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地震博物館始建於1989年。它位於甘肅省蘭州市的十裡桃鄉。興建在一座長達400米的大型人防山洞裡,內部佔地面積3500平方米。博物館洞門開在一個非常典型的幾百年前的地震斷裂帶上,洞門上面的山體層面和破碎帶清晰可見,十分壯觀。在不知不覺中將觀眾帶進地震現場。
這個地震博物館,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收藏最豐富的唯一專業地震博物館。博物館的主展廳,布設在蜿蜒曲折的山洞裡。如樹枝狀的各個洞道,配以迷離的燈光,顯得格外幽靜和神秘莫測。
整個博物館分為6個分館:有地震知識壁畫館、實物史料館、地震泥塑館、地震儀器館、音像館和地震字畫館。
地震知識壁畫館,設在主洞道,壁畫長104米,高1.3米,上面繪製了383個真實的地震故事(囊括古今中外)和1000多個人物。
實物史料館,館內陳列有400餘件實物、史料,其中有很多收藏在全國獨一無二,我國第一張烈度區劃原始圖、第一塊地震破壞程度分布圖石碑、因1920年寧夏海原地震而製造的全國唯一的地震貨幣、一萬年前的地震生成物—固化沙柱及世界罕見的碳化斷層泥珍品等。
地震泥塑館,以「報馬送信」、「夜守孤燈」、「斬斷戀情」等8組泥塑,再現了公元138年張衡地動儀測出的蘭州地震時的情況。
地震儀器館,收藏展出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各個時期地震監測用過的二十餘臺地震儀器。其中有能實地操作和演示的張衡復原地震儀、80年代的大型磁帶記錄儀等。
音像館,展廳收藏有國內外有關地震錄像片20多部,以多媒體形式,使參觀者在學習防震減災知識的同時感到身臨其境的感覺,整個展廳讓人驚心動魄的同時又趣味橫生。
地震字畫館,展示了全國著名地震專家顧功敘、傅承義、翁文波、秦馨菱、謝毓壽、丁國瑜等地震科學家的筆墨,全國第一屆地震書畫展的精品,以及全國著名指紋畫創始人張保華的專作等50餘件。
藏品中,有許多國內外罕見的地震文物和史料,如萬年以前地震生成物—固化沙柱和碳化斷層泥珍品,固原大地震銅幣「沙板」,我國第一張地震烈度圖—清代山西平陸大地震後欽差大臣手繪地震烈度御覽圖,宋代「天下地震第一碑」文獻碑刻等等,令觀光客流連忘返。