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聖先師孔子,首先是一位好學不倦的知識分子,而且他的好學,是終生的學習,這種勤奮的精神,是無人可及的,我們今天學習儒學,要做一個儒者,要成為孔孟之徒,好學是第一個首先要跟孔子學習的。
為什麼要這麼好學呢?因為理想高遠,難以企及,所以必須不間斷地努力了。而理想就是儒者之所以為儒者的地方,儒者的理想就是服務社會,讓社會變得更美好。
接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孔子的好學精神。
好學精神一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一定可以找到跟我一樣忠厚老實瘩人,但是沒有一個人會像我這樣地好學。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平常,孔子肯定是一位謹慎謙虛的人,然而,在好學的這件事情上,孔子是不謙虛的,為什麼不謙虛?因為他自己要作為學生的表率,要起帶頭作用,所以要給學生壓力,因為這也根本就是事實,而這種事實,倒不見得會引人忌妒,財富權勢地位榮譽都會引起別人的忌妒,所以要謙虛,但好學用功這種事情,是要付出辛勞的,一般人都是捨不得辛苦的,都是好逸惡勞的,所以大方表露自己的好學是無妨的。
如果我們想學習,就要想到這句話,因為孔子比我們任何人都好學,所以,趕快去學習吧。
好學精神二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以上三件事情,都是孔子愛做、喜歡做、能做的事情,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困難,但是對他而言,一點兒都不困難。為什麼不難呢?關鍵就是喜歡。
默而識之,看到事情認真反思,自己心下就明白了,這也表示,孔子時時刻刻都在關注學習,什麼事情都用心看,就學到東西了。孔子智商高,可以做到這樣,但這就表示他的事事用心的態度,是這個態度才學到那麼多東西的。
學而不厭,為什麼學習總不會厭煩呢?不是因為學不會,或沒學好,而是學無止境,學了還要不斷地學習。為什麼要不斷地學習?因為要面對無數的問題。為什麼要面對無數的問題?因為希望這個社會更好,因為理想是無盡的,所以必須要學習的東西就會無窮無盡。歸根結柢還是理想的催動了。
誨人不倦,為什麼要誨人?因為希望有用的知識、正確的道理是大家都來學習的,學好了就能為社會服務,把社會建設好。為什麼不倦?既然希望社會好,就需要大家都來服務,就必須把大家都教會教好,這就需要堅持要毅力要體力,要不倦。
以上這三件事,孔子都說於他是沒事的,不辛苦的,沒什麼難的。但是對於一般人而言,這是困難的,難以持續不斷的,但是對孔子而言,在理想的驅動下,就不難了。
所以,我們要跟孔子學習的事情是,人要有理想,就會充滿幹勁。至於理想從何而來呢?那就是來自你對人們的關心,也就是仁。
好學精神三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孔子說自己整天努力用功讀書講課,忘了吃飯,樂得沒有煩惱,也不知道自己年紀多大了。
孔子為什麼說不知老之將至呢?其實他事實上是年紀大了,一般人年紀大了以後,就在頤養天年、休息養生,但孔子不是這樣,就算年過五十甚至六十,他還是工作不斷。他做些什麼工作呢?刪詩書、定禮樂、作春秋,也就是學術研究工作。同時,孔子還講學授課。做著這些事情,能對社會有幫助,能讓知識分子知所適從,能帶領青年人懂得為國服務,既然如此,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因此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孔子好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活到老學到老。年齡不是問題,有沒有理想才是問題,你現在幾歲了?你還在學習嗎?
好學精神四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你想要造一座山,很難吧,但不是不可能,但若是不想做,那當然什麼都不可能。如果在平地上開工,一桶一桶的泥土堆上去,只要我願意,就做了,總有成功的一天。
孔子對於學習的態度是自發的,自立的,立志向學,絕不停止。所以不論任務如何艱巨,只要踏出第一步,有立志者,就不停止,但是一般人沒有立志,就會停止,所以,這一切還是都是自己的意志力決定的。孔子在學習上,自己有意志力,也告誡弟子都要有堅定的意志。
我們從這一句話中要學到,不管難不難,做了都有成功的時候,只怕沒決心,走幾步就停下來,這樣是不會有效果的。
好學精神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於求之者也。」
我不是天生就會很多東西的人,我只是信賴古人,勤勉用功跟他們學到很多東西。
孔子說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人。
王陽明曾經講過聖人生而知之的事情,聖人生而知之的事情是什麼事情呢?那就是良知良能的作用,王陽明要大家先學聖人生而知之的事情,也就是天生就會的事情,就是提起自己的良知,良知孟子就說每一個人都有的。先學著把這個做起來,而不必去學聖人後天還要學習的東西。
但是,孔子這裡卻大談特談我非生而知之,那麼,孔子究竟是生而知之還是非生而知之呢?實際上,這就是語意分析的問題,分析清楚就好了。
王陽明所講的良知良能生而知之,是任何人都具備的,孔子在這方面當然是生而知之,重點是孔子比我們任何人都更能呈顯而已,所以我們自己也要去呈顯它。
但是,對於聞見之知的後天知識,以及就算是德性之知,它也會有具體落實實踐的部分,這也是後天要學習的,這些就不是能夠生而知之的了,這也就是孔子要學習的東西,對於這些知識的學習,孔子也必須好古,敏於求之者也。這裡頭,就有愛好,於是勤勉地學習。為什麼好古呢?因為孔子心目中的古人充滿了道德正義,所以向他們學習。這些孔子都是要學習的。
所以,我們不要仗恃自己的智商高,有天分,具體的經驗知識還是要靠勤勉才學得會的。至於天分一般的我們,那不是更要勤勉學習嗎?關鍵還是要有理想,它才會促動你去學習。
好學精神六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君子追求理想,而不是求自己溫飽。種田的人,也會有挨餓受凍的時刻。讀書的人,卻可能有俸祿在等著他,所以人要做個追求理想的人,不必擔心自己的溫飽問題。
謀道就是求學以為社會服務,做這件事情,走在這條路上,總是會有相應的職務等著你,讓你有工作、有酬勞、有飯吃。當然,目的不在富貴,但溫飽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只是一心為謀食的話,其實還是會有丟掉工作、沒有職務的時候,就像種田的,也會因為天氣的關係一年收成都沒了,所以不一定是要謀食就可以得食。
反而如果一心求學謀道,自然會有工作等著你。這就是說,關鍵在於自己的方向與準備,方向明確,能力具備,自然會有生活的供給。所以君子應該關心的是自己的學問做得如何?事業做得如何?而不必先去管自己的物質生活需求。
這樣的思想,只能是針對儒者而說的,儒者是什麼樣的人呢?是有理想的人,想為社會服務的人,希望社會變好的人,學習道德學問知識技能來為社會服務的人。社會必須要有這樣的人,社會才會有秩序、有禮義,才會是一個美好的人文社會,而這個目標,就是要是謀道者才能達到的。孔子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一心服務社會,自己努力學習。
所以,想找工作的人,要先想好,你的理想是什麼?喜歡做的事情是什麼,先把知識技能準備好,你自然會有好的工作,然後熱愛你的工作,最終事業成功,要不然,半途而廢,好高務遠,結果可能也丟掉工作了。
關於孔子的好學精神,你是否同意或者有補充,歡迎在留言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