃飯,快樂便忘記憂愁,不曉得衰老會要到來,如此罷了。」所以,孔子評價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並沒有說到自己的成就,自己的品德,只說了自己的態度。這是一種謙虛,也是一種迂迴。 這三句話,大因果關係包含著小因果關係:因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所以「不知老之將至」,這是大因果關係;因為「發憤」所以「忘食」,因為「樂」所以「忘憂」,這是小因果關係。
  • 每天學點國學: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原典】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品讀】楚國的葉公向子路打聽孔子的情況,子路沒有回答。孔子知道後對子路說:「你為什麼不對他說,孔子這個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如此而已。」孔子這句話是他的精神狀態的寫照。孔子一生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成就一番事業,廢寢忘食,從不鬆懈。
  • 《論語·述而》: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此為孔子四憂。3、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釋義:孔子在家閒居,衣著整齊大方,面色和悅舒展。燕居:閒居、安居。申申:衣冠整潔。夭夭:行動遲緩、斯文舒和之樣。4、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孔子對顏回說:「如果時代、邦國用得到我,就出來為邦國、天下做事;如果時代、邦國不需要我,就退隱,自己藏起來。大概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孔子並不主張「忠臣死諫」那樣的愚忠。7、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孔子最得意唯此事也!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先代為宋國貴族,因政治動亂遷居魯國,世為魯人。
  • 發憤忘食 樂以忘憂 談學習,葉嘉瑩先生這樣說 南開大學「開學第一...
    對於讀書學習,葉先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精神,令人由衷欽佩。隨後,以葉先生為主題的文學紀錄電影《掬水月在手》進行了特別展映。天津北方網訊:我國第36個教師節到來之際,南開大學主樓小禮堂內氣氛熱烈、掌聲雷動,96歲高齡的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葉嘉瑩先生坐著輪椅,由央視著名主持人白巖鬆緩緩推到舞臺中央,為大家帶來了一堂生動的「開學第一課」。
  • 每天學點國學: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原文】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譯文】葉公向子路詢問孔子為人怎麼樣,子路沒有回答。葉(音設):楚國的地名,在今河南葉縣南三十裡。 葉公為葉地的縣長,楚君稱王,縣長稱公。葉公是位賢者,名沈諸梁,字子高。
  • 如何做一個「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自我教育的力量
    孔子說自己是刪《詩》《書》,定《禮》《樂》,系《易》辭,著《春秋》等六經文化的整理,只是承續前人,並沒有加以創作。孔子對古聖先賢的推崇轉化成他的教育理念,他的教育理念並不是要培養聖人,而是君子,「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聖人太難做,孔夫子屢次提及自己離聖人的標準太遠。
  • 初中作文素材:孔子簡介
    孔子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後期魯國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人物事略   盡善盡美   孔子對音樂的內容與形式是非常重視的,它讚美古代樂舞《韶》及《九辯》完善的藝術形式。《論語·述而》:「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
  • 紀念孔子誕辰2571周年,重溫《論語》經典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下面這段話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這麼說的: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rǔ)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子路不對)後來,孔子知道了,就教子路:「哎呀呀,你為什麼不這樣說呢!」(「 女奚不曰」)孔子接著說:「(你和他說)這個人呀,用功起來會忘了吃飯,快樂起來就忘了憂愁,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沒錯,這就是那句「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 第一章 孔子——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一)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⑦(《述而》)   葉公向子路問起孔子,子路沒有回答。孔子對子路說:「你何不對他說:他的為人,發憤向學幾乎忘食,樂道忘憂,[他沉醉在這一切中,以至]不知歲月悠悠、老之將至!」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 《論語與個人成長》:不悱不發,臨事而懼,樂以忘憂!
    3、"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提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我內心裡其實有種久違的感覺。當我們能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時,快速成長的總持之門就已經為我們而敞開!
  • 什麼是「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王陽明於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反對宦官劉瑾,被廷杖四十,謫貶至貴州龍場(貴陽西北七十裡,修文縣治)當驛丞。龍場萬山叢薄,苗、僚雜居。在龍場這既安靜又困難的環境裡,王陽明結合曆年來的遭遇,日夜反省。
  • 成語每日一薦|除了發憤忘食,你還知道有哪些成語?
    1.發憤忘食 [fā fèn wàng shí]基本釋義:努力學習或工作,連吃飯都忘了。 形容十分勤奮。出處:《論語·述而》:「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典故:春秋時期,孔子和他的學生子路來到楚國葉縣。縣官沈諸梁間子路:孔子是個怎樣的人?子路回答不上來。後來子路把沈諸梁的問題告訴給孔子,孔子說:你為什麼不這樣回答呢,孔子的生活態度是'發憤忘食'(發憤求學,連飯都忘記了吃),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會高興得忘記憂愁,而不知自己慢慢衰老了。這個成語形容勤奮好學,忘我工作。
  • 孔子世家:世界第一貴族世家的百年沉浮
    第1頁:孔子世家:世界第一貴族世家的百年沉浮   司馬遷作《史記》,將孔子列為「世家」(老子只被列入「列傳」),顯示出其超卓的歷史眼光。「世家」只限世襲王侯,而那時的孔子雖被「獨尊」,但還未封「王」。後來在孔子的澤被下,孔子的後人果真世襲公爵,歷兩千餘年,成為世界上最悠久的貴族世家。  貴族政體在20世紀的中國解體,孔子的後人在這風雲百年裡沉浮離散,命運依然隨國家權力及意識形態的興替而流變。
  • 中國歌劇舞劇院大型原創民族舞劇孔子西安站
    西淘票務網訊:《孔子》是中國歌劇舞劇院的大型原創民族舞劇,導演孔德辛是孔子後人。舞劇《孔子》講述的是孔子周遊列國的一段經歷,全段分為六部分,分別是序《問》、第一幕《亂世》、第二幕《絕糧》、第三幕《夢回·大同》、第四幕《仁殤》、尾聲《樂》。
  • 孔子被譽為聖人,但你可知他是怎樣好學的嗎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平常,孔子肯定是一位謹慎謙虛的人,然而,在好學的這件事情上,孔子是不謙虛的,為什麼不謙虛?好學精神三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孔子說自己整天努力用功讀書講課,忘了吃飯,樂得沒有煩惱,也不知道自己年紀多大了。
  • 孔子周遊列國
    要想真正了解孔子其人,讀懂《論語》背後的深意,回到他的時代,重走他所走過的路,可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周遊列國的背景據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幼年喪父,17歲時母親也撒手人寰。父母的相繼離去,使少年孔子懂得,只有憑一己之力才能在這個「禮崩樂壞」的亂世中生存。成年後,孔子的第一份工作是管理倉庫。
  • 古文觀止:《史記·孔子世家贊》司馬遷
    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可謂至聖矣!太史公說:《詩經-小雅-車轄》中有這樣的句子:「高山嗎,人人都仰望著,大路嗎,個個都可通行。」雖然不能人人都能登上那高山絕頂,踏上那大路坦途,但心總是嚮往著它。我讀著孔子的書,便想見他的為人。
  •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70後作家孫衛衛是個永遠的...
    孫衛衛:您這麼一問,讓我想起了《論語》裡的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從小到大,我一直是一顆少年心。好像總也長不大。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態越來越平和。我喜歡說的一句話是:「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寫作讓我距離我心目中的那個好不再遙遠。我在作品中希望孩子們學好、成為優秀的人,我首先要學好、成為優秀的人。否則,就沒有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