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紋樣:陶瓷紋飾裡的大千世界

2020-12-25 騰訊網

雲肩紋

歐文·瓊斯的書中一百幅紋飾圖裡,這種紋樣的圖出現了四次,可見他對這個紋樣特別感興趣。這就是雲肩紋。這個紋飾是來自於服裝的一個結構。我們可以簡單地把它理解成自元代開始流行的一種披肩。

陶瓷在裝飾上其實一直在借鑑各種工藝門類,服裝、金銀器、建築都有。雲肩本身不是服裝的紋樣,而是服裝的一個結構。我們從元代開始在瓷器上大量使用這個紋樣。當在瓷器上使用時,人們做了一些變型,而且瓷器的這個部分也就叫「肩」,所以它是紋樣和結構結合得特別好的一個裝飾手法。

上面這個例子就是雲肩紋在青花瓷上的運用。

青 花

青花在歐文書裡出現的頻率非常高。青花瓷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陶瓷種類。它最初在元代就誕生了。上面這張圖裡就是元代青花。青花瓷的歷史裡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是,元代有青花這件事其實很晚大家才知道。民國時期如果你去逛古玩市場,然後問老闆說你這有沒有元青花,你基本上就會被趕出去。大家會覺得你是外行,因為到民國時期大家都不知道有元青花。當時認為青花瓷是明代早期產生的。

青花瓷在元代誕生以後,一直是廣受歡迎世界性商品。暢銷世界的結果背後其實是兩個重要原因,一個是這種新風格符合了世界大多數地方的審美;二是景德鎮生產這種瓷器比較容易,產量能夠足夠大。

從15,16世紀到18世紀,差不多300年的時間,中國瓷器暢銷世界,最核心的產品就是青花瓷。每年以千萬計的數量出口,這個數量是極其龐大的。就是因為青花瓷相較於之前的汝窯、龍泉等等瓷器的生產效率提高了。青花瓷不僅是裝飾藝術上的一個巨大提升,它其實更是陶瓷製作技術的分水嶺。景德鎮在這個技術革新競賽中獲勝,在青花瓷產生上獲得了技術壟斷,這也是明代開始在陶瓷生產上景德鎮一家獨大的原因。

為什說青花瓷製作的工藝難?我們要了解一下整個瓷器製作的工藝。在青花瓷誕生之前,瓷器製作其實主要是兩個部分,胎體和釉面。青花瓷之前我們熟悉的重要窯口,大多數都是屬於顏色釉。比如汝窯,釉面是青灰色,胎體是灰黑色的。而我們看,青花瓷的底是白色,釉面是透明的。

整個制瓷工藝發展到元代,胎體和釉面都有了新的突破。這是青花瓷誕生的前提。

首先是能燒出透明釉。透明釉的產生其實比顏色釉出現得晚,工藝難度更大。早期的瓷器釉面有顏色是因為去除不了釉和胎體裡面的雜質,顏色有一種掩蓋作用。要燒得潔白甚至透明,這在瓷器製作上是非常大的突破。另外,非常鮮豔的青花顏色,在當時要燒出來也是很大挑戰。

潔白的胎體、透明的釉、鮮豔的藍色,這三者要同時在一件瓷器上完成,一次燒成,這個工藝難度就不是簡單的三者相加,可以把它理解為三者相乘。正是因為完成了這個高難度挑戰,才使得景德鎮迅速崛起,取代了其他陶瓷產區,成為世界瓷都。

青花瓷的生產本身也非常具有國際性。當時生產青花瓷的青花料產自波斯地區,具體的地方到現在也沒有完全確定。在元代的時候,無論是陸地上還是海上,貿易非常發達。阿拉伯人帶著青花料來到景德鎮,定製這種藍色畫面的瓷器。所以現在我們知道的,元青花收藏最多的國家是土耳其和伊朗。

比如上圖這種紋飾就是中東地區的裝飾風格,這就是按照中亞地區的需求生產的青花瓷。

冰 裂 紋

據說歐文·瓊斯看到這種紋理時,也覺得特別吃驚。他有一個描述,就是說這個紋樣就是長長短短的線,也沒有什麼規律,但是挺好看的。

冰裂紋的確非常特別,這是一個唯一誕生於陶瓷的紋樣,而且影響巨大。比如建築中就會看到這樣的紋飾。

這種紋樣的來源非常有趣,因為它不是一個設計出來的紋樣,而是源於陶瓷工藝的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曾困擾陶瓷生產可能長達數百年的時間,是陶瓷工藝中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跨越又很想要解決的問題。

這就是釉面開裂問題。剛才我們講青花瓷的時候說過,瓷器其實主要是兩個部分,釉和胎。這兩部分的底料很接近,但畢竟是兩種不同材料,兩個生產步驟。所以早期一直沒法很好解決兩種材質結合的問題。

我們現在看漢代,甚至唐代的陶瓷器,就能發現釉面幾乎都是裂的。很多出土的瓷器,釉面甚至有脫落的。而今天我們隨便買一個瓷器,你即便把它打碎,也不大可能把釉和胎剝離開來。這個問題其實在唐代得到了初步解決。

到唐代以後,釉面和瓷胎的結合就越來越好,基本可以做到釉面不開裂。這是產品質量的提升,但技術還不夠成熟的時候,其實沒法保證百分百成功,這裡就有個成品率的問題。也就是說它仍然還是會偶爾出現釉面開裂的情況。

可是到宋代發生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反轉,就是本來是問題產品的裂紋被審美接納了。這種裂紋不僅被認為很好看,而因為生產過程的不可控,更讓大家覺得有趣味,最後成為一種主動的審美追求。

所以在宋代的瓷器中,有裂紋的瓷器是非常普遍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汝窯和哥窯。

從上面幾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釉面裂紋在瓷器上的運用。這種裂紋經過發展,到青花瓷上面,就變成經典的冰裂梅花紋。這個紋飾不僅在瓷器上運用,在景泰藍上也有。

加了梅花之後其實不如之前龍泉窯的那個裂紋自然。自然的釉面裂紋變成審美其實是對美的重新發現和理解。這樣的例子在瓷器史上並不是孤例。比如窯變、豇豆紅,也是屬於這個情況。

扒 花

扒花是非常特殊的一種瓷器紋飾,或者說裝飾手法。歐文的書裡有四幅是關於扒花紋飾的。

歐文覺得這項工藝非常有趣的一點是什麼呢?大家知道在中國畫裡是沒有透視體系的,所以中國的視覺體系中,要表現空間感和層次就比較難。如何在陶瓷的紋飾中,去表現立體感或層次感呢?扒花就是這樣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裝飾手法,能夠在平面上區分層次。

這個工藝上是怎麼實現的呢?比如燒一個扒花工藝的盤子,首先要在盤子上施一層透明釉,直接高溫燒成瓷器。然後在這個白色的瓷器上再填一層,比如上圖的綠色,或者其他顏色的低溫色釉。然後再用針狀的工具去雕刻,用針勾畫。這種工藝非常繁瑣而枯燥,用景德鎮的內行話說這叫苦差,因為不能出任何問題。而因為是一種底紋,它的存在感相對又比較低,必須細細把玩才能看出這樣的複雜設計。

我們去博物館看,如果不經提醒,大多數時候你是看不到那個扒花工藝的。這種工藝大多數時候是作為一種輔助的裝飾存在的,但它又需要耗費很大的精力和成本,所以一般在官窯瓷器上才會採用。

扒花工藝的出現跟皇室的需求直接相關。首先這是一種技術上的炫技,在不容做裝飾的地方去做裝飾。而這樣用紋飾鋪滿整個瓷器的底面,就叫「錦地」,在錦地上畫花,就是「錦上添花」的寓意了,所以收到宮廷的歡迎,並願意花大成本去追求這樣的紋飾。

清乾隆 粉彩開光花鳥雙連瓶

文字迷宮

大家可以看一看這兩幅圖案的中心部分。相信大家並不陌生,這是傳統的「壽」字紋。這個字已經完全圖案化了,而且在古典家具、器物、服裝,甚至建築中出現頻率都非常高。但對不懂中文的歐文來說,他覺得中國人是畫了一個迷宮。

採用這種紋飾的瓷器中,最誇張的是萬壽圖。用密密麻麻,不同書體的「壽」字來表達最高級別的祝願。

因為書法和文人的關係,書法在瓷器裝飾中的使用也是非常多的。從唐代的長沙窯到宋代的耀州窯,很多瓷器上都用書法作為紋飾。

另一個例子就是大家最熟悉的「喜」字紋。

這個紅雙喜是一對「喜」字,本身不是一個字。所以雙喜是以為固定搭配的紋飾。這樣的裝飾出現在很多地方,「喜」字單獨使用的情況也很多。

除了用文字來表達祝福,古人還擅長用圖案來表達各種民俗意義上的吉祥寓意。之前我們說過的「錦上添花」是一個例子,常見的還有「喜上眉梢」。以及「五福(蝠)臨門」等等。

陶瓷是我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入口,而紋飾是我們了解陶瓷的一個好的切入點。它連接了陶瓷的工藝、審美和歷史,甚至與更廣闊的文化傳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今天講到的主要是古代陶瓷上的紋飾,其實遠不止我們今天講到的幾種,這裡面的內容非常龐大。我們的傳統紋飾跟今天工業化的紋飾設計還是有很大區別,傳統紋飾更多是在長期的手工製作中逐漸形成的規範,而不是現在設計師的有意識設計。今天的設計師設計基本是針對工業化生產的。我們在民國時候也有過陶瓷紋飾設計的實踐,但因為後來戰亂的原因,沒有形成氣候。今天景德鎮又開始有具備現代設計能力的年輕人在進行紋飾設計的實踐和探索,我們也期待看到新的紋飾設計被陶瓷的使用者們廣泛認可的那一天。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景德鎮陶瓷彩繪雕塑,紋樣裝飾效果
    細觀金銀器、絲織物等其他工藝門類的紋樣,便可發現它們彼此之間有驚人的相似和相通之處。如纏枝、團花、折枝、龍鳳紋、雲海紋及各類花卉等紋飾被普遍運用。中國人熱愛生活,在長期的勞動中對民俗、民情、民意、民願有深刻了解和感悟,古代的能工巧匠們就創造出寓意深刻的紋樣、耐人尋味的諧音、構思巧妙的畫面。
  • 中國經典傳統紋樣
    7.象紋 中國古代青銅器紋飾之一。多見於青銅器、玉器、陶瓷上。《說文》:「象,長鼻牙,南越大獸。」現在所用搔癢工具,叫「痒痒撓」 (又稱「不求人」),即中國古時搔仗、如意遺制。按如意形作成的如意紋樣,借喻「稱心」、「如意」,與「瓶」、「戟」、「磐」、「牡丹」等縱成漢族民間廣為應用的「平安如意」、「吉慶如意」、「富貴如意」等吉祥圖案。
  • 歷代陶瓷的紋飾種類
    近年良渚遺址的申遺成功,也標記的著中國的五千年文明史被世界所認同。良渚遺址所出土的大量彩陶器刻畫著豐富的幾何圖案、動物圖案、人形圖案等。所用的刻畫方法包括:彩繪、印花、錐刻、針剔(用針一類較為尖銳的器物在陶瓷上面連續的紮下洞,以形成紋飾)、刀刻等。接下就具體講一些陶瓷器的紋飾種類。
  • 瓷器紋飾圖案的代表寓意
    古代陶瓷的紋飾,反映出中國歷史悠久的陶瓷文化,瓷器上的紋飾圖案的文化是豐富多彩的,值得文學家去探討研究,釋其文化寓言,既有趨吉避兇的吉祥,不同的紋飾有其獨有的韻味,也有對生活美好的憧憬。
  • 中國傳統紋樣合集
    重環紋是中國古代傳統裝飾紋樣。中國青銅器紋飾之一。由略呈橢圓形的環組成紋帶,環有一重、兩重、三重,環的一側形成兩直角或銳角。蟠螭紋是傳統裝飾紋樣的一種,是中國青銅器上的裝飾。螭是傳說中的一種沒有角的龍,張口、卷尾、蟠屈。有的作二方連續排列,有的構成四方連續紋樣。一般都作主紋應用。盛行於戰國時期。
  • 德化陶瓷歷史發展及陶瓷技藝簡介
    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在遊歷福建泉州時,盛讚德化陶瓷並將德化瓷帶往***各地。  鼎盛時期  因此,德化陶瓷聞名於世界還是以明代生產的白瓷最具特點,也最有影響力。可以說,德化的明代制瓷技術已經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平;在造型藝術方面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成為陶瓷世界裡天生麗質、別具一格的藝術作品。
  • 繁花似錦——和田玉上的花卉紋飾
    在漢代以前,陶瓷裝飾主要是動物紋,以神的象徵為主,植物花卉紋並不多見。自魏晉起,逐漸擺脫了動物紋為中心,走向以花卉植物為中心的時代。它被廣泛運用在陶瓷等各種材質的裝飾上,並形成獨特的審美魅力,深受人們喜愛,這種紋飾也被運用到玉雕當中。
  • 明代古瓷片紋樣藝術
    在古陶瓷鑑賞、學習的過程中,瓷片標本是最為直觀和準確的實物資料之一,通過瓷片可以了解整個瓷器的胎、釉、紋飾等時代特徵。通過考古發掘和城市建設,記載著豐富歷史信息的瓷片重新展現在人們面前,成為陶瓷研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明代起,景德鎮就作為我國的制瓷中心,除了生產供宮廷及達官貴族所用的官窯瓷器,還有著大批以商業生產為目的的民窯瓷器。與官窯的屬性不同,民窯在製作上更為自如,紋樣也更為豐富、靈活,因其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所以通過對民窯瓷片上紋飾的研究能夠更真實地了解當時的社會生活情況以及人們的精神追求。
  • 從鯉魚精貪戀人間書生,談陶瓷上的魚紋飾寓意
    鯉魚地位之高,與中國傳統的花鳥魚文化有關。自古以來,魚紋是瓷器上重要的圖案裝飾,魚紋裝飾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其中魚紋寓意之深廣,與歷史典故、文化習俗、宗教信仰皆有淵源。我們就此來從唐宋明三朝的瓷器,聊聊陶瓷上的魚紋寓意。
  • 陶瓷之路——古越南青花瓷
    地圖上的越南,很像中國傳統裡的長龍,龍首碩大昂揚,龍頸細彎龍身有力,這個與中國地理相鄰的國度,歷史也與中國緊密關聯,一直依附從屬,在公元986年後方告別宋帝重開新基。而站在陶瓷角度,也能看出它對於中國瓷基因的繼承和創造。以青花瓷為例,在十四世紀時,世界上能夠燒制青花瓷的只有中國與越南兩地!越南青花的誕生,可說是區域間窯業交互影響的結果。在東南亞地區中,越南的陶瓷產業最為成熟且迷人。除了天然資源與地理環境的優渥,越南一向對頂尖陶瓷技術具備極佳的掌握能力。
  • 牡丹紋,中國最富貴的陶瓷紋飾,都有些什麼寓意?
    牡丹紋,一種典型的瓷器裝飾紋樣,以牡丹花為主題。在壺的斜折肩和長腹周壁又飾有刻花圖案,主題紋樣為折枝牡丹,用滿地裝的形式環繞整個壺腹。點綴和陪襯的紋樣,是斜肩上的牡丹花瓣和長頸上的雙重細線劃花弦紋。壺通體飾青釉,釉色青綠,釉質晶瑩溫潤。
  • 宋代陶瓷裝飾藝術之宋代陶瓷刻花工藝的魅力
    宋代瓷器裝飾工藝中刻花工藝,是中國陶瓷單色釉裝飾工藝一個頂峰的時代,它代表了中國古代陶瓷刻花工藝的最高水準。刻花工藝的精湛是任何一個時期都無法達到的藝術境界。宋代刻畫工藝以其犀利瀟灑的刀鋒,將瓷器花紋圖案的飄逸,推到了一個生動而充滿生機的境界 。
  • 火焰神工——中國古代陶瓷
    1280年,元朝開始統治全國,樞府窯在此時出現,景德鎮逐漸成為中國陶瓷生產中心,其聲名遠揚全球。景德鎮出產的白瓷與上面的藍色紋飾形成非常鮮明的對比,青花瓷從此興起,陶瓷藝術在之後的各個歷史階段也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歡。明朝統治是從1368年到1644年。
  • 紋飾又有什麼內涵
    陶瓷裝飾中,紋飾可以直接表達創作者的意圖,我們的祖先極喜具象表達。明清世俗化傾向的紋飾成為陶瓷裝飾的主流。解讀陶瓷紋飾,可以輔助我們了解歷史。與紋樣不同,圖案不強調故事性與情節性,圖案的美是一種形式美。紫禁城雜誌《錦瑟無端五十弦——圖案紋》一文中,這樣講述瓷器上的圖案。
  • (設計乾貨)設計師應該要了解的那些中國傳統紋樣
    中國傳統紋樣指的是由歷代沿傳下來的具有獨特民族藝術風格的圖案,是表達吉祥、喜慶的特殊紋樣,這類紋樣具有特定的構圖方式和寓意。起始於商周,發展於唐宋,興盛於明清。很有中華民族濃厚的文化意味。八吉祥多出現在寺院法物、法器、佛塔和藏、蒙民居、服裝及繪畫作品中,八種寶物可以單獨構成紋樣,也可放在一起合成紋樣,以象徵吉祥、幸福圓滿。瓔珞紋瓔珞紋是指的陶瓷器裝飾紋樣之一。
  • 磁州窯對日本陶瓷的深遠影響
    日本民族自古酷愛陶藝,對陶瓷藝術有著特別的愛好,是目前世界上陶瓷器消費量較多的國家之一。由於磁州窯產品攜帶有一種素樸的美感,加之豐富的器型與優美的紋飾,而深受日本士大夫、茶人乃至普通庶民的歡迎。早在二十世紀60年代,日本九州福崗地鐵修建時曾出土很多中國陶瓷碎片,其中包括有宋代磁州窯產品。
  • 中國陶瓷茶具的分類
    原標題:中國陶瓷茶具的分類   原標題:中國陶瓷茶具的分類   陶瓷茶具是指泡飲茶葉的專門器具,陶瓷茶具品種很多,其中主要的有: 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具。   ⑴青瓷茶具   以安徽生產的質量最好。
  • 青花紋飾 青花瓷
    白釉青花一火成, 花從釉裡透分明。 青花瓷器的出現, 是中國瓷器史上從白瓷向彩瓷 發展階段中的一個重要標誌。
  • 馬來西亞絹布,紗籠傳統紋樣圖案多取自自然物象和宗教
    馬來西亞紗籠傳統紋樣圖案多取自自然物象和宗教,每款花型集眾多紋樣,多以白、棕色、靛藍、紫紅為套色,題材內容具有寓意與象徵性。幾何紋飾圖形是馬來紗籠的典型之一,在線條的處理上,大多採用點的連續來構成花葉輪廓,這種表現並非馬來紋飾圖形所特有的樣式,應源自於編織工藝的模仿。
  • 中國紋樣的西式讀解
    1867 年,歐文·瓊斯出版了名為《中國紋樣》(Examples of Chinese Ornament)一書,該書中的中國紋樣取自他任職的南肯辛頓博物館的中國收藏品以及一些私人藏品,這些藏品以清代陶瓷及景泰藍為主。歐文·瓊斯採用其《裝飾的法則》一書中的分析原則對中國紋樣進行分析。他相信這些中國紋樣雖然「所有作品的寫意方式都極具中國特質,但最初的創意顯然來自穆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