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一隻雞能活著離開山東
就像山東人愛說倒裝句一樣
山東人愛吃雞在全國也算是名列前茅了吧
我覺得
不信
你看山東地圖的形狀
是不是正像是一隻燒雞
德州扒雞
棗莊辣子雞、
沂蒙炒雞、
泰山花椒雞、
魏氏燻雞....
這些都是耳熟能詳的菜式
也只是山東人吃雞方法的冰山一角
德州扒雞
康熙南巡時說:不要御膳房,我要吃「神州第一奇」,這裡就是指的德州扒雞。
只要你坐火車經過山東地界,就沒有比「德州扒雞」更適合帶回家的食物了。作為天下第一雞,它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美食家唐魯孫曾供職於鐵道部,友人曾叮囑他「如果坐火車經過德州,一定要讓茶役到站臺外面給你買一隻扒雞來嘗嘗。」他依言而行。在火車上泡上一壺香片,撕著還有些燙手的扒雞,釅釅的茶味中和了鹹香的肉味,唐魯孫感慨道:「這一頓肥皮嫩肉、膘足脂潤的扒雞令人過癮,旅中能如此大快朵頤,實在是件快事。「
黃燜雞米飯
試問哪一個山東學子的午餐,不是在一份黃燜雞米飯加甜不辣中度過的?試問哪一個山東白領的晚餐,不是在一份黃燜雞米飯加小油菜中度過的?試問哪一個外地遊學、工作的山東人,每每吃到這碗雞不會愈發思鄉?
畢竟,它,不是一碗普通的雞。
1927年,這隻雞誕生於濟南吉玲園,後來得到了河南人、山西人、北京人、天津人的喜愛。
2015年,它衝出國門走上國際,先是到了墨爾本,後又到了新加坡。
2016年,它又去了溫哥華、雪梨、布裡斯班,2017年,它來到了美國加州的塔斯廷市。
據說當年,店還沒開,社交媒體就一片期待熱潮,場面大概不遜於曾經被瘋搶的Costco(開市客),誰能說美國食客們不瘋狂呢?
一碗正宗的黃燜雞米飯到底應該在哪兒吃到?
一般進了魯中地界,就能看到很多黃燜雞的門店,前三名就是楊銘宇黃燜雞米飯、潤仟祥黃燜雞米飯、千千黃燜雞米飯,連鎖店林立,認準牌子進去吃,味道都是很純正的。
滋味濃厚的黃燜雞,湯汁濃鬱,雞肉鮮嫩,雞肉中融入著香菇的味道,把晶瑩剔透的白米飯,倒進濃鬱的黃燜雞湯汁中,上下攪動、混合,匠心獨運,上品之雞,就是它了。
棗莊辣子雞
棗莊可以稱為「中國辣子雞之鄉」,不同於四川的幹煸辣子雞,棗莊的辣子雞是帶著湯汁的,味道鮮美,色澤濃豔又熱烈。
選食材的過程十分細緻,比如雞一定是當年的小雞,最好是春末孵出來的小雞,養大半年,中秋前後就可以當菜了。然後是辣椒,一定是那種棗莊的本地薄皮辣椒,會比一般的朝天椒更有香味。
切成迷你小塊的雞肉放進熱油鍋裡,炒到色澤微黃,再放進去辣椒、醋和醬油,鍋裡發出吱吱的響聲,再加點土豆片,一鍋出來,雞肉軟嫩,土豆都是雞肉的香味,吃一口,再用饃饃蘸點菜湯……
現又被棗莊的廚師們創造性的開發出一系列的衍生菜:小雞泡饃、麻花辣子雞、麵條雞、地鍋餅辣子雞等,味道都是一頂一的絕!
臨沂炒雞
就像沒有一隻兔子能活著離開自貢,沒有一隻鴨子能活著離開南京,也沒有一隻雞活著能離開臨沂。將散養的公雞剁成小塊,蔥姜蒜齊備,佐以花椒、幹辣椒和其他香料,旺火炒至皮焦肉軟,加入甜麵醬和醬油調汁,臨出鍋前加青紅椒,在各種佐料幫襯下,香辣鹹鮮的臨沂炒雞便做好了。
用煎餅卷著炒雞吃,或配上當地常吃的麵食缸貼子,韌性和麥香都被底味紮實的湯汁軟化,實在開胃,讓人忍不住大呼「炒雞好吃!「 熱愛辣子雞的棗莊人,一度為家鄉成功申報了「中國辣子雞之鄉」的美名。選用當地特產的螺絲椒,皮薄味辣,保留了原原本本的青椒味。跟川菜辣子雞的幹辣風格不同,棗莊的辣子雞走的是多汁鮮辣路線。選肉嫩的小公雞一通爆炒,加些土豆片、麻花,讓它們吸收湯汁,最後撒點香菜,就這麼紅豔豔地出鍋了。這時候再來一口白酒,實在滿足。
魏氏燻雞
德州以南的聊城,盛產「鐵公雞」——這是老舍對聊城魏氏燻雞的戲稱。
魏氏燻雞創製於清嘉慶年間。在傳統的扒雞製作基礎上,輔以丁香、桂皮等藥物燻制,味道被濃縮滲入肌理,水分被蒸發,皮肉更緊緻。在燻制中,要不斷變動雞的姿勢,一般燻制3至4小時內呈慄色,手掐無彈性,塗上雞油。一隻合格的魏氏燻雞是水分少、皮縮裂、肉外露、無彈性、藥香濃的,吃起來柔嫩骨酥、 色鮮味美、入口餘香深長。
燻制後的雞皮油光黑亮,確確實實「一毛不拔」;雞肉少了彈性,多了嚼勁。順著分明的紋理,將雞肉撕成一縷一縷,撕一盤就是一道菜。煙燻味混雜著鹹香,筋道入味,配上白酒,是誰都無法拒絕的下酒菜。
虎頭雞
聽到我們大壽光,就只想吃蔬菜?別忘了這裡還有一道被收入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地方名吃——壽光虎頭雞,一般壽光人民來了貴賓以及喜慶宴席的時候,都是上菜都是按照「一雞、二魚、三涼菜」的順序,諧音為:「一吉、二餘、三良材……」,這裡的雞就是虎頭雞。
不同於其他的雞,這隻雞是需要掛糊的,以前秋冬大批公雞宰後難以保存,便將雞斬塊、掛糊、油炸,入陶缸保存到了來年味道也不會改變,因炸後雞塊狀如虎頭,故名虎頭雞。
清燉骨酥肉嫩,湯清味香,回油後輔以椒鹽,外酥肉嫩,微辣鹹香。味道十分的好!
諸城烤雞
有上千年歷史的諸城燒烤頗具盛名。祖籍諸城的清朝大臣劉墉,曾將老家的諸城燒烤獻給乾隆帝,使得龍顏大悅。這裡從漢代開始置縣,宋朝稱為密州,蘇軾曾任此地知州,那首「老夫聊發少年狂「《江城子密州出獵》就寫於他在諸城任職期間。一個對美食情有獨鐘的知州,隱隱也與當地美食文化血脈相連。
代代相傳的燒烤技法,在養殖業發達的諸城,與雞架相遇,仿佛一場久別重逢,成就了尤為美味的諸城烤雞架。
烤雞一身都是寶,肉有多香無需贅言,烤雞架的美妙,則更值得說道說道。
所謂雞架,就是雞的骨架。去掉了雞皮、雞翅、雞腿、雞胸、雞頭等部位,剩下一副強壯的骨架。很多人第一反應可能是嗤之以鼻:這有什麼好吃的?
諸位有所不知,從骨頭上挑一絲絲肉,吃到的成就感遠勝於大塊的肉。
雞架的好,烤過才最美味。爸爸下班買回來的烤雞架,是小時候看電視的最佳伴侶。雞骨頭縫兒裡透著一絲誘人的甜,我慢慢悠悠地啃,劇情不緊不慢地播,結局時還意猶未盡地舔舔手指上的醬汁,童年就在烤雞架的香味裡悄悄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