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陶瓷的紋飾,反映出中國歷史悠久的陶瓷文化,瓷器上的紋飾圖案的文化是豐富多彩的,值得文學家去探討研究,釋其文化寓言,既有趨吉避兇的吉祥,不同的紋飾有其獨有的韻味,也有對生活美好的憧憬。
古代陶瓷的紋飾之嬰戲紋
所謂嬰戲,即以嬰兒為畫面的主角,描寫兒童釣魚、玩鳥、蹴球、趕鴨、放鵪鶉、抽陀螺、攀樹折花等種種活動,著墨不多而情趣盎然。
古代陶瓷的紋飾之漁家樂圖
「漁家樂」圖案在康熙瓷器上大量出現。有漁夫們邊捕魚邊交談的畫面,有漁舟唱晚、漁翁舉杯共慶豐收的畫面等等,均為表現漁家勞動歡快的場景。
古代陶瓷的紋飾之仕女圖
仕女圖在五彩瓷器上比較常見,有遊園的,執扇的,乘涼的,戲嬰的,也有在器物上突出畫一個仕女。飄逸凌雲,形象優美,畫筆傳神,栩栩如生。
古代陶瓷的紋飾之鶴紋
瓷器上的鶴紋初見於唐代,但為數甚少。宋耀州窯青釉碗有雙鶴展翅、群鶴飛舞以及飛鶴與古圖案相間的畫面。明清瓷器上多畫丹項鶴。因其體形優美,瀟灑秀麗,常為文人墨客詩畫題材。又因丹頂鶴的壽命可達50一60年,所以繪有鶴紋的瓷器,多用作祝壽的禮品。
古代陶瓷的紋飾之鹿紋
鹿在民間繪畫中作為「仁」獸,以表示太平無事。鹿與祿同音,所以也是官「祿」的象徵。定瓷雙鹿盤,盤面兩鹿奔躍在枝葉纏繞的石榴花叢,前鹿回首顧盼,後鹿追趕呼喚。磁州窯瓷枕的鹿紋更多,描繪了小鹿的種種形態,或立、或臥,或奔跑於山間,或漫步於林莽,均極秀美生動。吉州窯小鹿銜靈芝紋,風格則古樸典雅。
古代陶瓷的紋飾之花鳥紋
花鳥紋宋代北方民窯常用的裝飾題材,筆觸流利生動,風格活潑豪放。如磁州窯殘荷秋葉紋枕,枕面畫野塘蘆鴉、殘荷敗草,大雁南飛,呈現一派深秋景色。格調與此相反的竹雀圖,只是草草幾筆,便描繪了白頭鳥停落在挺拔的竹枝上,竹枝似在微微搖顫, 充滿逗人情趣和盎然生機。其餘,小鳥琢果、鵲噪枝頭,以及雙系瓶上的草花飛燕等等,都各具特色。面師們抓住了瞬間的動態,意到筆隨,情景交融,頗為佳作。
古代陶瓷的紋飾之魚藻紋
「魚」與「餘」同音,是「富貴有餘」、「連年有餘」的意思。魚紋幾乎是每個朝代都使用的主要裝飾圖案。魚紋種類繁多,如蓮池遊魚,水波遊魚,水藻遊魚,或單或雙,或三、五追逐,魚水相融。雙數魚的構圖,在器壁用對稱法,兩兩相對;若在器心,則兩魚並排而遊。三五尾單數魚的構圖,多是順向追逐遊動,空間飾以浮萍、水草、蓮花之類花草。
古代陶瓷的紋飾之纏枝紋
明代或稱為「轉枝」,是最為常見的裝飾紋樣。它以植物的枝幹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線式的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或用以填充裝飾面。有的還轉變為散點式的二方連續形式。二方連續形式的纏技花,在景德鎮陶瓷紋樣中所佔比重最大、用途最廣。它的循環往復,變化無窮,婉轉流動、節奏鮮明的特點,既適合陶工們揮灑自如的用筆,又利於大量生產。
古代陶瓷的紋飾之牡丹紋
牡丹,自唐以來,被人視為繁榮昌盛,美好幸福的象徵,宋時被稱為「富貴之花」,並把它作為裝飾題材廣泛應用在各種工藝品上。宋瓷中的瓶、罐、盤、盆、缸、枕等器物上均有構圖多樣的牡丹紋。或莖蔓纏繞,花葉連綿,或花朵環抱,或一枝獨放……工匠們因器施畫,千姿百態,極盡其華麗妖嬈之美,明清兩代的牡丹花紋更加豐富多彩。
古代陶瓷的紋飾之蓮花紋
蓮花是最早用來裝飾瓷器的花紋之一,從南朝至清代一直盛行不衰。蓮花在佛教以及佛教藝術中佔有特殊地位,被奉為「佛門聖花」。
古代陶瓷的紋飾之歲寒三友圖
松、竹、梅稱「歲寒三友」,是國畫中常見的題材,宋以後則常用作瓷器的裝飾圖。
(來源:雅昌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