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肩紋
歐文·瓊斯的書中一百幅紋飾圖裡,這種紋樣的圖出現了四次,可見他對這個紋樣特別感興趣。這就是雲肩紋。這個紋飾是來自於服裝的一個結構。我們可以簡單地把它理解成自元代開始流行的一種披肩。
陶瓷在裝飾上其實一直在借鑑各種工藝門類,服裝、金銀器、建築都有。雲肩本身不是服裝的紋樣,而是服裝的一個結構。我們從元代開始在瓷器上大量使用這個紋樣。當在瓷器上使用時,人們做了一些變型,而且瓷器的這個部分也就叫「肩」,所以它是紋樣和結構結合得特別好的一個裝飾手法。
上面這個例子就是雲肩紋在青花瓷上的運用。
青 花
青花在歐文書裡出現的頻率非常高。青花瓷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陶瓷種類。它最初在元代就誕生了。上面這張圖裡就是元代青花。青花瓷的歷史裡一個比較有意思的是,元代有青花這件事其實很晚大家才知道。民國時期如果你去逛古玩市場,然後問老闆說你這有沒有元青花,你基本上就會被趕出去。大家會覺得你是外行,因為到民國時期大家都不知道有元青花。當時認為青花瓷是明代早期產生的。
青花瓷在元代誕生以後,一直是廣受歡迎世界性商品。暢銷世界的結果背後其實是兩個重要原因,一個是這種新風格符合了世界大多數地方的審美;二是景德鎮生產這種瓷器比較容易,產量能夠足夠大。
從15,16世紀到18世紀,差不多300年的時間,中國瓷器暢銷世界,最核心的產品就是青花瓷。每年以千萬計的數量出口,這個數量是極其龐大的。就是因為青花瓷相較於之前的汝窯、龍泉等等瓷器的生產效率提高了。青花瓷不僅是裝飾藝術上的一個巨大提升,它其實更是陶瓷製作技術的分水嶺。景德鎮在這個技術革新競賽中獲勝,在青花瓷產生上獲得了技術壟斷,這也是明代開始在陶瓷生產上景德鎮一家獨大的原因。
為什說青花瓷製作的工藝難?我們要了解一下整個瓷器製作的工藝。在青花瓷誕生之前,瓷器製作其實主要是兩個部分,胎體和釉面。青花瓷之前我們熟悉的重要窯口,大多數都是屬於顏色釉。比如汝窯,釉面是青灰色,胎體是灰黑色的。而我們看,青花瓷的底是白色,釉面是透明的。
整個制瓷工藝發展到元代,胎體和釉面都有了新的突破。這是青花瓷誕生的前提。
首先是能燒出透明釉。透明釉的產生其實比顏色釉出現得晚,工藝難度更大。早期的瓷器釉面有顏色是因為去除不了釉和胎體裡面的雜質,顏色有一種掩蓋作用。要燒得潔白甚至透明,這在瓷器製作上是非常大的突破。另外,非常鮮豔的青花顏色,在當時要燒出來也是很大挑戰。
潔白的胎體、透明的釉、鮮豔的藍色,這三者要同時在一件瓷器上完成,一次燒成,這個工藝難度就不是簡單的三者相加,可以把它理解為三者相乘。正是因為完成了這個高難度挑戰,才使得景德鎮迅速崛起,取代了其他陶瓷產區,成為世界瓷都。
青花瓷的生產本身也非常具有國際性。當時生產青花瓷的青花料產自波斯地區,具體的地方到現在也沒有完全確定。在元代的時候,無論是陸地上還是海上,貿易非常發達。阿拉伯人帶著青花料來到景德鎮,定製這種藍色畫面的瓷器。所以現在我們知道的,元青花收藏最多的國家是土耳其和伊朗。
比如上圖這種紋飾就是中東地區的裝飾風格,這就是按照中亞地區的需求生產的青花瓷。
冰 裂 紋
據說歐文·瓊斯看到這種紋理時,也覺得特別吃驚。他有一個描述,就是說這個紋樣就是長長短短的線,也沒有什麼規律,但是挺好看的。
冰裂紋的確非常特別,這是一個唯一誕生於陶瓷的紋樣,而且影響巨大。比如建築中就會看到這樣的紋飾。
這種紋樣的來源非常有趣,因為它不是一個設計出來的紋樣,而是源於陶瓷工藝的一個問題。
這個問題曾困擾陶瓷生產可能長達數百年的時間,是陶瓷工藝中很長一段時間無法跨越又很想要解決的問題。
這就是釉面開裂問題。剛才我們講青花瓷的時候說過,瓷器其實主要是兩個部分,釉和胎。這兩部分的底料很接近,但畢竟是兩種不同材料,兩個生產步驟。所以早期一直沒法很好解決兩種材質結合的問題。
我們現在看漢代,甚至唐代的陶瓷器,就能發現釉面幾乎都是裂的。很多出土的瓷器,釉面甚至有脫落的。而今天我們隨便買一個瓷器,你即便把它打碎,也不大可能把釉和胎剝離開來。這個問題其實在唐代得到了初步解決。
到唐代以後,釉面和瓷胎的結合就越來越好,基本可以做到釉面不開裂。這是產品質量的提升,但技術還不夠成熟的時候,其實沒法保證百分百成功,這裡就有個成品率的問題。也就是說它仍然還是會偶爾出現釉面開裂的情況。
可是到宋代發生了一個很有意思的反轉,就是本來是問題產品的裂紋被審美接納了。這種裂紋不僅被認為很好看,而因為生產過程的不可控,更讓大家覺得有趣味,最後成為一種主動的審美追求。
所以在宋代的瓷器中,有裂紋的瓷器是非常普遍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汝窯和哥窯。
從上面幾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釉面裂紋在瓷器上的運用。這種裂紋經過發展,到青花瓷上面,就變成經典的冰裂梅花紋。這個紋飾不僅在瓷器上運用,在景泰藍上也有。
加了梅花之後其實不如之前龍泉窯的那個裂紋自然。自然的釉面裂紋變成審美其實是對美的重新發現和理解。這樣的例子在瓷器史上並不是孤例。比如窯變、豇豆紅,也是屬於這個情況。
扒 花
扒花是非常特殊的一種瓷器紋飾,或者說裝飾手法。歐文的書裡有四幅是關於扒花紋飾的。
歐文覺得這項工藝非常有趣的一點是什麼呢?大家知道在中國畫裡是沒有透視體系的,所以中國的視覺體系中,要表現空間感和層次就比較難。如何在陶瓷的紋飾中,去表現立體感或層次感呢?扒花就是這樣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裝飾手法,能夠在平面上區分層次。
這個工藝上是怎麼實現的呢?比如燒一個扒花工藝的盤子,首先要在盤子上施一層透明釉,直接高溫燒成瓷器。然後在這個白色的瓷器上再填一層,比如上圖的綠色,或者其他顏色的低溫色釉。然後再用針狀的工具去雕刻,用針勾畫。這種工藝非常繁瑣而枯燥,用景德鎮的內行話說這叫苦差,因為不能出任何問題。而因為是一種底紋,它的存在感相對又比較低,必須細細把玩才能看出這樣的複雜設計。
我們去博物館看,如果不經提醒,大多數時候你是看不到那個扒花工藝的。這種工藝大多數時候是作為一種輔助的裝飾存在的,但它又需要耗費很大的精力和成本,所以一般在官窯瓷器上才會採用。
扒花工藝的出現跟皇室的需求直接相關。首先這是一種技術上的炫技,在不容做裝飾的地方去做裝飾。而這樣用紋飾鋪滿整個瓷器的底面,就叫「錦地」,在錦地上畫花,就是「錦上添花」的寓意了,所以收到宮廷的歡迎,並願意花大成本去追求這樣的紋飾。
清乾隆 粉彩開光花鳥雙連瓶
文字迷宮
大家可以看一看這兩幅圖案的中心部分。相信大家並不陌生,這是傳統的「壽」字紋。這個字已經完全圖案化了,而且在古典家具、器物、服裝,甚至建築中出現頻率都非常高。但對不懂中文的歐文來說,他覺得中國人是畫了一個迷宮。
採用這種紋飾的瓷器中,最誇張的是萬壽圖。用密密麻麻,不同書體的「壽」字來表達最高級別的祝願。
因為書法和文人的關係,書法在瓷器裝飾中的使用也是非常多的。從唐代的長沙窯到宋代的耀州窯,很多瓷器上都用書法作為紋飾。
另一個例子就是大家最熟悉的「喜」字紋。
這個紅雙喜是一對「喜」字,本身不是一個字。所以雙喜是以為固定搭配的紋飾。這樣的裝飾出現在很多地方,「喜」字單獨使用的情況也很多。
除了用文字來表達祝福,古人還擅長用圖案來表達各種民俗意義上的吉祥寓意。之前我們說過的「錦上添花」是一個例子,常見的還有「喜上眉梢」。以及「五福(蝠)臨門」等等。
陶瓷是我們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入口,而紋飾是我們了解陶瓷的一個好的切入點。它連接了陶瓷的工藝、審美和歷史,甚至與更廣闊的文化傳統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我們今天講到的主要是古代陶瓷上的紋飾,其實遠不止我們今天講到的幾種,這裡面的內容非常龐大。我們的傳統紋飾跟今天工業化的紋飾設計還是有很大區別,傳統紋飾更多是在長期的手工製作中逐漸形成的規範,而不是現在設計師的有意識設計。今天的設計師設計基本是針對工業化生產的。我們在民國時候也有過陶瓷紋飾設計的實踐,但因為後來戰亂的原因,沒有形成氣候。今天景德鎮又開始有具備現代設計能力的年輕人在進行紋飾設計的實踐和探索,我們也期待看到新的紋飾設計被陶瓷的使用者們廣泛認可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