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學只要多讀書就行了嗎?看孔子怎麼說|論語孔子說

2020-12-19 傫傫若遺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這段講什麼叫「好學」,現代人認為經常讀書就是「好學」,孔子可不這麼覺得。孔子的好學有他的標準,我們先來看看論語中提到好學的句子:

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從中可以看出,達到好學標準的只有孔文子、孔子自己、顏回三個人而已。那麼孔子的「好學」標準是什麼?有四條標準:

1君子食無求飽。有飯吃就行了,不一定要吃得非常好。

2、居無求安。有地方住就行了,不要求住得很舒服。

3、敏於事而慎於言。辦事要勤快,說話要謹慎。

4、就有道而正焉。向有道德的人學習,改正自己的缺點。

「食無求飽,居無求安」就是說不要沉迷於物質享受。物質的東西夠用就行了,比如買衣服夠穿就行了,不要買太多最後仍在衣櫃裡都沒穿過。鞋子夠用就行了,不要買一整個鞋櫃的鞋,最後也沒穿幾次。住的地方整潔就好了,沒必要搞得很奢華很排場。因為人都是飽暖思淫慾,物質享受慣了就沒有鬥志去奮鬥和自我提升了。

敏於事而慎於言」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多辦事少說話,作一個實幹家。有點人誇誇其談,口若懸河,等到實際動手的時候卻撐不起來,這種人就沒什麼前途的。話太多也容易惹是非,有實力的人都是敏於事而慎於言,用實力說話。

就有道而正焉」中的有道是指社會上有地位的人,這些人能在社會上成功,肯定有特殊的地方,要多向這些人學習取經,不要故步自封,這樣自我才能很快得到提升。不要看到富人就覺得為富不仁,不要看到達官顯貴就覺得對方靠關係上臺,這種想法是非常有害的,只能把自己限制住,沒其他好處。

本文由傫若遺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論語孔子說#

相關焦點

  • 什麼樣的人,能稱得上孔子說的「好學之人」,其實就這2件事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中孔子提出了較多的為人處事原則。今天我們就聊一聊,什麼樣的人,能稱得上孔子說的「好學之人」,其實就這2件事。《論語》裡孔子前半句提出,「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雖然只有八個字,但是不是很熟悉?就是說的人類最普遍的生活,衣食住行問題。「食無求飽」說的什麼呢?孔子認為君子吃飯不要求飽,從字面上理解就是不要貪吃,現代化說就是吃飯勿過飽,七八分就行。
  • 學孔子,要「反省」「認識自己」;要「好學」「戰勝自己」
    感悟:《論語·子路》中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言必信,行必果』那都是淺薄固執的小人)」和《孟子·離婁下》裡孟子所說的「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這兩句話可以作為「信近於義,言可復也」的一個註腳。講信用一定要符合道義、仁義,這樣的諾言,你去實行,才是值得尊敬的。
  • 孔子被譽為聖人,但你可知他是怎樣好學的嗎
    以上三件事情,都是孔子愛做、喜歡做、能做的事情,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困難,但是對他而言,一點兒都不困難。為什麼不難呢?關鍵就是喜歡。默而識之,看到事情認真反思,自己心下就明白了,這也表示,孔子時時刻刻都在關注學習,什麼事情都用心看,就學到東西了。
  • 淺談《論語》:孔子的偉大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今河南),儒家學派的創始人。《論語》是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集,成書於戰國初期。
  • 孔子的女婿懂鳥語?王陽明為什麼說「人人皆可為聖」?
    《論語》前四篇可以說是孔門學問之道的綱要,第五篇《公冶長》就屬於拿事例來說明孔門的學問了,這一篇的對話錄和討論集的味道更濃。孔門學問之道多半是講「用」——做人做事的應用。《公冶長》這一篇記錄的都是孔子學生的故事,裡面談到孔子教育的方法和在事實上面啟發教育的作用。
  • 從《論語》看孔子遇到的不同思想者的質疑
    《論語》以《憲問》篇和《微子》篇為代表,記述了七位不同思想者與孔子的相遇情形。從記述來看,他們大多對社會 政治 人生有自己已成的見解,並且難以改變,他們對孔子採取或逃避、或嘲諷、或同情的反面態度,他們的生活狀態多是有個性但隱藏於眾人之中而未受到政府重用。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如果我們要談《論語》哲學(或《論語》裡的孔子哲學),我們最好能先確定:《論語》是一部哲學文獻。但怎樣才算哲學文獻?我的興趣在中國哲學,尤覺得這問題不易回答。「中國哲學」作為一門現代學科,實際上只有一百年多一點的歷史。古代無「哲學」一詞,自然就沒有「自覺地將某些文獻歸類為哲學文獻」或「自覺地為哲學文獻訂立標準」的長期實踐和思考。
  • 「三人行必有我師」只勸人好學?還有孔子「避免偏執」的修身智慧
    1、「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中的「好學」與「謙遜」我們首先說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相對直接的「含義」。其實這句話的翻譯,大家一看就明白,「三個人同行,必定有足以我學習的東西」。孔子這是在誇張嗎?或者說是「過謙」?
  • 為什麼說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孔子一生都在遵循誨人不倦的教育原則,從事教育事業長達數十年,弟子達三千多人。其中,賢人七十二人,哲人十人。那麼,為什麼說顏回是孔子最為得意的弟子呢?首先,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下。有一次,顏回到街上買東西,看到一家布店前站滿了人。顏回上前詢問得知,原來是買賣雙方發生了矛盾。
  • 孔子弟子好學第一——孔門十哲之一顏回
    顏淵,(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姓顏名回,字子淵,亦稱顏淵;好學第一,七十二賢 之一。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 10句話,讀懂孔子的「信」
    孔子對「信」極為重視,縱觀《論語》,信字出現的頻率頗高。孔子教育學生,主要是四項內容——文、行、忠,信,信佔據其中一個重要位置。信是言語真實、不說謊,是誠實不欺、守信用,是相信,是信任。孔子對信有哪些描述呢?我們選擇幾處來看看。
  • 孔子所不為人知的思想原來在《論語》!
    《論語》是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再傳弟子根據自己的記憶或耳聞的傳說編纂而成。全書涉及哲學、政治、教育、倫理、文化等各個方面、《論語》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對中國文化、後代思想、文化、學術等各方面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 讀《〈論語〉真義》有感:走近孔子
    他多年用心解讀孔子和《論語》,已出版三部書,而今又由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新作《〈論語〉真義》,可見他一直在不停地探索、開拓,務求獲得孔子真義,使研究進入更完美的境界,這令我欽佩。我不是《論語》詮釋專家,但喜愛《論語》,百讀不厭其多,每讀總有啟迪從中生發;也常常參閱古今注釋,以求理解確切。中國孔子基金會匡亞明先生提出讀經「三義」說:準確把握「本義」,多方參考「他義」,努力推出「我義」。
  • 孔子不辭辛苦、虛心請教、尊師好學
    他把自己的打算向妻子說明以後,妻子不理解地說:「人們都說你很有學問了,這難道還不夠用嗎?怎麼還跑這麼遠的路去學習呢?」孔子認真地說:「學海無涯,人要活到老,學到老,怎麼能說夠用了呢!不過,我走以後,照看孩子和操勞家務的活計,就全部落在你身上了。」妻子說:「受苦受累我不怕。我怕你幹裡迢迢外出求學,身體吃不消啊!」
  • 孔子智慧|認清人,才能知道如何共事,跟孔子學如何識人
    識人不易,並不是不可識,有些人的特徵明顯,一眼就能看出來,譬如孔子所說的君子之行與小人之行,這些都是一目了然,很容易從君子與小人的做事風格上去辨識,還有一些人特徵不明朗,需要從他的一言一行中去仔細辨別,還要從他的做事動機中去考察。
  • 孔子的追求:「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集解》說道,葉公,名諸梁,楚大夫,食採於葉,僭稱公。不對者,未知所以答也。葉公他在葉這個地方,因為人家稱他作公,實際上他的名位不能稱為公,公是諸侯裡頭的五個爵位最高的,公是第一。
  • 《論語》|孔子告訴子路,成功的人生要做到3個方面
    子路的個性特別鮮明,性子比較急,只要有幾個弟子與孔子在一起談論,第一個站起來發言的就一定是子路;他言必行,行動迅速,與人的承諾等不得過夜。子路為人率直,一是一,二是二,從不繞彎子,敢於給孔子摔臉子。孔子也認為,勇猛是子路的個性特點,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長處。同時,孔子認為這也是子路的致命傷,過分剛勇好鬥而缺乏計謀,會危及生命,他說像子路這樣,如果不知收斂,結果會是不得好死。」因此,他時不時地敲打敲打他。
  • 【國學】孔子語錄精華100句(附釋文)
    ——摘孔子《論語》  (只知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勢必惘然而無所獲,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讀書,也是很危險的。)  26、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摘孔子《論語》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求知的正確態度。)  27、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 《孔子傳》-錢穆告訴您一個真實的孔子
    對此孔子是非常不滿的,他管這個叫「禮崩樂壞」。孔子進入魯國的太廟,看到什麼都要問一句:「周禮是這樣的嗎?」孔子這是在反問,意思是,他看到的東西都不符合周禮。還有一次,魯國的貴族季康子公然採用天子的禮儀,讓六十四個人在大庭廣眾之下跳舞。孔子氣得說:「是可忍,孰不可忍!」這種事你都幹得出來,天底下還有你不敢幹的事嗎?
  • 紀念孔子誕辰2571周年,重溫《論語》經典
    我們看《論語》裡總是有「子曰」「子曰」,「曰」就是說話的意思,「子曰」其實就是「先生說」的意思。大家如果看過一部叫《武林外傳》的情景喜劇,肯定會記得裡面那個呂秀才一天到晚說「子曾經曰過」,他說的其實就是《論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