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灼人的暑氣扣響門楣的時候
沒有什麼地方比一汪碧水更加治癒
圖:荊門社區網
在東經111度28分——111度53分
北緯30度——31度42分
在車水馬龍之外
兩岸青山,一河秀水
圖:荊門社區網
這裡
有130多個孤島、半島
或依山帶水,或馱水而出
或蒼松挺拔,或果香四溢
圖:荊門社區網
這裡,是幾十萬勞動人民
歷時8年,肩挑背扛築起的奇蹟!
這裡,是荊門漳河水庫!
圖:荊門社區網
我們感激生命中能與一條河相遇
我們對哺育我們長大的漳河有著無限的熱愛
漳河是長江中遊較大的支流沮漳河的東支,古與江漢並稱,左傳云:「江漢沮漳楚之望也」。
它源於荊山,上遊雨量充沛,建庫前每逢暴雨、山洪洶湧,兩岸往往潰決成災,並增加長江洪水壓力,嚴重影響荊江大堤安危。
然而就在這水患頻繁的漳河東岸,有一大片丘陵崗地,年年缺水苦旱,人畜飲水也較困難。灌區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水在河裡流,人在岸上愁,天旱地冒煙,十年九不收」。
無窮盡的水旱災害,舊中國無法根治,人民不堪其苦,多少年來治理沮漳河的夙願無法實現。
時光拉回到上世紀50~60年代
1953年至1957年,省水利廳組織力量對沮漳河的水文、地形、地質進行了反覆調查勘測,井提出了興建漳河水利工程的設想。
圖:選址測量/荊門社區網翻拍
1957年11月,在全省水利會上,張體學省長提出要興建漳河水庫。
1958年2月,省水利廳副廳長漆少川、許金彪,會同荊州地委書記盂筱澎,荊州專署副專員饒民太及一批工程技術人員到現場察勘,選擇水庫壩址,討論工程規模。
圖:省水利廳副廳長漆少川實地查勘/荊門社區網翻拍
圖:壩址測量/荊門社區網翻拍
5月初,中共湖北省委、省人委在隨縣召開水利現場會,會上正式確定興建漳河水庫。
6月5日,經湖北省人民委員會批准成立漳河水利工程總指揮部,任命荊州地委副書記梁久讓為黨委書記,荊州專署副專員饒民太為總指揮長。
6月9日到6月底,指揮部幹部,省水利勘測設計院漳河設計組,省水利廳工程一團施工技術人員及荊門縣民工先後進入施工現場。
圖:開發動員報告現場/荊門社區網翻拍
7月1日,觀音寺導流隧洞響起了施工的第一炮。
圖:八百壯士打通導流隧洞/荊門社區網翻拍
八百壯士,用兩隻手,以84天的驚人速度打穿499米的導流隧洞,為施工創造了條件。
從開始的這一天起,就決定了它是一場艱苦卓絕的鬥爭。因為,這是先輩們在極端困難自然災害時期,在沒有任何機械設備,在極其險惡的大自然中所進行的一項創世紀性的偉大工程。
圖:開工誓師大會/荊門社區網翻拍
圖:開工誓師大會/荊門社區網翻拍
與荒原較勁的人們,耗盡每一絲力量,為漳河歌唱。
圖:大壩清基/荊門社區網翻拍
當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來自荊門、江陵、鍾祥、潛江和沙洋農場的12多萬民工,他們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憑著一把鋤頭、一把洋鎬、一條扁擔,風雨無阻,肩挑手扛。
圖:肩挑手扛的施工現場/荊門社區網翻拍
儘管「住的窩窩棚,睡的擠擠鋪,吃的碰碰飯,走的搖搖路,背起杆子晾衣服」,但他們卻不叫一聲苦,不喊一聲累,披星戴月,晝夜奮戰。
圖:浮橋運土/荊門社區網翻拍
沒有參考資料,土專家就親自勘測、精心設計;施工中,劈山開洞、砌牆架槽,需要大量的炸藥和水泥,沒有,就土法上馬。
圖:吊杆、獨創崩土法/荊門社區網翻拍
圖:土軌道運料/荊門社區網翻拍
圖:製造炸藥/荊門社區網翻拍
從1958年到1966年,先後湧現出呂明英、胡玉珍、雷朝友等特等勞動模範150多人,其中有5人出席了全國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和民兵積極分子大會。有200多名優秀兒女在工地上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圖:呂明英巾幗突擊隊/荊門社區網翻拍
圖:雷朝友火箭突擊隊/荊門社區網翻拍
兩岸的青山不會忘記曾在這裡艱苦奮鬥過的人們,兩岸的人們也不會忘記這個流淌著祖輩汗水與鮮血的壯闊河流。
圖:施工剪影/荊門社區網翻拍
經過8年的艱苦奮鬥,1966年漳河水庫基本建成。巍巍漳河水,記述著先輩們"艱苦創業,改造自然"的偉績。
圖:參與建設漳河的長輩及其後輩文字回憶留影
從1958年7月1日到61年後的今天,秀美而靜謐的漳河,從不語它的歷史與功績。只有這一張張老照片,訴說著掩埋在歷史塵埃裡的過往。
漳河水庫,是全國第五大人工水庫,總庫容21.13億立方米,灌區260.52萬畝,居湖北省水庫灌溉之首。水質優良,達到國家Ⅰ類水質,多年發現被喻為生物進化「活化石」的桃花水母。
在這裡,漳河水灌溉出優質的水果、茶葉、蔬菜.養育出肥美的魚蝦,豐富了荊城人的餐桌。
▲圖:荊門社區網
這裡,有著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漳河風景區,景區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綠,山水相融、相映成趣,是旅遊、休閒、度假、療養的絕佳去處。
▲攝影師:袁昌新
▲攝影師:袁昌新
這裡,更有正在崛起的航空新城——愛飛客小鎮,每年一次的飛行大會霸佔全國頭條。
▲圖:2018荊門愛飛客飛行大會 熊東東攝
▲圖:2018荊門愛飛客飛行大會 熊東東攝
同時,2018年,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在湖北荊門漳河機場成功實現水上首飛起降。2019年,「荊門造」晨龍天使飛機在荊門漳河機場首飛成功。
▲圖:鯤龍」AG600在漳河機場成功實現水上首飛 熊東東攝
▲圖:晨龍天使飛機在漳河機場首飛 熊東東攝
現在的漳河,旅遊業、航空業、都市農業等行業都在此生根發芽、快速發展。
現在的漳河,不僅僅只是荊門人的母親河,更是一張賦含歷史底蘊與無限生機的城市文化名片。
當每一滴漳河水流入千家萬戶
當每一波浪花裡捕獲出肥美魚蝦
當每一片漳河流域生長出鮮蔬甜果
當每一灣河灘上傳出歡聲與笑語
這些都在提醒著我們
有了漳河才有了這片土地的生機與繁華
視頻製作/荊門社區網
常飲漳河水,不忘築壩人
勿忘歷史,砥礪前行,未來可期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