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02月02日訊(今日早報記者魏皓奮) 本周,杭州市進入「兩會」時間,其中,市政協十屆四次會議將於今天舉行。
在市政協召開前夕,民建杭州市委會已經準備了集體提案,呼籲振興發展杭州素食餐飲,打造「東南佛國美食天堂」。
「杭州素食與杭州佛教相伴相生相長,興於唐宋,在晚清至民國時期達到了頂峰,當時僅環西湖一帶就有幾十家素食館,除天竺、靈隱、虎跑、淨慈、六和塔等地寺院、房頭辦有齋堂與素食店外,寺院周圍也有民辦的素食。」
民建杭州市委會提案中呼籲,「杭州素食具有得天獨厚的基礎,應進一步提高『東南佛國』城市知名度,進而培育杭州新的經濟增長點。」
現狀》》》
清末民初素食文化繁榮
如今相去甚遠
杭州的素食餐廳,在2012年以前,基本維持在6到7家。2012年開始,隨著素食餐飲在全國的興起,有了較快的發展。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底,杭州已有36家素食餐廳(寺廟和以葷菜為主兼做素菜的餐廳不包括在內),坐落在杭州11個區縣市,其中西湖區有14家。
雖然素食餐廳在西湖區的分布密度相對較高,但是沒有充分依託靈隱、天竺佛教香火興盛的優勢,形成素食餐飲地標性區域。目前,杭州環西湖寺院一帶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家素食店。
而在清末民初,杭州市區有許多著名的素食店如:「三素齋」(「素春齋」、「素香齋」、「素馨齋」)、「功德林」、「福星觀素菜館」。但是,這些讓「老杭州人」留有深刻印象的老字號相繼隱退。
同時,寺院素食供應發展受限。目前杭州寺院內有素食供應的僅存4處,分別是靈隱齋麵館、福泉茶院(以茶為主,兼供素齋簡套餐)、上天竺齋堂和香積寺齋堂,這4處受場地限制,只能提供低端化、經濟實惠的麵食和一些快餐,根本滿足不了遊客和香客的龐大需求。
地方特色鮮明但傳承堪憂
業態不夠豐富
長期以來,杭州素食以齋菜為傳統代表,具備杭州菜「油輕、口輕、芡輕」的三輕特點,還有漢傳佛教的佛齋特色。其取料上嚴格的本地化,有眾多杭產原料(如東塢山小豆腐皮、西湖蓴菜、天目筍、白扁豆)產生的地域特色,烹法和刀工法獨特,形味兼備的仿葷菜。
繼杭州素齋代表人物、靈隱寺齋堂大廚趙福堂(1884年-1969年)以後,目前傳承掌握杭州素齋精髓的僅剩下其真傳弟子、靈隱寺濟雲法師門下王金良、王曉波為首的杭州原淨蓮居素菜館的幾位師傅們。
可以說,「杭州素食地方特色鮮明,但傳承堪憂。」
目前杭州的素食餐飲主要分兩類,一類是以佛教為主導的傳統素食店;另一類是新型素食餐館,推廣低碳環保素食文化。但是大多還是停留在傳統、單一的經營模式,與北京、上海等地素食餐飲業態豐富多樣相比,遜色很多。
此外,杭州供應素食食品的專營店奇缺,各類素食烘焙品、適合外帶的熟食製品、素食加工品市場鮮見。
建議》》》
西湖沿線寺院加快開設素食餐廳
素食是未來健康飲食發展的必然趨勢,為豐富杭州「美食天堂」內涵,進一步提高「東南佛國」城市知名度,進而培育杭州新的經濟增長點,建議:
挖掘各佛教寺院的佛教素食文化積澱,整理編寫佛教素食歷史典故;充分結合利用在杭舉行的各種佛教文化活動,宣傳推廣杭州佛教素食文化。
同時,增加寺院素食供給點,特別是西湖沿線的寺院,都應加快開設向香客和遊客開放的素食餐廳。
還可以推出佛教素食文化體驗遊,選擇若干景點寺廟供遊客觀摩學習佛門僧眾用餐禮儀;並將西湖龍井茶與佛教文化有機結合,開發禪茶文化和禪茶文化體驗遊,進一步提升杭州佛教素食文化品位。
依託靈隱、天竺等推動形成「素食一條街」
培育特色街區,依託靈隱、天竺、玉皇山、吳山一帶已有的濃厚宗教文化氛圍,依託香積寺廣場大兜路繁榮的美食業態,推動形成素食餐飲星羅棋布、地方特色鮮明的「杭州素食一條街」。
還可以考慮建立會展場所,把復建中的「海潮寺」規劃打造成杭州未來素食文化推廣中心;幫助恢復如「功德林」、「素春齋」、「福星觀素菜館」等一批金字招牌和老字號素食館等等。
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素食企業
杭州應該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如德國的Reformhaus,臺灣的京兆尹、松珍素食,香港的綠野林,深圳的齊善,北京的天廚妙香,上海的大蔬無界、棗子樹,南京的綠野香蹤等等。
另一方面,加強杭州素食城市宣傳,將打造「中國素食之都」與「東南佛國」對外形象融為一體,開展「每周食素一日」活動,定期舉辦素食文化周、素食廚藝大賽、素食營養學術研討會等素食相關節慶、活動和比賽,吸引國內外人士廣泛關注並參與,以期提升杭州素食文化品味、素食城市地位以及素食之都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