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路位於白樂橋村,上接靈隱寺,往下是下天竺。
雍正《西湖志》卷四記載:「由下竺而進,夾道溪流有聲,所在多山橋野店。香車寶馬絡繹於道,更有自遠方負擔而至者,名曰『香客』。」
因周邊廟宇眾多,自古而今,香客大都會在禮佛時途經天竺路。
香客大多食素,不長的天竺路上,專供香客的民宿、素食就開了一片。
雖說現在人的口味重,杭城有名的餐館也大多以私房的肉菜、海鮮取勝,但要取悅素食者的感官其實不易。
長期吃素的人往往在味覺上更挑剔,想把一道素食真真做出滋味,還需要烹調者費心下功夫。
我們花了一小時的時間在天竺路上逛了逛,向有經驗的人取取經,而知竹就是香客推薦的一家餐館,只做素食。
天竺路上的門牌號排序不是很有規律,我們大概循著門牌繞了半圈,才在往回走的路上找到了這家『知竹素館』。
彼時正是飯點,儘管下著不小的雨,知竹早已經接待了好幾撥食客,不小的店面被包圍的滿滿當當的。
「吃什麼?」
「老樣子。」
「山菇手擀麵加一份煎餃是吧。扯麵是新上的,要不要嘗嘗?」
「行。」
在我們坐定後,兩位剛來的食客自覺坐到了大餐桌的裡座,將好入座的位子讓給了其他人。閒聊後得知,她們是這家店的老主顧,平時常來一旁的法鏡寺上香,中午就來這裡吃一碗麵小憩,與店主已經是老熟人了。
店主人也是個佛教徒,從店內的擺設便能略見一二。
手抄的佛經,供奉的佛像,以及一大面的供僧牆。
「店在就永遠供僧。」店主人希望通過這小小的舉動讓愛傳遞更遠。
店內賣的都是些素麵、餛飩及一些小吃,分量不會太大也不油膩,剛好適合人禮佛完填飽肚子,調整心境。
很多人對靈隱寺十方苑那一碗素麵念念不忘,但相信吃過了知竹的素麵,你就會對素麵的口感有了新一重的標準。
在知竹,所有的面都是手擀麵,當天純手工製作,在湯裡浸泡很久也不會坨,依舊保持彈牙爽滑。
至於湯頭,則是用牛肝菌、香菇、茶樹菇等幾種菌菇煮出來的湯,味道鮮甜,與蘇州的蕈油素麵有異曲同工之妙。
煮麵的水是用的山泉水,各類添加的蔬菜也是附近農家自己種的。
吃完面,再喝完湯頭,聽聽窗外的雨聲,醉意人間,不過如此。
餛飩皮薄,汁水又少,所以歷來做煎餃煎包的多,做生煎餛飩的少。好奇之下我們叫了一份嘗嘗,沒想到卻被這煎後的餛飩給驚豔到了。
一般的餛飩皮會有點偏硬,煮的時候才不會散架,但也導致了這樣的餛飩不適合生煎。
知竹的餛飩皮明顯是特製的,煎制後並不會太幹硬,口感焦脆,每一口都能嘗到表皮的韌性。
裡頭的餡是香菇胡蘿蔔味的,也會在不同季節進行時令餡料的調節。
素餡的即使油煎了也不會太膩口,一盤下去,打溼褲腳的鬱悶心情都緩解了大半。
松花又叫松黃,松樹馬尾松的開花,寧紹地區的人常用松花粉來做成松花年糕、松花糰子。
初次嘗試的人會覺得松花年糕味道有點奇怪,但多吃幾口,又覺得清香軟糯,自有一股清新自然的味道,配上知竹自調的糖水,是一道可口的甜點。
艾餃是一道時令小點,數量不多,我們到的時候店裡正好還有最後幾個待售出,便一甜一鹹點了嘗嘗。
甜口是紅豆餡,細膩的紅豆沙被包裹在微微泛著苦意的艾皮中,軟糯而不粘牙。
鹹口是香菇餡的,入口清甜鹹鮮,兩個即已飽肚。
知竹的素食種類不算太多,三四種素麵,幾盤小吃,但也足夠招徠大批食客成為知竹信徒。
它不像其他的素食店一樣,做重油重鹹的仿葷菜吸引嗜肉者,表裡面裡,都是明明白白只做最簡單純粹的素食。
隱於山間,歸於天竺。
就著晨輝暮靄,吃素麵,品清泉,賞深山古寺,雲煙萬狀。
煙雨空濛季,因知竹而樂長。
「 知 竹 素 館 」
Add:天竺路69號
Time:08:30-20:30
文:河
圖:大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