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被譽為聖人,但你可知他是怎樣好學的嗎

2020-12-19 抱樸講堂

至聖先師孔子,首先是一位好學不倦的知識分子,而且他的好學,是終生的學習,這種勤奮的精神,是無人可及的,我們今天學習儒學,要做一個儒者,要成為孔孟之徒,好學是第一個首先要跟孔子學習的。

為什麼要這麼好學呢?因為理想高遠,難以企及,所以必須不間斷地努力了。而理想就是儒者之所以為儒者的地方,儒者的理想就是服務社會,讓社會變得更美好。

接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孔子的好學精神。

好學精神一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十戶人家的小村子,一定可以找到跟我一樣忠厚老實瘩人,但是沒有一個人會像我這樣地好學。

這是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平常,孔子肯定是一位謹慎謙虛的人,然而,在好學的這件事情上,孔子是不謙虛的,為什麼不謙虛?因為他自己要作為學生的表率,要起帶頭作用,所以要給學生壓力,因為這也根本就是事實,而這種事實,倒不見得會引人忌妒,財富權勢地位榮譽都會引起別人的忌妒,所以要謙虛,但好學用功這種事情,是要付出辛勞的,一般人都是捨不得辛苦的,都是好逸惡勞的,所以大方表露自己的好學是無妨的。

如果我們想學習,就要想到這句話,因為孔子比我們任何人都好學,所以,趕快去學習吧。

好學精神二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以上三件事情,都是孔子愛做、喜歡做、能做的事情,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困難,但是對他而言,一點兒都不困難。為什麼不難呢?關鍵就是喜歡。

默而識之,看到事情認真反思,自己心下就明白了,這也表示,孔子時時刻刻都在關注學習,什麼事情都用心看,就學到東西了。孔子智商高,可以做到這樣,但這就表示他的事事用心的態度,是這個態度才學到那麼多東西的。

學而不厭,為什麼學習總不會厭煩呢?不是因為學不會,或沒學好,而是學無止境,學了還要不斷地學習。為什麼要不斷地學習?因為要面對無數的問題。為什麼要面對無數的問題?因為希望這個社會更好,因為理想是無盡的,所以必須要學習的東西就會無窮無盡。歸根結柢還是理想的催動了。

誨人不倦,為什麼要誨人?因為希望有用的知識、正確的道理是大家都來學習的,學好了就能為社會服務,把社會建設好。為什麼不倦?既然希望社會好,就需要大家都來服務,就必須把大家都教會教好,這就需要堅持要毅力要體力,要不倦。

以上這三件事,孔子都說於他是沒事的,不辛苦的,沒什麼難的。但是對於一般人而言,這是困難的,難以持續不斷的,但是對孔子而言,在理想的驅動下,就不難了。

所以,我們要跟孔子學習的事情是,人要有理想,就會充滿幹勁。至於理想從何而來呢?那就是來自你對人們的關心,也就是仁。

好學精神三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孔子說自己整天努力用功讀書講課,忘了吃飯,樂得沒有煩惱,也不知道自己年紀多大了。

孔子為什麼說不知老之將至呢?其實他事實上是年紀大了,一般人年紀大了以後,就在頤養天年、休息養生,但孔子不是這樣,就算年過五十甚至六十,他還是工作不斷。他做些什麼工作呢?刪詩書、定禮樂、作春秋,也就是學術研究工作。同時,孔子還講學授課。做著這些事情,能對社會有幫助,能讓知識分子知所適從,能帶領青年人懂得為國服務,既然如此,都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因此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孔子好學,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活到老學到老。年齡不是問題,有沒有理想才是問題,你現在幾歲了?你還在學習嗎?

好學精神四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你想要造一座山,很難吧,但不是不可能,但若是不想做,那當然什麼都不可能。如果在平地上開工,一桶一桶的泥土堆上去,只要我願意,就做了,總有成功的一天。

孔子對於學習的態度是自發的,自立的,立志向學,絕不停止。所以不論任務如何艱巨,只要踏出第一步,有立志者,就不停止,但是一般人沒有立志,就會停止,所以,這一切還是都是自己的意志力決定的。孔子在學習上,自己有意志力,也告誡弟子都要有堅定的意志。

我們從這一句話中要學到,不管難不難,做了都有成功的時候,只怕沒決心,走幾步就停下來,這樣是不會有效果的。

好學精神五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於求之者也。」

我不是天生就會很多東西的人,我只是信賴古人,勤勉用功跟他們學到很多東西。

孔子說自己不是生而知之的人。

王陽明曾經講過聖人生而知之的事情,聖人生而知之的事情是什麼事情呢?那就是良知良能的作用,王陽明要大家先學聖人生而知之的事情,也就是天生就會的事情,就是提起自己的良知,良知孟子就說每一個人都有的。先學著把這個做起來,而不必去學聖人後天還要學習的東西。

但是,孔子這裡卻大談特談我非生而知之,那麼,孔子究竟是生而知之還是非生而知之呢?實際上,這就是語意分析的問題,分析清楚就好了。

王陽明所講的良知良能生而知之,是任何人都具備的,孔子在這方面當然是生而知之,重點是孔子比我們任何人都更能呈顯而已,所以我們自己也要去呈顯它。

但是,對於聞見之知的後天知識,以及就算是德性之知,它也會有具體落實實踐的部分,這也是後天要學習的,這些就不是能夠生而知之的了,這也就是孔子要學習的東西,對於這些知識的學習,孔子也必須好古,敏於求之者也。這裡頭,就有愛好,於是勤勉地學習。為什麼好古呢?因為孔子心目中的古人充滿了道德正義,所以向他們學習。這些孔子都是要學習的。

所以,我們不要仗恃自己的智商高,有天分,具體的經驗知識還是要靠勤勉才學得會的。至於天分一般的我們,那不是更要勤勉學習嗎?關鍵還是要有理想,它才會促動你去學習。

好學精神六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

君子追求理想,而不是求自己溫飽。種田的人,也會有挨餓受凍的時刻。讀書的人,卻可能有俸祿在等著他,所以人要做個追求理想的人,不必擔心自己的溫飽問題。

謀道就是求學以為社會服務,做這件事情,走在這條路上,總是會有相應的職務等著你,讓你有工作、有酬勞、有飯吃。當然,目的不在富貴,但溫飽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只是一心為謀食的話,其實還是會有丟掉工作、沒有職務的時候,就像種田的,也會因為天氣的關係一年收成都沒了,所以不一定是要謀食就可以得食。

反而如果一心求學謀道,自然會有工作等著你。這就是說,關鍵在於自己的方向與準備,方向明確,能力具備,自然會有生活的供給。所以君子應該關心的是自己的學問做得如何?事業做得如何?而不必先去管自己的物質生活需求。

這樣的思想,只能是針對儒者而說的,儒者是什麼樣的人呢?是有理想的人,想為社會服務的人,希望社會變好的人,學習道德學問知識技能來為社會服務的人。社會必須要有這樣的人,社會才會有秩序、有禮義,才會是一個美好的人文社會,而這個目標,就是要是謀道者才能達到的。孔子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一心服務社會,自己努力學習。

所以,想找工作的人,要先想好,你的理想是什麼?喜歡做的事情是什麼,先把知識技能準備好,你自然會有好的工作,然後熱愛你的工作,最終事業成功,要不然,半途而廢,好高務遠,結果可能也丟掉工作了。

關於孔子的好學精神,你是否同意或者有補充,歡迎在留言處交流。

相關焦點

  • 聖人孔子:弟子是聖人,孫子是聖人,兒子為何是個「二世祖」?
    儒家思想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孔子是歷代公認的至聖先師,孔子座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出類拔萃者七十二人,合稱「孔門七十二賢」,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繼承和傳播者,而弟子中最出色的兩位顏回、曾參,更是都有聖人之稱。
  • 孔子說「西方有聖人」,這裡的聖人是誰?
    孔子是我們非常熟悉的儒家聖人,早在中學階段,我們就學習過孔子的《論語》。如今,孔子是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春秋時期的偉大聖人,直到今天,我們的影響依然存在。2000多年後的今天,孔子的思想依然有用。列子是十世之一,他和孔子一樣,都是歷史上非常厲害的哲學家、思想家。在《列子·列子仲尼》一書中,孔子說"西方有聖人",那麼這裡的聖人是誰呢?現在人們對孔子的聖人有不同的理解,佛教學者認為西方的聖人是指釋迦牟尼;基督教學者認為這裡的西方聖徒是耶穌。如果你想知道孔子所說的西方聖人是誰,有三個問題你需要知道。
  • 學孔子,要「反省」「認識自己」;要「好學」「戰勝自己」
    給大家講個故事:孔子周遊列國時路過蒲地被當地人扣留。學生公良孺很能打,誓死保護老師,結果蒲人害怕了,就對孔子說:「只要你不到衛國去,我們就放你走。」孔子答應了,可是孔子他們剛從蒲地的東門出去就直奔衛國。子貢就問老師說:「盟約都可以違背嗎?」孔子說:「被迫要挾而制訂的盟約,神是不會認可的。」(孔子去陳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車五乘從孔子。
  • 孔子不辭辛苦、虛心請教、尊師好學
    他把自己的打算向妻子說明以後,妻子不理解地說:「人們都說你很有學問了,這難道還不夠用嗎?怎麼還跑這麼遠的路去學習呢?」孔子認真地說:「學海無涯,人要活到老,學到老,怎麼能說夠用了呢!不過,我走以後,照看孩子和操勞家務的活計,就全部落在你身上了。」妻子說:「受苦受累我不怕。我怕你幹裡迢迢外出求學,身體吃不消啊!」
  • 好學只要多讀書就行了嗎?看孔子怎麼說|論語孔子說
    可謂好學也已。」這段講什麼叫「好學」,現代人認為經常讀書就是「好學」,孔子可不這麼覺得。孔子的好學有他的標準,我們先來看看論語中提到好學的句子: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
  • 一代聖人孔子生平功績
    特別是孔子自己說如同喪家之犬時,惆悵陡生。並不體現孔子的偉大,讓我感受到了孔子的悲涼。孔子和顏回之間真摯動人的男男之愛一定會讓你們大為亢奮。當孔子離開魯國時,顏回跪地保住他的大腿,哭道:「夫子去哪兒,我就去哪兒!」當顏回落冰水凍死,孔子保住他僵硬的屍體長達四個時辰,試圖用身體溫暖他,拯救他……他的眼神傷心欲絕。
  • 文化聖人孔子簡介
    個人成就 少時聰穎孔子對後世影響深遠,雖說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千古聖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後世並尊稱他為「至聖」(聖人之中的聖人)、「萬世師表」,認為他曾修《詩》《書》,《禮》《樂》,序《周易》(稱《易經》十翼,或稱易傳),著《春秋》。
  • 一代聖人孔子醒世名言妙語100句,值得閱讀與收藏!
    ——摘孔子《論語》  如果學了之後,又注意經常不斷地去溫習,不也是令人很高興的事嗎?假如有朋友從遠方來向自己求教,心裡不也感到很快活嗎?在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情況下,卻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備這種道德修養的人難道不可以稱為君子嗎?
  • 中國文化中的聖人崇拜!儒家、道家和墨家的聖人都長什麼樣?
    你是個讀書人,你大概最想成為孔子——他創立了儒家學派,影響了中國人的文化性格;你是個商人,你大概最想成為陶朱公,他不僅官做得大生意做得大,還能帶著美女西施泛舟於五湖煙海之間;你要是喜歡軍事,你大概喜歡成為孫子那樣的人,運籌帷幄之間決勝千裡之外以智止戈。但在佔據中國主流的儒家文化的影響下,數千年來中國人共同的理想人格就是聖人——既有平治天下的偉大事功,又有崇高的道德境界。
  • 孔子的追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葉公他不是真正的公,僭稱公,僭是越分了,當然他必定是受人尊重的人。他問子路孔子是什麼樣的人?聽聽子路的評價。子路不對,不對就是未知所以答也,就是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因為子路雖然天天親近老師,但是這一下子人家問他,你老師是什麼樣的一個人?他還總結不出來。因為老師的德行太多了,一、二句話好像不知道怎麼個總結。
  • 孔子弟子好學第一——孔門十哲之一顏回
    顏淵,(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姓顏名回,字子淵,亦稱顏淵;好學第一,七十二賢 之一。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 中國古代的「兩個半」聖人,你知道都是誰嗎?
    第二位聖人,就是明朝大學者王陽明(好像現在有個演員也叫這個名字?總之不是一個人啦)。王陽明是心學創始人,提出了偉大的「知行合一」學說。他從小讀書的時候,老師家長就總勸他要考狀元,他卻不屑一顧:考狀元就是唯一的人生理想麼?老子生下來,就立志做聖人!
  • 中國古代4大聖人,第1名被諸子百家稱為「宗師」,孔子排倒數
    這裡為大家盤點我國古代4個稱得上聖人導師的牛人,孔子自然是在其中的,不過排倒數末尾,而且第一名還被稱為「百家宗師」,這些人之中有的人有很多歷史傳說,甚至是充滿了神話色彩。第4名:孔子。相信對於此人,筆者不需要過多介紹,畢竟,他是儒家的鼻祖,還留有諸如《論語》的很多優秀著作。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孔子自稱未能達到知仁勇:「君子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憲問〉)他最自信的,只是他孔丘比其他人好學:「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公冶長〉),自謂「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述而〉)。
  • 孔子如何解釋崇德辨惑的
    十戶人家的小地方就能找到像孔丘那樣忠信的人,但是沒有孔丘好學。孔子在這裡介紹了自己成聖的方法,就是一個人忠信的根本立好了,再加上好學,就能成聖人。當然一個人一直保持忠信的品德,達到孔子「好學」的標準也很難。徙義,徙是遷徙,義者宜也,要按照合理合法的事來辦。為人做到了忠信,做事又很合義,這就是崇德。
  • 中國完美男人:孔子心目中的聖人是誰
    出版 閱讀提示:孔子被後世尊為聖人,但是,孔子的心中有他的聖人。孔子心中的聖人是誰?周公,確切地說,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弟姬旦。孔子非常推崇周公,認為他是古代最偉大的聖人。孔子反覆說:「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周朝開國,武王在分封諸侯的時候顯然有所考慮,決不是隨手就把哪裡封給誰。
  •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譯文:孔子說:「就是在有十戶人家的小城中,也一定會有像我這樣講究忠信的人,只是不會像我這樣好學罷了。」丘:孔子自稱。讀書、學習,是唯一一種不論階層、不論出身、不論財富的個人進階方式。孔子認為自己的忠信並不是最突出的品質,因為哪怕是在只有十戶人家的小城裡,也會有像他那樣講求忠信的人,他認為自己跟別人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自己非常好學。
  • 孔子VS王陽明:從「唯上智與下愚不移」到「滿街都是聖人」
    孔子有一句話:唯上智與下愚不移。王陽明也有一句話:見滿街都是聖人。這兩句話幾乎是南轅北轍:春秋時代的孔子,與明朝的王守仁,難道針鋒相對了嗎?對曰:「見滿街都是聖人。」先生曰:「你看滿街人是聖人,滿街人到看你是聖人在。」又一日,董蘿石出遊而歸。見先生曰:「今日見一異事。」先生曰:「何異?」對曰:「見滿街人都是聖人。」先生曰:「此亦常事耳,何足為異。」在孔聖人眼裡,「上智」與「下愚」是涇渭分明的,他們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上智之人,不會庸碌一生;下愚之人,不可教化也。
  • 好學才能近乎知,才能學成聖賢
    *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五集*(本文共 670字,閱讀大約 2分鐘)很多人,他學習有障礙。成就不了聖賢,那麼這個障礙是什麼呢?孔子也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夫子附近一定有忠信的人,但是他們都沒有他好學,所以孔子成為聖人。他是怎麼成為聖人的呢?是靠好學而成就的。我們講「好學近乎知」,「好學」和「知」是接近了,因為知是我們本性中所自有的,通過學習可以達到或接近知。我們在生活中學習不能靠別人逼迫,必須自己知道學習的意義。學要學聖賢書,要學作聖人。所以學什麼最重要呢?
  • 什麼樣的人,能稱得上孔子說的「好學之人」,其實就這2件事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中孔子提出了較多的為人處事原則。今天我們就聊一聊,什麼樣的人,能稱得上孔子說的「好學之人」,其實就這2件事。其實,更深層的去理解,孔子是反對吃飯奢侈、鋪張浪費。就像過去皇帝,吃的都是滿漢全席,但一個人真能吃得了那麼多嗎?其實也不過是挑選幾樣喜歡的,吃幾口而已。剩下的食物,那就算浪費了。眼看春節到來,過年時候的那頓年夜飯,一定是最豐盛的,七大碗八大碟、雞鴨魚肉,一樣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